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慾金剛
-
2 # 天生柏樣
唐朝的名將有很多,衛國公李靖、陳國公侯君集、英國公徐世績、遼西郡公薛仁貴、臨洮郡公王忠嗣、汾陽王郭子儀、臨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南康王韋皋、涼國公李愬。
都稱得上中興名將。
-
3 # 雅談歷史戲說古今
論唐朝中興名將,必須要說到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兩人亦友亦敵,既是同僚又是對手。
郭子儀和李光弼原來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的兩名牙門都將。兩人都智勇雙全,能征善戰。但就是誰也不服氣誰,“二人不相能”。關係鬧得挺僵,“雖同盤飲食,常睇相視,不交一言”。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們的上司、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由於為安祿山從弟這層關係而被唐朝廷撤職。詔令郭子儀出任朔方節度使。這樣一來,李光弼成了郭子儀的下級。他考慮到自己同郭子儀關係很僵,自然很害怕遭到報復,便想離開郭子儀另謀出路,然而還有些猶豫。而郭子儀感到自己非常需要李光弼的支援和幫助,則對自己過去的做法後悔內疚,想尋找機會同李光弼改善關係。
有一天,皇帝下詔命令郭子儀率朔方兵東討安史叛軍。就在這時,李光弼找上門來了。他對郭子儀說:“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意思是你可以處死我本人,但請不要株連我的妻兒家小。郭子儀一聽,便趕緊從堂上跑下來,摟著李光弼走到堂上,並流著眼淚說:“今國亂主遷,非公不能東伐,豈懷私忿時邪?”郭子儀的誠懇態度,使得李光弼感動不已,表示一定要捐棄前嫌,攜手合作,效命朝廷。
於是兩人完全和好,共赴國難。李光弼“能以少覆眾”的軍事才能,郭子儀是很瞭解的。所以日後當朝廷決定“選良將一人分兵先出井陘,定河北”時,郭子儀就無私地向朝廷推薦李光弼承擔這一重任。朝廷當時正十分倚重郭子儀,所以他的舉薦馬上獲得肯定的答覆:“以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分朔方兵萬人與之。”李光弼從此成為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走上平定安史叛亂的最前列。
郭子儀為李光弼得到朝廷重用而高興不已,並“如詔約束”劃出朔方兵一半交由李光弼指揮。當分別之時,郭、李兩人都依依不捨,“執手泣涕,相勉以忠義”。從此,他們緊密配合,為取得討叛的最終勝利共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郭子儀為李光弼得到朝廷重用而高興不已,並“如詔約束”劃出朔方兵一半交由李光弼指揮。當分別之時,郭、李兩人都依依不捨,“執手泣涕,相勉以忠義”從此,他們緊密配合,為取得討叛的最終勝利共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郭子儀和李光弼早年意氣用事鬧矛盾,這當然是不足取的,但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他們能以國家利益為重,拋卻舊怨,團結對敵,卻值得人們稱道。這充分體現了他們兩人的過人之處、高風亮節。由此可見,郭子儀、李光弼後來成為一代“中興名將”決非偶然。
李,郭二人都是中興明將,功績上不相上下,不好主觀比較,性格上李剛毅果敢,郭嚴己寬人。
-
4 # 野草的沉思
唐朝中興名將有郭子儀,李光弼,張巡等。
說一說郭子儀。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郭子儀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這引起了宦官們的嫉妒,他們紛紛在唐肅宗面說郭子儀的壞話,迫使郭子儀交出了兵權。
唐代宗廣德三年,唐朝大將僕固懷恩因對朝庭不滿而勾結吐蕃,回紇,率幾十萬人進攻長安。京城上下,一片恐慌。代宗把郭子儀找來,問如何退敵。
郭子儀認為僕固懷恩成不了氣候,因為僕固懷恩和他手下的人都曾是他的部下。如果他出面,敵人將不戰而退。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此。
原來回紇大軍曾與郭子儀共同作戰收復兩京,都敬服郭子儀。這次是受了僕固懷恩的欺騙才來的。僕固懷恩跟他們說,“郭子儀和唐朝皇帝都死了"。當聽說郭子儀還健在的時候,他們半信半疑,要求見一見郭子儀。
郭子儀只帶十幾個親兵,不著盔甲武器,來到回紇大營。回紇眾將見了,一起下馬向郭子儀敬禮。大家驚喜地說,"真是我們日夜思念的老令公啊!"
郭子儀在營中大擺宴席,熱情款待回紇首領等人,與他們暢懷痛飲,互敘友誼,並送給他們很多綾羅綢緞。雙方立下誓言,要永結友好,再不刀兵相見。回紇撤軍,吐蕃也倉皇逃去。
京城圍解。郭子儀因功被封為汾陽郡王。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知道,郭子儀是具有何等威名的將領啊。但他功高不震主,以豁大度和深謀遠慮保全自己,多次推辭朝庭給他加官晉爵。因此,他位極人臣,滿堂兒孫,享盡了人間榮華富貴。
-
5 # 紅黑聖西羅
中興應該就是中期往後了,首推郭子儀郭老令公,堪稱歷史上權臣的楷模,可以稱的上完美!
具體的事蹟就不贅述了,其他的名將還有李光弼和張巡等人。
-
6 # 無恥之徒31
縱觀歷史大唐289年可以說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將星最多的朝代,從李淵反隋立唐剿滅十八路煙塵開始,到黃巢金甲入長安朱溫建梁結束,無數將星閃耀,今日不提開國的“大唐雙李”不提“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不提王朝覆滅時的“李鴉兒十三太保”,且來聊一聊安史之亂時大唐的那些中興名將們。
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15萬人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的大唐疆域東西橫跨萬里,共設定十個節度使分別守衛帝國邊疆,總兵力達49萬之眾,而中央軍卻只有區區9萬人,所以當安祿山一路南下腹內空空的唐帝國根本就沒有兵力抵擋。對安祿山寵幸有加的唐玄宗李隆基得知訊息後惱羞成怒,派出當時帝國最優秀的兩員戰將前去平叛,這兩個人就是曾經揚威異域的高仙芝和封常清。高封二人曾經一起合作在西域大敗吐蕃,降伏一眾西域小國,只是在與當時阿拉伯世界第一強國大食國在恆羅斯交戰中有過失利,即使如此大食國自此戰後卻也再不敢起進犯大唐之心。本來,只需要此二人出馬安祿山不足為患,只是當時大唐的主力都在邊鎮來不及回撥朝廷無兵可派。高仙芝、封常清只得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但得到的都是些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不說還沒有時間訓練。帶著這樣的軍隊與百戰的叛軍交戰其結果就是封常清在洛陽慘敗,最後帶著殘部與後趕到的高仙芝退守潼關。
高封二人在潼關死守對當時的朝堂來說還不是最壞的局面,只要給二人時間等外鎮兵力回撥完成,出關擊敗叛軍並不是難事,只是年老昏聵的李隆基聽信讒言,居然派使者去潼關將兩員主將關前斬首!這樣一來潼關守軍人心浮動,李隆基又強自徵召名頭比高封二人還要響亮的哥舒翰代替二人。這哥舒翰曾在青海甘肅多次擊敗大唐最頭痛的敵人吐蕃,逼的吐蕃從此轉攻為守,使大唐的強盛達到極點。只是當時的哥舒翰被醇酒美女掏空身子,已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即使如此有此人出馬安祿山仍不足慮,壞就壞在楊國忠擔心哥舒翰有心收拾自己,向李隆基進言逼迫哥舒翰出關平叛。名將的思路都是相通的,這哥舒翰與高仙芝封常清二人一樣,知道此時叛軍勢大官軍準備不足還不是出擊的時候,而且後起之秀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已經在河北大敗史思明,切斷了安祿山與三鎮老巢的聯絡,叛軍東進又被張巡阻於雍丘,南下又被魯炅阻於南陽,安祿山腹背受敵,此時只需嚴守關隘待日久叛軍自會生亂,到時候再出關平叛易如反掌。但李隆基卻不管這些,強迫哥舒翰出關平叛,哥舒翰深知抗命就是高封二人的下場,只得慟哭出關。果然,叛軍在靈寶設伏,二十萬唐軍損失慘重只剩下八千逃回潼關,哥舒翰也被屬下出賣連同潼關一齊失陷。至此,大唐最耀眼的三顆將星全部隕落。
潼關失陷後長安如待宰羔羊,李隆基慌忙出逃,之後馬隗坡發生兵變楊國忠楊玉環等人被殺,李隆基威信盡失。再之後太子李亨分兵遠遁朔方,最終在靈武擅自登基稱帝是為德宗,而李隆基則逃亡至成都。
德宗靈武繼位後召郭子儀李光弼二人自河北迴軍朔方。參見完新皇后郭子儀在河曲平定阿史那及六胡州部落等數萬叛軍穩定了朔方,而後帥朔方軍南下收復兩京,而李光弼則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固守。第二年正月,叛軍史思明、蔡希德等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李光弼率不滿萬人的弱卒固守太原打的有聲有色,弄的史思明是狗咬刺蝟無處下嘴。不久,叛軍發生內訌,安慶緒殺死父親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退兵范陽,留駐的蔡希德等人疲憊不堪,李光弼見時機成熟率精兵出城擊賊,殺死叛軍七萬多人。此戰為平叛的轉折點,之後郭子儀也帥軍收復長安洛陽二京。
兩京收復以後,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合力討賊,一路進擊將安慶緒逼入鄴城堅守,關鍵時刻史思明帶兵三十萬前來救援。交戰伊始雙方勢均力敵,那知道隨後戰場上一陣大風突起,吹的交戰雙方各自潰散,之後九節度各回本鎮,郭子儀失官,李光弼代替郭子儀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統帥朔方軍鎮守洛陽。不久汴州失陷叛軍南下江淮,洛陽已不能固守,於是李光弼退軍河陽。
史思明佔據洛陽之後帥部來攻河陽,李光弼排程有方再次大敗叛軍。只是河陽之戰不久後肅宗又輕信宦官魚朝恩令李光弼進軍洛陽,李光弼只得照令行事,結果由於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佈陣,致使唐軍大敗,不過肅宗並沒有怪罪李光弼,仍由他帶兵平叛。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軍也因此得以休整。之後李光弼克許昌入徐州趕走史朝義鎮服蠢蠢欲動的各路節度使,直到次年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這才得以平息。也就在這一年吐蕃在僕固懷恩的引誘下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新繼位的代宗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召李光弼前來救援,李光弼卻因為畏懼讒言不敢帶兵前來,代宗不得已,遂起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守咸陽。
接到聖旨時郭子儀身邊只有20個騎兵,但他仍義無反顧踏上報國之路。之後郭子儀用自己的威信收攏各路唐軍,在安頓好代宗之後準備進兵長安,長安裡的吐蕃軍收到訊息後還不及交戰便逃走,於是長安光復。第二年僕固懷恩反叛,郭子儀再披戰袍,僕固懷恩戰敗逃往靈舟,隨後引誘吐蕃、回紇、党項、吐谷渾、奴剌等國,聚集三十萬軍隊入侵唐朝,郭子儀領一萬兵駐守徑陽。當年在朔方時回紇曾跟隨郭子儀平叛,郭子儀單騎入見回紇首領責以大義,回紇對郭子儀甚是畏服當即倒戈。恰逢僕固懷恩暴死,敵軍沒有了首領,吐蕃軍又見郭子儀與回紇來往,心中猜疑,連夜退走。郭子儀隨即派軍與回紇軍一起追擊,最後在靈臺西原(今甘肅涇川境)大破吐蕃軍隊,斬首級五萬,生擒萬人。過了一年郭子儀又在靈州截擊吐蕃,斬首兩萬。之後幾年郭子儀又在靈州多次擊敗吐蕃。
至此,經過八年安史之亂被攪的千瘡百孔的大唐終於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的斡旋之下漸漸中興,但藩鎮之禍自此深埋,終唐餘生再未消滅。李光弼自代宗召而不往後在軍中失了威信,自慚而憂鬱成疾不久病逝,而郭子儀卻一直安享富貴,活到了八十五歲。
回覆列表
首推郭子儀和李光弼,他們倆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興名將,不同的是郭為人厚道大度結局完美,李性格剛直,桀驁不馴,最終黯然消失,但論中興之功,李在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