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笑小仙
-
2 # 綠兮衣兮
蘇東坡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得人生哲學,這讓他時刻在生活中尋求快樂,哪怕是晚年一直被貶到嶺南,海南,他都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
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得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他是一個及其講究民主精神的人,因為他與各行各業的人來往,帝王,詩人,公卿,隱士,藥師,酒館主人,不識字的農婦,他的至交是詩僧,無名的道士,還有比他更貧窮的人。
他樂觀而又幽默,體恤民間疾苦而又敢於直言不諱。他曾經對弟弟子由說:“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發現有什麼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裡找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
蘇東坡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不顧後果,他的直言無隱,玩笑戲謔,則使他的朋友、同僚感到害怕。
他有著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面對章惇的各種迫害,在章惇被貶他又掌權後,他沒有選擇報復,而是在給章惇兒子的回信中說道:“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但以往者,更說何益?唯論其未然者而已。……”
第二,他反對殺嬰惡俗,為杭州、廣東興建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建立獄醫師制服。
第三,他寫信求太皇太后寬免貧民欠債。這都表現出他的人道主義精神。
-
3 # 鞏慶喜工筆畫館
“清”似近於“古淡”而實不同於“古淡”。
“雄”易混於“老辣”,而實不同於“老辣”。在“宋詩”中,沒有學“梅詩古淡”,古淡就未免“冷”,也沒有“黃詩老辣”,老辣則一定“狠”。
蘇東坡的特色恰是不冷不狠的“清雄”。
“清”者明澈灑脫,不泥不隔。“雄”者壁立萬仞,壁易萬人。
把人人熟悉的事物,人人具有的感覺,寫得異常新鮮,也是蘇詩一個特色。如:他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
擅長行書、楷書。愛畫竹、學文同、也很喜歡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影響了後世很多文人雅士。
有道是:人生緣何不快樂,只應未讀蘇東坡”
個人淺見、僅供學習參考。
-
4 # 茶桌行者蘇東坡最獨特之處在於什麼?
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裡若說蘇東坡不特別,也沒有哪位古人能稱得上特別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東坡作為一個名門二代,既是一個“斜槓青年”也是一個“段子手”,而且還超級深情!!!放到我們現在來說也太優秀了吧~這就是蘇東坡的最特別之處。
“斜槓青年”我們都知道蘇軾在網上的簡介就是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當然做官也很受愛戴。有才又有能力的這樣一個蘇東坡偏偏我們尋常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是: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提樑壺。妥妥的一個斜槓青年啊!!!
東坡肉、東坡肘子的典故是怎麼來的呢?話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官的時候,很受老百姓歡迎,所以逢年過節老百姓總會拿上點肉給蘇東坡送去。蘇東坡怎麼能收呢?說要不煮了大家一起吃得了。那怎麼個煮法呢?蘇東坡作為資深吃貨指點了一番,果不其然啊,那滋味,美~
至於東坡提樑壺,那更得說說了。從東坡肉,我們就不難看出蘇東坡是個特別有生活情調的人。所以,在宜興地界做官時,特別喜歡遊山玩水,在山水亭間喝茶、歡談。所以為了保證遊玩時的喝茶更有品質,他是日思夜想,反覆揣摩,一壺提樑應運而生。流傳至今,東坡提樑更是紫砂界不可磨滅的經典所在。
段子手好的“段子手”,不僅能搞笑,語言幽默,且金句頻出。蘇東坡的段子手風格真的是現在很多女生都很喜歡:不做作,很真實。我們來看看蘇東坡如何變身段子手的~
蘇東坡與佛印沿河散步,看到一隻野狗在河裡啃骨頭。蘇東坡有意捉弄佛印,輕搖紙扇,說道:狗啃河上(和尚)骨,說完便似笑非笑地看著佛印。
佛印也是飽讀詩書之人,怎會不知蘇東坡的伎倆,知他心高氣傲,有意挑釁,心中打定主意要殺一殺蘇東坡的傲氣。看到蘇東坡紙扇上書寫著他的詩作,伸手奪過紙扇扔到河裡,回道:水漂東坡詩(屍)。
深情這個不用多說,我們從蘇東坡的詩中便能看出,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應該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髮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回覆列表
我認為在於蘇軾的教化觀。
蘇軾一向被公認為了不起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而從未有人說過他是教育家。的確,與古代的孔子、同朝的程頤這些被稱為大教育家的人相比,蘇軾是稱不上教育家的。儘管蘇軾有不少關於教育的理念與看法,但他卻不像至聖先師孔子那樣有成套的關於教育的論述,也不像程頤那樣創建出了讓他的弟子學習的“理學”.儘管蘇軾門下有“四學士”“六君子”以及不少仰慕他並向他求教的人,但蘇軾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基本上是亦師亦友,不像孔子、程頤那樣有一大群謹遵師道尊嚴的弟子。即便如此,蘇軾對教育的重視,以及他有關教育的理念與看法,也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
我們說蘇軾的教育理念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就是蘇軾把教育與其治國牧民的為官之道有機結合起來,主張對天下之民進行思想教育。“敦教化”的主張是蘇軾這一重要教育理念的體現。敦,就是重視;教化,就是教育感化。蘇軾主張以仁義禮信教育感化天下之民,從而使國家安定和諧。
他在《進策·策別安萬民一》中就提出了“敦教化”的主張,他說:“民不知信,則不可久居於安;民不知義,則不可同處於危。平居則欺其吏,而有急則叛其君。”老百姓不知信義,便不會安居樂業,更不會共赴危難。平日裡無事就欺詐官吏,而一旦國家有難就會背叛人君,有這樣不知禮義的百姓,國家怎麼可能安定呢?而“聖人之於天下,所恃以為牢固不拔者”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呢?古代聖人的天下之所以牢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天下之民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惡也”。蘇軾說:“昔者三代(夏、商、周)之民,見危而授命,見利而不忘義。此非必有爵賞勸乎其前,而刑罰驅乎其後也。”
我們說蘇軾的教育理念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就是蘇軾把教育與其治國牧民的為官之道有機結合起來,主張對天下之民進行思想教育。“敦教化”的主張是蘇軾這一重要教育理念的體現。敦,就是重視;教化,就是教育感化。蘇軾主張以仁義禮信教育感化天下之民,從而使國家安定和諧。
他在《進策·策別安萬民一》中就提出了“敦教化”的主張,他說:“民不知信,則不可久居於安;民不知義,則不可同處於危。平居則欺其吏,而有急則叛其君。”老百姓不知信義,便不會安居樂業,更不會共赴危難。平日裡無事就欺詐官吏,而一旦國家有難就會背叛人君,有這樣不知禮義的百姓,國家怎麼可能安定呢?而“聖人之於天下,所恃以為牢固不拔者”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呢?古代聖人的天下之所以牢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天下之民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惡也”。蘇軾說:“昔者三代(夏、商、周)之民,見危而授命,見利而不忘義。此非必有爵賞勸乎其前,而刑罰驅乎其後也。”
三代之民能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能在利益面前保持良好的操守,並不是國家用爵位和獎賞去鼓勵他們,也不是用刑罰去迫使他們。三代之民能做到這樣,是因為他們“其心安於善,而扭泥於不義,是故有所不為”。民知仁義禮信,“則天下不可以敵,甲兵不可以威,利祿不可以誘,可殺可辱可飢可寒而不可與叛”。這就是“三代之所以享國長久而不拔也”的根本原因。蘇軾還以秦漢以來由於不重視對民的教化,從而導致“無復天子之民”的國家不穩定局面,從反面說明了“敦教化”的重要性。
蘇軾在《禮以養人為本論》中指出:“夫禮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父子,形孝節而顯仁義也。”他主張以禮來教育人,這是治理國家最根本的東西,因為禮能使君臣各守其職,父愛子,子孝父,兄愛弟,弟敬兄,使得仁義得以光大發揚。
蘇軾在《策別安萬民二》中又明確提出了“勸親睦”的主張,鼓勵倡導老百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這是他重視對天下之民進行思想教育的又一體現。他說,“民相與親睦者”,是以仁義治理天下的王道的開始。他讚頌夏、商、週三代時,“比間族黨,各相親愛,有急相稠,有喜相慶,死喪相恤,疾病相養。是故其民安居無事,則往來歡欣,而獄訟不生;有寇而戰,則同心並力,而緩急不離”。
可是,自秦漢以來,由於疏於教化,著力以嚴法治國,導致了“民乖其親愛歡欣之心,而為鄰里告汗之俗。富人子壯則出居,貧人子壯則出贅。一國之俗,而家各有法;一家之法,而人各有心。紛紛乎散亂而不相屬,是以禮讓之風息,而爭鬥之獄繁。天下無事,則務為欺詐相傾以自成;天下有變,則流徙渙散,相棄以自存”的天下難治的不良局面。百姓缺少仁義禮信的教化,“不愛其身”,所以“輕於犯法”;民“輕於犯法,則王道不行”。要改變這樣的不良局面,就需要讓百姓愛惜自己的生命;而百姓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就要用“父子親、兄弟和、妻子相好”的禮義去教育、感化他們,使他們懂得人生在世,不是隻為自己一人而活,還應承擔對親人的責任。這樣他們就會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會輕易去犯法了。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也就安定了。
蘇軾這種“敦教化”的思想教育理念,還在《眉州遠景樓記》中反映出來,他說:“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禍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在這裡,蘇軾將自己家鄉之所以能讓“他郡之所莫及”的原因歸為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表明了以禮義教化民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