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慶東

    @寒山石徑 (幫你回答了)看舊壺要點……1.看口沿,蓋沿有無磕碰,2,開水浸泡數次後,聞壺內有無雜味,3.壺內黑色茶垢,用小蘇打浸泡後,能否清除…4.是否全手工

  • 2 # 東家APP

    宜興有個紫砂博物館,叫作“利永紫砂陶博物館”,館藏明、清、民國大家,紫砂七‘’ 大老藝人,當代國大師、省大師及中青年實力派代表的精品力作等二千餘件,是紫砂博物館中的佼佼者。

    其中館藏的孟臣壺、爐鈞釉、陳鳴遠的松樁壺、邵大亨的漢扁等等明清老壺,價值連城,被業內人士稱為“千金之壺”“價值不能用金錢來估量”.......

    於是,作為紫砂收藏界龍頭老大的“百年利永”,經常會收到各種紫砂老壺的圖片,甚至有人直接將壺帶來,要求鑑定的。

    那些髒兮兮的老壺,奇形怪狀的造型,加上粗糙的做工、劣質的泥料,幾乎不用鑑定委員會鑑定,就可以確定是假貨無疑。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像那些明清傢俱、瓷器文玩,不都是越老越值錢的嗎?

    話是這麼說,但考慮一把紫砂壺的價值,歷史年代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還要考慮其成型技藝,做工、藝術造型等。

    從紫砂壺的工藝和美感來看,老壺的工藝水平和美感絕大部分都不如我們現代人制作的紫砂壺,比如,很多老壺沒有經過整口,蓋子都是比較晃的。

    所以很多老壺根本沒有收藏的價值和必要,它們很多就是純粹的一把粗劣日用品,做工粗糙。

    還有一點就是,歷代的名家作品仿製的較多,特別是民國初年,那段連顧老都不願去提的仿製老壺的歲月:幾乎所有紫砂界的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對歷代名家作品進行精心仿製,燒製出了難以統計的仿名家款作品。

    這些仿品水平極高,與原作相比達到可以亂真的地步,這部分作品現遺存至今,給今天的斷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再說句公道話,有價值的老壺,早就被有權有錢的公司或者收藏界的大亨們給盯上了,咱們小老百姓,哪有漏可以撿呢?

    某些商家所謂的撿漏,其實大多是誘餌,就等著咱們上鉤呢!因此,遇到販賣老壺的,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分享自東家紫砂手藝人:百年利永紫砂

  • 3 # 摶砂問道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鑑別老壺並不是非常容易的,這對於個人對紫砂的瞭解和知識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紫砂的老壺仿作很多,且有的鑑別非常難。

    1.明清老壺

    鑑別這類壺,需要對紫砂的歷史進行了解,無論是兩代名家,還是泥料,還是紫砂的發展歷史、燒窯歷史等都要有一定的知識面。

    例如,壺的底款,從明代的刻款到清代的章款;壺的泥料,從明末的粗砂到清代的細砂;制壺名家的風格等等。

    這有了解後,你才能從各個方面去鑑別,是否是符合當期時代的作品,是否為老壺。

    2.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有粗活和細貨,要知道當時一些商號的款,包括對陶刻師傅的瞭解,從這幾個點判定是否是當時期的作品。

    說到這裡的話,可以有些作為鑑定參考,一個是泥料,一個是壺的款印,一個是壺的風格。

    但是這些對於一般的玩家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建議一步一步來,從廠貨到民國作品,再到明清老器。

    還是比較難說清楚的,仿作眾多,有清代仿明代的,有清代仿清代的,有民國仿清代的,有當代仿一廠、民國、明清的,還是要有豐富的知識面才可以。

  • 4 # 紫砂匠邵一

    要了解如何鑑別老壺額真假,我們先要了解,常見的假的老壺,一般有哪幾種表現形式,然後,我們再各個擊破的說說,每種假壺的鑑別要點。

    一、老壺造假的幾種表現形式

    一般來說,假的老壺,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 近代人仿製古代壺(名人壺、一般壺)

    2、 當代人仿製古代壺(名人壺、一般壺)

    3、 古代人仿製古代壺(一般指清代仿製當代或明代名家)。

    4、 當代人仿製近代名家壺、文革壺(以仿製顧景舟等紫砂七老以及當代國大師的早期作品為主)

    以上四種假的老壺,目前市場上以第二和第四種為多,且較為氾濫,也是識別難度最小的老壺造假。而第一、第三種,目前流通領域基本很少見,具體的識別有一定的難度。

    二、解放前老壺的一些特點

    1、泥色

    早期的壺,泥色中雜質較多。紫砂礦石的開採,從明至解放前,開採的難度係數是由高到低,開採的深度,也是由淺至深。淺層礦石由於受到植被等影響,植被,草根等雜質會滲透到風化的礦料之中,因此礦井越深,泥料雜質越少。

    2、造型

    宋代時期,紫砂壺的造型比較單一,粗糙。以高頸、矮頸、提樑壺為主,少有其他壺型。元朝時期壺的特色是逐步從日用器皿中脫離出來,帶有明顯的藝術氣質,壺身多有篆刻銘文。明代的壺,多有古拙氣質,大而不笨,肌理勻稱。

    3、工藝

    由於制壺工具的變革,由古至今,工藝越顯得精細。明及清中期之前,壺流一律獨孔,至清末之前仍以雙孔,三孔,四孔為主,而民國以後,才出現多孔。現代仿品的獨孔和明清時期的獨孔,有著明顯的差異,這是由開孔的工具,泥料的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形成。

    4、裝飾工藝

    清初之前,紫砂壺都較為素雅,幾無裝飾。較多的裝飾,是鋪砂工藝。從康熙年間開始,裝飾琺琅彩以及景德鎮的彩釉工藝開始逐步流行,至乾隆時期,描金、粉彩也開始流行。道光時期的青花泥繪是當時裝飾的一大特色。而到嘉慶時期及以後,又迴歸到以詩文書畫篆刻,對壺進行裝點。

    5、 款式

    明代的落款,一般是竹刀刻款,絕無印章之說,並且竹刀的刻款,和近代仿款金屬刻刀有明顯的區分,明代的刻款,多以歐體楷書為主。而至明末清初,印章款才慢慢出現並流行。壺內印章的出現,則在康熙年代以後,並且是以小型印章為主。

    古代的印章,一般都有較高的篆刻工藝,這一點,大多數篆刻的藝人水準,從民國至今,逐步衰落,已經無法和明清時期的篆刻水平相提並論。

    明清時期的壺,印章大小和壺身的大小,比例勻稱,不會出現大壺小章和小壺大章的不相宜的狀況。

    三、常見造假手法及鑑別方法

    1、塗抹皮鞋油及茶粉

    此類做法多見於仿一般非名家的壺,製假技術含量低,比較容易識別。具體的方法是壺內外用棕色鞋油塗抹,用茶粉塗於壺內,製造茶漬。最簡單的鑑別方法就是手摸有油膩感,開水沖泡,有刺激性氣味。

    鞋油造假,典型的就是色澤不勻

    2、臨摹印款章造假法

    透過橡皮泥(陰款)、複寫紙(陽款)拓下底款印章,利用現代電腦掃描雕刻法,仿製後,再刻到仿製壺上。此種方法的鑑別,一可以透過放大鏡觀察,古人的篆刻和現代機器的篆刻,從平滑性、毛刺度等都有明顯的區別。第二就是拓下來重新篆刻的印章,比實際真壺上的印章,要偏小。

    3、新壺做舊法

    l 茶湯透析法

    用砂紙打磨壺面,去除新壺光澤,為後續入色提供條件,然後在色澤較重的濃茶中將壺煮較長時間,將茶味沁入壺中,然後用拋光片打亮壺身,最後浸泡於茶湯內一個月左右,或反覆在茶湯中煮,壺內外皆有古茶色。這種快速形成包漿,茶色的做舊法,和長期泡養使用出的包漿,有著本質的區別,對於玩壺老手而言,很容易分辨。

    帶球孔的老壺造假

    l 埋土法

    借鑑青銅器的作假方法,新壺埋入土中數月,甚至數年,利用地下水及土質的酸鹼性,自然褪去新光。

    l 烤箱做舊

    將濃茶、食用油,醬油,醋糖等調和一起,塗抹於壺表,進入烤箱,反覆塗抹,烤制,使得壺身吸收湯汁,做成舊壺。這類假壺的特點,就是壺身油性較大,用手摸都有油膩感。

    做工精緻的紫砂名壺,作為歷史遺留下的珍貴藝術品,一直受到收藏人士的追捧。明代的名壺,到清初就已經十分珍貴,清初的名品,到清末已經十分稀少。珍貴的紫砂藝術品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對於普通的玩家而言,接觸的機會幾乎沒有,更不用說撿漏了,面對所謂的老壺,要多留心眼,多次觀察,驗證,而不是倉促下手。

  • 5 # 紫砂壺藝人劉浩

    大多數壺友買的老壺都是看著又髒又舊就下手了,但是又髒又舊的壺就一定是老壺嗎?如今市面上新壺做舊層出不窮,沒有一定的收藏底蘊還真不一定能辨識!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市面上常見的新壺做舊的那些方法:

    1.新壺刻老款

    新壺做好之後,在生胚上刻上仿造的老款印章,這是比較常見的仿老壺的做法。時大彬、邵大亨、陳鳴遠等等名家的印款刻了個遍,很多初入收藏界的壺友看到這樣的名家底款都會特別心動,稍聽個忽悠可能就下手了。

    2. 新壺造包漿

    老壺經過漫長的歲月都會形成古樸的包漿,所以現在新壺做舊,人造包漿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像比較常見的在新壺表面擦鞋油或者用強酸腐蝕的手段都是新壺造包漿的方法之一。

    3.新壺去光澤

    紫砂老壺都是比較暗淡枯燥的,所以新壺為了去除自帶的光澤度,造出新出土的文物感都會進行一番操作。比如燒煮,扔進很濃的紅茶湯汁中反覆燒煮,直至壺的表面褪去光澤度,看著比較乾枯晦澀即可;再比如就直接點,挖個坑,把新壺直接埋進去,十天半月,等新壺褪去光澤;還有就是用茶汁等醬料混合塗抹的方法,同樣也是為了造出那種晦澀的文物感,這種調料混合的秘方估計都是家傳,一般人還真幹不來。

    瞭解了紫砂壺新壺做舊的手段,你必須知道,收藏老壺一定要謹慎為之!且不說紫砂老壺都是比較粗糙的做工,經歷了風風雨雨完全沒有實用性。真正出土的紫砂老壺真的是寥寥無幾!像時大彬的紫砂作品至今已知的也就十幾把左右,被各大博物館分藏之後,能有多少流落在民間呢?

    如何區分市面上的老壺到底是新壺做舊款還是真正的紫砂老壺呢?

    1. 根據時代特徵去判斷,每個紫砂藝人身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時代特徵,像陳曼生所處的年代,以經典的光素幾何作品為主,所以陳曼生的作品也都是幾何造型的居多。不可能說一把筋紋器說是陳曼生作品,那就經不起推敲了。

    2. 根據燒製成色判斷,以前的紫砂壺大多采用龍窯那樣的隧道窯燒製,火候不好掌握,過火或者欠火的情況時常發生,所以出窯之後的成色不會像現在的紫砂作品那樣均勻。

    3. 根據底款刻繪來判斷,每個紫砂藝人都有自己的做壺習慣,特別是底款的印章,像時大彬前期的底款都是請書法家直接篆刻,後期自己動手刻款,所以時大彬的作品底款都是以直接的刻款為主並非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印章款。

    總之一句話,紫砂壺的收藏沒有漏可撿,也不可掉以輕心!先玩壺,後收藏,肚裡有墨,方能運籌帷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穿毛衣,如何顯腿長、如何有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