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運動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擴充套件資料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參考資料春秋戰國 百度百科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本昌談歷史

    首先更正你的提問,楚武王是春秋初期,在位是前740年至前690年,並非是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

    下面說說關於楚武王不顧春秋禮儀敢於稱王的問題。

    一,周武王按周朝禮儀該稱什麼?

    周朝周王室的最高統治者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稱"王”,如周文王丶周武王等等,除天子之外,諸候是不能稱王的,按周王室對諸侯的封爵是有等級的,分為公丶侯丶伯丶子丶男五等。對諸侯的稱呼也是分爵位等級稱呼的,如,"某公""某侯”"某伯"某子”等。具體到楚國君主,屬於"子"爵,是封爵中的四等諸侯,按理說應該稱"某子”。

    二,周武王為什麼敢稱王?

    周武王,熊氏名通。熊通是楚國和20代國君。在齊國首霸春秋之前,在周朝諸侯中,齊丶鄭丶楚三國最為強大,當時齊國的僖公丶鄭國的莊公和楚國的熊通被稱為"春秋三小霸。於公元前704年,熊通在未經周王室的許可下,自立為王,稱楚武王,從此楚國國君開始稱王。

    稱王是違背周朝禮儀的,為啥楚武王敢違背呢?因為楚國位於長江流域,是蠻夷之地,一向被視為不同於中原文化的"異類”,一向對楚國是排斥的。而楚國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發展壯大起來之後,也有呑並中原,取代周天子地位之心。楚國國君熊通自稱為周武王是對周王視的一種藐視,從此之後,楚國也開始拒絕給周王室納貢了,嚴然以天子自居。

  • 3 # 塞外大白

    史記裡面對楚不講規矩有這麼一句話。大意是,我是蠻夷,不歸你們中國規矩管。

    楚在春秋時期不是把自己當成周天子下面的一個諸侯,而是和周天子平級的。所以他不僅稱王,並且也封了一堆的諸侯。當然他這麼亂搞是折騰自己,後來的吳起變法就是還這段時間的債。

    總而言之,春秋時期的楚是不把自己當成周王朝一部分的,當然不會理睬你的規矩。

  • 4 # 秦嶺深山隱士

    這個提問有毛病,弄混了東周時期春秋和戰國的概念,楚武王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與戰國七雄沒關係。

    春秋時期,除周王室,楚國是諸侯中唯一敢稱王的國家,其他諸侯,包括齊、秦、晉等強國都自稱公。到了戰國,七雄國君都稱王。

    早在商周交替時期,楚國先祖鬻熊審時度勢,率族人投靠周文王,在周王朝建立中功勳卓著。周成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西周末期,周王權力衰微,楚國國力大增,楚國君熊渠雖“子男”爵位,自稱為公,又封三個兒子為王,分別是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讓他們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後來鑑於周王朝的壓力,熊渠取消三子的王號,但楚國此舉卻開啟了一個諸侯封王的先例。

    到春秋周桓王時,楚國君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曾經輔佐文王有功,透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後,前704年,熊通自稱為王,諡號楚武王。

    楚武王之所以敢稱王,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楚國本來來自於蠻夷,遠離華夏,文化差異太大,不願意受到控制。

    二、實力雄厚,地大物博。楚國的地盤幾乎佔據了東周王朝的三分之一。

    三、東周時期,周王室形同虛設,名存實亡,已經失去了對諸侯的實際控制。

  • 5 # 飛龍在天231272723

    自古道:“春秋無義戰”,正是因為周朝禮崩樂壞才出現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那來的春秋禮儀呢?況且再說了所謂的“楚武王″也不是戰國的,而是春秋始人。在《春秋》和《左傳》當中,我也沒有發現“楚武王″這個尊稱,就連他的後代也都是被作者稱為"楚子”或者是"人"。比如:魯僖公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候、鄭伯、許男圍宋。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為執宋公貶。故終僖之篇貶也。”白話翻譯過來就是:"冬季,楚華人、陳候、蔡候、鄭伯、許男率領軍隊包圍了宋國國都。這個楚華人就是楚國國君,這裡為什麼稱“人"呢?貶低他。為什麼貶低他呢?因為他拘捕過宋襄公所以貶低他。在整個僖公篇裡,作者都要貶低楚子"。按周朝的禮制,除了周室自己能稱王外,其它各個諸侯被封為:公、侯、伯、子、男”,顯然在這裡根本就不承認楚國統治者的爵位名份了。為什麼不承認?因為是自封的“瓜伊多"。那麼"人"究竟在當時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呢?咱們不妨再看《春秋》裡是怎麼說的:在魯莊公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萃,以蔡候獻舞歸,荊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蔡侯獻舞何以名?絕。曷為絕之?獲也。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白話是:秋天,九月,“荊”在萃這個地方擊敗了蔡國的軍隊。俘虜了蔡候獻舞回國。″荊"是什麼?是一個州的名稱。稱州不如稱國,稱國不如稱姓,稱姓不如稱人,稱人不如稱名,稱名不如稱字,稱字不如稱子。為什麼要稱蔡候獻舞的名字呢?因為他的君位斷絕了。為什麼說他的君位斷絕了呢?因為他被俘獲了。那麼為什麼不說他被俘獲了呢?因為《春秋》的作者不贊成夷狄之邦俘獲中原地區的國君。荊楚荊楚,其實這裡說的"荊”就是指的楚國的軍隊。難道承認它是個國家嗎?

    《春秋》是孔子作的,幾千年來被後世奉為儒家四書五中的聖典。大家都知道關公,關帝,關老爺最愛讀《春秋》,為什麼?因為微言大義,懲惡揚善,鞭撻亂臣賊子,貶小人,誅不義。這才是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至於講到楚武王,那也是他死後子孫對其封的諡號。楚武王,姓氏熊,名通,殺侄篡位,自封楚王,在位五十一年。答你所問,他為什麼敢不顧周禮自己稱王呢?我想大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有家底、有野心、有才幹、有基因遺傳。

    二是自恃有功,嫌爵位低,不服氣。

    三是周王室逐漸衰敗式微,楚不斷侵略、掠奪、吞併別人土地和資源,特別是掌握了關係到國家和軍隊前途命運銅礦。

    以上種種促成了他敢稱王。

  • 6 # 小羊說說影視
    簡介

    楚武王熊通,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共在位50年,在位期間敢作敢為,敢於天下先,滅國設縣,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公元前704年,他發出“王不加位我自尊”的大吼,自立為“楚武王”,成為“春秋荊楚第一王”是春秋三小霸之一。楚武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國君,並開啟了楚國800多年輝煌歷史的宏偉篇章,是楚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王。

    周的落寞

    由於長期踐行分封制,周王室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導致周王畿實力大大削弱,再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被“野蠻人”亂兵殺死,太子宜臼臨危受命,登上了王位,一上位就重整旗鼓,想要重振先王的偉業,怎料西北邊戎狄大肆壓境,更有諸侯乘勢做大,鎬京在戰火中被摧殘的只剩斷壁殘垣,沒有一點王都的氣象,為此平王決定遷都洛邑以圖東山再起,卻順勢開啟了一個王室衰頹、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從此一蹶不振。東遷以後,周天子以不被諸侯們尊重,只剩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天時地利人和——自強不息成就了楚國

    周王室分封的時候,把最偏僻的南方土地封給了楚國開國之君熊繹。當時的楚人,並不被中原所認可,就像南蠻一樣被看待。更有北方諸侯戲稱楚人為“鳥人”因為南方方言與中原截然不同。但楚國的君王們,並沒有受到嘲笑的影響,他們仍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得到中原的認可,因為他們來自中原,是火神祝融的後代,是真正的炎黃子孫。於是楚人開始奮發圖強,他們透過學習中原,先進的軍事理論,逐漸將南方小國,吞併成為自己的領土,到了楚武王熊通一代,楚國已經在長江流域,成長為南方的唯一霸主。此時楚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可以說非常強大了,只有晉國可以和其相提並論。是時候,迴歸中原了——入主中原。

    橫空出世

    公元前741年,時任楚國國君的熊旬病逝,心懷大志的熊通突然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捕殺熊旬之子,自立為楚君。在贏得華人擁戴、鞏固政權後,他利用先君“甚得江漢間民和”的有利形勢,積極開始向周圍開拓疆士,首先他滅了權國,並設權國為權縣,讓權國國君鬥緡做這裡的權尹。隨後在當地重新選拔人才,沿用當地風俗進行治理。在熊通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日漸強大,公元前706年,楚王將屠刀揮向隨國,目的是迫使姬姓隨國,成為楚國的附屬國,再借隨侯之口遊說周王為楚國晉升封號。在楚國大軍面前,隨侯無可奈何,便答應親赴周朝為之周旋,楚王在得到隨侯的應允後,便安心的退兵了,可是最後楚王的想法還是泡湯了,隨侯向周天子說了熊通的請求,但周天子直接拒絕了。熊通得到回覆後,對周天子的做法非常憤怒說道:“

    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熊通認為,自己的祖先就被周天子封為子爵,現在楚國實力強大了,封爵應該增加,周天子不同意,只好自己尊崇。

    於是乎,在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成為諸侯僭號稱王的第一人。並拉開了“春秋”的序幕,華夏大地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總結

    周的衰落以及歷史潮流,成就了楚武王。那個時期,本就是個禮樂崩壞,諸侯爭霸的時代,誰都想這麼做,但誰都不敢這麼做,因為天下共主,諸侯都怕搶打出頭鳥。自周朝建立以來,諸侯都是由周天子,按照功勞進行分封,這是幾百年來的規矩,從來沒有人去打破,而楚武王正是被歷史選中的那個人,真正的霸主!

  • 7 # 柚子愛運動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擴充套件資料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參考資料春秋戰國 百度百科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8 # 本昌談歷史

    首先更正你的提問,楚武王是春秋初期,在位是前740年至前690年,並非是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

    下面說說關於楚武王不顧春秋禮儀敢於稱王的問題。

    一,周武王按周朝禮儀該稱什麼?

    周朝周王室的最高統治者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稱"王”,如周文王丶周武王等等,除天子之外,諸候是不能稱王的,按周王室對諸侯的封爵是有等級的,分為公丶侯丶伯丶子丶男五等。對諸侯的稱呼也是分爵位等級稱呼的,如,"某公""某侯”"某伯"某子”等。具體到楚國君主,屬於"子"爵,是封爵中的四等諸侯,按理說應該稱"某子”。

    二,周武王為什麼敢稱王?

    周武王,熊氏名通。熊通是楚國和20代國君。在齊國首霸春秋之前,在周朝諸侯中,齊丶鄭丶楚三國最為強大,當時齊國的僖公丶鄭國的莊公和楚國的熊通被稱為"春秋三小霸。於公元前704年,熊通在未經周王室的許可下,自立為王,稱楚武王,從此楚國國君開始稱王。

    稱王是違背周朝禮儀的,為啥楚武王敢違背呢?因為楚國位於長江流域,是蠻夷之地,一向被視為不同於中原文化的"異類”,一向對楚國是排斥的。而楚國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發展壯大起來之後,也有呑並中原,取代周天子地位之心。楚國國君熊通自稱為周武王是對周王視的一種藐視,從此之後,楚國也開始拒絕給周王室納貢了,嚴然以天子自居。

  • 9 # 塞外大白

    史記裡面對楚不講規矩有這麼一句話。大意是,我是蠻夷,不歸你們中國規矩管。

    楚在春秋時期不是把自己當成周天子下面的一個諸侯,而是和周天子平級的。所以他不僅稱王,並且也封了一堆的諸侯。當然他這麼亂搞是折騰自己,後來的吳起變法就是還這段時間的債。

    總而言之,春秋時期的楚是不把自己當成周王朝一部分的,當然不會理睬你的規矩。

  • 10 # 秦嶺深山隱士

    這個提問有毛病,弄混了東周時期春秋和戰國的概念,楚武王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與戰國七雄沒關係。

    春秋時期,除周王室,楚國是諸侯中唯一敢稱王的國家,其他諸侯,包括齊、秦、晉等強國都自稱公。到了戰國,七雄國君都稱王。

    早在商周交替時期,楚國先祖鬻熊審時度勢,率族人投靠周文王,在周王朝建立中功勳卓著。周成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西周末期,周王權力衰微,楚國國力大增,楚國君熊渠雖“子男”爵位,自稱為公,又封三個兒子為王,分別是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讓他們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後來鑑於周王朝的壓力,熊渠取消三子的王號,但楚國此舉卻開啟了一個諸侯封王的先例。

    到春秋周桓王時,楚國君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曾經輔佐文王有功,透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後,前704年,熊通自稱為王,諡號楚武王。

    楚武王之所以敢稱王,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楚國本來來自於蠻夷,遠離華夏,文化差異太大,不願意受到控制。

    二、實力雄厚,地大物博。楚國的地盤幾乎佔據了東周王朝的三分之一。

    三、東周時期,周王室形同虛設,名存實亡,已經失去了對諸侯的實際控制。

  • 11 # 飛龍在天231272723

    自古道:“春秋無義戰”,正是因為周朝禮崩樂壞才出現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那來的春秋禮儀呢?況且再說了所謂的“楚武王″也不是戰國的,而是春秋始人。在《春秋》和《左傳》當中,我也沒有發現“楚武王″這個尊稱,就連他的後代也都是被作者稱為"楚子”或者是"人"。比如:魯僖公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候、鄭伯、許男圍宋。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為執宋公貶。故終僖之篇貶也。”白話翻譯過來就是:"冬季,楚華人、陳候、蔡候、鄭伯、許男率領軍隊包圍了宋國國都。這個楚華人就是楚國國君,這裡為什麼稱“人"呢?貶低他。為什麼貶低他呢?因為他拘捕過宋襄公所以貶低他。在整個僖公篇裡,作者都要貶低楚子"。按周朝的禮制,除了周室自己能稱王外,其它各個諸侯被封為:公、侯、伯、子、男”,顯然在這裡根本就不承認楚國統治者的爵位名份了。為什麼不承認?因為是自封的“瓜伊多"。那麼"人"究竟在當時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呢?咱們不妨再看《春秋》裡是怎麼說的:在魯莊公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萃,以蔡候獻舞歸,荊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蔡侯獻舞何以名?絕。曷為絕之?獲也。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白話是:秋天,九月,“荊”在萃這個地方擊敗了蔡國的軍隊。俘虜了蔡候獻舞回國。″荊"是什麼?是一個州的名稱。稱州不如稱國,稱國不如稱姓,稱姓不如稱人,稱人不如稱名,稱名不如稱字,稱字不如稱子。為什麼要稱蔡候獻舞的名字呢?因為他的君位斷絕了。為什麼說他的君位斷絕了呢?因為他被俘獲了。那麼為什麼不說他被俘獲了呢?因為《春秋》的作者不贊成夷狄之邦俘獲中原地區的國君。荊楚荊楚,其實這裡說的"荊”就是指的楚國的軍隊。難道承認它是個國家嗎?

    《春秋》是孔子作的,幾千年來被後世奉為儒家四書五中的聖典。大家都知道關公,關帝,關老爺最愛讀《春秋》,為什麼?因為微言大義,懲惡揚善,鞭撻亂臣賊子,貶小人,誅不義。這才是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至於講到楚武王,那也是他死後子孫對其封的諡號。楚武王,姓氏熊,名通,殺侄篡位,自封楚王,在位五十一年。答你所問,他為什麼敢不顧周禮自己稱王呢?我想大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有家底、有野心、有才幹、有基因遺傳。

    二是自恃有功,嫌爵位低,不服氣。

    三是周王室逐漸衰敗式微,楚不斷侵略、掠奪、吞併別人土地和資源,特別是掌握了關係到國家和軍隊前途命運銅礦。

    以上種種促成了他敢稱王。

  • 12 # 小羊說說影視
    簡介

    楚武王熊通,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共在位50年,在位期間敢作敢為,敢於天下先,滅國設縣,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公元前704年,他發出“王不加位我自尊”的大吼,自立為“楚武王”,成為“春秋荊楚第一王”是春秋三小霸之一。楚武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國君,並開啟了楚國800多年輝煌歷史的宏偉篇章,是楚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王。

    周的落寞

    由於長期踐行分封制,周王室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導致周王畿實力大大削弱,再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被“野蠻人”亂兵殺死,太子宜臼臨危受命,登上了王位,一上位就重整旗鼓,想要重振先王的偉業,怎料西北邊戎狄大肆壓境,更有諸侯乘勢做大,鎬京在戰火中被摧殘的只剩斷壁殘垣,沒有一點王都的氣象,為此平王決定遷都洛邑以圖東山再起,卻順勢開啟了一個王室衰頹、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從此一蹶不振。東遷以後,周天子以不被諸侯們尊重,只剩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天時地利人和——自強不息成就了楚國

    周王室分封的時候,把最偏僻的南方土地封給了楚國開國之君熊繹。當時的楚人,並不被中原所認可,就像南蠻一樣被看待。更有北方諸侯戲稱楚人為“鳥人”因為南方方言與中原截然不同。但楚國的君王們,並沒有受到嘲笑的影響,他們仍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得到中原的認可,因為他們來自中原,是火神祝融的後代,是真正的炎黃子孫。於是楚人開始奮發圖強,他們透過學習中原,先進的軍事理論,逐漸將南方小國,吞併成為自己的領土,到了楚武王熊通一代,楚國已經在長江流域,成長為南方的唯一霸主。此時楚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可以說非常強大了,只有晉國可以和其相提並論。是時候,迴歸中原了——入主中原。

    橫空出世

    公元前741年,時任楚國國君的熊旬病逝,心懷大志的熊通突然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捕殺熊旬之子,自立為楚君。在贏得華人擁戴、鞏固政權後,他利用先君“甚得江漢間民和”的有利形勢,積極開始向周圍開拓疆士,首先他滅了權國,並設權國為權縣,讓權國國君鬥緡做這裡的權尹。隨後在當地重新選拔人才,沿用當地風俗進行治理。在熊通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日漸強大,公元前706年,楚王將屠刀揮向隨國,目的是迫使姬姓隨國,成為楚國的附屬國,再借隨侯之口遊說周王為楚國晉升封號。在楚國大軍面前,隨侯無可奈何,便答應親赴周朝為之周旋,楚王在得到隨侯的應允後,便安心的退兵了,可是最後楚王的想法還是泡湯了,隨侯向周天子說了熊通的請求,但周天子直接拒絕了。熊通得到回覆後,對周天子的做法非常憤怒說道:“

    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熊通認為,自己的祖先就被周天子封為子爵,現在楚國實力強大了,封爵應該增加,周天子不同意,只好自己尊崇。

    於是乎,在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成為諸侯僭號稱王的第一人。並拉開了“春秋”的序幕,華夏大地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總結

    周的衰落以及歷史潮流,成就了楚武王。那個時期,本就是個禮樂崩壞,諸侯爭霸的時代,誰都想這麼做,但誰都不敢這麼做,因為天下共主,諸侯都怕搶打出頭鳥。自周朝建立以來,諸侯都是由周天子,按照功勞進行分封,這是幾百年來的規矩,從來沒有人去打破,而楚武王正是被歷史選中的那個人,真正的霸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要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