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不可當1799
-
2 # 訊息一夏
德國侵略蘇聯是在1941年6月22日,當時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叫“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軍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蘇聯人民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鬥爭,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日軍主要戰略意圖均在亞太地區,除非在戰爭爆發開始日軍就將蘇聯作為主要攻打方向,否則1941年6月在德國侵略蘇聯時,日軍是沒有兵力調動夾攻蘇聯的,因為當時日軍整個兵力戰線拉得太廣太長,除佔領中國部分地域外。日本在東南亞方向,佔領區包括泰國、越南、馬來亞王國、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菲律賓等東南亞島嶼,最重要的外部物資運輸航線為澳洲——東南亞——南中國海——臺灣海峽(巴士海峽)——東海——日本本土,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在此時日本兵力就已經出現捉襟見肘的情形了。
當然如果德國真的聯合日本夾擊蘇聯,除非蘇聯還是和德國侵略蘇聯一樣,完全沒有想到德國會侵略自己,否則以但是蘇聯完備的軍事力量,未必沒有一戰之力。蘇聯最初的慘敗最要在於輕敵,沒有絲毫準備去迎接這場戰爭。
-
3 # 睡LANJIAO
軸心國也不是沒有嘗試過讓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當時日本軍部大本營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分歧很大,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海軍主張“南下”奪取東南亞取得戰略資源。
進攻蘇聯的嘗試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雙方參戰兵力大概20萬左右,蘇聯名將朱可夫擔任指揮官。這次戰役讓日軍看到了自己和蘇聯軍隊巨大的懸殊,這次戰役的失敗,導致與蘇聯對峙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時仍未下定決心與蘇聯開戰。只是在東北一線修築類似虎頭要塞的戰備工事。
所以在蘇德戰爭的關鍵時刻,斯大林才能把駐守遠東防範日本的幾十萬部隊調回蘇德前線,有力的推動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其實日本是一個沒有大戰略的國家,戰略資源短缺,士兵普遍配備步槍,因為衝鋒槍太費子彈,坦克的鋼板很薄,而且還是鉚接結構,不是焊接的。在東南亞,甚至能被美國的道奇卡車撞翻,所以日本軍隊放在歐洲,充其量只是一個輕型武裝部隊,和蘇聯,德國動輒動用幾千輛坦克庫爾斯克決戰,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身家和手筆,所以去了也不足為慮。
另外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的,勝利是必然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違背歷史潮流,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日本即使和德國夾擊蘇聯,也扭轉不了局勢。
-
4 # 青春不將就523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就算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也改變不了他失敗的命運,而且可能會死的更慘,下面我就來談一下我的看法。第一,如果日本和德國聯合夾擊蘇聯,那樣子日本必然需要從其他地方抽調兵力,那樣子兵力就會空虛,也就會給其他國家機會,而且還有個原因就是,日軍的主要兵力是在中國,而在中國戰場,會消耗他的大量兵力。第二,眾所周知,日本是個有野心的國家,德國和日本都想稱霸世界,他們的利益是一樣的,但是日本不可能甘心當德國的小弟,所以他們之間,利益有衝突,而日本只想獨自享受戰爭的果實,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同時夾擊蘇聯,第三,如果真的夾擊蘇聯,那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也不可能同意的,那他必然會對日本或者德國宣戰,那樣子也會分散消耗他們的兵力,所以日本和德國就算同時夾擊蘇聯,那也不會改變結果,他們只會死的更慘。
-
5 # 寶樹白石
日本在洛門坎戰爭中已經吃了蘇聯人的虧,對於進攻蘇聯沒有十足把握。
當德國全面進攻蘇聯時日本也沒有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有許多的原因。
日本在沒有拿下中國之前,沒有這麼多的兵員在蘇聯作戰,如果拿下西伯利亞地區,沒有多大價值,冬天酷寒,孤軍深入,給養困難。
因為西伯利亞地區沒有公路,鐵路只有一條,人員稀少,城市貧瘠。
在這裡用兵簡直就是誤入絕地。如果長驅直入,直取蘇聯繁華地段,漫長的補給線無法保障後勤運輸。
而且在中國的日本部隊也要大部分抽調到西伯利亞地區來,從整個戰略來講是敗筆,不可取,日本人也不會這樣做。
日本急需拿下中國,只要取得中國,就可以用中國大量的人力訓練中國軍隊,使其有戰鬥力,利用中國的物力大規模進攻蘇聯。
成吉思汗第二次西征的夢想就會實現。
在這之前,日本還需要大量的戰爭物質,南下東南亞地區可以獲得,而海洋運兵運輸給養,非常方便,日本開始了進攻東南亞的戰爭。
確實在日本所想之內,東南亞地區的拿下,大量的物質源源不斷的運往日本。就是這樣日本也感到兵員不足是個致命的弱點。
大量徵集臺灣兵員參加太平洋戰爭。
而中國的滿洲國軍隊不能調動,是由於有抗日聯軍存在,和金日成的北韓抗日聯軍存在,還有在蘇聯境內的中國,北韓的抗日聯軍,滿洲國軍隊只能作為治安部隊,而不能使用於戰爭,更不能抽調到戰場。
在關內的汪精衛的部隊,也沒有戰鬥力,用於作戰會潰敗的一塌糊塗,影響整個戰局成敗,也只能作為治安部隊維持治安。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根本不能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日本的作戰部隊不足,作戰資源缺乏,是日本致命的弱點,這個弱點導致後來的日本全面的失敗主要因素。
-
6 # 銀湖豪宅部劉強
日本人在諾門罕被老毛子打怕了。
如果日軍堅持北上,配合德軍,爭奪西伯利亞。蘇聯崩潰不是不可能,斯大林已選好流亡地德黑蘭,天知道一個戰敗的領袖能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接下來的戲碼太常見了,從群龍無首到政出多門。
中國也不必苦撐遠東十四年。
-
7 # 李建秋的世界
這是二戰的日經話題。
為了斷了各位的念想,看看二戰時期遠東蘇軍的配置
在只計算大口徑迫擊炮的技術上,遠東火炮配置常年保持在1萬門以上。人員常年在一百萬以上,這可是一百萬的蘇軍,另外還有作戰飛機3200架以上,坦克2500輛以上。
諾門罕戰役,雙方一共出動兵力也不過20萬,這對於100萬的蘇軍,算什麼?
對比一下馬來亞戰役馬來亞戰役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在東南亞打的最好的戰役,整個戰役,日軍出動568架飛機,440們火炮,200輛坦克,這已經是日本拿的出手的最好的東西了。
這是日本97式坦克,57毫米短炮管,僅重15噸,正面裝甲僅為25MM,主武器是57MM九七式炮,這種坦克已經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算是很不錯的坦克了,像什麼89式坦克我都沒計算,這種坦克根本沒辦法和蘇聯最主流的T34較量,速度38公里每小時。
就是T34最早起的型號,也配備了76.2MM的主炮,傾斜式裝甲,日本坦克根本打不動T34,而T34對付日軍坦克不費吹灰之力,即便是最早期起的T34坦克也能輕鬆擊毀日軍主力坦克,而且T34坦克速度遠超過日軍坦克。
遠東地區的地形俄羅斯遠東地區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實際上一直到戰後蘇聯進行了大開發,但是到今天位置,絕大部分地方依然是泥巴路。如果放在二戰,只會更加難走。
這是遠東地區的道路
就這種泥巴地,即便是現在的越野車也非常難開,更不要說二戰期間的日軍。
二戰期間德軍遇到這種泥巴地也是一籌莫展,但是德軍進攻的還是蘇聯的歐洲地區,相對來說算是發展的好了,
而以日本二戰時期的運輸能力,在英帕爾戰役裡面,後勤一塌糊塗,而去遠東又有什麼好結果呢?即便是蘇軍一槍不發,集體後撤,由於食品和油料的壓力,日軍的後勤能輕鬆把日軍給拖垮。
從莫斯科拉個直線距離到遠東地區,打底就是5000公里以上的。
除非日本人瘋了才會打遠東地區的念頭
-
8 # 秋塘夜雨
二戰蘇聯在遠東常態化保持100萬大軍,坦克與飛機幾倍於整個侵華日軍,如果日軍進攻蘇聯,則需要200萬以上的軍隊,關東軍整體70萬左右,需要保持對中國東三省的治安與統治,所以需要新建200萬軍隊,而日本當時一箇中國戰場都搞得資源殆盡,極難維持成果,不說組織200萬軍隊,就是組織五十萬軍隊對他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除非從中國戰場抽調部隊,不然新組建的部隊都是新兵蛋子,哪是裝備優勢的蘇聯百萬大軍的對手,所以不是日本不想進攻蘇聯,是壓根沒有能力進攻,至於說日本巔峰時期兵力是900萬人,但是那是在南下解決了石油鋼鐵橡膠等資源才組建起來的,如果沒有這些資源,組織起來的軍隊人手一把砍刀去對抗蘇聯?
很多人分析問題不去看時間線的,其實日本南下前國內都民不聊生了,武漢會戰後日本國內都適應了食品配額制度,所有資源都傾向於軍隊,所以民眾參軍熱情非常高,因為參軍有飯吃。
而同時日本掠奪資源的家底中還有一隻全球前三的海軍,如果你是日本政府,在資源根本武裝不起來一隻像樣的陸軍,而可以利用海軍南下掠奪資源用於爆兵,你會怎麼想選。
基於以上事實,如果日本強行,北向打蘇聯,新組建部隊根本不實際,所以需要抽調在華精銳部隊,起碼拼湊夠100萬。估計得抽調40%的中國駐軍,在全民抗戰的中國戰場剩下的兵力還不得瘋掉。
即便天上掉下來一堆資源,日本組建成進攻蘇聯的100萬軍隊能不能打贏蘇聯遠東地區100萬軍隊還要另說。
即便吃了狗屎,運氣好,打贏了蘇聯遠東駐軍,日本是不可能坐著西伯利亞鐵路去莫斯科的,他得把西伯利亞鐵路沿線重要城市給佔領,。?西伯利亞夏季是齊腿深的泥沼,動力比北海道還冷。可以想象下日軍的摩托化部隊在西伯利亞會怎樣這麼多條件,所以設定這麼多神條件,日本還是會輸。順便說下蘇聯在二戰動員了2200萬軍隊,即便是這一百萬軍隊趟過了西伯利亞,跑到莫斯科,對於蘇德戰場一個戰役都近百萬的投入,有多大用?
這還沒有計算美國如果看到日軍佔領整個亞洲東部會怎樣?
手裡擁有優勢海軍,南下掠奪能夠解決爆兵問題,北上必敗,西伯利亞地區二戰都沒有開發,勝了也爆不了兵,所以日軍南下不是他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必須南下,怎麼南下的問題。
-
9 # 刑部主事
歷史當然會改寫,蘇聯是否能夠抵擋住兩面的進攻,在當時的條件和環境下是值得疑問的,實際上,蘇聯也是非常擔心日本會從中國東北發兵進攻蘇聯的,所以蘇聯方面一直謀求與日本建立一箇中立的關係,蘇聯這種企圖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了,在當時世界上各主要大國中,蘇聯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承認滿洲國的。
日本也嘗試過北進,並且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日本方面主動挑起過張鼓峰和諾門坎戰役,兩次戰役都以日本的戰敗而告終,所以日本的北進派的主張因而受到反對,南進派開始逐漸占上峰。
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蘇日之間以條約的形式確立了兩國之間的互不侵犯狀態。
1941年6月,納粹德國突襲蘇聯,蘇聯在戰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被蘇聯打了個措手不及。如果當時日本乘勢和德國夾攻蘇聯的話,歷史或許真的能改寫。在戰前,蘇聯在遠東有130萬部隊,但是在莫斯科保衛戰打響後,為了支援莫斯科,蘇聯從遠東大量抽調部隊,最高峰的時候將近一半的遠東部隊被抽調到西線戰場,而當時日本在中國的東北有數量近80萬的關東軍,如果關東軍真的向蘇聯發起進攻的話,誰勝誰敗都是不一定的。
而且戰爭初期,蘇聯在西線戰場可以用潰敗一詞來形容,蘇軍戰鬥力經過大清洗運動之後已經嚴重下降,而1941年的日本軍隊正處於對外擴張的頂峰,戰鬥力不一定輸蘇軍,所以日軍真的和德軍一起兩面進攻蘇聯的話,蘇聯未必招架得住。
但是1941年年初的時候,日本的南進策略已經確定,所以,日本並沒有那樣去做。
-
10 # 大爺6840
結果都一樣,德日必敗,當年蘇聯國土遼闊,戰爭資源雄厚,軍隊從上至下基礎牢固,蘇軍完全可以利用國土空間誘敵深入,用蘇軍善長的大縱深迂迴包圍的戰術將敵軍消滅,再說遠東地區土廣人浠就當年的日軍那後勤保障的水平如果二十萬日軍進入遠東向蘇聯縱深進攻,不客氣的講,日軍它的後勤保障連給士兵一天兩頓飯的能力都沒有,日本當年在中國是利用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采用以戰養戰的戰略,它基本是利用中國東北和華北,華東地的資源來維持對中國的戰爭。
-
11 # 楓丹白露211735932
通常,進行戰爭是由兩種方式進行的: 一是靠自己資源及戰爭潛力進行。二是以戰養戰,靠掠奪與強佔來進行。從戰略上講,前者是可持續,後者是一時的。沒有盟友的戰爭是不能成立的。戰爭靠的是實力,打的是補給。戰爭性質由政治定奪,因而戰爭才會是政治的繼續。只要人類存在,戰爭就不會停止。隨著核威懾的出現與發展,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愈來愈小,但民族戰爭,區域性戰爭、邊界武裝衝突會此落彼起。
二戰中,德曰雖為軸心,但首先要考慮自己既得利益,戰爭中的得與失。德國戰略重心在歐洲,而日本在亞洲,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為別人而戰。
-
12 # 金牛角7803
日德如果有配合,就不應該採取南下戰略,而應該在東北保持足夠兵力以牽扯蘇聯的遠東部隊,這樣就算不進攻,蘇聯當年敢抽調遠東一百萬精銳之師去參加莫斯科保衛戰?如果美國還在坐視蘇聯亡國,那蘇聯必亡!但是隻要是美國參戰了,軸心國必敗!因為無任戰爭潛力還是動員能力,同盟國都佔據絕對優勢!
同盟國的美蘇英加起來的工業總產值是軸心國的數倍!光美國的本土不受戰火影響的工業就已經是軸心國加一起都不具備的了!何況同盟國還有近乎無限的人力資源,這個是軸心國也不能比的!
德意日發動二戰是一種賭博行為,前期贏了個場面而已!只要對方肯押上血本,軸心國都是必敗的結局!
-
13 # 宇宙無限003
首先,德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為禍全世界,必遭世界正義國家和人民的反抗;尤其是實力較強的德國,其野心不單是征服歐洲,還打算征服全世界,這勢必遭到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反對。二戰中,即便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最終也不會得逞。理由如下:
一、蘇聯自身實力也不弱,可以消耗掉日本和德國的相當一部分實力。當然,被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蘇聯政治組織能力強、工業實力強大、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冬季嚴寒等等因素使得迴旋餘地大的蘇聯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徹底征服,有時間爭取國際援助。
二、日本和德國夾擊,如果征服蘇聯,實力會大大增強,那麼這兩個法西斯國家就可以騰出手來同時有更大的力量侵略更多的國家,甚至美國也不能避免。為此,頭號強國美國勢必被拖入戰爭,勢必援助蘇聯、援助其他一切遭到德日侵略的國家,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力量會大增。美國會直接援助蘇聯抗擊德日,同時援助英國等西歐國家抗擊德國。美國還會援助中國抗擊日軍拖住日軍,間接和直接牽制進攻蘇聯的日軍,使得日軍無法全力進攻蘇聯。美國還會在太平洋發動進攻,封鎖圍困日本,日本會更加困難,日本為了自顧,無法全力配合德國夾擊蘇聯。
總之,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隨後,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等反法西斯國家會形成夾擊日本和德國的局面。鑑於德日和反德日法西斯聯合力量對比懸殊,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企圖征服蘇聯的目的不會成功。
-
14 # 興替金鑑
日本是否攻擊蘇聯,當時在日本國內也是意見不一,分為陸軍提出的“北進”和海軍提出的“南向”政策。海軍在日本國內的地位使南向成為必然。就算日本選擇了和德國一起進攻蘇聯,西伯利亞地區寬廣的縱深和惡劣的天氣也會給進攻帶來巨大的麻煩,再加上戰線過長,明顯沒有南下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來的價效比高。
-
15 # 老夫有話說5
諾門坎一戰打的日本心驚膽戰。蘇聯留了二十師,對付日本,最後蘇德戰爭蘇軍佔了上風,才調走了這二十人師,全力進攻德國。三八大蓋是打不過轉盤槍的
-
16 # 微不足六
蘇聯會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但是蘇聯仍然不會滅亡。
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一時的優勢並不代表持久的優勢。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單憑這一點,德國和日本都比不上蘇聯。德國雖然經過希特勒大肆的擴軍備戰,工業產值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還佔領了歐洲14個國家,一躍成為了歐洲第一軍事強國,但是德國一直存在一個硬傷,缺少石油資源,這樣使得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再強,也無法發揮全部的實力。相比較之下,蘇聯不僅工業實力強大,而且還擁有豐富的高加索油田,這是蘇聯比德國強的地方。而日本就更不用說了,工業生產能力和義大利一個水平,遠不及蘇聯,資源更是比德國都短缺,根本無法支撐日本與中國和蘇聯同時開戰。
從軍事角度看,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會讓蘇聯在戰爭初期遭受更毀滅的打擊。蘇聯部署在遠東的軍隊在此種情況下根本無法馳援蘇聯西部戰區,西部和東部兩個戰區就好比於切斷了聯絡,各自為戰。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雖然蘇聯會很痛苦,但是蘇聯根本不會被打垮。首先,蘇聯擁有龐大的戰略縱深,即便莫斯科、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都落入德軍手中,蘇聯也會進入烏拉爾山脈以東繼續反抗;第二,蘇聯早在站前就已經將大部分的軍工企業都遷往了烏拉爾山脈以東,這是支援蘇聯賴以發動戰爭的核心企業,有這些企業在,蘇聯會得到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而當時的德國和日本卻根本沒有遠端轟炸機,無法對這些企業構成實質性威脅;第三,蘇聯淪陷區軍民也會在敵軍後方展開游擊戰,襲擾敵軍交通線和補給線,給敵軍造成襲擾;第四,美國可能會因此主動參戰,到那時,美英兩國可能會早於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屆時,蘇聯的壓力會急劇減小;最後,日本的實力不足以對蘇聯造成很大威脅,日本陸軍主力都被牽制在中國大陸,能與蘇聯交戰的只有日本關東軍,而1939年諾門坎會戰已經證實,日本關東軍根本不是蘇聯軍隊的對手,況且,日本關東軍不能傾巢而出,他們要保衛在中國東北的基地,一旦日本關東軍傾巢而出,東北抗聯肯定會藉機壯大自己的實力,就算日本出兵,蘇聯也不會傾盡全力來幫助德國,因為在當時的西伯利亞根本沒有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日本不會為了蠻荒之地而傾盡所有。
綜上,蘇聯的處境會很艱難,但是一旦蘇聯挺過最艱難的戰爭初期,與德日打持久戰,到那時,蘇聯的人力和資源優勢,以及龐大的戰略縱深和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最終會促使蘇聯扭轉戰局。
回覆列表
基本上沒有可能。日本本來有這個打算,但是,在諾門坎試探性進攻失敗後,就知道了當時的蘇聯,已經不是過去的俄國,難以戰勝。加之,日本與德國存在同樣的問題,缺乏資源,特別是石油,而蘇聯遠東地區並沒有現成的油田。而且中國戰場也並沒有完全搞定,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有大量部隊,日本很難取勝。所以,儘管希特勒非常希望日本進攻蘇聯,但是,還是選擇了南進,奪取東南亞的油田、橡膠。由於南進非常順利,倚仗其強大的艦隊,偷襲珍珠港,妄圖把美國趕出太平洋,為最終失敗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