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勵耘小智

    愚人張延智為您解答。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可翻譯為:拋棄掉學文,就能拋棄掉憂愁,恭維和斥責,又相差多少呢?所謂的善與惡,又相差多少呢?別人所害怕的,我們也不可不害怕。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不知何時能停止!眾人無憂無慮,歡歡喜喜,就像是在參加盛大的宴席,又像是在春天登臺眺望一樣。只有我淡泊寧靜,沒什麼追求,就像個嬰孩一樣。做事閒散沒有目的,就像無家可歸一樣。眾人都慾念有餘,只有我處處不足。我真是個愚人的心一樣,眾人都呢麼明白,只有我如此糊塗。大家都如此精明,只有我如此愚鈍。世人都有所作為,只有我愚蠢笨拙。我不同於別人,因為我找到了根本所在。得道之人是超然於世外的,世俗的價值觀念在他的眼裡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人要有一種超然的情懷,雖說當下是一個追求實際的時代,但是人不能沒有超於物質的精神追求。

  • 2 #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二十章,“絕學無憂”,是說在洞察知識背後的規律,參透天地自然乃至民心之道之後,人就會超脫塵世,無憂無慮,怡然自得,便如夢蝶莊生一般了。

    鯤鵬展翅 扶搖萬里

    【版本】

    楚簡本作“絶學亡憂”,帛書本作“絶學無憂”,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作“絶學無憂”。“亡”通“無”,“無”即“無”,故各本義同。楚簡本最古,故從楚簡本。

    北冥有魚 其名曰鯤

    【釋義】

    “絕”:本義是指斷絲,這裡是指洞察、超越、跨越,即透過通常的學問和自然界萬事萬物,參透天地、自然以及人心之道。《史記•天官書》:“絕漢抵營室。注:《索隱》曰:‘絕,度也。’”《荀子勸學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注:絕,過也。”

    “學”:學問,知識。《說文》:“覺悟也。”《增韻》:“受教傳業曰學。”《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學,學於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無”(無):沒有。無(無),是舞的初文,象執牛尾跳舞,本義是跳舞,後衍生為“沒有”。《玉篇》:“無,不有也。”《書•益稷》:“無若丹朱傲。”《書•洪範》:“無偏無黨。”《荀子•法行》:“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亡”:象一把刀的刃被折斷了,成了無用的東西,引申為死亡、滅亡,後借為“無”,表示“沒有”、“不”等義。《正韻》:“同無。”《詩》:“何有何亡,黽勉求之。注:亡,謂貧也。”

    “憂”:憂愁,憂慮。本義為“憂愁”。象形字,金文中是人形,面左站立,舉手撓頭,一副發愁的樣子;古璽文中,上頁,代表頭部,下心,也是憂愁的樣子;古代有居喪之義,多指父母喪,如“憂毀”,是指因為居父母之喪悲傷過度而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莊生一夢 身化為蝶

    【簡評】

    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第一種境界,是人心的初始境界,此時人對於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尚屬粗淺,只看到表面現象,此時屬於愚昧無知之狀態,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的過程,便是“為學日益”,知識逐步增多。

    第二種境界,是人心的中級境界,經過對自然和社會學習之後,對具體事物的本質有了深入的認識,認識到具體事物背後的規律。比如,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講,數字控制,不過是用高低電平(0和1)基於時間(t)的各種組合來實現對物理量的控制而已;數控機床,不過是用數字控制技術實現刀尖相對於工件表面的相對運動而已;機器人,不過是機械手爪末端相對於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已。這樣,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就日益深化了。

    第三種境界,是人心的高階境界,透過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綜合分析和比較研究,天地萬物不過只是循道而行,社會民心也不過是循道而行,並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動植物的生生滅滅,人生的生生死死,不過是自然之道罷了,盡人事、順天意,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根本遵循。懂得了這些,面對自然和社會的一切,知道這背後都是自然規律驅動之下的因緣際會而已,於是也就變得超然自得,不會再爭奪所謂的虛名物慾了。

    所以,“絕學無憂”,絕不是放棄對於知識的追求,而是在追求知識之後,洞察知識背後的奧妙,參透天地人心之道,進而超然塵世,無憂無慮了。能做到這一點的,除了大聖人老子之外,非嬉笑怒罵、笑傲江湖之中的夢蝶莊生莫屬了。莊生境界,仰為天人也。

    身當絕頂 心夢翔雲

  • 3 # 豫州劉志遠

    老子”絕學無憂“的本意是讓君王達到“絕學無憂”的境界

    欲知老子“絕學無憂”的含義,先弄清楚“絕學”的含義。

    “絕學”就是“精學”“博學”“飽學”之意。就是“深思熟慮,必有奇謀”。就是兵家所說的“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就是古人所說的“思之精所以盡其微”。就是岳飛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不仿效他人,重在自己領悟,內心能夠運用自如。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技藝、謀略,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無憂”就是沒有憂患。就是毛主席說的:“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就是有戰略的定力和自信。

    怎樣才能做到“絕學無憂”呢?請看《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君王拋棄自以為是的聰明智巧,迴歸本真,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拿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粉飾社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少私寡慾。才能達到絕學無憂的境界。

  • 4 # 止語終南

    絕學無憂,是承上章絕聖棄智的進一步闡釋。絕學,絕的是世俗功名貨利之學,絕學也是一種學習——出世之學。道佛兩家都是出世之學,洋洋灑灑,其深厚廣袤程度不下於世俗之學。所以絕學不是什麼都不學。

    無憂,聖人慈愍大眾無所適從之困境,增其絕聖棄智、轉而向道的信心而已。

    憑什麼可以無憂呢?下面具體闡釋:一切世間之學,無非對待而生之兩極轉化而已,比如應答之語可以真心誠意地“嗯嗯”,也可以勉強應付“啊”。就連習慣認定的善惡之辨,雖失之千里,而往往在於一念之間。究其發生的那一念,到底又有多大差別呢?差之毫釐。

    人之所畏,畏的是什麼呢?就是前二章之智巧之害,對於智巧之害,人人都應該畏懼,不得輕易為之。而現實是什麼狀態呢?後面“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以及皆有餘、昭昭、察察、有以,都是不知畏懼之現狀。

    針對損道、不道的現狀,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以及“獨若遺、沌沌兮、昏昏、悶悶、頑且鄙,都是知畏返道之德相。

    得道之人為什麼可以完全返世俗而行,獨異於人?

    貴求食母。最後一句是此章點晴之筆。得道之人之所以敢這樣做,就好比嬰兒有母親的庇護一樣,無憂!當然,前提是認得誰是你母親。

    更深入的註釋,請參照憨山大師注本:

    【注】此承前二章言聖智之為害,不但不可用,且亦不可學也。然世俗無智之人,要學智巧仁義之事。既學於己,將行其志。則勞神焦思,汲汲功利,盡力於智巧之間。故曰巧者勞而智者憂。無知者又何所求。是則有學則有憂,絕學則無憂矣。然聖人雖絕學,非是無智。但智包天地而不用。順物忘懷,澹然無慾,故無憂。世人無智而好用。逐物忘道,汨汨於欲,故多憂耳。斯則憂與無憂,端在用智不用智之間而已。相去不遠,譬夫唯之與阿,皆應人之聲也,相去能幾何哉,以唯敬而阿慢。憂與無憂,皆應物之心也,而聖凡相隔,善惡相反,果何如哉。此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也。老子言及至此,恐世俗將謂絕學,便是瞢然無知。故曉之曰,然雖聖人絕學,不是瞢然無知,其實未嘗不學也。但世俗以增長知見,日益智巧,馳騁物慾以為學。聖人以泯絕知見,忘情去智,遠物離欲以為學耳。且夫聲色貨利,皆傷生害道之物,世人應當可畏者。我則不可不畏懼而遠之。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苟不知畏,汨沒於此,荒淫無度,其害非細。故曰荒兮其未央哉。央,盡也。由是觀之,世人以增益知見為學。聖人以損情絕欲為學。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耳。眾人忘道逐物,故汨汨於物欲之間。酷嗜無厭,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為至美。方且榮觀不休,如登春臺之望,以為至樂。老子謂我獨離物向道,泊於物欲未萌之前,不識不知,超然無慾。故曰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兆,念之初萌也。嬰兒,乃無心識愛惡之譬。孩,猶骸骨之骸。未骸,所謂骨弱筋柔。乃至柔之譬。眾人見物可欲,故其心執著而不捨。老子謂我心無慾,了無繫累。泛然應物,虛心遊世,若不繫之舟。故曰乘乘兮若無所歸。乘乘,猶泛泛也。眾人智巧多方,貪得無厭,故曰有餘。我獨忘形去智,故曰若遺。遺,猶忘失也。然我無知無我,豈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渾渾沌沌,不與物辨,如此而已。故俗人昭昭,而我獨昏昏。昭昭,謂智巧現於外也。俗人察察,而我獨悶悶。察察,即俗謂分星擘兩,絲毫不饒人之意。昏昏悶悶,皆無知貌。我心如此,澹然虛明,若海之空闊不可涯量。颼然無著,若長風之御太虛。眾人皆自恃聰明知見,各有所以。以,猶自恃也。我獨無知無慾,頑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已。然我所以獨異於人者,但貴求食於母耳。凡能生物者,謂之母。所生者,謂之子。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萬物之母的母字。此指虛無大道,能生天地萬物,是以道為母,而物為子。食,乃嗜好之意。眾人背道逐物,如棄母求食於子。聖人忘物體道,故獨求食於母。此正絕學之學。聖人如此,所以憂患不能入也。前章絕聖棄智,乃無用之用。此章絕學無憂,乃無學之學。後章孔德之容一章,乃無形名之形名耳。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原文: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伯利亞哪裡可以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