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良先生
-
2 # 六悅晴
謝邀請!你所說的過度教育,就現在的形式而言,我覺得沒法防止。每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途徑就是各種輔導班,興趣班。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努力,家長給予參考指導,考上985的也不少。是什麼造就了各種壓力,而忽略了孩子應有的童真,還真是說不清。
-
3 # 辣媽減肥記
現在好多人都陷入對未成年人過度教育的一個狀態,首先是因為現在的競爭壓力確實很大。可能家長都會這樣做!要說防止的話,很難
-
4 # 心理宅浩大叔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加上現在好多家庭都有二胎,父母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孩子的“玻璃心”,從各方面的瞭解中,感覺其實很多孩子的教育問題,都起源於小孩太敏感脆弱玻璃心,自我調節能力底下,一點點挫折就造成極大的損傷。那麼如何教育可以使孩子心理健康,不害怕挫折和打擊呢?讓孩子即便遇到問題,也可以良好的自我調節。
1、“透過你的世界觀的,我的眼”
比方說,倆小孩打架,A媽媽把孩子拉開,問A“你怎麼能讓他欺負你?”那難以避免的,A長大了會有“受害者心態”。“他欺負我,全世界欺負我”。老這樣看問題,脆弱那是妥妥的。B媽媽把孩子拉開,對B說“你倆是好朋友,老在一起玩兒,又親密,發生點兒小摩擦正常。不跟你好的、不跟你玩兒也不會也有爭執啊!”這何止是更淡定的視角,還是小處著眼的情商教育啊!成熟、樂觀、從容、堅定、心思澄明的人是非常受歡迎和值得喜愛的。
如果家長沒有這樣引導的功力,只能拼將來遇到好老師的機率了,特別聰明敏感的孩子這事兒也能想明白,不過是不是要走更多彎路、付上更多的情緒代價?
2、“給壞脾氣一個容身之處”
脆弱的孩子中有一撥,因為負面情緒累積的太多,太痛,所以才脆弱逃避。成人傷了心都需要很長時間去調整,更何況小孩子呢?孩子脆弱有這樣一個迴圈:事情有難度——面對的時候煩躁——被大人否認、壓抑(有什麼可著急的?你耐心一點兒!/你那麼急躁有用嗎?)——負面情緒得不到處理——面對可能再次出現的情緒“痛點”,選擇逃避。
你有沒有類似的體驗?你很難過,跟某人傾訴,某人一副不以為然,你馬上就生出“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強烈感慨,發誓“以後再跟這貨說這問題我就是慫包”!
可你除了某人,還有某某人,閨蜜朋友什麼的一大把,不愁沒地兒宣洩。而孩子,除了父母以外,就再少有其他的情緒支持者了。如果在父母這兒都被堵,基本上就沒戲了。按照迴圈走下去,經常選擇逃避而性格變得脆弱是遲早的事情。
3、“爹媽雲淡風輕,孩子處變不驚”
見過不少火急火燎、凡事兒大驚小怪的家長,我媽是這樣的人,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一個人。作為一個以前也有這毛病、現在“預後良好”的病友,我對這個問題,簡直不僅僅能用“感同身受”來形容。我之所以以前脆弱,覺得一遇到事兒跟天塌了一樣,本能地想要躲起來,是因為我媽是這樣對事情反應的。從她驚慌的樣子我覺著事兒很嚴重——大人都處理不了的事兒,小孩子就只能接受恐懼的折磨。
其實後來才發現是小事兒,沒啥大不了的。但心理陰影已經存在了,習慣性的心理反應已經形成了。再說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學習心理學、完成充分地自我覺察。我的其他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孩子之所以脆弱、逃避困難,跟爹媽反應過度絕對有關係。
所以,孩子急,孩子怕,孩子慌,咱得淡定。你從來見有戰鬥力的部隊,中層將領著急忙慌地進入帳篷“報~~~~~”,其統帥啥時候跟著他一起著急過?不是胸有成竹地指揮若定嗎?如果有著急,等著丟盔棄甲吧!整個部隊會變得無比脆弱。所以,以“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做形容最恰切不過了。方法還是要找的,但是在情緒迴應和思想境界上一定不能輸了氣勢。
4、從愛好中鍛鍊性格
性格是可以鍛鍊和培養的,天性並不是無法改變,找到一個合適的愛好,急性子可以慢下來,慢性子也可以快起來,比如,孩子從小接觸和學習,就會學會靜心、耐心、獨立思考和判斷問題,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從跌倒中爬起,不怕困難,不怕失敗,從而磨練出性格。
-
5 # 數樂苑
防止對未成年人的過度教育需要家庭、校外教育機構和學校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家庭教育的理念更新和家長素質的實質性提高尤為重要。
應該說過度教育(或者教育過度)和疏於教育是當前家庭教育的兩個極端。其潛在後果卻幾近相同,即違背了未成年人(主要是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其成長道路設定了人為的不必要的障礙,典型表現為親子關係的不和諧發展,甚至是緊張對立!
如何避免過度教育,首先要科學把握孩子身心發展的“度”。這個度因學生能力、家長素質以及家庭條件等因素而充滿彈性和變化。既有剛性的一面,也有與時俱進,因人而異的一面。
1.當務之急是提高家長素質,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家長是過度教育的主要推手,應該說家長有什麼理念,樹立了什麼樣的教育目標,就回不遺餘力的推動孩子向既定的方向去培養。高素質的家長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教育計劃,助推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學業進步。而盲從的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凡考試必要第一,凡時髦的特長班不能漏掉,凡有“錢”途的專業一定報考....凡此種種稍不留意就掉入了過度教育的“坑”。
2.尊重兒童的興趣、愛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涉及兒童的興趣班,特長班,競技比賽時,多問問孩子的意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做出理性的選擇,孩子喜歡,才能堅持下來,才能不斷精進,和諧的親子關係的教育意義遠大於孩子拿回的一張勉為其難的獎狀。
3.消除中國式父母焦慮,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成長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十幾年後可能我們回頭看看,當年年逼迫孩子學這學那,一多半都是出於家長家長的一廂情願,更多事替家長完成自己未竟的心願。從今天開始,不要再讓孩子承載大人的成長缺憾。
4.學校教育應該起到標杆作用,成為保護兒童健康成長的最後防線。我們欣喜的看到幼兒園教育迴歸以“玩”為主,不在過度強調識字、算術、拼音教學;一年級新生拼音從零基礎開始教學;課後服務逐漸走向正軌……學校教育要更多的向家長輸出科學的家教理念,引導家庭教育向更加科學合理的的方向發展。
5.社會輿論要形成正確的導向。一段時間以來,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夜暴富、名校情結、對於過度教育,甚至是反教育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裹挾著大批家長隨波逐流,反映到教育上遺毒於兒童的身心發展。
6.結語:
其實,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育,就是讓兒童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要解決過度教育的問題,惟一的辦法正如陶行知所說的那樣,解放兒童——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讓兒童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健康地成長。
-
6 # 柔美時光
教育伴隨人的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對未成年人更是重中之重,教育涵蓋內容廣泛,所以我領會題目的教育是指學識、文化類的教育。
即使是學識文化教育,對於小朋友說過度並不妥當。比如學齡前小朋友對雨滴的形成,彩虹產生有興趣,想了解植物生長過程,又或者為什麼綠色植物能淨化空氣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涉及一定的理論知識,孩子瞭解相關科普知識並不會覺得過度。
再如,唐詩的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與兒歌有異曲同工之妙,挺符合孩子學習說話的要求,更能領略古文的魅力。
因此,過度的文化教育是:
1 不是把學識當作知識傳遞給孩子,而是把學識強調為升學、考級的一種工具,不停的重複,強記硬背。
2 孩子的教育過度偏向文化課程,缺失品格、道德、體格的教育與培訓,沒時間遊戲,沒時間玩耍。遊戲和玩耍是社會性活動,體現團結、合作、規則、溝通,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快樂。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需要長大,與學校教育齊頭並進。家庭教育的重擔落於父母肩上,父母應加強自身教育素養,充分理解教育即生長,明白孩子生理成長和學識成長的要求,而不是隨著潮流讓孩子參加各類輔導課程,或許能較好地避免“過度”教育的發生。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什麼是過度教育?在這裡有一些常見的理解:
1、功利定義:凡是考試不考,或者生活中用不到的知識和技能,就是過度教育。
2、僵化定義:凡是學校和老師不要求的,凡是超過教學綱要的,就是過度教育
3、能力定義:凡是超過孩子學習能力的,就是過度教育
4、興趣定義:凡是孩子不感興趣的,就是過度教育
5、本我定義:凡是我不感興趣,或者我覺得沒用的,其他家長教給孩子就是過度教育
6、商業定義:凡是要另外花錢的,就是過度教育
7、生理定義:凡是孩子學得很吃力,或者很疲累的,就是過度教育
……
=======================
就我個人而言,要定義過度教育,根本性的還是要首先明確什麼是教育。
教育定義有很多,但是我比較認同的,是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可能性。
所謂可能性,我認為是指在能力、體驗和自我實現等各種方面可以達到的極致。
比如說,在能力方面,我們幫助孩子在智力、體力、美育等各個方面發展自身潛能。
比如說,在體驗方面,我們帶領孩子去觀賞美麗的風景來體驗大自然,帶領孩子讀書來體會人文的美感……
比如說,在自我實現方面,我們帶領和鼓勵孩子去按自己的想法來為社會做出貢獻,來實現自我價值……
所以,我想來,所謂的過度教育,應該的定義是指以教育的名義強迫孩子,而又無法讓孩子在能力、體驗和自我實現上得到成長的所有行為。
舉個例子來說,有的孩子明明在某種樂器上既沒有興趣,又沒有天賦,嘗試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在這個領域並無法得到個人的成長。如果家長僅僅因為個人的虛榮心或者其他原因,強迫孩子繼續在這個方面投入時間,那麼這個就是過度教育。
初期,家長帶孩子在這個領域的投入,我認為不是過度教育,因為這是一種可能性的嘗試。但是一旦嘗試之後,發現並無成長,那麼家長就應該果斷更換,讓孩子嘗試另外的可能性。
如果愛因斯坦的家長,強迫他去成為一個鋼琴家,會是什麼後果?
當然,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半途而廢。我們帶領孩子進行任何一種嘗試時,都要竭盡全力,去探索自己的極限。我們放棄任何一個方向,絕對不能只是因為“偷懶”,而是要真正感覺到孩子在這個方向並不能發揮出他的極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