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小兔談育兒
-
2 # 一起讀懂生活
有一句話首先是沒有錯的,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孝敬長輩,知書達理,這些禮節。
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並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那麼做,但是,孩子長大後,就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當初的教導都是為自己好。
其次,父母一定要不斷提升自己,跟上時代的潮流。不要讓代溝變成愛的殺手。
第三的話,一定要教會孩子溝通,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去愛。而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愛。
孩子畢竟是孩子。愛的方式有很多。要去採用孩子適合的方式去愛。
都說教師要因材施教,父母也要因子施愛。
-
3 # 鍾賢1
愛孩子就是要正確引導好孩子的成長,力爭讓孩身心健康,能吃苦耐勞,能承受得了挫折,能經受得起表揚,能培養出較強的學習力
-
4 # 愛吃排骨的路飛
感謝邀請,只是個人觀點,愛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是個體,也要接受十八歲以前孩子是父母的一份責任,十八歲以前小事慢慢讓孩子做主,大事先跟孩子溝通,如果確實孩子的想法不對的,要為他作主,比如什麼不想讀書了,考專業要充分幫孩子瞭解他們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工作狀態,生活中透明化一點,聊聊孩子的學習生活,也可以聊聊自己的,也讓孩子幫忙疏理自己的情緒,表達我需要你的幫助和愛,不是埋怨的那種就只是理性地說一些事實。十八歲以後包容孩子的缺點,鼓勵支援,也包容自己的不完美。表達孩子我需要你,沒有物質可以精神上的支撐,哪怕只是打打電話和我聊聊天我也需要你,我生病了要安慰我,沒時間看可以打電話,我也會這樣愛你。
-
5 # 思考筆錄
【什麼叫“真愛“孩子】
對孩子真愛,即是人性自然情感付出,也是大人愛心純度,智慧水準,擔當勇氣的測量和考驗。
【關注孩子的健康】
1/願意付出時間親手為孩子做飯,哪怕只有早餐,而不是僅僅是成份未知的快餐。
2/關注孩子的身體變化,願意打破“尷尬”和付出耐心,講透青春奧秘,幫孩子順利度過身體劇烈變化期,一個有效的防患於未燃的努力,勝過一萬個亡羊補牢。
3/放羊不是愛,願意付出時間,不以“獲得體育名次為目的“陪孩子做戶外運動,而不是送一個遊戲機。
目標:在孩子出生到18歲的路上,健康快樂,結實成長。
【關注孩子心智成長】
這個內容太多。。。。。
目標:學會用心去愛,學會自我思考,學會提出問題,學會明辨是非,為孩子在大學在社會樹立價值觀,世界觀打下好基礎。
【中國的應試不是目的】
家長要用心琢磨方法,幫助孩子如何用最少的時間,拿更多的分數才是王道,不要把孩子逼上“一切為了分數”,家長患得患失,除了分數只有睡覺的低效奴性的狹隘軌道上。
【平等相待】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庸。
既要和諧關愛指引(非命令式),也要責備強化責任,讓孩子逐漸對自己的行為有獨立的選擇權,和對自己的選擇承擔應付的責任和代價。
【培養“少年強“】
分數高只是應試技巧,明事理思維力強有夢想,內心強大有改變命運的潛質,才是“少年強”的全部。
培養“少年強“,不僅僅付出金錢,更需要家長付出大量精力,耐心投入到無法預知回報的未知,這個未知就是孩子的未來,而你能否“捨身投入“這個未知,恰恰在考驗你對孩子的“愛的純度“。
-
6 # 久隱517
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會愛孩子,會教育孩子,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第一點: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中,擁有天然的道義上的“制高權”:一是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教育權;二是作為父母,無不對自己的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三是作為父母,都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對經濟社會的知識傳遞給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天下父母似乎都擁有“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的教育優越權,加上傳統文化中諸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國家庭教育中民主精神的缺失。
在家庭教育中弘揚民主精神,說到底,家長們愛孩子,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尊重孩子,要求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在父子、母子交往中,要放棄自己教育的“制高權”、“優越權”,在生活、學習與教育中把孩子當作具有平等地位的“夥伴”。“平等地位”,就是在日常的教育中堅持與孩子協商,不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強加於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與選擇,不把自己的興趣與選擇強加給孩子;就是要將自己的教育要求,真正建立在孩子內心認同的基礎上,否則,你再好的教育願望,對於孩子來講也無及於事。
第二點:愛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的長處與短處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華人骨子裡有一種“寧作雞頭,不作鳳尾”的心態。在這樣的教育心態下,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未來都充滿了無限美好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大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做人上人。
在這樣的教育心態下,家長們對自己的孩子充斥著盲目的“卓越”意識——在班裡要做第一,在年級要做第一,在學校裡要做第一,否則,就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沒出息,就要給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施加極大的壓力。
在這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求,堅持的是一種“橫向比較思維”,缺乏“自我進步思維”。說到底,左右家長們思維的就是“做人上人”的社會精英思維。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第一才是成功,第二就是失敗。如此,教育不是在培育成功者,而是在製造一個又一個的失敗者!
如何改變這種教育生態?我想說的是:家長們愛孩子,要懂得天下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天下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自有其長處,也必然有其短處。這就是說:對待孩子的未來和期盼,應該持一種“理性思維”,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盲目地比較,更不能進行盲目的“攀比”,否則,會把自己的孩子逼進學習與生活的死衚衕,進而患上學習失敗恐懼症,輕者學習興趣下降,重者導致厭學、逃學,直至到網咖、到校外青少年犯罪團伙中去尋找自己的“樂趣”和“自信”。
不與別人的孩子比高低,只與別人的孩子比優勢,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明白,天下的孩子都是公平的,你有所長,我有所長;你有所短,我有所短;美其所長,容其所短。知道自己的長處,弘揚自己的長處,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會越來越自信;明白自己的短處,知道人無完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會越來越理性。
第三點: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有意義
我說過,在當下的教育話語體系裡,上小學是為上好初中,上好初中是為了上好高中,上好高中是為了上好大學,上好大學是為了找好工作。如此,在當下人們的教育詞典裡似乎已找不到“育人”二字了!教育的本質徹頭徹尾地被異化了。
在這種教育話語體系裡,我們的教育上上下下都用一把尺子來評價孩子,就是學習的好壞,就是必修課程、考試科目、升學科目考試的好壞。在如此單一的評價標尺面前,學校與家庭必然聯手製造大量的失敗者。
“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華人有勤奮好學的傳統。在我們的教育中,充斥著“苦學”、“硬學”、“蠻學”的思維,倡導“頭懸樑”、“錐刺骨”。但我想說的是:故事中所講的,把頭髮系在樑上的是孫敬自己,而不是別人;拿起錐子錐大腿的是蘇秦自己,而不是別人。
無論是學校學習,還是家庭學習,都是強制下的學習,學生們要麼是為家長而學,要麼是為老師而學,要麼是為將來的工作而學,而不是真正為自己內心的成長與發展需求而學。因此,從整體上講,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學習意願十分低下!這與學生對當下的學習與生活意義的麻木有關。
教育不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意願,這種教育必然是效率低下的教育。而要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意願,就必須讓孩子感覺、體驗、認知到當下的學習與生活是有意義的。
第四點: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學習終生有用的東西
我說過,今天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不少家長患上了教育近視眼病,而且病得不輕。在學校,只讓孩子學習考試科目、升學科目,否則,就是不務正業;在家裡,只讓孩子做作業,上升學有用的各種輔導班,否則,就是荒廢自己的青春年華;在社會上,孩子如果不做作業,不做卷子,而參加各種活動、搞社會實踐,就是玩,就是耍。
在這種教育認知下,儘管家長、社會對孩子們如何做人、做事不滿意,但學校要開設社會實踐課程,家長、社會上卻有不少人反對。因為家長、社會都帶著十分功利的眼鏡看教育,與考學無關的,你折騰它幹啥!
在這種教育認知下,家長、老師們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習慣與方法顧不上了,以至於學生的學習越來越事倍功半;家長、老師們對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境界與追求教育顧不上了,以至於學生們眼界越來越近視,內在的學習動力日益枯竭;家長、老師們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越來越顧不了,以至於學生們越來越管不住自己,不看著他就不學習了。
由此,我們看到的是學生的“智性”(學習智慧)喪失,“德性”(人生境界)缺失,“自控性”(自主管理能力)流失。
在這裡,我再次向家長們提出一個問題:你究竟準備讓自己的孩子走多遠?不學習做人,不學習做高尚的人,不學習做獨立的人,我堅信,你的孩子不僅走不好未來的人生之路,也斷然走不好當下的學習與生活之路。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回覆列表
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真愛體現在以下幾點:
對處於嬰幼兒時期寶寶的情感需求應該及時應答,如果此時父母沒有及時應答,寶寶以後的安全感會很差。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能力範圍內的,應該儘量滿足。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父母不應該以愛之名來掌控孩子,規劃孩子的人生。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權。我是米小兔,一個二胎媽媽。大家可以關注我,每天給你們分享家庭育兒,夫妻關係,家庭生活等資訊,有問題可以給我私信,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