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曇花壹現終何意

    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傳承比較難啊。。

    現在的社會對於那些傳統文化,只是一知半解,沒有過多的刻意去追尋這些文化要素,國家在此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力度來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非遺保護,既然有了保護要求,也就說明一點,再難有好的傳承了,除了老輩人的思想問題,就是現在人們對於此類文化沒有興趣,過低的關注,也導致諸如皮影戲的傳統文化,無法再大面積的普及推廣。

    傳統的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離不開國家的有力支援與正確的弘揚,幾千年的文化遺留,到得現在還能留存,是中國人民傳統文化發展的見證。

    每個傳統文化的發展,都需要人們的認可與支援,好的文化會有助於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主觀或者側面的改善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和自身對於社會發展的思想意識。

    所以在延續和繼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是當前中國和人民所緊要的事情,去之糟粕,留其精華,把好的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相融合,才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

    我們應該正確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對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理性的對待這些文化的傳承之人,有些好的,能促進發展的文化,要有珍惜和保護的思想,好的傳統文化延續,也是間接的促進文明的發展。

  • 2 # 斷憶亡心

    我們啥也做不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那些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非物質文化慢慢消失,若干年以後我們的後人們也只能是聽到老一輩講講這些神話般的非物質文化了!

    比如皮影戲,在以前文化生活不豐富的年代,那個時候能夠看到皮影戲是再精彩不過的事了,哪裡有演皮影戲的地方可以說是裡三層外三層,那是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哪!那時候演皮影戲的就靠這門手藝養家。而今的年青人連電視都很少看了,天天抱著手機守著電腦,誰看你的皮影戲呢?誰還有閒心來演皮影戲呢?你演一場皮影戲掙的錢我估計連場電影都看不起。

    現在在一些偏遠的小地方過年還有打鐵花的風俗,鐵水打花在鐵花綻放之時發出的紅色火光寓意著一年也都紅紅火火,常用來祈禱一年的國泰民安,平安幸福。當然這種表演在現在也只是拿來吸引遊客,豐富地方旅遊,說白點就是掙遊客腰包的錢才是重要的。但是這種表演活動很累,只能春節時表演,而且有很大的危險性,一天只能收入兩三佰元左右,一些大城市又不允許表演,現在沒有人願意學習,傳統技藝瀕臨失傳。

    吹嗩吶,嗩吶公元3世紀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吹嗩吶可不是吹笛吹簫那樣簡單,練習吹嗩吶很辛苦的,吹幾分鐘可能這一天嘴巴都不好受,有些人可能連飯都沒法吃,很多年青人都堅持不下來。還有嗩吶是一門冷門樂器,一般紅白喜事才有,而現在白喜很少吹嗩吶,而紅喜事都是管絃樂器,民族樂器都很少,而現在的年青人吹薩克斯也不吹嗩吶,因為看著薩克斯都比嗩吶洋氣,學會吹薩克斯可以去酒吧,音樂廣場去吹,掙點外快,有誰看到有人在酒吧吹嗩吶馮?誰還會去學呢?沒人學又怎樣傳承呢?

    還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在我們當今的物質社會中慢慢流失,也許會一去不復返,我們沒辦法挽留的,在我們現在的經濟社會里,優勝劣汰才是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只有改革、變通,不能一層不變的去守著祖宗留下那點寶貝依葫蘆畫瓢。鄧小平同志都能把我們這個當年一窮二白的國家改變成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難道我們就沒辦法改變幾個非物質文化的命運嗎?大家一起同心協力,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來傳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吧。

  • 3 # 晉韻風華

    非物質文化實際是傳統文化中的代表,人類社會在不斷生存發展中,有了精神上的追求,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深受群眾的喜歡。

    中國大部分的傳統文化,大多與農耕文化有關,隨著城市化的進城,多元文化融合,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認為他們是古人不達時期的產物,還有人認為傳統文化落後,不能適應時代潮流。

    對於傳承發展保護,要多角度進行,在以前家裡的窗戶是白紙,過年為了點綴,大部分女孩子,都會,時代發展,現在都是玻璃,人們又嫌擦玻璃麻煩,也就是從實用觀賞到純觀賞性。現在有剪紙也在有少兒培訓班或者是進校園的活動,這個作為一個課輔活動,也能促進兒童的大腦想象力。

    皮影要求技術性強,平時還要進行拼命的加工修理,還要唱,還要進行技術性的操作。從業人數的減少,而且對於生存壓力也比較大,在上世紀,或者更久的時代,皮影在鄉村非常流行。唱不起大戲的村子就以皮影和木偶來進行娛樂,好多藝人以此為謀生,除了廟會,節日,婚喪嫁娶,都可以。皮影其實在全國各地都有,但是現在的從業人數急劇下降,比較有名的有陝西皮影,山西孝義皮影,還有唐山皮影。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皮影戲和木偶被搬上了舞臺,進行真人演出,就形成了現在的碗碗腔和線腔,前幾年在中央臺上看到的那個唐山驢皮影舞蹈,其實在地方戲的線腔中就有這種表演,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耿彥波在任大同市長的時候,請的孝義的皮影在雲岡石窟,簽訂了5年的演出協議,而他任期滿後,這些孝義皮影又回到了孝義。其實在山西,其他地方還有比如清徐,也有這種皮影戲,但是市場演出不大。現在是旅遊文化結合,但是因為領導的喜好,對於文化,在景區的發展,認識也不太相同,而掌握這種技術的人,大多年歲已高,而年輕人又不想學,所以傳承發展,也是面臨很大的困難。

    就拿清徐的背棍來說,是在徐溝有名,但是在祁縣,太谷一次都有這種表演,單人叫背棍,多人的叫鐵棍。在全國各地這種民間社火也叫撓閣,多人的叫抬閣,這種藝術形式在全國各地都有,但大家都好多人沒有見過,在火山小影片上就有人質疑,上面的小孩子是不是真的。這就說明有好多人,就沒有見過這種民俗文化,對他的藝術也產生了懷疑,把小孩子綁在上面,以及危險,也不安全,也是現代人考慮的問題。在以前這種民間社會活動都是群眾自發組織的,而當今社會是市場經濟,所以演出必需有演出費,這些都是比較複雜而且矛盾的。

    再比如高蹺,這個應該在全國各地的民俗文化中更加普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好多人卻不想從事這種民間活動,一個是比較不安全,再一個就是它是一個體力活。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了,而體力體質卻越來越差了。原來都是自發組織的活動,現在有了錢了,就請別人來表演。就拿山西省會太原來說,城市在不斷的擴大,但社會文化在不斷的縮小,即使是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為後繼無人而消失,最典型的有太原廟前高蹺,高蹺藝人全上了年紀,都登不上了高蹺,現在是空有非物質文化名錄,但是後繼乏人,因為沒有年輕人繼承他們這種社火表演。

    忻州是著名的摔跤之鄉,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從大部分的村裡,每到了下午的時候,就會有小孩,大人在一起摔跤,他們也成了農民在閒暇時間的休閒娛樂。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都穿的是西裝革履,住的都是高樓大廈,和土地越來越遠。平時的人在地裡土裡玩耍摔跤,現在的人們又怕摔出毛病了,現在人穿的衣服都怕髒,弄得滿身是土,也不好看。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電腦,各種遊戲,電影,電視劇,各種娛樂,紛至沓來,以前一些土裡巴氣的娛樂,就慢慢的失去了他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在新的一些條例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比如說一些,無法傳承下去的專案就不再進行,也不主張進行。不管是傳承和保護,要實實在在的,腳踏實地的進行調查研究。不知道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是一味追求它的經濟利益,也是當下的一種通病。

    有一些專案確實傳承不下去,可以說藝人在藝術在,藝人亡,藝術亡,沒有真正認識到現在面臨的困難,面臨著如何保護和傳承,是許多人的困惑,要麼是燒錢,要麼是燒藝術。現在的非遺基本是,屬於國家資助基金保護,如果國家不給予基金保護,他們是否能生存,發展,傳承。主要還是沒有正確認識到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現在傳統文化中,戲曲傳承的還是比較完整,而其他的傳統文化,也需要得到重視。作為政績來看,戲曲是可以是首當其衝的,是最見效果成效的。其實戲曲的從業者和學習者在不斷的減少,各大藝術專科學校,學戲曲的孩子和學生越來越少。有好多藝術學校,都是把好苗子抽調到學習舞蹈歌曲話劇,而剩下的才歸到了戲曲。學習完之後,面臨就業的問題,生存空間的問題,都是擺在他們面前,重大的難題。

    總之在傳承保護上,不管是先傳承也好,先保護也好,都應該得到重視,不是五官爭功的時候,而是共同傳承保護傳統文化,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釋放各自最大的能量。農耕文化,在逐步消失,但不希望傳統文化也消失。

  • 4 # 江南俗士1972

    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這是客觀事實,也是無法挽回的必然趨勢。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主要原因還是後繼無人,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從事這些行業。

    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不過是舊時代手藝人養家餬口的手藝、技藝。說白了,就是吃飯的本領。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科技新產品層出不窮,肯定會有很多老東西被擠出市場,淘汰出局。比如,有了飛機、高鐵、汽車,還有多少人坐馬車?又如,以前的裱糊匠,早就被裝修公司所替代。題主說到的皮影戲也一樣,現在有影視劇、動漫、抖音……誰還會看皮影戲,除非在旅遊景點,圖個新鮮。

    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了市場,無法讓從業者過上體面的生活,自然後繼無人。年輕人需要買房買車,養家餬口,他們沒有義務餓著肚子去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幾千年歷史,創造了無數的文化,但同時也淘汰了很多文化。比如宋詞的詞牌,當年就是流行音樂,但現在我們只聞其名不聞其聲。相反,如果有市場,再稀奇古怪的玩意,也能流傳下來,比如看風水、算命等,而且全是高收入。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消失的現狀,我們不必痛心疾首,更不必強行發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吧。一代有一代的文化,這是人類進步的規律,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出於研究的目的,政府和民間機構,應該及早記錄下這些文化遺產的詳細情況。比如製作影片,收集檔案,保留下其完整的內容,送進博物館,作為我們文化的記憶。

    如此,不也挺好?!

  • 5 # 香圃茶餘飯後

    請你免費看這些傳統的民間戲劇,你會去看嗎?是不是覺得只有老一輩的人才會懂得欣賞了?

    就是這樣的,電子網路時代,手機影片、遊戲,已經大範圍的代替了傳統娛樂。

    但是,我們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是我們中國的老品牌文化“遺產”。只要能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比如說更新劇情,更新服飾,更新表演的場地…可以藉助網路的宣傳手段,推廣普及,用動畫喜劇,把欣賞的人群擴大到兒童和年輕人。

    因為傳統文化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古董”。只要可以迎合現代人的潛在需求市場,一定會迎來更多觀眾的熱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菊花冬天放哪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