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意生

    個人建議:

    1.構圖和色彩很重要。

    2.照片儘量能表達你的心境,應景的圖片有靈魂。

    質量看裝置了

  • 2 # 黑劉heyleo

    恰好最近寫了兩篇有關如何練就攝影眼的文章,我想剛好符合你的情況。

    「練就攝影眼」 「1」 掌握鏡頭畸變和透視效果是關鍵

    http://toutiao.com/item/6773447131874198029/

    有攝友說了:“道理我都懂,我就想知道怎麼能拍出好片兒來”,也有攝友說,拍到一定階段,感覺就到了一個瓶頸期,不知道拍什麼,拍出來也很平平,沒有感覺了。

    所以今天老劉來跟大家來聊聊——如何練就一雙“攝影眼”。

    我們都知道,很多老鳥都會建議新手從50mm的定焦鏡頭開始學起,為什麼呢?

    因為50mm的鏡頭視角和人的雙眼是最為接近的,也就是說你看到的和拍出來的基本一致,不會有不同(這也是50mm鏡頭被稱為標準鏡頭的原因)。

    f/1.4 1/125s ISO100 50mm

    而且一般來說,50mm的定焦鏡頭都有很不錯的畫面表現力,並且,不管是區域性特寫還是大頭照、半身照、全身照,甚至是環境人像,50mm鏡頭都可以應付。

    此外,因為是定焦鏡頭,所以在拍攝的過程當中需要我們拍攝者自己透過移動來選擇不同的拍攝角度和距離進行構圖,十分有利於新手鍛鍊自己的觀察力,學習構圖。

    不過,拍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自然要接觸到不同焦段的鏡頭,雖然我們知道,廣角鏡頭有桶形畸變,長焦鏡頭有枕形畸變,但是,在實際的拍攝中,我們還是經常無法拍出別人的那種大片既視感。

    f/2.8 1/600s ISO50 50mm

    差別在哪兒?老劉覺得,所謂攝影眼,第一步要學會的就是從鏡頭的視角看世界——當我們要拍攝某一個場景的時候,腦海中不是自己看到的效果,而是用不同的鏡頭拍攝出來之後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這就需要我們瞭解兩個問題——鏡頭的畸變和透視關係!

    鏡頭的畸變分為廣角鏡頭的桶形畸變和長焦鏡頭的枕形畸變。

    廣角鏡頭的桶形畸變:

    如果說50mm左右的焦段與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那麼廣角鏡頭(24mm以下為廣角鏡頭)則全然不同,它的桶形透視畸變效果十分明顯。

    人物全景照片(如下圖),因為低機位拍攝,其近大遠小的拍攝效果,會讓人物的腿顯得特別修長:

    距離鏡頭近端(腳)和遠端(頭)的比例也會變化非常大;

    畫面中央的足球,也因為距離拍攝者更近而變得更大,而遠端的球門、照明燈都變得更小。

    此外,邊緣部分的球門框和照明燈也變成傾斜的,而不是垂直的。畫面居中的部分,相對也會變得凸起,這就是廣角鏡頭的桶形畸變。這些都遠不同我們人眼看到的效果。

    在我們做了鏡頭畸變矯正後,只是將畫面中間向外凸出的部分適當壓縮,但並不會改變整體的透視效果。大家可以對比兩張圖仔細看一下差別。

    廣角鏡頭的透視效果

    因為廣角鏡頭的“近大遠小”的特點,它同時也有了很強的空間透視效果,也就是視覺上的空間縱深感。

    同樣的情況下,廣角鏡頭拍攝,將會拉伸縱深方向上物體之間的距離,同時畫面當中的線條也會因為這種縱深感而變得更為突出。

    長焦鏡頭的枕形畸變

    與廣角鏡頭相反,長焦鏡頭的枕形畸變是中間凹陷進去,如果拍攝人物面部特寫,人臉很可能變圓、變胖,原本的高鼻樑也可能會因此變成塌鼻樑。這一點在平時的拍攝過程中注意就好。

    長焦鏡頭的透視效果

    除了同樣的光圈,長焦鏡頭會有更強的虛化效果之外,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長焦鏡頭會壓縮空間上主體與前後景之間的距離。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畫面當中的背景變大了(同樣的場景,廣角鏡頭拍攝則是很小的)。

    f/8 1/200s ISO50 102mm

    如果用長焦鏡頭拍風光,則同樣會拉近不同距離的景物,所以長焦鏡頭的透視感更多體現為壓縮空間後增加的畫面的層次感。

    上面這張照片,就是長焦拉近了人物與中間的村莊和背後的梅里雪山之間的距離,並且,梅里雪山在畫面當中是非常清晰、非常大的。

    而同樣的場景,我們人眼看到的雪山並不會這麼近、這麼大,如果用廣角,那麼雪山則會顯得更小、距離更遠。

    總結

    當我們充分了解了不同鏡頭焦段的畸變和透視效果,那麼在拍攝前,我們的腦海當中應該就有了一個最佳的拍攝方案——看到環境,我就可以想象到拍攝出什麼樣的效果,進而確定用什麼樣的鏡頭焦段來拍攝。

    「練就攝影眼 2」 技術你都懂,可為什麼還是拍不出好照片?

    https://www.toutiao.com/i6776046335117230599/

    千年前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之所以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就是因為它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感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前不久,有位攝友跟老劉閒聊的時候說,自己現在到了瓶頸期了,怎麼拍都沒有感覺,沒法進步了~

    其實這位攝友說的也是平時咱們都會碰到的問題——玩攝影有一段時間了,技術原理都懂,可依然拍不出那種“感覺”。

    差在哪裡?

    大概就是這很沒有細節的兩個字——感覺。

    這該死的“感覺”到底是什麼?這個“感覺”到底要如何解釋?這個“感覺”能具體一點嗎?

    攝影,在技術上並不難,用心學+多實拍,很快就可以掌握並提升到一定水準。難的是技術掌握了,但是照片卻總是拍不出自己想要的,或者別人拍出的那種感覺。

    其實,這個“感覺”不是別的,就是——審美。

    它包含欣賞美的能力,也包含發現美的能力。

    張大千《杜甫詩意圖》

    提高審美,走馬觀花可不行

    審美這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誰都不敢說自己的理念就是對的。但不管怎樣,你必須擁有更高的審美水平,因為你自身的審美水平,直接決定了你的作品所能達到的境界。

    審美的提高,也絕非一蹴而就、更非一日之功。

    如果你不是天才,那麼多看優秀的藝術作品,絕對是提升自己對攝影的理解、提高自身審美的不二法門,是開啟自己的“攝影眼”的第一步。

    馬遠《寒江獨釣圖》

    平時看到名畫,我們往往會脫口而出——太美了,太好看了!

    但是為什麼好看,好看在哪裡?似乎沒多少人能說的明明白白,只能籠統地說:我覺得好看。

    你看看,這不又回到“感覺”的老路上了?

    所以,只是看還不夠,更需要思考、研究,自己要想明白,這些名畫為什麼好看!

    馬遠《踏歌圖》

    就以上面這幅南宋畫家馬遠的 《踏歌圖》為例,怎麼看都是美,到底美在哪裡?

    仔細看看就知道,畫中上方的蒼山是遠景,中央若隱若現的樓閣是中景,下方的翠竹垂柳和踏歌農戶是近景,相互之間恰到好處的留白,給人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畫面層次相當豐富。同時遠近大小的不同,自然而然體現出了由近及遠的空間感。

    右下角四位微醺的農戶和左下角觀望的兩位孩童,更是成為畫面中的點睛之筆(趣味點)。

    不論是構圖、留白的技法,還是人物情緒、意境的表達,都堪稱極致,這就是“好看”的原因。

    宋徽宗趙佶《芙蓉錦雞圖》

    多觀察,身邊的都是故事

    我們時常覺得,身邊的一切都那麼尋常,可是我們卻又時常發現,別人身邊的日常卻一點都不“尋常”,其間的差別,無非是觀察和思考——如何把尋常的題材變成不尋常的作品。

    宋徽宗大家都知道了,除了做皇帝不行,其他都挺厲害的,他開創的瘦金體獨具一格,他的書畫也是大家風範,南宋的文化達到中國曆代王朝的最高峰,跟他的推動密不可分(PS,據說蹴鞠也很不錯,僅次於高俅)。

    徐悲鴻《奔馬圖》

    做皇帝看上去是自己說啥是啥,可實際上卻並沒有那麼自由。不過這並不影響宋徽宗對生活的觀察,他的很多花鳥畫都是傳世精品。

    其實很多國畫大家的作品並不是氣勢恢宏的大山大川,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李可染的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但是在他們的筆下卻都是大作。

    張大千《松猿圖》

    從你喜歡的題材入手

    上面那麼多的畫作看完了,是不是發現,其實只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所有元素都可以成為我們的主題?

    等一下,容我冷靜一下……

    怎麼有一種被帶偏的感覺?

    仔細觀察沒有錯,但是怎麼說藝術這東西也是分門別類的,還是不要貪大求全,專注於某一個領域,可能會更好。比如蘇軾就特別擅長畫墨竹,

    攝影的題材有很多,人文、紀實、風光、建築、動物等等,能夠把某一個領域內的題材拍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開始的階段,不妨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然後更有目的性的多看其他的優秀作品,並且多思考、多模仿,最終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吧。

    蘇軾《瀟湘竹石圖》

    無論拍什麼,別忘了你想表達什麼

    任何可稱之為作品的照片,都一定是有表達、有感情、有靈魂的,單純的漂亮、好看,是很難成為經典的,這也大概是為什麼一些單純的唯美人像攝影被稱為“糖水片”的原因,雖然這也並沒有什麼(我只是想表達這個妹紙很漂亮,腫麼了?)但是最終你能夠讓自己滿意的,一定還是那些有表達的作品。

    作品的靈魂是什麼?

    這東西還真別硬性拔高,非得跟閱讀理解似的,一定要解讀作者是怎麼想的,噼裡啪啦說一堆?

    我又不是作者,我怎麼知道作者是怎麼想的?我只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

    可問題是我們拍了照片之後,我們是否知真的道自己想表達什麼?

    郭熙《秋山行旅圖》

    不是誰都可以成為大家,不如取悅自己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可以努力追求拍得更好,但也並不是就一定就要像那些大家,拍出多麼讓人驚豔的作品。

    我們可以向身邊所有人學習,學習好的手法,借鑑不好的經驗;

    我們可以接受所有人善意的批評與指正,但並不一定非要採納;

    攝影的快樂不是別人說你好,而是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真的開心!

    夏圭《松崖客話》

    總結

    多看優秀作品,多品其中緣由;多拍自己喜歡的題材,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些大概就是練就自己的“攝影眼”需要儲備的內在實力吧~

    我是攝影計劃,覺得好就關注來一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糖是鴨腳蜜好還是冬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