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樂116006936
-
2 # 山茶花裡的小妮子
推薦一本≪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可以看一下,想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調整自己?怎麼才能改變當前處於憂鬱,神經質,或倍受其他心理疾病折磨的現狀,推薦看一下。
-
3 # 影視樂趣
瞭解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有這幾方面: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樂觀、人際關係和諧、行動自覺果斷、人際關係和諧、行動自覺果斷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正確的自我觀等。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
3.生活目標和理想切合實際,而非有過高的或脫離實際的生活目標。
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而非沉湎於空想或自我封閉。
5.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悅納自己。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而非固執、刻板。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非獨來獨往,我行我素。
8.能適度的宣洩情緒與控制情緒,而非任意衝動或苦行僧式的壓抑。
9.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發揮個性,而非盲從和隨波逐流。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會處理好集體的個人的關係。
大多數心理疾病都是由於壓力過大,或者走不出曾經的陰影,所以只要多放鬆一下,保持樂觀的心態,都會有所改善。
持之以恆的運動,多用勵志語言激勵自己,多和人交流。每天都能保持一份好心情,那麼,我們每天都是快樂和充實的。
-
4 # 悅慢小院
想了解自己是否心理健康,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標準,以及如何自測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以下為你作下分享: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迄今沒有絕對的標準,國內外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表述。
(一)美國心理學者奧爾波特(G.Allport)認為心理健康者應具備以下7個方面
1.能主動、直接地將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興趣和活動中。
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
3.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好壞優劣都如此。
4.能夠準確、客觀地知覺現實和接受現實。
5.能夠形成各種技能和能力,專注和高水平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現實、客觀,知道自己的現狀和特點。
7.能著眼未來,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目標和計劃。
(二)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了正常心理的十條標準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對自己有充分的瞭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切合實際。
4.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三)國內學者馬建青1992年從臨床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七條標準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綜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低下者在社會適應、學習、工作、生活中會遇到障礙,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而導致自卑和抑鬱的產生。
2.善於調控情緒: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具有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平衡的能力。
3.具有較強的意志:意志特徵在人的個性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表現,健康的意志品質主要表現在自覺性高,果斷性強,堅韌性大,自制性好。
4.人際關係和諧: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5.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行為能順應社會文化的進步趨勢,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具有積極的處世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確的認識,以達到自我實現與對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6.人格完整與穩定: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人的心理行為表現應與生理發展階段相符。心理健康者應具有與同年齡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如果心理健康按照年齡層次不同,還可以分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標準。人的一生要經歷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年齡階段。人的心理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表現出不同的年齡特徵,這是一條規律。人的行為表現總起來說應該與年齡相符,如果出現嚴重的不相應狀態,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想了解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可以按以下自測一下,這只是作為參考,並不代表最終結果。如果你感覺到自己遇到的困擾或陷入負面情緒等已影響到你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作下初步評估,或者直接看心理科或精神科進行診斷。
三、心理健康程度自測(僅作參考)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精神病學家弗列曼教授認為:“人們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佔了很大比例。”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心理健康比軀體健康的意義更重要。現將測定的16個問題列表如下,你也不妨來測測:
1.是否變得很健忘?
2.是否經常束手無策?
3.是否總把心思集中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事情上?
4.是否喜歡談起往事?
5.是否總是愛發牢騷?
6.是否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漠不關心?
7.是否對親人產生疏離感,甚至想獨自生活?
8.是否對接受新事物感到非常困難?
9.是否對與自己有關的事過於敏感?
10.是否不願與人交往?
11.是否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
12.是否常常很衝動?
13.是否常會莫名其妙地傷感?
14.是否覺得生活枯燥無味,沒有意義?
15.是否漸漸喜好收集不實用的東西?
16.是否常常無緣無故地生氣?
如果你的答案有7條以上是肯定的,那麼你就要小心保護自己的心理了。
回覆列表
為了便於人們對自身心理是否健康有所瞭解,下面我就如何評價心理健康的相關評估方法介紹給大家,使大家知道心理醫生是如何對有心理障礙的患者作出科學的判斷,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心理疾病是可以診斷和治療的。促進了解。共同配合治療,我們就一定能擁有健康的心身。
A,心理評估(專科醫師作出):
α,心理評估的概念及意義
心理評估是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人的心理品質及水平作出的鑑定。所謂心理品質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特徵等內容,如情緒狀態,記憶,智力,性格等。臨床心理學的基本任務就是進行心理診斷,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提供前題和依據,同時心理評估還可以檢驗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效果。另外,心理評估的方法也是醫學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心理評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測驗法,調查法,觀察法,會談法作品分析法等。
B,心理測驗的概念分類
心理測驗是心理評估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根據客觀的,標準化了的程式來測量個體的某種心理指標與行為,以判定個體差異的工具。
(1),根據功用分類:
1)智力測驗:主要應用於兒童智力發育水平的之鑑定,腦器質性損害及退行性病變,特殊教育與職業選擇時的諮詢參考指標。常用有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韋克斯勒成人與兒童智力量表。
2)人格測驗,多用有某些心理障礙的病人的診斷和病情預後的參考,科研和心理諮詢對人格的評價。常用的工具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洛夏墨跡測驗以及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等。
3)神經心理學測驗:可用於腦器質損害的輔助診斷和對腦與行為關係的研究。常用的H-R神經心理學成套測驗,個別能力測驗等。
(2),根據測驗方法分類:有問卷法,作業法,投射法等。
(3),根據材料的內容分類:文字測驗與非文字測驗。
(4),根據測驗的方式分類:有個體測驗和集體測驗等。
C :心理測驗的原則和條件
(1),心理測驗的原則有:α,標準化原則:即測量應採用公認的標準化工具,施測方法要嚴格的根據測驗指導手冊的規定進行。b,保密原則:即測驗的內容,答案及記分方法只有此項作的有關人員才能掌握,不允許擴散。同時對受試者測驗結果保密。因為這涉及到個人隱私,c,客觀性原則:即對測試的結果的解釋要附合受試者的情況,評價要結合受試者的經歷,家庭,社會,環境以及透過會談,客觀獲得的其它資料全面分析。
D,標準化心理測驗應具備的條件
1)效度:指測驗工具能夠測量出其所要的東西的真實程度,它反應了測量工具的有效性與正確性。2)信度:指測驗工具在對同一物件的幾次測量中所得的結果的一致程度。它可反映測量工具的可靠性和與穩定性。3),常模:及測驗取樣的平均值,即正常的及平均的成績。4),固定的施測條件:即要有固定的較好的設施環境及一致的條件。5),標準化:指心理測驗要有標準的指導語以及統一的計分方法。
宗上所述,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一部分,只要我們有信心,主動看心理醫生,辦法總比困難多,擁有美好的生活不是夢。
祁存洲醫生(樂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