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雨種太陽

    父母應該從小開始建立孩子正確的消費習慣,並且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中,透過無時無刻的機會教育,讓良好的消費習慣能夠深植於孩子心中。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都知道理財教育的重要性,於是開始給予孩子零用錢,然而,這些父母並沒有經過深入的思考,對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財概念,想法與作法都很模糊,甚至憑著當下的直覺發零用錢給孩子,或是光憑直覺改變而隨意更動規則,前述這種型別的父母將很難針對孩子的突發狀況,做出適時的調整。

      筆者舉個經常聽到的例子,文文是個獨生女,由於爸媽經常忙於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女兒,深怕女兒身上沒有錢,於是經常給予女兒多於實際年紀該有的零用錢,以此彌補他們無法陪伴文文的內疚,而且,不管文文有什麼要求,爸媽都會想盡辦法滿足她,至於文文如何使用零用錢,他們從來都不管。

      於是文文養成花錢如流水的消費習慣,每次陪媽媽逛街時,她都會買下一堆商品,並且產生莫名的成就感。由於文文毫無節制的消費,每次接近月底的時間,文文就沒有任何零用錢可以使用,於是她會向父母索取更多的零用錢。

      必須從小培養的消費習慣

      很多和文文類似的案例,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會有天差地遠的表現,一切端看父母要怎麼重新教育孩子的金錢觀。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決定要在月中,甚至月初就把零用錢一次花光,那他必須要思考,未來將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零用錢可以買喜歡的文具、想吃的糖果、可愛的小玩偶等後果,當初因為一時衝動而花費全數零用錢的後果,都需要自己承擔。

      事實上,孩子在消費行為上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與父母平時的消費習慣有很大的關聯,有些家長希望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價值觀,可是自己卻做不到,故無法替孩子樹立良好的理財典範。

      筆者的朋友婷婷就是最好的例子,她是公司的中階管理階層,丈夫是一間骨科醫院的醫生。在別人的眼裡看來,她的生活似乎相當幸福美滿。工作之餘,婷婷經常會出入多間高階的養生SPA會館,做些日常的肌膚保養,每次大約消費上千元。她經常帶著女兒小蓉逛商場,地點都是位於高階地段的精品專賣店,以挑選剛上市的名牌服裝。

      因此小蓉在媽媽的影響之下,也成了小小購物狂,她的書包、鉛筆盒還有橡皮擦都是國外進口的,價格十分昂貴。有一次,她為了得到造型可愛的小熊橡皮擦,甚至把原本舊的橡皮擦丟掉,然後再以遺失的名義重新購買新的橡皮擦。有一天,婷婷將家裡的每月支出製作成表格,她意外地發現,原來小蓉的消費金額竟然和她差不多。

      當婷婷和我訴說女兒的消費行為時,我便直接指出,小蓉是因為受到她的影響,才會變得如此揮霍。婷婷聽完我的解釋後,決定要改變自己,再也不會如此崇尚名牌,甚至一年只去養生SPA會館一次,而且她會開始閱讀關於理財教育的叢書,希望導正小蓉不正確的消費習慣。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逐漸進步。婷婷的女兒小蓉之所以會這麼揮霍無度,是因為婷婷沒有為孩子的零用錢設定上限,又沒有教導孩子如何以有限的金錢換取想要的東西,導致小蓉以為生活就是不斷消費與更新產品。

      不過,消費習慣就和所有的課業一樣,都需要持續地練習,才會學到生活所需的消費技能。有鑑於此,各位愛孩子的爸媽千萬不要以為,零用錢一發下去,健全的價值觀與責任感就會自動出現在孩子的身上,爸媽必須做很多的事前準備,並且思考孩子可能會出現的反彈和疑問,才能讓零用錢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以及順利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習慣與承擔責任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每個決定幾乎都與金錢有關,如果孩子長大以後,才發現管理金錢的重要,此時父母再教導理財,他們的習慣通常已經養成,而且很難改變了,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習慣,而發零用錢給孩子,就是理財教育最好的開端。

      建立機會成本的概念

      筆者在前面有提到關於機會成本的概念,機會成本是指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又稱為「替代性成本」,也就是所謂的「有得必有失」。一般來說,被捨棄的選項所具備的價值或選擇者的喜愛程度改變時,機會成本並不會改變,因此作抉擇時,應該要選擇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通常以失去越少越明智為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抉擇時,簡單的事情也許只需要決定一次就好,更多時候,抉擇是一連串的過程。也就是說,進行完第一次決策之後,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的抉擇,而這一連串的抉擇如果被串連起來,還會視不同的情況而改變。

      例如:假日想和家人一起去購物,就要先和家人商議購物內容、時間、地點、交通工具等。前述的這些選擇都和機會成本相關。

      其實與機會成本相關的案例實在很多,不論是消費還是投資理財,幾乎都和選擇有關。舉例來說,美美準備穿昨天買的新衣服到公司亮相,但今天卻是個下雨天,於是她開始選擇要開車還是搭公交車上班。開車的好處是,不會因為淋雨而把衣服弄溼,但需要支付油錢、停車費等花費;而搭公交車只要三十元,卻要冒著新衣服可能被雨淋溼的危險。最後美美選擇了開車上班,雖然花了一些錢,但新衣服亮麗完好,而且還得到同事們的讚美,換得一整天的好心情。

      由前述例子看來,人們在選擇時,並不會只考慮到實際的金錢支出,車資的相關費用雖然比三十元多,卻可獲得好心情,這就是筆者經常和兒女提到的「心理價值」,也稱之為「機會成本」。

      由此可知,讓孩子懂得機會成本的概念,將有助於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因為懂得機會成本的孩子,每次在做決定時,將會針對最壞或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做推論以及盤算,同時也會為自己推算過的決定承擔責任,未來較不容易失望或後悔,若是發生預料之外的事件時,也能夠沉著面對與處理。

      從生活中活用機會成本

      筆者認為,在生活中活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不僅是培養孩子謹慎做決定的關鍵要素,也能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考慮機會成本的習慣。

      我會以發零用錢當作訓練寶貝兒女思考的機會,當他們獲得或支出一筆錢,都必須三思過後,再進行消費,我會將能夠讓孩子做決定的機會都讓他們抉擇,而當他們選擇其中一項時,我會再次提醒他們,還有另一個選項。

      像是在吃飯時,桌上有孩子愛吃的蝦仁炒飯和之前沒吃過的什錦炒麵,若是他們今天選擇從沒吃過的什錦炒麵,我就會一邊盛蝦仁炒飯,一邊對他們說:「今天的蝦仁炒飯裡的蝦仁看起來好新鮮,聞起來好香喔。」他們看到我的表情,有時會執意嚐鮮,有時會選擇最愛吃的蝦仁炒飯,我會按照當時的情況進行機會教育。

      當初筆者的兒子在填選高中志願時,一直很猶豫要選擇建國中學,還是校風較為自由的師大附中,我請他列出兩校吸引他的地方,以及兩校的缺點,即便我是建中的校友,我卻不會干涉他的抉擇,希望讓他自己決定想要就讀的學校,最後,兒子深受師大附中的開放校風所吸引,選擇就讀師大附中。

      孩子每一次的決定,我都不會評論他們的選擇,因為每一種失去和得到的價值,都是很難被計算的,而且每種選項對孩子的心理價值也大不相同,我只希望在他們抉擇之前,一定要思考所有的利弊得失,試著多考慮一分鐘,並在決定心儀的選項時,還會想到沒被選到的另一個決定。

      生活中的機會成本訓練,通常和錢沒有關係,我希望教育的是孩子能夠自行取捨的能力,併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同時別讓自己有後悔的機會。

      以相對價值認識商品價格

      一般來說,尚未接受理財教育的孩子,其金錢概念較為不足,根本無法理解十、一百、一千元的差異,故要對孩子解釋價格的多寡,應該要以相對價值來解說。父母必須先將孩子想要的商品,經過價格的換算後,變成另一項孩子知道並且理解價值的東西。舉例來說,我家的兩個寶貝都很喜歡吃可樂果,因此,從他們的小時候開始,每當遇到寶貝們看到想購買的商品時,我都會將價錢換算成好幾包可樂果。在無形之中,他們也知道哪些東西的價格過高,以及哪些商品和可樂果的價值相當。

      最初,孩子可能無法理解商品的價格高低,漸漸地,他們會從一次次的換算經驗,變得更清楚金錢的價格與功能,未來當父母想要描述某項消費的高低時,就能以類似的方式,來解釋商品價格與價值。孩子將能自行判定商品價格,進而決定購買與否。

      不用金錢維持人際關係

      小星是我的補習班學生,每次他都很早到補習班來,我不知道他是否吃過晚餐才進來補習班,或是隻吃個便利商店的食品,所以我便向他提出我的困惑。沒想到小星竟然說:「我必須要省下晚餐錢,才可以購買網路遊戲的點數。」我看著他眼睛下方的黑眼圈,就知道小星一定是網路遊戲的沉迷者。

      他認為人際關係需要仰賴共同的網路遊戲,所以他必須要存錢購買點數,才能和同學有共通話題。他誤以為人際關係是建立在金錢上,我試著改變小星的想法,勸導他少玩網路遊戲,轉而進行一般的休閒活動,而且我還告訴他,人與人的關係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最終小星把我的話聽進去,再也沒有沉迷在網路遊戲裡。

  • 2 # 木子的好書推薦

    1幫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

    父母要幫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這兩個詞在孩子的消費行為中,意味著孩子在消費的過程中有沒有衝動消費,而父母要幫孩子控制住“想要”就買的想法,養成在購物前列出一個清單的好習慣,在購買商品的時候一目瞭然。

    2不要讓虛榮心影響孩子的消費

    父母在引導孩子消費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杜絕自己的虛榮心。往往孩子看到其他小孩買了什麼,自己就會想要買,而用虛榮心、攀比的心態去買東西,只會造成更多的不合理消費。

    3要讓孩子知道任何東西都是要靠努力得來的

    在培養孩子正確消費觀時,一定要讓他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任何東西都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換來的!幸福來之不易,所以更要懂得珍惜!

  • 3 #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你告訴孩子,老爸一個月掙10萬,孩子有概念嗎?孩子知道拿10萬怎麼安排日常開支嗎?

    這個年紀的孩子是沒有經濟概念的,與其說培養消費觀,不如說培養孩子勤儉之品德。

    勤為本,錢不可亂花,要想一直有錢花,現在就是勤學。這裡的“有錢花”,要強調到追求美好生活的層面,一則物質,二則精神。精神是最高層次的,引導到閱讀,興趣愛好的培養上去。

    儉為德,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定需要遵守節儉之德。人不可坐吃山空,勤為開源,儉為節流,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財富積累得越來越多。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比如一個星期100元零花錢,如何規劃自己的零花錢,是的每個星期的零花錢越來越多。

    對於孩子的消費觀,我覺得就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去做,價值觀決定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我為了你付出那麼多卻無動於衷,難道是我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