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歷史上的那些好皇帝,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點就是信任人才。唐太宗曾經寫過一句名言,作為皇帝,如果想要讓下屬真心實意臣服於你的話,那就一定要跟下屬推心置腹,給下屬足夠的信任。他也是這麼做的。

    作為中國史上的君王,世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千古名君,也有人說他殺兄篡位,而面對功高蓋主的大臣他所採取的方法卻與大多數皇帝採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他到底是靠什麼讓這些“功高蓋主”的人忠心耿耿的為自己服務,難道他就沒有懷疑過下屬對自己有不軌的心思嗎?今天編者就與大家分析一下這些問題。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完全可以說正是由於有他的存在才有了後來的唐朝。隨後發動兵變,殺兄篡位。這麼一個人應該惹得很多人不滿,然而恰恰相反,卻有很多人擁護他的統治,歸根結底在於他的態度。

    李世民比大多數的君王都聰明,他怎麼可能沒有懷疑過那些大臣呢?但是他不像其他君王一樣在自己上位之後就將他們全部處死。就連尉遲敬德他都曾經懷疑過,話說有一天李世民在打著糊塗跟尉遲敬德說,這有人說你要造反了,這事是真的嗎?尉遲敬德一聽,也不否認,直接對著皇帝說,對,我就是要。想當年我跟著您東征西戰,在身上留下了多少的傷口,而現在您卻懷疑我要造反,說著就把衣服脫下。李世民立馬換了一幅面孔,留著眼淚說我怎麼會忘記那一段歲月,這雖然有奸臣汙衊你,但我卻從來不相信。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有人密報尉遲敬德要造反嗎?還是說他只是為了測尉遲敬德到底是否忠心呢?野哥更偏向於第二種說法畢竟第一種說法實在是毫無根據,而李世民的這項舉動無異是又感動了尉遲敬德,他也因此更忠心了。

    還有一個例子是魏徵,魏徵是一個經常惹皇帝不開心的人,而有一次有人拿了一封舉報信給魏徵,信裡面的內容是舉報魏徵有造反的心。魏徵看了之後也沒有處理,直接將信上交給了李世民,李世民一看直接把寫這封信的人殺死了,以此證明他對魏徵的信任。一個對自己如此信任的人,魏徵怎麼會不鞍前馬後的效忠呢?

    而徐世勣的故事更是說明了他是一個奸詐的人,在他還尚在人世的時候,就把這位有才能的師傅騙到了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並且叮囑自己的兒子在自己去世後就將他召回,若是召回時徐世勣猶豫了那麼就殺了他。由此可見其實他不僅僅是為自己的兒子留一個可靠的人,更是猜忌這個人到底對李家忠不忠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李世民與大多數的皇帝一樣,對待那些功臣同樣抱有猜忌的心思,但是他卻總能在恰當的時候向他們表明自己對他們的信任,同時卻在背後測試他們到底是否忠誠,待到真的發現他們有不軌的心思時再動手也不遲。

    我們就能看出李世民這個人的氣度。以及在統治或者政治上,以及一些政策上的手段或者辦法。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是非常有心胸的一個人,而且他能夠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和他的大度是息息相關,分不開的!

  • 2 # 歷史百川

    唐太宗李世民,憑藉自己的禮賢下士而受人尊敬,人才爭相投靠,打造了“貞觀之治”,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令後人欽佩的古代帝王。唐太宗,隴西成紀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在位期間,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唐太宗禮賢下士,珍惜人才。魏徵投降李唐後在太子李建成手底下做事,李建成對他禮遇有加,魏徵也盡心輔助。魏徵看到秦王李世民的功績比李建成的大,就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同時,哪裡有戰事就勸諫李建成請戰立功。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聽聞魏徵總是在李建成那裡說自己的壞話,就派人問魏徵原因。魏徵沒有絲毫隱瞞,一五一十全部交代,李世民看他有氣節、有才華非但沒有殺他,還讓他詹事主簿。

    也正是因為唐太宗的禮賢下士,才有了大唐第一名相的魏徵。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太宗沒有殺魏徵是對的。據《舊唐書》記載: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魏徵一生為李世民上諫200多事,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可見,太宗虛心納諫,對有才華的人,十分敬重。

    帝王總是反覆無常的,太宗禮賢下士,成就大唐第一名相。卻又逃不過對下屬的疑神疑鬼。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為太宗南征北戰,太宗未得皇位時,北邙山遇難,救李世民,大敗單雄信。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時,誅殺李元吉,作為開國功臣,卻不像魏徵那般,被唐太宗信任。據《資治通鑑·唐紀十一》記載: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太宗的用意已經無法考察,究竟是有人上諫,還是太宗試探都已經不重要了。

    蒼蠅不叮無縫蛋,這件事情的發生,多少已經證明太宗雖然禮賢下士但卻不是人人都信,對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態度!

  • 3 # 八面楚風

    作為中國史上的君王,世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千古名君,也有人說他殺兄篡位,而面對功高蓋主的大臣他所採取的方法卻與大多數皇帝採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他到底是靠什麼讓這些“功高蓋主”的人忠心耿耿的為自己服務,難道他就沒有懷疑過下屬對自己有不軌的心思嗎?今天編者就與大家分析一下這些問題。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完全可以說正是由於有他的存在才有了後來的唐朝。隨後發動兵變,殺兄篡位。這麼一個人應該惹得很多人不滿,然而恰恰相反,卻有很多人擁護他的統治,歸根結底在於他的態度。

      李世民比大多數的君王都聰明,他怎麼可能沒有懷疑過那些大臣呢?但是他不像其他君王一樣在自己上位之後就將他們全部處死。就連尉遲敬德他都曾經懷疑過,話說有一天李世民在打著糊塗跟尉遲敬德說,這有人說你要造反了,這事是真的嗎?尉遲敬德一聽,也不否認,直接對著皇帝說,對,我就是要。想當年我跟著您東征西戰,在身上留下了多少的傷口,而現在您卻懷疑我要造反,說著就把衣服脫下。李世民立馬換了一幅面孔,留著眼淚說我怎麼會忘記那一段歲月,這雖然有奸臣汙衊你,但我卻從來不相信。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有人密報尉遲敬德要造反嗎?還是說他只是為了測尉遲敬德到底是否忠心呢?野哥更偏向於第二種說法畢竟第一種說法實在是毫無根據,而李世民的這項舉動無異是又感動了尉遲敬德,他也因此更忠心了。

      還有一個例子是魏徵,魏徵是一個經常惹皇帝不開心的人,而有一次有人拿了一封舉報信給魏徵,信裡面的內容是舉報魏徵有造反的心。魏徵看了之後也沒有處理,直接將信上交給了李世民,李世民一看直接把寫這封信的人殺死了,以此證明他對魏徵的信任。一個對自己如此信任的人,魏徵怎麼會不鞍前馬後的效忠呢?

      而徐世勣的故事更是說明了他是一個奸詐的人,在他還尚在人世的時候,就把這位有才能的師傅騙到了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並且叮囑自己的兒子在自己去世後就將他召回,若是召回時徐世勣猶豫了那麼就殺了他。由此可見其實他不僅僅是為自己的兒子留一個可靠的人,更是猜忌這個人到底對李家忠不忠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李世民與大多數的皇帝一樣,對待那些功臣同樣抱有猜忌的心思,但是他卻總能在恰當的時候向他們表明自己對他們的信任,同時卻在背後測試他們到底是否忠誠,待到真的發現他們有不軌的心思時再動手也不遲。

  • 4 # 鄧海春

    但凡身居高位之人,總是處在風口浪尖上,要處處小心提防。曹操夢中斬殺為其披被子的侍衛,可見其多疑成性。與曹操品性類似的執政者不勝列舉,但也有人認為存在例外。唐太宗以“禮賢下士”而為人稱道,如此賢君,是否會對下屬有所懷疑呢?

    心懷貪念這是人的本性,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他不敢對下屬全然信任,尤其是對那些地方官員。李世民將吏治清明視為重中之重,多次應對地方官員貪汙採取對策。他曾派李靖等大臣去全國各地視察,對地方官進行考察。除此之外,他還親自選拔刺史等地方官吏,對他們的功過進行記載。雖然說用人不疑,但是官員數量眾多,大多又遠離京都,李世民也不敢掉以輕心,還是會對地方官持懷疑態度。

    李世民對於貼身近臣仍然不敢全然信任。褚遂良因為精通書法而備受太宗賞識,被任命為起居郎,專門記載皇帝言行以及起居。李世民曾經和群臣討論他們的功過得失,幾乎談論了所有臣子的優缺點。唯獨談到褚遂良時,李世民並未提及他的缺點,只是說他性格剛直,忠心耿耿,又重情重義。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李世民對褚遂良著實十分寵信。

    縱然寵愛褚遂良,李世民仍然對他心有戒備。李世民曾經詢問褚遂良,是否可以讓他檢視所記錄的起居內容。褚遂良認為,起居郎職位等同史官,所記載內容不能被帝王看到,因而堅定回絕了唐太宗。唐太宗要求檢視起居記錄的行為可能是心血來潮,但也不排除是對褚遂良的考驗。

    李世民不僅對貼身近臣有所懷疑,對於勞苦功高的重臣也有所防備。李靖作為唐朝最負盛名的軍事家,不僅善於用兵,還長於謀略。他南征北戰,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李靖為人識大體知進退,他認為自己的功勳已然夠多,應該儘早告老還鄉,以免節外生枝。恰逢唐太宗派他訪察民俗,李靖便以自己腿腳不靈便作為託詞提出解甲歸田的請求。唐太宗對此欣然應允,還派中書侍郎前去傳旨,表達對李靖的誇讚。李世民雖然沒有直言內心的懷疑,但從他對李靖辭官的反應來看,他對李靖還是有所懷疑的。

    作為帝王,想要高枕無憂自然需要對臣子有所提防,李世民的懷疑也是情有可原的。李世民雖然對臣下有所懷疑,但他能剋制自己,不濫殺無辜,這是難能可貴的。朱元璋因為多疑,將明初的建國功臣幾乎屠殺殆盡,他也因此被人詬病。李世民則不然,他登上皇位,手中未必乾淨,但他深知想要長治久安,並非一人之力可以做到,因而對群臣格外寬容。也因為李世民的包容,最終創造了貞觀之治。

    客觀而言,李世民並非一位多疑的帝王,他將君臣關係處理得極為融洽,被後世津津稱道。人無完人,李世民後期也做了不少糊塗事,不過縱觀其一生,李世民是當之無愧的賢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樓層總高26層,該怎麼選樓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