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努力散發愛與光明呀

    真經不在紙上,《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佛陀時代,佛觀機逗教,望聞問切,因病與藥,是針對特定物件,但不見得適合每一位眾生,就像醫生,對於每位病患,都要經過問診,才能對症下藥。丹霞禪師的燒佛,就是為了破除迷信,佛弟子當依智者指月之指,以見明月。

    很多人誤會六祖慧能說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已經開悟,其實六祖當時並沒有悟,真心非空非有,如果“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果還能成立嗎?這樣已經落在斷滅空。六祖是在五祖開示《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真正開悟,並說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

    (轉自靈芝師姐微博)

  • 2 # 如來似往

    這是一個佛教詞彙。佛學詞典的解釋是,明心,就是發現自己的真心。那麼什麼是自己的真心呢,在這裡通俗地解說下,自己的真心是很安靜的,沒有一絲的染汙的。不是我們世間狀態的心,世間狀態的心是被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身體感受到的、意識所想到的感觸牽著走,原本那顆清靜的、不動心的心被上述的五種慾望覆蓋了,包裹住了,生活中,我們這樣被“五俗”牽制了,反而不知道。

    見性,就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心的真實性質是怎麼樣的呢,還是佛教的詞解釋吧,先哲的總結很經典,心的真性就是靜寂而不動的,“妙湛常明”,無善無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充滿宇宙而無處不在。

    這麼說,大家可能覺得太玄虛了,是在扯淡。對世間常人來說,可能會這麼認為。有此念之人,不妨試一下,坐好,舍掉一切,放空自己,不要有任何念頭,幾分鐘後,馬上就會體驗到很輕鬆......這也就是禪修的下手方法,當然還有一些身體、意念的除錯等。禪宗參禪,就是用這個原理去打破世俗的心,突破重重包裹,找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此之謂明心見性,即禪宗悟道之境界。不過,那境界,是世間的言語不可道斷的,非常奇妙。

  • 3 # 鏡花水月128063329

    非心是心 見者無形 無性自生 自性自成 看是繁花見氣必生 若遁若顯性氣自形 無中看蓮成 汙泥顯自聖 垢凡塵 自世入 悲心成淨土 善道險勝惡 自已願之始 無生法忍生 見世過自心論 恆古不變 天之道 無神無大論 自神精氣護 智慧如大海 勾魂正入域 萬法皆於心 不凡塵 難如知 自心顯邪不侵 百鬼繞自行 歸心佛道成

  • 4 # 天馬行空61806

    明心見性

    前二字代表,達到後的狀態。後二字代表達到後的境界。

    簡單的說就是心中生出明亮清靜身體感受,與一塵不染的心境。

  • 5 # 草堂禪趣

    明心見性是中國文化中佛家、道家兩個共同的說法。是說我們人的生命本質問題。當我們經過一段時間修行、修煉之後,在某個特殊時刻突然對自己生命的本源、來源和整個宇宙所有問題突然頓悟,得到生命本相的開脫、自由、解放那種無拘無束、無所不知的生命力圓滿狀態。佛家叫“開悟”、頓悟、見性,得果位,修煉成就,得四聖果位成就。或是得到菩薩十地某階段成就果位。這樣來表述的。

    修行之道,非一般世俗人們認知的那樣簡單,如果根本上沒有師承或是前行修為相當地堅固、可靠,不是能隨意可以證道,得明心見性的成就。這幾個字由於人們用得太廣泛了,就開始麻木,忘了它本來是指是什麼用意。

    明心見性,不管佛家還是道家,甚至是儒家修行的人,都在說這個理,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生命本相由我們自己來證悟。這樣一件十分重要、莊嚴的事情。性,就是生命的性質,本質這樣的意思,簡單地說清楚一點,就可以這麼理解。道家說性命雙修,佛家說福慧雙修。

    性,就是說這件神秘的大事因緣。這就是“性”這個字的解析和本意所要表達的內容。十分地清析。

    我們,可以見性嗎?能知道這一切事項背後的神秘存在根源究竟在哪裡嗎?答案是肯定的。過去,人們用科學、哲學、宇宙學、人類學、天文學等等學術來探索,讓我們知道了許多。但是,我們在不斷的修正過去的知識的過程當中,漸漸的似乎開始懷疑起我們人類的認知能力,是否可以真地知道我們想要知道的所有存在的奧秘呢?不一定。用現有的手段,用現有的科學和方法,實踐證明,我們不一定知道得更清楚。而且,過去的人類的認知,有許多錯誤的東西,由不斷修正了科學、新知識在不斷地代替。

    那麼,明心見性,能否做得到呢?答案是肯定的。

    明者,我們生命本來的覺知返回到無所障礙、無所遮蔽的狀態。心者,我們覺知者本人進入超維度,擺脫低維度生命覺知能力的狀態。見者,消除我們六根覺察力中的汙染、障礙,得到真正的智慧力的狀態。性者,返本還源,讓我們的生命力達到圓滿、智慧又無上、甚深、微妙、歡喜的那種超越低維度覺知力的狀態。

    明心見性,是人類生命力開發的超級、巨大、複雜的工程,而不是盲目的隨意可以達成的修行臆想。不是平常有些人認知的那樣。

  • 6 # 無名草2020

    明心見性。非要拆開來解釋,一個個

    地分別說開去,就這樣說吧一一

    明:明指光明,能破除黑暗,覺悟

    無明。是智慧的別稱。與“無明”相對。

    明指慧明(智慧明瞭,或明照),“無明”

    就是黑暗,痴冥,就是煩惱暗障。

    明以智慧為性,能破愚痴黑暗。三明

    六通,能起神通妙用。

    心:這個心不是五臟六腑中的心臟。

    這個心就指真如本體,真如實性,如來

    藏。這個心就是直心真如,就是法身,

    就是佛性。心即是性。

    見:指對萬事萬物的見解。也可說

    是思想、觀點、主張等。

    分類很多,如有正見,有偏見、邪見、

    邊見、我見、常見(執著心身常住)、斷

    見(執著身心斷滅),還有諸如貪、瞋、

    痴、慢、疑等無明見。

    性:一般指自性。亦即事物固有的

    本體,本質。《大智度論》卷三一雲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即不受條件制

    約而獨立存在。

    “性者體也”。即性與體同義,指現象的

    本體。

    明心見性:明瞭真心本體,即能照

    見真如實性(佛性)!眾生都具有佛性。

    透過修行,都能明心見性,成就諸佛

    菩提。

  • 7 # 澡雪堂主談修心

    “明心見性”通俗的講,就是“開悟”,也就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諦,這個明白不是理論上的理解,理論上的理解是抽象的,間接的,而“開悟”是具體的,直接的,就和吃東西差不多,前者是沒吃到,只是透過別人的描述來想象它的味道,後者則是直接拿來吃,去具體的體驗,所以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

    明心

    “明”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明心”就等於是把心擦亮,神秀禪師有首詩說: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勤勤來拂拭,莫使惹塵埃。

    “心”就象是鏡子,我們平時對外面世界的認知,其實都不是直接的,而是象鏡子照物,先把外物投射到心裡,形成一個影子,然後再借助這個影子,對外物形成間接的理解。

    現實中的我們卻不會這麼想,我們會本能的認為是在直接從“物”上得獲取知識,所以儘管我們明知道所獲取的知識中經常會有誤差,但出現誤差的真正原因卻不知道是在這裡。

    其實這個原因僅僅知道是沒用的,因為這不是知識的範疇,不是象猜謎語一樣,謎底告訴我們問題就解決了,這就象是什麼呢?就象是看地圖,我們要從A地到B地去,僅僅靠查下地圖是沒用的,查地圖是讓我們明白該怎麼走,明白了以後還是要行動,這樣才能到目的地。

    “明心”的道理也是如此,“明心”就好比是把鏡子擦亮,要明白映在鏡子的只是一個影子,我們要透過這個影子的角度,找到那個真正的實物,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直接的體驗,而不是僅得到一些抽象間接的感覺。

    所以“明心”是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唯物論裡也強調否定之否定,要一再的反覆修正,“明心”也是如此,要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拋開以往的經驗,避開它們的干擾,這樣心就能恢復到原初狀態,這是我們生命中本有的功能,我們只需要給它創造條件,它自己就能恢復。

    見性

    “明心”的過程,是先醞釀氛圍,或者說是創造條件,然後我們的心就象一杯水一樣,裡面的雜質自己會沉澱下去,水越來越清,心也越來越明,等到心象純淨水那樣一塵不染的時候,它就不再是鏡子了,而是象一塊透明的玻璃,或者說象我們的眼鏡鏡片,這時候,“明心”就完成了。

    “見性”的過程,就象是透過鏡片看東西,這時看到的可不再是影子了,而是那個原本的實物了,這時候整個世界在我們眼裡,完全不一樣了,“見性”就是見到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本質是什麼?這同樣不是知識範疇,佛言“不可說”,意思就是這個答案和語言文字無關。

    既然“不可說”,我們也就不必硬要從語言文字中尋找了,我也不知道,所以即使說,也是照著我心裡那個影子說,而別人在理解的時候,又等於把我這個影子投射到自己心裡變成另一個影子,這樣只會離真相越來越遠。

    總之“明心見性”只是告訴我們一個原則,一個道理,這個世界的真相,不在語文,不在文字,更不在想象,認為做做推理,搞搞分析,這樣就能弄懂萬物的本質,這隻能說是用錯了心。

    正確的做法是,按照古人的指點,先把心的問題解決,讓它先明起來,把裡面的雜質,也就是以往那些似是而非的經驗全部濾去,以前心裡有雜質,就象玻璃上蒙了厚厚的一層塵土,變得象鏡子一樣,無法透過它看到前面的東西,只能看到從後面反射到玻璃上的影子。

    所以“明心”這個過程其實就象是在擦玻璃,等到玻璃擦乾淨了,接下來就是“見性”,心裡乾淨了,遮擋我們智慧的雜質沒有了,這時萬物的本質自然就被我們捕捉到了。道理就是這個道理,說的不一定對,一家之言罷了,希望同道朋友多多指正!

  • 8 # 墨印2

    楞嚴經前四卷寫的就是明心見性!單純的文字概念解釋徒亂心意!容易誤解!自己去看經文吧。

    還是給一個簡單的解釋吧。

    明——瞭然 | “發光”

    心——身識之主

    見——能看見的那個 | “我看見蘋果”這個句子中,我和蘋果之間的

    性——性質 | 體。

    明白了知能知能見的那個主人,明白“見”的性質。

    “心自光明”,“見”性不迷

    可以有非常多的解釋,因為解釋角度不同。要我們反問本心,正本溯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利浦hd7450/20咖啡機怎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