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幻中詩
-
2 # zn曾祥峰
李商隱的樂遊原,從行字上看,寫的是一個黃昏時的意象。我們來讀一讀全詩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看首句是,向晚意不適,也就是說,在臨近夜色籠罩天空之前,心懷似乎有一種失落感,於是,驅車登古原。想看看此時的晚景,能否慰籍不快的心靈。當詩人登上古原,展現在眼前的是,落日的霞輝,把無邊無際的天空,映豔的燦爛輝煌,似乎給藍天披上了金燦燦的衣裳。那金燦燦的光,又反映大地,照耀著大地如同黃金般的世界。
這是多麼偉大的美啊!讓人陶醉,讓人驚歎!
可是,這樣的美麗只是短暫的,隨著夜色的來臨,便會在人的眼前慢慢的消失。
詩人,看著夕陽給天空和大地映照著的美麗,從心底輕聲地說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從黃昏的意象,想到人的衰老,如此時的夕陽一樣,縱然有一種輝耀燦爛的景光,也是無法留下的。它終將隨著自然的規律,消失在,自已所熱愛的世界裡。
我想,詩人寫遊樂原,也許表達的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情緒吧!
-
3 # 青石文傳
樂遊原,漢唐時期一個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勝地。
樂遊原位於長安城東南,是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而平坦,站在原上,舉目望遠,長安城盡收眼底。
漢唐時期,很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來此踏青郊遊,憑弔古蹟。很多著名詩詞均在此誕生,比如李白的《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中國文人向來悲天憫人,憂國憂民,寫詩的時候也總會借景抒情,歌以詠志,因此,其詩中蘊含個人情緒或抱負當是必然,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文化磁場很強的地方,如果一首詩不賦予其詩外的隱晦含義,似乎都有些拿不出手。
更何況,此時是以詩意隱晦著稱的李商隱來了呢?
畢生不得志,又逢國運衰落時。李商隱年輕時也曾躊躇滿志,受到牛黨重要人物令狐楚的欣賞及提拔,但令狐楚死後,李商隱失去依靠,彷惶無計。此時,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欣賞他的才華,請他入了自己的幕府,並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
也曾舉案齊眉,也曾紅袖添香,而對李商隱來說,沒有功名,終是意難平。
可想建功立業,又談何容易!
王茂元,被牛黨視為李黨。
李黨的女婿自然當然以及必然也是李黨。
由此,牛黨視李商隱為叛徒,認為他忘恩負義,背叛師門,對其恨之入骨。
李商隱被迫陷入了牛李黨爭,背叛——這個無形的標籤,如大山一般,壓得李商隱一輩子喘不過氣來。
人在江湖,何不由己?
向晚心意不適,驅車登上古原。望著那漢家宮闕,古原殘照,景色雖美,但已日暮西山,天色漸晚,這美景又如何能夠持久?
又想起這一生,誤入塵網三十年,行將凋零,仕途不曾得意,抱負無以施展。而國家也在黨爭的傾軋下,日漸衰微,令人情何以堪?
當真是獨自莫憑欄!
-
4 # 此箋
黃昏,在中國古詩詞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我們的情感認知裡,黃昏多代表悲傷的情緒:
比如思鄉之情,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比如孤獨之感,李清照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比如興亡之嘆,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而黃昏象徵的積極情感,卻很少見,大多是與其他景物描寫融合在一起:
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比如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比如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理解了黃昏的主要意象,再來看李商隱的這首《樂遊原》,就相對簡單了。要理解這個問題,私以為重點在題目“樂遊原”、首句“向晚意不適”和末句“只是近黃昏”這三個重要細節上。
樂遊原,是漢唐時期重要的遊覽勝地,尤其深受達官貴人與文人墨客的喜愛。以李白的《憶秦娥》為代表,樂遊原乃歷代文人墨客寄託歷史變遷和國家興亡之感的重要場所。尤其那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傳達出沉重的歷史興亡之感。那麼,李商隱在這首詩歌裡登園遠望,是否也是為了抒發歷史興亡之嘆呢?我們先來看首句“向晚意不適”,詩人內心不快,所以才要驅車登古園。由此可見,詩人內心的不適,不是登上古園才有,而是為了排遣這種“不適”,才要登高望遠。
那這種“不適”是什麼呢?聯絡李商隱所處的晚唐時期,還有自身處於牛黨之爭的糾葛,“不適”裡面夾雜著詩人自己的身世之悲和家國之痛。尤其空有一身抱負卻被政治鬥爭所耽誤的無奈,還有安史之亂之後國家的衰亡之氣。而這些,正是詩人想要排遣和化解的東西。那詩人藉助黃昏意象,表達的情緒就是這些嗎?非也。問題的關鍵在於理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深刻涵義。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只是”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表示轉折的“但是”,而是表示強調的“正是”、“僅僅是”之意。
詩人驅車登園,看到無限美好的日落景象,內心的惆悵與悲憤一掃而光。這裡面,隱藏的是對於歲月的熱愛,對於自然的讚美,對於風雨人生不曾澆滅的生命激情。這絕不是歲月遲暮的悲傷論調,而是執著不悔、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在李商隱看來,夕陽的美好,正在於它接近黃昏,才能顯得如此美麗而多情。這樣的情緒,有一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生命追求。即使垂垂暮年,也不改青雲之志,仍然心繫蒼生,無悔自己這一生所作的選擇。
所以,李商隱《樂遊原》詩借用黃昏意象,隱藏的是自己對政治志向的執著堅守,對有限生命的無限熱愛。或許有過國家興亡之嘆、身世流離之悲和歲月遲暮之痛,但在登上樂遊原的那一刻天涯望盡,詩人心中所想只是對這份土地愛得有多麼深沉。
-
5 # 弄笛聽雪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一千多年前登樂遊園的那一個傍晚,滿腹才志的李商隱望著天邊絕美的夕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歲月蹉跎,白雲蒼狗,來路跌宕,而自己施展抱負的年華已然在種種的遭遇流逝而去。
李商隱的《樂遊園》也因最後兩句感嘆歲月之經典,成為名篇,迄今也為人們所熟知。
《樂遊園》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樂遊園”是當時長安城中一處名勝,登後望遠可一覽長安城全貌,李商隱在一天傍晚心情不佳之時登原遠望,美好又給人落寞之感的夕陽,盛世過後國力已衰的大唐都城長安,都映入了李商隱的眼中,同時,也走進了他的心裡。此時遠望黃昏映照,李商隱的情緒中有著深深的落寞、鬱結和看光陰流轉而無力追回之感。如果要深究這種情緒的來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眼。
第一:此詩作於844——845年,雖然對於而立之年的李商隱來說年華並未老去,可是此時他所依傍的李德裕最輝煌的執政時期已經過去,此時唐武宗身體病重,李德裕派系已現頹勢,李商隱已隱隱感到自己會再一次成為“牛李黨爭”夾擊下的犧牲品,再一次的失去施展抱負的機會。
想到此前因陷入派系黨爭造成自己的仕途生涯已是多舛,眼見有所轉機之時,卻因回家守孝錯過了機會,想到待守孝期滿怕又是物是人非,他心中只覺生不逢時、仕途命運不濟、物是人非之時非人力可改變,倍感鬱結無奈。
第二:心有抱負的李商隱看著夕陽下的長安,這個盛唐時期最偉大的都城,如今盛世不再,國力日衰,而大唐和那長安城正如夕陽留下的餘光,眼看就要落於地面之下。伴隨著黃昏之景和晚唐風雨,於這番家國情懷,李商隱同樣有了無力憂鬱之感。
因以上兩個原因,詩中的黃昏意象對李商隱的直接影響情緒便是心中所埋的愁悶憂思和無奈之感更甚了。落日很美,卻總會讓人有落寞和時光不可追之感,何況對於一個國運式微下仕途屢遭波折排擠的文人才子呢。
回覆列表
表達作者對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感嘆和對美好人生的眷戀。
《樂遊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原文:
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隱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
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這首《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鬱悶的真實寫照。
“向晚意不適”,描寫心情上的一種百無聊賴的感覺,白天過完了,心裡有點不舒服,一種說不出理由的苦悶。
“驅車登古原”,心裡悶得慌,不舒服,怎麼辦呢?那就出去溜達溜達吧,也好好疏解一下愁緒。於是就駕車轉到了這個當年人們喜歡來的旅遊勝地古原。
過去的繁華尋找不到了,眺望著廣闊的郊外大平原之上,眼裡看到的是紅彤彤的晚霞、燦爛的夕陽,非常的美麗,覺得真是“無限好”。
夕陽能無限好嗎?無限,是詩人的嚮往,也是理想,希望這個“好”是無限的。夕陽的確很美、也非常燦爛,但終歸是快要入夜的時刻,接下來就是黑暗了。
詩人非常明白這個理兒,所以下一句才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句。再好的生命,在其沒落之時,華麗只是虛幻的。李商隱是偉大的詩人,他沒有講自己的命運。
而是描寫出了一個大時代的結束。詩人的心情是無奈的,一個繁華盛世的沒落,個人是無力迴天的,只是覺得哀傷,對其懷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