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雲運楷

    教育是需要家長與老師的配合,但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老師們不僅要上課,還要備課,還要批改作業,還要承擔學生管理種種責任,還要完成教育局和校長佈置的其他工作任務,訪得過來嗎?再說,老師去做家訪,城裡的學生一個電話就能與家長約定好時間,農村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地,一年才回家一次,有的可能春節也不回家,去訪誰?我們應當提倡家長主動去見老師,或者主動與老師電話、微信交流、溝通。

  • 2 # 新教育論點

    老師對學生進行家訪是很必要的。第一,老師可以向家長當面說說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第二,老師能親眼看見孩子的家庭狀況,還可以向家長了解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情況;第三,老師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一起探討對孩子更合適的教育方法。這些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是有幫助的。

    現在學校老師的家訪現象很少見了,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現在通訊發達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方便起來,加一個微信好友,或者建一個微信群,很多事情交流起來都比較方便,家訪自然也就變少了;第二,現在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太過於溺愛了,孩子在學習做錯事了,老師批評幾句,家長知道了都會很生氣。大家都在要求對孩子要鼓勵教育,少批評,甚至不能批評,不然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鼓勵教育,說起來是很輕鬆的,但是有一些孩子是很調皮搗蛋的,總是屢教不改,可能很多的教育專家也很難用鼓勵式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好這樣的孩子,更何況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呢?孩子調皮,老師又教不了,家長又不準批評教育,所以就只能不管了,放任自流,跟家長也就談不上溝通交流了,更談不上一起探討教育方法了,家訪自然也就沒有了。

    我個人的觀點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鼓勵式的教育不適用,那麼該批評教育的就批評教育,如果還不行,也可以有輕微的懲戒行為,這樣的方式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的。

  • 3 # 冰河時代9093768

    什麼時間家訪?課外?算加班不?有車補嗎?課內?抽得出的時間嗎?你家訪了,學生有事找誰?萬一碰上不講理的家長呢?

  • 4 # 教育探索者戴光輝

    家訪只是家校溝通的方式之一,學校(教育者)共同的責任是培養學生,因此,家庭和學校的一體的,對立起來就會出現問題。

  • 5 # 香山思學

    一、班主任所面對的學生,不是石頭縫裡突然蹦出來的,他是在他家庭出生、養育長大的。因此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受到家庭和他所生活的環境影響的學生,這些資訊在學生檔案裡是看不到的,必須要透過去家訪才能有所瞭解。

    二、班主任所面對的學生,大多數情況下的大多數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行為及習慣是正常的;出現了不正常的情況,那一定是有原因的。極少數思想、行為及習慣表現的有問題的學生,也一定是事出有因的。但凡,只要是有責任心的班主任要搞清楚原因,更好的幫助孩子,而不是臆斷或武斷的對待這些學生身上出現的問題,那一定會透過家訪來深入瞭解,對症下藥,有針對性的進行幫助。這並不需要班主任有多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只要有責任心就會這樣去做。

    三、班主任教育學生、家長教育孩子,儘管物件是同一個未成年人,但教師和家長各自教育的側重點不同,方式方法各異。如果班主任和家長在教育同一個未成年人的目標和方向上能夠達成協同和共振,透過各自不同的側重和不同的方式方法,將會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這需要班主任和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當然,有很多方法來溝通,比如請家長到班主任辦公室來談、微信私聊、電話交流等等,但都不及班主任去家訪。家訪能夠身臨其境、親自面對,既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又增進了與學生的感情,學生對老師的關懷和重視是會銘記在心的。教育效果自然就好了。

    以上三點並不是我紙上談兵。是我親歷的經驗之談。好多年前吧,大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寒假快結束了要開學了,學校要求開學前必須做家訪,還要檢查家訪談話記錄,否則,扣班主任津貼。那時的班主任津貼每月五元人民幣。當時這個津貼標準執行了一、二十年。現在看起來錢很少,但那時工資大約每月四十元上下,所以五元錢也不少了。當然,這五元班主任津貼並不能用來衡量班主任工作價值,只覺得是有別於任課老師工作罷了。凡是涉及到要扣班主任津貼了,這個工作一定很重要,班主任也一定不敢怠慢。當然,這只是學校的底線管理辦法,絕大多數班主任責任感很強,是不會去自找麻煩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去一個初中學生家訪。這個學生守紀律,與同學互動少,自尊心很強,不是問題學生,只是感覺他成績不應該是中等。那時,去家訪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學生也比較集中連片。也沒有條件提前預約家長,直接去了他家。一進門,就覺得工作失職。這個班,是二年一期接手的,都一個學期了,還不知道是他家是困難家庭,他父母都是盲人。他父母知道我來家訪十分高興,自然就交流了很多情況。這次家訪對我自己也是一個教訓。也促使自己去思考怎麼樣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總之,家訪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時對班主任自己也起到積極幫助作用。家訪,既幫助了學生,同時也幫助了班主任自己。

  • 6 # 家校一線

    父親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從教的老教師。小時候,記得父親經常家訪,摸查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那個年代,很多的老師都是利用晚上或者週日家訪。在人們的心中,家訪,似乎也是老師的一份加班的工作吧。

    以前沒有“家校共育”這個詞。家訪是老師與學生及家長溝通的最好方式。老師親臨其境,透過檢視、探問、傾聽,掌握了學生及家庭的情況,幫學,促學,抓好學生的教育。這也是現在所說的“家校共育”吧。

    如今,家訪怎麼就說沒就沒了呢?它是什麼時候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的無法定論,但它在老師的心中迷失的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那個時代是一個“大走訪”的時代,機關幹部走訪基層調研,村組幹部走訪社員、軍烈屬家庭,老師走訪學生家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氛圍。所以,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推動老師對家訪工作的熱情,樂此不疲。

    ——當今,老師的工作量大於以前,工作、生活壓力大,時間分配不足。老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還會有迎接上級臨時的檢查、各種節日或者文化活動節之類的彩排演出、各種扶貧、教師業務技能培訓等等,老師的家庭生活時間有時被這些工作壓縮,加上生活的壓力,哪裡還顧得上家訪?

    ——有的家長不喜歡被打擾,或者討厭老師家訪。家長思想偏執,認為孩子有錯才會招來老師登門“告狀”,感覺很煩心。

    ——有的家長偏見,認為“無利不早起”,老師“登門拜訪,必有所圖”。所以老師為避嫌,免去家訪,也等於沒踏政策紅線,畢竟,涉嫌“索要”物品,有違師德。

    ——針對農村而言,農村學生的家長外出務工多,不便於登門家訪。

    家訪,作為家校共育的溝通途徑,不知不覺就斷了,幾人歡喜幾人憂,有人懷念,有人渴望……

  • 7 # 貓哥162604536

    時代不同了,過去幾十年以前,老師家訪是瞭解學生及其家庭的唯一途徑,那時學校也要求老師要家訪,作為聯絡學校及老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那時通訊不發達,只有靠老師登門家訪才行。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老師與家長的聯絡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了。電話,微信多方便啊。同時現在的居住環境也不是過去幾十年前了,真要家訪還真的很難了,現在的人都不喜歡串門了,老師要去學生家,說不定人家還真不樂意呢。其實這樣也好,免得引來是非,到了還說不清楚。

  • 8 # 洪爺33344611

    教師家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家訪是與家長有效勾通交流的途徑。有利於教師與家長配合,對學生進行教育,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 9 # 布衣教書

    這位題主所說的“教師的家庭走訪”應該是學校常說的“家訪”。家訪的目的就是增進家校之間的聯絡,以達到更好的教育孩子。家訪可以讓家長透過教師的來訪更清楚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也可以讓教師透過家訪瞭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以便因材施教。

    我們做班主任的,在《班主任手冊》上就有家訪的內容需要填寫。可是,真正教師到學生家中訪問的次數不多,有的甚至一個學期一次實地家訪都沒有。所以,“家庭走訪”這個詞逐漸被人們淡忘。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現在的通訊技術太發達,與家長打電話、通微信等訪問形式取代了“家庭走訪”。

    記得小時候(七、八十年代),村子裡只要有大紅喜事,家戶長就得派出一隊通訊員奔赴個個村莊進行通訊。然後大家聞訊前來做客。可現在,我們早已不用親自前往客人家通訊了,一個電話打過去,在家的前來做客,不在家的,親自去請也沒用。那麼,“家庭走訪”這種家校聯絡的方式也就同樣被淡化,逐漸被打電話、通微信等訪問形式所取代。現在,學校要了解學生的家庭學習和生活情況,家庭要知道孩子的在校學習生活情況,我們只要透過打電話、發微信、通影片的方式,幾分鐘的時間就能解決。所以,“家庭走訪”這老一輩的方法,在今天的時代顯然已經不太適合。

    2、農村家長大都外出打工,多數學生成為留守兒童,“家庭走訪”即使實施,也效果不大。

    改革開放後,許多的農民工進城充當了工人,內地的農民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掙錢。但由於條件有限,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所以只好由家中老人或親戚看管,大點的孩子放學校寄宿,或培訓機構託管。這樣的情況下,“家庭走訪”是絕對收不到實效的。譬如,近段時間我班有一個學生迷戀電子遊戲,不想進學校讀書。需要聯絡家長,可家中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老師講話他們聽不清楚,問他們孩子玩的手機哪來的,他們不知道,要求家長沒收手機、遊戲機,孩子謊話連篇,爺爺奶奶拿孩子沒辦法。所以,老師費盡周折的家庭走訪也沒有收到一點成效。最後,只好打孩子父母的電話,由孩子的爸爸媽媽其中一個回家看管孩子。

    3、現在的學校教育騷擾老師教學的事情太多,使老師真正用於教育孩子的時間大大減少,“家庭走訪”的時間就更少。

    不知從何起,學校教育的職能在悄然發生改變。各級各部門的檢查越來越多,製造表格應付檢查的事成了老師的家常便飯,甚至還得下鄉幫助扶貧工作。備課、上課、看作業本來已經是磨老師時間的事,再加上沒完沒了的檢查,老師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到學生家去走訪?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教育的。學校的教育往往需要家庭的配合。那麼聯絡家長的程式絕對不可少。打電話、發微信雖然快捷方便,但它畢竟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如果家長在家裡,孩子也在家裡,加上老師也在,那麼,有什麼話,就更容易說清楚。對於調皮的孩子來說,他(她)的謊話也無從說起;對於性格內向、自閉的孩子,當他(她)同時感受到老師、父母給予他(她)愛時,就會增加的自信,從而加快自己的成長。

    所以說,老師的“家庭走訪”雖然逐漸淡出,但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仍然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鸚鵡喜陰還是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