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薄期
-
2 # 劉芸郗and吃瘦媽媽
我感覺與孩子進行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前提是家長要懂得溝通的必要,以及想透過此次溝通來達到與孩子形成什麼樣的共鳴.
我家孩子今年11年,以前就缺少溝通這方面的交流.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發現及時溝通確實能有效改善親子關係,且越來越和諧.
根據自身的經驗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微笑
大多數人都知道微笑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語言.只不過要在家裡做到百分百的微笑確不那麼容易做到.更有太多時候對外人謙謙有禮,而對自己家人冷若冰霜.所以不妨試著把微笑帶回家,和孩子聊天時多一些笑容.這樣孩子也會深受感染.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差呦
2.站在孩子考慮角度考慮問題
我認為溝通其實不必太客意.因為和孩子的聊天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問問今天在學校開心嘛?
你們班級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溝通能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好或者不好.
3.做家長儘量做到不催促
當然也是由催促到漸漸不催促.養成這個習慣還要有足夠的耐心.
看似和溝通沒太大關係,實則只是進行了簡單的話語交流 .達到的效果卻不一樣.
4.儘量改變自己嘮叨的毛病
比如:當孩子在同樣一個問題上,經常反覆性的出現問題.可以由之前的反覆嘮叨,變為簡單的話或者一個字:關門、收拾.而並不是反覆的說“一直告訴你要關門,怎麼總也記不住”哈哈.其實溝通也是一個試錯過程.大人在這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孩子在這過程中不斷進步
溝通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不管是孩子和大人.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空間、給予孩子試錯的權力.
我感覺日常溝通如果做到位,以後孩子不會出現大問題.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今天我只是拿我家例子想告訴大家,即使以前沒有溝通好,現在來補上也不晚.前提是家長的心態要改變.和孩子做到完美搭配.
幸福生活會越來越好
-
3 # 兒童時間管理
生活中溝通無處不在,和家人和孩子,每天都需要溝通,生活、學習上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事情才能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看似簡單,實則也有很大的學問,特別是和孩子溝通,孩子還處於成長期,心智還不成熟,更加的需要我們正確的溝通,給孩子正向引導。那我們來說說溝通的技巧,大致分為三個步驟:接納、反映、討論。
1.接納。
接納是一種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和評價的包容心態,就是允許對方完全的表達自己的感覺,無論這個感覺是什麼,比如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擔心父母罵,非常的害怕。父母呢,要忽視考試本身,尤其是成績的多少,把精力放在孩子的情緒上。面對傷心害怕的孩子,家長接納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接納是一種理解和寬容,但是並不表示贊同,孩子說,老師是個巫婆,我討厭媽媽,媽媽是個壞人,你去死吧,我們聽了是不是很生氣呢?如果我們生氣,那孩子心裡的火氣和委屈比我們要多十倍,我們只是被薰了一下而已。我們要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積極的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家長呢,對孩子說話時語氣一定要平靜,同時也要接納自己,比如孩子的行為騷擾到我們了,或者孩子的行為讓我們感到很煩惱,或者孩子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等等,父母覺得煩惱,沮喪,傷心,生氣等,接納自己的負向情緒,告訴自己這很正常,等自己的情緒平靜了,再和孩子去溝通。
2.反映。
反映呢,就是把孩子的感覺、情緒和想法用語言描述出來,不帶任何的價值判斷和評價,像照鏡子一樣描述孩子的想法、感受,是在於讓孩子客觀的看到自己的感覺,因為很多孩子,尤其是小一點兒的,他們不知道自己,其實現在是緊張了,害怕了,委屈了,還是生氣了,他們看不到自己的感覺和情緒,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只是在那兒發洩。我們要讓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感受這種感覺,被家長理解後的放鬆情緒得以釋放。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寶貝兒,你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心裡一定很難過,而且還擔心爸爸媽媽批評你是嗎?當父母用語言描述孩子的情緒時,一定要用問句反覆地向孩子提問求證,力求找到最恰當的語言,清晰準確的描述孩子的感覺。不必一次就說對,這樣就開啟了和孩子溝通之門,他會告訴你這種反應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呢,他會直接告訴你,或者呢,有所反應,家長呢,可以再次提問,直至孩子覺得你的描述符合他的感覺。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能用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內在情緒,那麼他的神經就能鎮定下來,語言對於疏導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當經過了接納和反映的過程以後,孩子情緒平靜了,我們就可以進入第三步~討論,就是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這次沒有考好,那怎麼樣做下次才能考好呢?”引導孩子想出儘可能多的方法,至少三個以上,如果孩子想不出多的方法,家長也可以補充,然後和孩子一起來評估這些方法的效果,選出一個相對較好的方法來實施,確定出具體行動的時間,讓孩子對自己的計劃付諸行動,行動後還要和孩子一起來反饋方法的效果,如果可行就繼續,如果不行就換其他的方法,直到把問題解決。
只要我們遵循這三個溝通的步驟,任何的問題都能順利的和平解決,避免衝突。孩子也能從中體會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也會更加的配合父母,整個家庭都是其樂融融的氛圍。
-
4 # 媽媽充電屋
不管和孩子,還是成年人之間,都可以嘗試“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來的 。馬歇爾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他致力於促進人類和諧共處,並於2006年獲得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一種神奇而平和的溝通方式,能指導人們擺脫“暴力”的痛苦,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爭議和分歧,讓愛充滿你身邊。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透過真誠的傾聽,探究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要,以提高生活質量、擺脫痛苦為目的"的有效的溝通方式。
1 .非暴力溝通四部曲觀察觀察發生的事情,客觀描述事情本身。 不做評判,不貼標籤,不用絕對性、模糊性、誇大性詞語。
感受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用具體的、清晰的詞彙表述。 不摻雜過多感情色彩,不揣測別人的意圖,不做評判。
需要需要,是感受的根源。因為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有了“不適”的感受。
請求提出自己的具體的請求,不用模糊、籠統的語言,不讓對方猜測。
舉個例子,一個很常見的場景,約會時對方遲到了。
你的本能會讓你對對方發脾氣,“又來這麼晚,什麼事情比我都重要,你到底愛不愛我”。 也許,瓊瑤劇就上演了,“你聽我解釋”“我不聽我不聽”。
用非暴力溝通的八字箴言,“你來晚了(觀察),我有些失望(感受),因為我想早點見到你,看上一場的電影(我的需要)。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嗎/你下次能不遲到嗎?(請求)”。
運用這簡單的八個字,能夠化硝煙戰爭於無形,創造平和的溝通環境,有效的解決問題。
2.非暴力溝通是有效的溝通方式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給出的溝通方式,如積極傾聽、溝通中傳送“我-資訊”,都與非暴力溝通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送“我-資訊”,即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探究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
比如,面對飆車的孩子。 “你瘋了嗎,開那麼快的車,多危險。” “你開車太快了,我很擔心車速過快會導致車輛失控出現危險。” 這兩種溝通方式,很明顯第二種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因為它準確的傳送了“我的感受”,也就是傳送“我-資訊”,與非暴力溝通四要素中的"感受"、"需要"殊途同歸。
積極傾聽,貫穿在整個溝透過程中。傾聽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也真實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錯誤的溝通方式千差萬別,有效的溝通方式往往相通。無論是非暴力溝通,還是PET,真實的表達自己,不帶"有色眼鏡"探究自己和對方的感受,都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3.非暴力溝通,更強調對自己的關愛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不但強呼叫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關愛他人,體會他人的需要,更要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對待自己,關愛自己。 當自己犯了錯,出現失誤,不要過多的責備自己,懲罰自己。問問內心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要滿足自己什麼需要導致了這樣的過失。把關注點轉移到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上,而不是像“祥林嫂”一樣每天活在“我真傻,真的……”這樣的自責和愧疚中。久而久之,把自己活成故事裡的悲情人物。
原諒自己,愛自己,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美國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在他的著作《自控力》中就提出,自責、愧疚等導致的情緒低落更容易讓人向誘惑低頭,進而導致“破罐子破摔”。體諒自己,愛自己,反而能夠讓自己更專注於將解決問題,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4.行動起來,嘗試解決問題非暴力溝通模式,看似簡單,卻非常實用。如果一時記不下來,可以打個小抄,有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在心裡默唸這四步,打好腹稿,整理語言。用幾分鐘的思考時間,換來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還是很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溝通方法。 透過一件小事的完美解決,就能讓你充分體會到“非暴力溝通”的魅力。 時刻銘記“非暴力溝通”,不但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還能提高溝通質量,改善親子關係。
回覆列表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成為棟樑之材。但是,孩子的成長之路是比較漫長而富有波折的。作為家長,必須要學會跟孩子溝通,做好引導。
首先,要做好“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有耐心。孩子畢竟是孩子,一個問題重複的跟孩子交流是正常現象。當溝通一遍,甚至三遍五遍不見效果的時候,不要輕易發脾氣,保持耐心與冷靜,才會讓自己找到突破口。
其次,擺正自己的位置。家長在孩子心中都是高大的,但有時候我們很輕易的就放棄了自己的這份得天獨厚的優勢。再疼愛孩子,也要有原則;再苦再累,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律。任何情況下,在孩子面前不要忘了自己的榜樣作用。
最後,要跟孩子做朋友。家長是孩子的長輩,但更是陪伴孩子成長的人。不要老是以管教的口吻跟孩子溝通,要知道朋友之間的交流才是推心置腹的。在溝通這一方面,不要太把孩子當孩子。他們通常要比我們看到的成熟的多。交流溝通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靜下心來,細細琢磨;耐下心來,平等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