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逐太陽的腳步

    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要了解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四點:

    1.直接經驗,也就是孩子自身的親身經歷,對做某件事孩子的熟練程度和專業知識越豐富,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會越強,自信心也會越高。

    2.替代性學習經驗,這個主要是孩子透過觀察他人,和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從而學習到的東西。這種往往不是孩子親自去做某件事,而是學習他人的直接經驗從而變成自己的經驗。

    3.言語勸說,說的是要多給孩子灌輸學習的重要性,知識改變命運,不好好學習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後果,從而使孩子認識到要好好學習。

    4.情緒喚醒,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學某個東西的興趣,這樣就比較容易越好。

    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主要要從上面四個方面做起。

  • 2 # 布衣學堂

    凡事問媽媽的孩子,可能是自我效能培過低!心理學家建議儘早培養。

    成功人生的標配——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後來被教育界廣泛採用,也成為了積極心理學裡重要的概念。在對一些成功人士的心理研究中表明,較高的自我效能,是他們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謂自我效能,在《發展心理學》中被描述為:對自己有能力控制挑戰和獲得目標的一種感覺。4、5個月的小寶寶,開始學著抓握玩具,或者把杯子推下餐桌,這個時候寶寶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控制這些事情,自我效能就開始覺醒。

    ● 決定對難度的選擇為什麼寶寶甘願交出選擇權,正是因為在他的心裡,有一個聲音在說,別選,你選的一定是錯的。當這個孩子需要面對複雜的學業,就很難建立起正向的學習目標。被壓抑的自我效能會讓他認為考進前十是不可達成的目標,他連試都不會試。而這種狀態持續發展,會進入自我評價低的惡性迴圈。

    ● 影響完成任務時的情緒一個自我效能高的孩子,面對一項比較難達成的任務時。會首先想到試一下也許我就能成功。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就會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而一個自我效能低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不到,在實際做事時又會不斷擔心失敗,於是也很容易搞砸。這次失敗又印證了他對自己的判斷。這種情況總是出現在那種學習還算刻苦,但是考試就一定會搞砸的孩子身上。

    ● 如何面對困難自我效能的發展程度,也決定著孩子面臨失敗和困境的心理狀態。當某一門功課成績屢次不理想時,自我效能低的孩子也很容易放棄,出現心理學中所說的“習得性無助”狀態。本來可以透過努力改善成績,卻消極逃避等待考試來臨。覺得自己本來就不行。這種情況的厭學情況,要求爸爸媽媽關注孩子的自我效能發展,而不是一味的訓斥懲罰。

    寶寶建立自我效能的兩個關鍵期▲ 4-10個月 體驗個體自理性從人生的第四個月開始,寶寶開始逐漸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對別的物體產生作用。經過努力終於抓到一個小球,或者把香蕉咬咬膠放進嘴裡。這個過程中,寶寶體會到了自己能對客觀世界產生作用,也就是心理學概念中的“個體自理性”。透過我們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成功,娃開始發展他的自我效能。在這個階段中,父母應該給寶寶提供各種各樣體驗成功的機會,設立不那麼困難的挑戰,為寶寶的成功大聲喝彩。▲ 18個月-3歲 自我認知階段當寶寶1歲半時,已經積累了夠多的成功經驗。但是當他不斷探索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卻會遭遇到更多的“失敗”。娃有的時候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並慢慢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讓父母膽戰心驚的可怕兩歲也是由於這種心理的獨立和能力的不足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娃面對失敗,就讓所有的事情都順著他的意思。面對困難時候的自我效能正是在這個階段學習的。你會發現一個無法拼好拼圖的兩歲寶寶大發雷霆之後,又會回到桌前繼續嘗試。

    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概念的提出者班杜拉,在詳細闡述自己觀點的《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中,提到了提升自我效能的三大方法。這些方法在寶爸寶媽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樣可以靈活應用。

    1、發現寶寶的成功提升自我效能的第一種有效方式是體驗成功。由於小寶寶的“成功”太過日常。新手爸媽又很忙亂,所以很容易忽略寶寶看向你的自豪目光。小傢伙費勁周折終於自己翻身拿到了想要的搖鈴,他猛蹬手腳為自己喝彩。媽媽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正在發呆,錯過了給他喝彩的機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二寶小時候,我會每天來十分鐘寶寶健身時間,從抬頭看娃娃,到翻身取物。成功後我們全家三口人都會圍著他鼓掌,表示慶祝。

    2、幫助孩子分解目標對於已經面對複雜學習任務的孩子來講,體驗成功要比小寶寶困難的多。面對“學好數學”這種宏大的目標,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把它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最好讓孩子每天都能體會這專案標帶來的成功感。比如今天十道題回答正確的超過七道。同時,我們還需要適時調整目標的難度,如果太容易達成,成功帶來的體驗就會減弱。如果太難,屢次失敗就會傷害孩子的自我效能。

    3、鼓勵孩子嘗試當孩子已經出現畏難情緒時,我們最該做的是鼓勵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嘗試也不應該逼迫。熊熊媽媽看到小區裡的孩子都在騎平衡車,就也給熊熊買了一個。沒想到熊熊死活不肯騎。媽媽沒有逼迫他,只是把車子放到了一邊。過了一段時間,熊熊開始試著推車玩。全家人都鼓勵他推的再快一點。很快熊熊就開始嘗試騎上這輛小車了。

    4、觀察別人如何做當面對一件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時,自我效能不那麼高的孩子,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沒辦法完成這件事兒。朵朵站在滑梯旁邊很想玩的樣子,但是當媽媽讓她去玩滑滑梯的時候。朵朵卻怎麼也不願去嘗試。當孩子無法對一件事情的難易程度做出評估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先觀察別人。透過代替性體驗,強化自我效能。朵朵在看了幾個小朋友順利的滑下去之後,也小心翼翼的到滑梯上去嘗試了一下,果然她也成功了。

    5、用正確的方法鼓勵孩子枕邊育兒寄語:“孩子太乖?”先別高興,或許自我效能發展受阻,自我效能不但是孩子學業順利的保證,還會對孩子日後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自我發展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所以恰當的鼓勵,對孩子自主性的培養,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展自我效能,成為自信自律的人。

  • 3 # 星星媽育兒

    孩子“走不出舒適區”和“自我效能感低”,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家長不用太過於著急,絕大多數出現這種情況都是由於孩子缺乏自信心造成的。

    (一)何為“孩子的舒適區”呢?

    答:就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和習慣上比較固定的行為模式,孩子會在這種模式或者區域中感到很舒適,很安全,很穩定,可以掌控。一旦孩子走出這個區域或者模式外,孩子就會感到不舒服,不習慣,甚至是彆扭。簡單的說,例如:孩子習慣去用右手寫字,如果突然要他用左手寫字,他就會很不習慣,很不適應。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慣吧。

    (二)何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

    答:是指孩子對於自己完成某些任務或者某一件事情沒有自信心,認為自己肯定完成不了這件事情或任務。自我效能感是著名的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

    (三) “自我效能感低”造成的後果:

    1.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嚴重下降,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容易自暴自棄;

    2.面對解決不了的困難時,會很容易懼怕,退縮,逃避。會容易情緒化地處理問題;

    3 .情緒很容易焦慮或者容易抑鬱,在考試時會影響到知識的正常發揮。

    (四) 那麼如何來讓孩子走出舒適區呢?

    家長應該要幫助孩子嚐到“走出舒適區”的快樂和成就感。

    例如:1.孩子以前都是在固定的場景和和熟悉的朋友玩遊戲,當父母突然把他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時,會感到很緊張,很沒有安全感。這時就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支援,和孩子一起互動。讓孩子逐漸適應這個環境,並且獲得快樂和愉悅的體驗。

    2.孩子在寫作業時,適當地誇誇孩子,鼓勵孩子多做一些課外練習題。並每次在取得不錯的成績後,家長要進行適當的誇獎和鼓勵。這樣孩子就會更加有信心,就會更努力地完成學習,不經意間就會覺得自己還是挺不錯的,就會有種成就感。

    3.這樣透過不斷的鼓勵,孩子願意嘗試的新事物就越多,能力就會得到不斷的拓展,學習成績也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四)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學校,進行7項實驗,在一到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這些學生。其實,羅森塔爾是隨便選出來的孩子,撒了一個權威性的謊言。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榜單的人,個個成績有了不少的進步,而且自信心強。

    1.要習慣運用鼓勵和支援的話語對待孩子

    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情後或者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家長經常會採用教訓或者數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其實這種方法反而會產生反作用,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發生。例如:孩子英語考了70分,孩子本身情緒就很低落,所以家長在這種情況下腰鼓勵孩子,安慰孩子說:“孩子沒有關係的,這次失敗是為了下次取得更好的成功, 媽媽相信你下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不要灰心,加油!媽媽愛你!”

    2.家長要進行適當的誇獎

    但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誇獎,不能表現的太過於浮誇,誇張。要結合他的努力和進步來進行誇獎。其實孩子的自我效能是可以透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來進行提高的。

    3.要合理的幫助和指導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和目標

    比如幫助孩子探索人生的意義,以及學習的目標讓他多思考自己以後要考什麼學校,有哪些課程偏科,需要怎麼提高?

    如果孩子已經很努力了,還是無法提高學習成績的話,那就要改變孩子學習的策略方法,進行客觀的分析,提供一些可以實施的方法和資源,解決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 4 # Miss小月肖

    感謝邀請!專業術語不懂,根據自己的理解分享感受。孩子走不出舒適區,我覺得和父母脫不了關係,今天我們的父母替孩子做了全部,包括幫孩子說話,每次看見外面孩子的家長,家長就會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也不能碰,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去體驗,去探索,去創造,這樣孩子才知道感受。(當然危險的事情父母要禁止)還有每次上學放學家長總是幫孩子背書包,為什麼孩子不能自己背書包,孩子以後的路得自己得自己走。適當的給孩子一些挫折感教育讓孩子知道平坦的道路也會有曲折,告訴孩子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哭泣,發脾氣。我們一生下來就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逃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玩起來發熱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