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隆中對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就留下祖訓,禁止宦官干政和禁止後宮干政。前者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被打破了,朱元璋本人多次派遣宦官到地方協助公務,這就導致宦官干政在明朝愈演愈烈,成為了明朝的一大特色。

    但是後宮干政卻鮮有出現,就連最有可能垂簾聽政的張太后也沒有選擇干涉政治。所以張太后並沒有違反祖制。

    但是在很多人印象裡,張太后身為兩朝皇太后,權勢滔天。但是實際上,張太后的一些行為,其實就是皇太后的份內職責,並沒有越界。

    比如勸誡宣宗,作為一個母親,教育兒子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宣宗孝順母親的舉動,如騎馬引路,下馬扶車,這又是一個兒子應當做的,哪怕他是皇帝。所以這只是母子之間的行為,並不能因此認為張太后權勢很大。

    還有重用“三楊”,張輔,蹇義。當時這些人已經是大臣了,張太后只是將他們招進宮來囑託一二,保證他們踏實輔佐自己的孫兒英宗。

    張太后在政治上,不僅沒有擅政,而且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防止當時的大宦官王振干涉政治。張太后在世期間,王振都沒有機會擅動國政。有大臣勸進張太后,讓張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也明確拒絕,並囑託大臣輔佐好幼主。

    張太后自己不攝政,也不讓自己的親人攝政,以防止外戚干政。張太后的弟弟張升性情溫和,做事謹慎,為人寬厚,但是張太后舉賢避親,還是不讓他入朝參政。

    所以張太后並沒有越界做一些太后不應當做的事,這樣才留下了千古的美名,人稱“有漢馬後,宋高後之風”。

  • 2 # 宛如清揚

    明朝嚴禁后妃干政,仁宗張皇后在宣宗、英宗兩朝裁決朝政,算不算違背祖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史官們著書,往往喜歡誇大,什麼祥瑞之說,說服不了人的都敢往上寫。但好在一般情況下,判斷的標準也還不算離譜,除了幾個明顯是要刻意貶低的,基本還是靠譜的,比如說對仁宗張皇后的評價,那就相當好。張皇(太)後也算是宣宗英宗兩朝裁決過朝政的,但是並沒有得到過干預朝政的評論。在後世人眼裡,自然算不得違背祖制,要不然有她好?看看呂后,看看武則天,明裡暗裡地,在當時就被人噴得慘,更別提後世了。

      為什麼同樣是參政,張皇后(後來的皇太后)沒有這樣的惡名呢?

      首先,她主觀上也不想幹政。

    張皇后就算是在後宮,也是一把好手,她沒有想幹政當女皇的心思。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女主,在當皇后期間,就表現出了相當強的權力慾望,而張皇后沒有。人家不想幹這政治,走得是賢后的路線。想當年仁宗皇帝的太子位岌岌可危,張皇后(那會兒還是太子妃)想的辦法就是親自下廚服侍,遇上個狠的,不得來個極端點的枕頭風啊。結果這一次服侍,讓朱棣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所謂妻賢夫禍少,張就是一例。

      其次,她不能幹這事。

    禮制這東西,會殺人,張皇(太)後是個聰明人,遵守著朱元璋立下的後宮不能幹政的祖制(其實很早以前就有,為了保證乾淨,漢武帝走極端留子去母)。她對朝政保持關注,但不參與。

      朱元璋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格局很大,對人性也看得很透。後宮干政的好處當然有,但是,弊端也很多,一不小心,外戚專權,朱家的江山就會沒了。所以,他除了留下這個制度以外,還要求后妃的出身,一律都是平民家庭,確保不能幹政。平民家庭勢力一般都比較弱,威望人脈什麼的,肯定達不到奪國的地步,就如張皇后,出身就是小康之家。為保證不出現衛皇后那樣的事情,他還規定皇后父兄等親戚都只能當芝麻綠豆大的官,沒有多少實權的,她們只能依靠皇帝,宦官也不得干政,因為不識字——朱皇帝想得很好,但無奈子孫不爭氣,沒辦法。

      其次,她沒有干政。

      朱皇帝最厲害的在於設定了明朝的政治體系,內閣制的正常運轉,是平衡外戚和宦官最妙的權力機構,只要有內閣在,國家就能平衡。所以才會出現奇葩皇帝不上常不幹活,但國家卻不會崩潰的局面。

      張太后也非常清楚這點,所以宣宗死後,英宗繼位,大臣提議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她說:“以我寡婦,壞祖宗家法,不可。”並強調先帝選了那麼多的肱股大臣,就是為了讓他們輔佐朝政的,她的參與,也不過是做做樣子,並沒有插手太多,所有的大小事情,還是由當時的三楊來幹,同時,約束自己的家族,相當賢德。

  • 3 # 於左

    張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妻子,為他生下明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三個兒子。

    第一,張皇后在明朝歷史上的位置還是比較特殊的,她是明朝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太后。

    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早早去世,以後再沒有冊立皇后。皇太孫朱允炆登基之後,追尊自己的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尊奉自己的生母呂氏為皇太后,但朱標沒有真正做過皇帝,所以這個皇太后也基本沒有分量。

    明成祖朱棣時代,也沒有皇太后,而且他的徐皇后死得早,此後朱棣再沒有立皇后,所以明仁宗登基後也沒有皇太后。

    到了明宣宗這裡,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皇太后。明宣宗要給後代皇帝做一個榜樣,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樣尊敬皇太后,所以悉心關照皇太后的起居,陪伴太后出遊、宴飲,各地的貢品首先拿給太后享用。

    明宣宗要用這些舉動表現自己的孝心,無可厚非。但是,許多的軍國大事,明宣宗也要呈報給皇太后,聽她裁決,這個就是演戲演得太過了。因為此時明宣宗已經是成年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此外,張太后對朝中重要的大臣都做過評點,對明宣宗的後宮生活也有所插手。明宣宗原來的皇后是胡氏,後來被廢,改立孫皇后。但張太后更認可胡氏,宮中的宴會,總是安排胡氏坐在孫皇后前面,也經常讓胡氏住到自己這裡來。這些雖然改變不了什麼,但對明宣宗的行為多少是有一些影響的。

    第二,張太后在確立明宣宗接班人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明宣宗只有兩個兒子,死的時候皇太子朱祁鎮只有九歲。當時有傳言稱,明宣宗的同胞弟弟、襄王朱瞻墡非常賢明,可能成為新的君主。

    人心浮動,張太皇及時加以澄清,她把大臣們召來,當面指著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朱祁鎮本身就是皇太子,張太后的這個舉動,穩定了人心。她身為襄王朱瞻墡的生母,這樣做也不算過分。

    第三,張太后自己相當明智,相當剋制自己和張家的影響力。

    當年,朱棣非常看好張氏這個兒媳,一直有觀點認為,朱高熾能夠保住皇太子的位置,張氏起了重要的作用。

    年幼的明英宗登基,尊奉張太后為太皇太后,大臣們請她垂簾聽政,張太后不肯,說:“毋壞祖宗法。”但她對明英宗有著嚴格的要求和督促,對張家的人也嚴格約束,基本沒有出格。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明成祖朱棣死後,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時代的國家大政方針,基本都是沿襲朱棣的作法,不敢有所改變。

    張太后其實也一直堅持這一點,普通的朝政交給大臣們去處理,重大的問題堅守明成祖朱棣的調子。《明史》中提到,正統七年張太后臨終前,大臣們提出應該為建文帝朱允炆編修實錄,同時放鬆對方孝孺等人著作的禁令。張太后沒來得及回答,就死了。

    其實,就算張太后有時間,她也不會同意這些請求,原因很簡單:這些都突破了朱棣當年的禁令。

    許多改變,都是在張太后死後才出現的。

  • 4 # 熊沾沾

    仁宗張皇后一生經歷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和正統五朝,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在皇帝更替之際,身為皇室長輩的張皇后就有機會決策廢立之事,插手皇權。

    明代史學家何喬遠如此評價誠孝張皇后:“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準確來說,張皇后的所做所為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信任輔政團隊,於關鍵之處指點一二。”

    張皇后在當太子妃的時候,丈夫朱高熾的地位並不穩固。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長得特別像朱棣,打仗有很在行,特別得到父親朱棣的喜歡。而朱高熾唯一的優勢,就是長子而已。

    在當太子的二十年時間裡,朱棣在長子和次子之間來回搖擺,有些時候心裡的天平已經完全偏向次子朱高煦了。

    一旦成為廢太子,一家人的命運就會跌入深淵,自己一家一雞一犬都保不住。

    在這種局勢下,張皇后憑藉自己出色的才能,得到朱棣的喜愛。朱棣身為公公,特別欣賞這種長媳。

    在權衡廢立之時,太子妃雖然沒有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但也成為朱棣內心重要的考量環節。

    等到渡過了這場重要的廢立危機,朱高熾成為皇帝,她也成為皇后。本來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但是朱高熾成為皇帝才10個月,就駕崩了。

    張皇后的兒子朱瞻基繼位,成為明宣宗。

    朱瞻基是一位天生的帝王,也是當時朱家最有優秀的繼承人。可惜在位僅僅十年,就駕鶴西去。

    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繼位的長子朱祁鎮只有九歲。國事基本上就落在張太皇太后身上。

    有大臣上書,請求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此時,以張太皇太后的威望,她要出來主政,基本上沒有任何反對的力量。

    張太皇太后斥責了這些人,命令張輔、楊士奇、楊榮和楊溥等人輔政。小事不抓,大事不放,是張太皇太后的基本方針。她會定期派人取走輔政團隊的文書,檢視處理情況,並且時不時召見大臣,恩威並施,控制朝廷局勢。

    這使得明宣宗過後,正統初年明朝的朝政始終走在一個穩定點的軌道上。

    難得可貴的地方還在於,永樂帝和明仁宗的離世時間,不到一年;朱瞻基在位時間,就撒手人寰。三次權力交接,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亂。當時的明廷已經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國家穩定是天下大治的前提條件。

    沒有張皇后在其中穩定局勢,天下的局勢可能就是另外一種了。

    比如,在明宣宗去世明英宗即將繼位的中間檔,就有人站在誠孝張皇后的第三個兒子朱瞻墡這邊,認為張皇后會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帝。

    張太皇太后把朱瞻基叫到跟前,說他就是皇帝。

    這才穩定了局勢,粉碎了謠言。

    朱元璋在立朝之初,就特別注重限制后妃的實際影響力。張皇后在祖制下,獲得如此高的威望,一是年齡,她活得比誰都長壽,二是有能力。

    她對朝政的干預是剋制而有限的。這並不算女主幹政。如果任何時刻張皇后都龜縮在後宮,不問窗外事,才是真正辜負了自己手中的權力。

    正統七年,張皇后為明英宗選定了皇后錢氏。在明英宗大婚後一個月,她就離世了。

    這是她為大明王朝完成的最後一件大事,也為孫兒明英宗留下了一個深情賢惠的正妻。這一點,明英宗受益不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照片後期處理時怎樣才能讓畫面中的色彩顯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