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奇門

    諸葛亮只是託孤大臣之一,另外還有李嚴和趙雲,其實最佳人選是法正,可惜法正比他還先死,託孤的時候就只有這三個人了,蜀漢的組成結構有幾個派系,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代表,李嚴是四川派的代表,趙雲是徐州派的代表,當時把阿斗交個他們三個就是為了派系的團結。選諸葛亮為託孤大臣之首是因為他能力確實很強,還有一點是相比另外兩個他最年輕,不過表面上看諸葛亮是託孤大臣之首,說什麼阿斗能扶就扶不能扶就廢之類的,其實是劉備收買人心的伎倆,他給李嚴留了密旨,如果真敢廢阿斗就拿下諸葛亮,其實諸葛亮也明白,後來在北伐的時候李嚴籌糧不足讓他給撤職了。《三國演義》神話諸葛亮的地方太多了,幾乎從開始就誇大了他的作用,舉幾個著名戰役,第一個是火燒博望坡演義裡是諸葛亮,正史那個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是劉備自己乾的。第二個是草船借箭,演義裡又是算出有霧又是和周瑜鬥氣之類的,正史上這事是孫權乾的。第三點就是赤壁之戰,演義裡是諸葛亮借東風幫周瑜打贏的,正史上諸葛亮根本就沒參與這場戰鬥,完全是周瑜自己打的,火攻之計是黃蓋提出來的,他們最熟悉長江流域的水性,知道那個季節會有東南風,打贏了以後分劉備去守公安。最後要說的是空城計,正史上根本就沒有記載這件事,再說街亭之戰發生在228年,而227年司馬懿還在荊州(在那一呆就是四年),司馬懿根本就不可能參加這場戰鬥。神話他的地方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 2 # FD守望者

    劉備夷陵之戰之後退到白帝城以其殘部抵擋東吳的追擊,然而,他也知道自己已是油井燈枯。

    於是劉邦開始高效的安排身後事,託孤大臣劉備一共選了三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李嚴和趙雲。

    劉備選擇這三個人是平衡了各方面關係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其中諸葛亮是荊州系,趙雲是其舊部在徐州就已經追隨他,權且把趙雲歸為徐州系吧,李嚴是蜀中本土派系。

    李嚴論能力能文能武,論人望是蜀中名士,大家族的領袖。用他來平衡諸葛亮原本就有牽制孔明,避免其最大成為權臣。

    雖說諸葛亮最後還是憑藉威望和手段最終除掉了李嚴,但是,這是劉備去世以後,幼主劉禪尚不能真正主持朝政等一系列的原因才促成了這結果。就劉備託孤的人選來看,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接下來我們來回答您第二個問題。

    關於《三國演義》神化孔明的問題,魯迅先生說的好:“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三國演義》究其根本不是史實而是一本文學作品,是文學作品就必然參雜著作者羅貫中的個人好惡,這其實也無可厚非。

    諸葛亮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且是華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他不但有其歷史形象也有其民間形象,更有其文學形象。

    而諸葛亮的這三個形象中雖說被神化的非常嚴重,可是其最可貴“忠”和“智”的一面還是非常的統一的。

    不過,這裡我們需要給羅貫中稍微平個反,因為羅貫中既不是第一個神化孔明的人,更不是吹得最狠的哪一個。

    民間故事是推動孔明形象一步一步走上神壇的真正幕後“黑手”,但是準確的說真正把孔明神化的人,或者說必須神化孔明的是那些數量龐大的科舉落地舉子們。

    孔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什麼?不是借東風,也不是舌戰群儒,更不是空城計,而是劉備的《三顧茅廬》。

    我們要理清楚其中的因果關係,首先剛才所說的事件中只有《三顧茅廬》是史實,至少《三國志》中是有明確記載的,《前出師表》中也明確提到了三顧一詞。

    這個是古往今來中國君王對知識分子,或者說對士子們的最高禮遇了,沒有之一。

    所以古往今來的名仕們大多有一個“三顧夢”,自己寒窗苦讀了十年,如同“大家閨秀”待字閨中,自己是不合適去毛遂自薦的,他們都希望君主能禮賢下士來“顧”一下自己,而且最好是能“一顧不行”“再顧再行”“最好三顧”,自己才顧及情面“勉強出山”。

    可是“三顧”在中國歷史上就這一次,再無分店,空前絕後。

    三國之後不就,東晉繼承曹魏的“九品觀人法”,再之後隋唐搞出來一個“科舉制”,你想做官對不起,你必須先來考試。考試還有一級一級層層選拔。

    你再大的知識分子也要把自己洗乾淨,拜上貨架任憑君主選用,選上來才有可能入仕,選不中不好意思你就只能如同羅貫中一般一輩子白丁來。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孔明的民間形象為何如此 也就明白了,如果沒有“三顧茅廬”也就不會有歷朝歷代一大批知識分子(落地秀才們)前仆後繼的要神化孔明,不斷給孔明創作故事。

  • 3 # 大鵬說國學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

    除了諸葛亮楚國也沒有了其它可以託孤之臣!

    不過劉備還是另外找了一個李嚴同為託孤之臣,但是其於諸葛亮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1、出於這個原因三國演義需要創造一個更為多智而近妖的人物形象,諸葛亮又是羅貫中的偶像,劉備四十多歲的時候三顧茅廬於27歲的諸葛亮,這位提現了羅貫中的理想的主子!

    2、也是為了塑造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偉大影響!出於這個原因:周瑜被羅貫中小氣了,魯肅被羅貫中迂腐了,曹操更是被更奸詐了!

    實際魯肅還是很牛逼的:

    能識才,豪俠仗義,有戰略眼光!

    周瑜氣量也很大,程普就說,與周郎相處如飲醇酒的說法!

    曹操也沒有那麼奸詐,從寧我負人休人負我!變成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 4 # 張建軍176101937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股肱之臣,他的忠貞與智慧是劉備"託孤”的主要原因。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被作為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來歌頌的,作者對他傾注了強烈的愛和崇敬。為了打造神一般的孔明形象可謂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一、諸葛亮一出場,他就告訴劉備:"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於人世”。

    二、當諸葛亮病重五丈原,作者讓他帳中禳星,主燈不滅,可延壽一紀。真是知兇定吉,斷死言生。

    三、為了突出諸葛亮,作者一再寫他的"錦囊妙計”,每逢重要事件,他總要把裝有妙計的錦囊交給部下,吩咐到時開看,不但根本不跟別人商量,而且也不讓執行任務的人事先知道該如何去做,一切都只是他那種能夠“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他人只是被他的”智慧"所策動的工具。

    四、七星壇祭風,寫諸葛亮登壇作法,能呼風喚雨。其他如: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定軍山顯聖,真是荒誕不經。難怪魯迅批評《三國演義》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 5 # 一起闖江湖

    法正,龐統已死,本來劉備是挺鐘意法正的,所以就只剩下諸葛亮,李恢,趙雲,這三個相比,諸葛亮做丞相最合適不過了

  • 6 # 閒話大同

    我很喜歡蒼天航路里對劉備的說法。稱他有“天之器量”。他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是器量卻有如天那麼大,胃口大得能吞下一切東西。

    有些人一出生什麼都沒有,但是他們身體有成為“人皇”的基因。他們生來就要改變什麼東西,就要在世界上留下屬於他們的痕跡——就像車輪碾過黏土勢必留下痕跡一樣。所以他們雖然在傳奇的起點什麼都沒有,但是隨著他們身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能量只會越來越大,有進無退。

    所以所以。

    在劉備遇到諸葛亮的時候,他身體裡的能量已經快要爆炸 : 好似——鯉魚尾巴已經過了龍門,怎麼能不脫身為龍?諸葛亮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助人皇成為人皇的機會,這是對自己的天賦負責,也是為天下負責。

  • 7 # 上將噯福斯

    託孤嘛,當然需要能震得住的重臣。還得忠心。除了諸葛亮,還能是誰呢?

    又忠心,又能幹,威望還高。這個要求很高的。

    原本關羽張飛是最理想的人選,但是他們比劉備還掛的早。

    剩下一眾文臣武將,資格最老的,就是趙雲諸葛亮了。

    趙雲是武將,而且資格也不夠,鎮不住那幫人。

    蜀中的大臣,投靠劉備沒有幾年。兩相比較,劉備當然更信任諸葛亮了。

    所以託孤重臣是諸葛亮,李嚴為副。這個副託孤大臣,更像是對蜀中士人的安撫。真正要倚靠的,還是諸葛亮。

    說來說去就一句話,只有諸葛亮才能擔起蜀漢這個重擔。

  • 8 # 皓說史
    劉備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顛沛流離,沒有固定的據點。難得的是有一群忠實的人才始終聚集在他的周圍。這群人就包括關羽、張飛、簡雍、糜婪、糜芳、趙雲等人。他們來自北方各地,組成了蜀漢政權的原始派系。

    但是這一派系人數有限,掌握的軍隊和政權也非常有限。夷陵大敗後,趙雲成了原始派系中碩果僅存的“大佬”,他率領的江州軍也是原試派系掌握的主力軍隊。

    200年,劉備得到新野,不僅獲得了發展的據點,也獲得了與荊州世族增進關係的機會。劉備最終取得了多數本地地主的支援,龐德公、龐統、馬良、馬謖、黃忠、諸葛亮、馮習等人都投人了劉備陣營。這些人人多勢眾,組成了荊州派系,是蜀漢政權的支柱。

    荊州派系支援劉備進取四川,在關羽失荊州後則支援劉備攻吳。在劉備執政後,位於四川的多數世族也都轉而支援蜀漢政權。法正、張松、孟達、黃權等人組成了四川派系。

    劉備託孤之時必須取得控制軍隊和政權的荊州派系的支援。而諸葛亮就是荊州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最滿足了這個最重要的要求。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劉表的舊友,原在荊州主掌行政的蒯家是諸葛亮大姐的婆家,掌握軍權的蔡瑁是他的舅爺,龐家是諸葛二姐的婆家。透過這些直接關係的轉折,諸葛亮又和馬家、習家等牽連上了關係。

    其次,諸葛亮是戰後人才凋敝的蜀漢政權中聲望、功績最高者。劉備東征之前,龐統、法正、關羽、張飛、黃忠已經先後亡故。東征失敗,張南、馮習戰死,馬良遇害,黃權被迫授降魏國。戰後聲望和資歷甚高的司徒許靖、尚書令劉巴,涼州牧馬超等人相繼去世。

    蜀國已經沒有人可以在功勞和名望上與時任丞相的諸葛亮相匹敵了!

    所以,劉備面臨的不是挑選誰為 “輔命大臣”的問題,而是如何讓這個人盡心輔助幼兒、延續政權。他一方面告誡兒子對諸葛亮要 “以父事之”,要像對父親一樣尊重諸葛亮,聽從諸葛亮;另一方面,他又當眾大大誇了諸葛亮一番。

    掛心置腹地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劉禪實在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吧。“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感激涕零,當場表示要忠心劉備。

    不管劉備是真心還是假意,白帝託孤都是以退為進的成功戰略。日後的發展也證明劉備對未來的判斷是正確的。諸葛亮也做到了“忠心為國,鞠躬盡瘁”。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從一名鄉村青年成長為蜀漢帝國的丞相,他的人生堪稱成功和完美,無論廟堂之上還是市井之間,關於他的史實和傳說早已家喻戶曉,在華人千百年的集體記憶中他具備著超人的能力和品質,在忠君、智慧、勤政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極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燃氣管道中電磁閥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