回覆列表
  • 1 # 以夢為馬的馬

    有幾處,第一 廖化的年齡,廖化,字元儉,在《三國演義》中,他原本是黃巾軍的小頭目,後來落草為寇,以劫掠為生。當關羽護送兩位嫂夫人,千里尋兄的時候,他想要追隨關羽,遭到了拒絕。黃巾軍起義爆發於公元184年,而廖化病逝於公元264年,中間整整隔了八十年,再加上廖化從出生到成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廖化至少活了一百歲,完整的見證了三國的興衰,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在演義中,廖化在公元263年,尚能征戰沙場呢?

    二、赤兔馬的年齡

    除了人的年齡可能存在BUG之外,演義中有一匹名馬,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就是赤兔。在演義中,赤兔馬第一次登場,是董卓想要招攬呂布的時候,即公元188年左右,彼時赤兔已經成為名馬,可以隨呂布征戰沙場。在古代,馬匹一般六歲成年,也就是說,此時赤兔至少已經六歲。到了公元199年,呂布被擒殺的時候,它則差不多十七歲,應該到了退役的年齡,畢竟無論它有多麼天賦異稟,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輪迴。可是到了公元219年,關羽大意荊州,敗走麥城的時候,想要逃生的他,依舊騎著赤兔,彼時赤兔已經近四十歲了,就算還活著,也早已無力征戰沙場了。除非關羽想要,主動將自己的頭顱獻給東吳,否則他絕對不會騎著赤兔逃生。

    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一事,並未見載於正中,是演義中杜撰的。或許正是因為此事,沒有史料可供參考,所以羅貫中出現了巨大的紕漏。小說中,關羽從許都出發,想要到汝南尋對劉備,本該直接南下,然而他卻先去了西北方向的洛陽,之後又向東,到達汜水關、滎陽,繞了一個大圈,才繞了回來,找到了劉備。在演義中,關羽尋找劉備的心思,非常迫切,如果他不是路痴,絕對不會繞這麼一個大圈。這應該是羅貫中先生,在參考《三國志平話》等作品時,改編不嚴謹導致的緣故吧。

    四、諸葛亮贊江東二喬

    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擊潰之後,諸葛亮隻身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劉抗曹。在這期間,他為了激周瑜主戰,故意提出可以將國色天香的二喬,送給曹操。且不說諸葛亮假稱,不知二喬分別是孫策和周瑜的妻子,有多不可信,單說諸葛亮稱讚這二人時,所用的辭藻,便是極大的漏洞,小說第四十四回中,諸葛亮曾道:“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眾所周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指代春秋時期的西施、西漢的王昭君、漢末的貂蟬,以及唐朝的楊玉環。赤壁之戰時,距楊玉環出生,還有四五百年的時間,諸葛亮怎麼可能會用“閉月羞花”一詞呢?

    五、關羽和黃忠的關係成謎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開始搶佔荊州地盤,其中較為出名的一場戰爭,便是“關公戰長沙”。在這一戰中,關羽率軍攻打韓玄鎮守的長沙,黃忠奉命迎敵,兩人數次交手,不分勝負,關羽曾暗忖道:“老將黃忠,名不虛傳!”期間黃忠馬失前蹄,關羽不忍殺之;後來黃忠有機會射殺關羽,亦不忍心下手,可見二人是相互欣賞的。但是到了黃忠歸降之後,關羽卻突然換了一幅嘴臉,處處看不起黃忠,轉折非常突兀,令人不解。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三國演義》雖然是四大名著之一,自成書至今,幾百年來,一直受到世人的認可。然而是人而非神,其中依舊存在著一些紕漏。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需要不斷的發現問題。當然了,我們不能因為漏洞的存在,而否認《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它依舊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一筆。

  • 2 # 汕尾海陸明珠

    採用我的吧。

    在《三國演義》第七回回首,困居河內的袁紹為了奪取韓馥佔據的冀州,按照逢紀的計謀給幽州的公孫瓚寫信約其共分冀州,而後又裝好人密告韓馥說公孫瓚要奪取他的地盤,於是,傻乎乎的韓馥就真像逢紀預言的那樣打算派人請袁紹帶兵入冀州幫他抵禦公孫瓚的進攻。忠於韓馥的長史耿武和別駕關純勸諫領導不要引狼入室,但韓馥不納忠言一意孤行,終於把袁紹這隻老虎引入了冀州的羊群。當袁紹帶兵到來時,早已埋伏在城外的耿武關純拔刀行刺袁紹,不幸被顏良文丑殺死。

    有趣的是,史書中和耿武一起行刺袁紹的人不叫關純,而是閔純。根據二人的生平事蹟我們可以斷定史書中的閔純就是演義中的關純。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羅貫中先生為什麼要把“閔純”改成“關純”呢?其實他不是有意如此改的,這都是馬虎惹的禍。因為“關”的繁體字和“閔”字很相似。

    二. 胡赤兒第九回董卓被殺時,他的女婿牛輔屯兵於長安之外,呂布便派李肅前去征討,結果被牛輔打敗。於是,呂布親自出馬,牛輔知道自己不是呂布的對手,就帶著金銀珠寶,與親信胡赤兒等幾個人逃走了。半路上胡赤兒等人謀財害命,殺死牛輔將其首級送往長安。

  • 3 # 模小范創業

    《三國演義》裡有什麼漏洞?

    一、劉備年齡之謬。

    《演義》第八十五回 ,劉備逝世於白帝城永安宮。“卻說先主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嘆曰:‘朕不久於人世矣!’……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

    劉備病逝於章武三年夏,為公元223年,享壽六十三年,向前推六十三年,劉備應生於公元161年(虛歲)。

    《演義》第一回,“時鉅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私造黃旗,約期舉事……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申言於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

    黃巾起義發生在中平元年,為公元184年,書中第一回指出劉備此時為二十八歲,那他生年應為公元157年。

    劉備年齡前後發生矛盾。

    二,趙雲年齡之謎。

    《演義》第七十三回,“至公廨禮畢,雲長問曰:‘漢中王封我何爵?’詩曰:‘五虎大將之首。’雲長問:‘那五虎將?’詩曰:‘關、張、趙、馬、黃是也。’雲長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遂不肯受印。”

    此事發生在劉備自稱漢中王之時,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為公元219年。關羽亦亡於該年冬,書中交待關羽終年五十八歲。此時關羽稱趙雲為“弟”,可推斷趙雲年齡至少不大於關羽,為五十八歲之下;如若小於張飛,則為五十三歲之下。

    《演義》九十二回,“雲棄槍於地,閃過寶刀,生擒韓瑤歸陣,復縱馬取槍殺過陣來。韓德見四子皆喪於趙雲之手,肝膽皆裂,先走入陣去。西涼兵素知趙雲之名,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趙雲馬到處,陣陣倒退。趙雲匹馬單槍,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後人有詩讚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趙雲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連斬四將,書中稱讚“年登七十建奇功”,就本處來看,趙雲年紀已經上了七十,至少為七十歲。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間為漢建興六年,為公元228年。此時距離公元219年只有9年的時間,趙雲的年齡卻從五十幾歲一下到了七十(餘)歲。

    所以,趙雲的真實年齡其實是一個謎。

    三、孟達反魏國時的一個邏輯錯誤。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國的孟達知道孔明拿下隴西三郡後,寫信給李嚴代稟諸葛亮,約定孔明攻長安 而孟達率兵造反攻洛陽。但最後由於司馬懿倍道而行拿下了密謀造反的孟達,導致此計劃失敗。

    根據書中描寫,司馬懿復官之後屯軍宛城,在申耽申儀密告孟達造反之事於司馬懿之後,司馬懿就前往新城捉拿孟達,在途中截獲了孔明給孟達的書信。

    《演義》第九十四回,“徐晃為前部,懿在中軍,二子押後。又行了二日,前軍哨馬捉住孟達心腹人,搜出孔明回書,來見司馬懿。懿曰:“吾不殺汝,汝從頭細說。”其人只得將孔明、孟達往復之事,一一告說。懿看了孔明回書,大驚曰:“世間能者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幸得天子有福,獲此訊息:孟達今無能為矣。”遂星夜催軍前行。”

    這就產生有一個問題,如果孔明屯軍祁山,那麼祁山位置在新城之左,而司馬懿的宛城在新城之右。

    問題就在這裡,從祁山出發前往新城的送信人,怎麼會被從宛城前往新城的司馬懿捉獲呢??

    這絕對是《演義》中一邏輯錯誤。

  • 4 # BEI玄武

    關羽在曹營聽聞劉備在河北袁紹處,於是封金掛印,辭別曹營,護著嫂嫂 ,過五關,斬六將急尋劉備去了。問題是袁紹在河北,地理位置在正北方,關羽卻護著嫂嫂車駕直奔洛陽而去,一路徑直向西而行,羅貫中的地理知識顯然學習的很不到位。

  • 5 # 風逍逍兮易水寒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是羅貫中。幾百年來,《三國演義》被人們所推崇,地位之高,少有能與其匹敵者。

    但是我們知道,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沒有打字機,基本上純靠手寫。《三國演義》這麼大篇幅的小說,書中有沒有漏洞呢?肯定是有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三國演義》的漏洞。

    第一個是趙雲的年齡問題。趙雲是很多人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他英勇、忠誠、帥氣,有極強的個人魅力。趙雲本來是公孫瓚手下的將領,後來公孫瓚兵敗後便一直跟隨劉備,成為了蜀漢集團的頂樑柱之一。

    《三國演義》中,趙雲第一次出場是在界橋大戰,公孫瓚被文丑追擊,危在旦夕。這時趙雲從一旁殺出,擊退了文丑,救下了公孫瓚。界橋大戰是發生在191年,原著中描述趙雲是少年將軍,也就是說此時趙雲的年齡是在16-20歲之間。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原著中描述趙雲是年過七旬,這個時候是公元228年。從191年到228年,也才37年,就算趙雲出場的時候是二十歲,也不過是57歲。可是趙雲卻變成了一個花甲老人,不知道是不是羅貫中筆誤了。

    第二個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這個橋段在正史上並無記載,是羅貫中虛構的一個故事,為的就是突出關羽忠義的形象,可是羅貫中卻忽略了一個地理常識問題。

    關羽過的五關是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和黃河渡口,從地圖上看關羽本可走許昌到中牟再渡黃河的直線,但是他繞了一個將近90度的大圈。當時關羽應該急著去找劉備,沒道理選擇一條更遠的路線,只能歸於羅貫中注重了情節,沒有注意地理方位吧。

    其實在古代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打字機的年代,要完成這樣一本著作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古人查閱資料也沒有我們現在這麼方便,出現一些紕漏在所難免。這些漏洞並沒有影響《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反而增添了一些平民氣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街拍時如何拍出“美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