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史暮想

    從治國的理念的角度來說,所謂的黃老之術其實就是道家與民休養的執政理念。道家的治國理念,強調的是政府減少國家行為,具體上比如少一點賦稅,少一點徭役,少一點軍事動作,少一點大型工程,總之不是非常迫切的,一切可能損傷民力,財力的舉動都是不被鼓勵的。

    同時,道家的理念,往往都是崇尚中央下放權力,讓更多基層的行政單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去施政。這和道家神仙體系裡,各種仙山仙島林立,卻很少各自往來,有點相似,甚至還帶著那麼一點平等自由的意味在。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

    這是社會規律。人類所有的動盪和戰爭,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人口和資源的矛盾。在動盪之後,人口的銳減,往往就代表人均資源佔有量的提升。比如土地,比如生產工具,比如水利等等。

    當這些資源足夠民眾生息的時候,民眾往往就會自發性地恢復生產。畢竟誰都想過好日子。所以,這就是大治。

    文景之治,是道家與民休養執政理念的典範。而開元盛世,除了與民休養的理念,和隋朝之前的累積不無關係,當然,這是另外的話題。

    道家治國的理念,往往都會用在封建新王朝的建國初期。而隨著財富的累積和權力下放,又會導致地方割據勢力的做大做強。凡事都有辯證關係。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黃老之學,為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但是它真正形成併成為一個流派,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則是在齊國稷下學宮最終定型的,這種思想在戰國後期曾經一度傳播,後來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天下,普及法家為正統思想。黃老道學衰落,經過秦末戰火繚亂,百姓流離失所的大動亂之後,看出統治者採用清靜無為治國方式與民休息,最終開創了一代文景之治。

    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淨無為、萬民自化、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讓民眾發展自組織,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這種思想最初源於《道德經》,老子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無所謂無所不為!順勢而為,說到根本上就是因勢利導因時制宜,在適當的時機採用適當的方法。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社會的發展規律之下,人為的採取一些措施!

    除此之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和用法律來約束君權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尊重民意約束皇帝權力,與民休息,這樣的社會,想不安定都難。這樣的時代想不出現盛世都難。歷史的經驗教導我們,凡事要因勢利導,不凡事不能不作為,但更不能胡亂作為!只有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和民心民意,才能更好的造福社會繁榮國家。

  • 3 # 李國凱

    黃老之術產生於中國戰國時代(約公元前5-3世紀)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所以得名。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西漢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黃老學以道家思想為核心並且採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透過「無為」而達到「有為」。所謂“無為”就是要求政府儘量不要干涉人們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豐功偉業和政治霸權。上述主張在漢朝初期曾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結果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東漢時,黃老之術與新產生的讖緯之說相結合,就逐漸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4 # 冷清先生

    【黃帝治國之術和老子治國之術,繼承而發展統稱“黃老之術”。】

    黃老之術就是黃帝治國之術和老子(李耳)治國之術的統稱。黃老之術的前生後世是什麼,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華夏中國古老而根系久遠,軒轅黃帝是華夏中國第一王朝,大象王朝的第二個帝。六萬年前,盤古女媧起於甘肅天水,女媧生二十多子女,成活者男十人、女七人也,繁衍為夏族。女媧一夏生一子女也,猶如水中青蛙,蝌蚪一池也。夏天很熱,蟬叫蛙鳴,繁衍生息,盤古女媧之屬始稱“有夏”,以蛙為圖騰也。

    甘肅大地灣遺址蛙紋彩陶瓶。

    兩萬年前,弇滋氏申彌國燧人氏鑽木為火,火的光華猶如太陽,燧人氏之族以鳥圖騰,始稱華族。盤古、女媧後裔,開始有了“華夏稱謂”,華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兩種圖騰,“夏”為蛙圖騰,演變為“魚龍”圖騰;“華”為鳥圖騰,演變為鳳鳥圖騰。燧人氏始創男女婚配——群婚制,孩子們都稱“娃娃”(蛙叫聲)。華在東、夏在西,燧人氏始稱天皇,華夏之民遍及東亞。八千年前,華陽國(今甘肅平涼、陝西寶雞)之女華胥公主,在天水仇夷(西和縣原歸天水市管轄,後劃歸隴南市)生伏羲。伏羲畫八卦、創人倫,始創男女偶婚制——走婚。

    甘肅大地灣遺址人面鯢魚紋彩陶瓶,疑似就是女媧。

    甘肅大地灣遺址鯢魚紋彩陶瓶,疑似就是伏羲。

    距今七千八百年前,伏羲創立部落聯盟“伏羲氏皇朝”,歷經伏羲氏、有媧氏、柏皇氏、粟陸氏、暤英氏、尊廬氏、驪連氏、容成氏、大庭氏、赫胥氏、中央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共十五個皇朝、3000多年。公元前二十八世紀早期,神農炎帝繼承無懷氏皇位,建立華夏第一王朝帝國(大象王朝),先稱人皇后稱炎帝。公元前2697年,炎帝年邁禪位於軒轅黃帝,戰敗蚩尤統一華夏萬邦。

    黃帝即位15年,華夏戰亂平息,欣喜天下萬民愛戴,神清氣爽悠然自得。又過了15年,黃帝憂慮治理天下之事,直到茶飯不思、神情頹廢。黃帝乃喟然而嘆:“我的心事太重,不能休養個人之身,又不能治理國家。”於是,暫時放下日理萬機,離開宮廷而別館而居,三個月不理朝政。有一天中午睡著了,黃帝神遊華胥氏之國。這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面,在臺州(非今日之台州)的北面,距離齊魯有幾千裡。華胥氏之國乃八千年前伏羲母親之國——華陽國(甘肅平涼、陝西寶雞)。

    華胥氏之國,沒有君主酋長,百姓沒有嗜好慾望,一切順其自然。不歡樂出生,也不厭惡死亡,所以沒有夭折的人;不自私,不疏遠,所以沒有愛和恨;不叛逆,不順服,所以沒有利害衝突。(原文):“都無所愛惜,都無所顧忌。”華胥之國過著神仙一般的日子,雲霧不能遮擋其視線,雷霆不能混淆其聽力,善惡不能擾亂其本心,山川不能阻擋其步伐,一切都順其自然。

    黃帝就大徹大悟了,心情非常舒暢,就召見了大臣天老、力牧、太山稽,對他們說:“朕仙居三個月修身養心,思考修身治國的道理,卻非常木然什麼也沒得到。疲憊之後就睡著了,就做了這樣的夢。現在朕明白了,治國養身之道,是不可以強求的,朕明白了,朕得到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呀!”黃帝治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又過了28年,(原文)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駕崩)。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輟。

    黃帝之後,華夏曆經象朝、夏朝、商朝、西周、春秋,過了兩千多年,社會發展了,時代前進了,一場大變革即將開始了,諸子百家粉墨登場,道家老子李耳繼承伏羲、黃帝治國之術,開宗明義的寫成《道德經》,道德經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哲學範疇的唯物辯證法,更是修身治國的“經世之學”,那麼,老子的治國之術,到底是什麼呢?順其自然、輕傜薄役、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到底是什麼呢?《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的無為:“不要樹立道德模範,讓老百姓不爭當模範。不要抬高難得之貨的價格,讓老百姓不偷不搶。不要顯露君主的統治意志,讓天下百姓的人心不亂。因此,古代聖人(指黃帝)治理國家,虛化百姓之心,充實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強健百姓的身體;長期的讓老百姓處於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要求的狀態,讓那些聰明而有異心的人不敢胡作非為。做到“無為”,那麼無所不能治理。

    老子李耳還在《道德經》中配套了一些“無為而治”的具體做法。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要試圖竊取天下為個人私有。)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治國之道是無為而治,就可以達到無所不為的境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標準不能訂立的太高,高尚的道德適合君主無為而治,低俗的道德適合百姓有所作為。)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像烹製山珍海味)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為而治天下太平。)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所作為要在沒有發生之前,治理天下要在沒有動亂之前。中醫著名的理論就是“治未病”,沒有發病之前就要提前治療,發病之後再治療就變得複雜了。)

    應用“黃老之術”治國的典範,就是漢朝和隋唐。漢朝和唐朝的治國理念,都是“黃老之術”指引的,黃老之術治理國家的關鍵是“輕傜薄役”,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才有可能做到“無為而治”。漢朝初年國家凋敝、百廢待興,漢高祖劉邦制定十五稅一的低稅率,就是與民休息。“蕭規曹隨”,就是不輕易的改變既定的政策,漢文帝時期繼續執行“黃老之術”,把十五稅一又改為三十稅一,老百姓的經濟負擔進一步的減輕。

    輕傜薄役、無為而治,君王必須以身作則,漢文帝要建一個亭子,一測算需要50兩金子,是十個中等之家一年的收入,漢文帝就將計劃取消了。這樣才有了“文景之治”,漢朝逐漸的從虛弱走向強大,開闢了華夏中國的大一統之後,第一個繁榮昌盛的“盛世”,才有了後來漢武帝開疆拓土。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執政了二十多年,用的還是“黃老之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唐朝初年繼承隋朝衣缽,儘管比漢朝初年情況要好,但是唐太宗追認老子為祖先,仍然沿用“黃老之術”治國,開創了貞觀之治,這才有了以後的“開元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糖的人適合喝牛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