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
2 # 記錄怪咖
關羽、張飛,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是蜀漢武將之一。
分兩個階段,來回答這個問題。
1.劉備在沒有得到徐庶、諸葛亮、龐統等謀士相助的時候:屢戰屢敗。劉備在剛開始起兵的時候,身邊只有關羽、張飛、簡雍、糜芳、孫乾幾人。水鏡先生評價劉備是:“武強文弱。將軍之所以成不了事,是因為沒有得到一位仰觀天下的軍師輔佐。”
在這個階段的劉備,幾乎是屢戰屢敗,很少有戰勝敵人的時候。
2.劉備得到徐庶、諸葛亮、龐統等謀士相助的時候:如虎添翼。劉備在請得徐庶相助自己的時候,第一次擊敗曹操的手下曹仁,戰勝曹仁的時候,對於徐庶是激動得落淚。
後來徐庶走後,得到諸葛亮的輔佐,才算是站住了腳跟,劉備的霸業才有了實現的可能。
之所以先說劉備有無謀士相助時的前後差異,是為了說明謀士在戰爭前決策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即使張飛是殺豬的,關羽是賣栆的,但他們二人的個人戰鬥力,都是非常不錯的。雖然沒有學過兵法,沒打過仗,但是有諸葛亮相助啊,他會出謀劃策,關羽和張飛只要執行,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每次打仗前,都會召集武將、謀士,大家一起商議怎麼破敵。至於兵法謀略,都是後期可以學習的。
後來關羽水淹七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3 # 歷史至上
時事造英雄。
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開國皇帝也是沒讀過什麼書的,可是在軍隊的鍛鍊也讓他們的軍事能力不斷提高,最後成就一番事業。
張飛和關羽兩個人的力氣大,使用的武器很重,而且個性勇武,在戰場上什麼也不怕,所以兩個人的武力值是沒的說的。
況且劉備還有諸葛亮和龐統等謀士的幫助,參加過多次的戰役後,帶兵的能力肯定能鍛煉出來。
毛主席曾評價關羽:“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關羽敗走麥城就是太過大意了。
張飛最後死於部將之手,就是因為他治軍不講策略。
所以兩人的帶兵能力雖然有,但是卻並不高明,兩人還是以勇武著稱。
-
4 # 減水書生
古代只有武將世家,而沒有軍事學校。
所以,大家領兵打仗,全靠實踐學習,鮮有系統培訓。
說張飛殺豬、關羽賣棗,三國裡面又有幾個是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之後再去領兵打仗的。
讀過幾本兵書的,就是難能可貴了;武將世家的,那絕對是贏在了起跑線。
但是,戰爭才是最好的老師,戰場才是最好的大學。
武將成長,主要是透過戰爭和戰場。
打得多了,你還沒死,你肯定已經及格了,因為戰爭就是用死亡淘汰資質差的。
打得傳奇,你就成名,你肯定已經名將了,因為武無第二、戰勝就是王道。
1.戰爭履歷就是教育履歷、能力履歷公元184年,劉關張三兄弟組織義兵跟黃巾軍打。
此時,劉關張不會打仗,黃巾起義軍也不會打仗,什麼兵法謀略全扯淡,大家就是亂刀砍來亂刀回。
公元191年,劉關張三兄弟投靠公孫瓚、對抗袁紹。
此時,就有點正規軍跟正規軍較量的意思了。
再之後,公元194年,援助北海孔融、援助徐州陶謙;公元196年,與袁術作戰、與呂布作戰;公元198年,聯盟曹操再戰呂布;公元200年和公元201年,再跟曹操作戰。
戰敗之後,劉關張三兄弟南下、投靠劉表。
打了十年仗,這三個人都沒死。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那就是在戰爭這個老師的眼中,劉關張起碼都是及格了。
而且分析形勢會發現:他們一直是弱軍弱旅跟中原老諸侯們正面剛。
所以,怎麼也得給他們打個80分。
2.張飛打過漂亮仗,關羽逼得曹操直吐雞肋張飛有三次比較漂亮的大戰,或是史書或是演義,但足以說明這個人不簡單。
一個是據水斷橋,嚇退曹操百萬軍;一個是義釋嚴顏,張飛擊破江州;一個是大敗張郃,張郃是河北名將,張飛能打敗他,可見其武略並非一般。
而關羽呢?
別說過五關斬六將,以及斬殺河北大將文丑、顏良,這些都是小事情。
就兩件事,便能足以說明關羽已是名將。
一個是鎮守荊州,劉備、諸葛亮、張飛等主力全殺進了益州,唯獨把關羽留下鎮守外部環境最複雜的荊州。這足以證明關羽的能力:他是能獨擋一面的大將,蜀漢集團裡的第一狠角色。
另一個是北伐中原、水淹樊城,之後確實是敗走麥城了,那是因為曹操和孫權兩個蓋世豪傑一起打壓的結果。
在孫吳沒有背後搞偷襲的時候,曹操都已經準備遷都了,《三國演義》裡的傳令雞肋就是最好的演義註腳。
能把梟雄曹操打怕,足見關羽之武略。
3.名將是怎樣練成的有資質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能活下來。
在劉備集團投靠劉表之前,關羽和張飛已經打了十多年仗,而且都活了下來。
足以說明他們已經夠名將的起碼條件了。
再之後,關羽和張飛的幾場漂亮仗,足以說明他們已經摸透了戰爭規律,獲得了組織戰爭的能力。
所以,關張二人,足配名將稱謂。
而當世及後世之評價,最多的就是“萬人敵”,足見二人之勇。
當然,名將也得學習,不僅要從戰爭實踐中學習,也要從書本理論中學習。
關於張飛的記載,沒查到。
但關羽的記載卻人盡皆知,那就是關羽夜讀春秋。
實際上,春秋就是孔子編的大事年表,不搞學術,當真沒啥可讀的。
而關羽當然不是搞學術訓詁的,實際上他讀的是《春秋左傳》。
晉朝杜預是響噹噹的名將,他也讀《左傳》,而且現在流行的注本就是杜預所注的。
十六國時期,匈奴劉淵也是深研《左傳》之人。
為什麼這些領兵的將軍愛讀《左傳》?
因為《左傳》既是史書又是兵書,而且比純理論的兵書更富實踐性,它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教會武將們如何料敵應戰的。
蒙古人喜歡《三國演義》,毛澤東也喜歡《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既是小說也是兵書,裡面有戰例。
而《左傳》更是戰例滿滿。
所以說,除了戰場實踐,關羽和張飛等古之名將也在學習。
以前是殺豬的、以前是賣棗的,這不重要,不能決定別人以後會有多大的成就。
-
5 # 上將噯福斯
沒學過兵法的名將多了去了!
岳飛沒學過兵法,打得金兵丟盔棄甲!霍去病沒學過兵法,把匈奴人打得嗷嗷叫。
劉裕沒學過兵法,氣吞萬里如虎。毛主席沒學過兵法,一天軍校都沒讀過,但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老蔣倒是正經上過軍校,成就了運輸大隊長的美名。蔣軍嫡系都是黃埔畢業,愣是打不過我軍一群“泥腿子”!
歷史上飽讀兵書,卻紙上談兵,誤國誤軍的比比皆是。趙括、馬謖,都是飽讀兵書,結果都全軍覆沒。遊牧民族不讀兵法,卻是名將輩出,其戰略戰術之靈活,軍事技術之創新,常常猶在中原軍隊之上。
實踐和歷史都表明,能不能打仗、會不會打仗,不在於有沒有讀過幾本兵書,關鍵是看有沒有掌握戰爭的規律。
而要掌握戰爭的規律,光讀兵法是不夠,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要在戰爭實踐中去體會去學習去總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戰爭尤其如此。只要戰爭的參與者,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就能都掌握戰爭的規律,就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其實一個普通人,經過血與火的考驗,只要用心,都能學會打仗。因為殘酷的戰爭逼著你不得不用心去琢磨,琢磨你的敵人、琢磨正確的戰略戰術,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很快就能學會打仗。
我軍著名林姓戰將,隨身有一個小本子。每次戰鬥之後,不管勝敗,他都要在這個本子上詳細總結經驗教訓,打一仗進一步!終成一代軍神。
這就是所謂“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關羽張飛,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典範。
他們出身社會底層,起兵之前根本沒有機會學習兵法。單憑勇武對付黃巾軍這樣的烏合之眾還是綽綽有餘,但是對付曹操、呂布這些久經沙場的戰將就顯得力不從心。吃了不少敗仗。
但是這哥倆沒有氣餒。他們也在不斷的總結學習。
我們讀《三國志》就會發現,經過新野7年多的沉澱,關羽張飛的軍事指揮能力好像脫胎換骨一般,計謀也用上了,也打了不少漂亮仗。
最後在說一些多餘的題外話,戰爭的規律是什麼呢?我體會。
第一是情報。充分詳實準確的情報。這是第一位的。
第二是準備。包括兵器裝備的準備,士兵體力、心理、紀律的訓練,後勤保障。
第三才是臨戰指揮。原則是靈活機動、避免分兵。不打無準備之仗,沒有把握不大、把握不大也不大。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
做好了這三項,就能戰無不勝。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戰爭這門大學問,真不是那麼好學的。
-
6 # 百家悅讀者
演義歸演義,正史歸正史。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少年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彼時張飛不過還是個19歲的少年。論年紀其實也很年輕不是嗎?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劉備投奔公孫瓚,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袁紹,累有戰功,被封為平原相,張飛與關羽在劉備手下任別部司馬,分統劉備部曲。此時已經過去了7年,張飛已經26歲了,在這七年裡你覺得他是跑去殺豬了嗎?人家是帶兵打戰去了……
可以說張飛19歲以後就一直在軍隊中待著,不敢說實際帶兵有多強大,但說這軍旅生活也絕對比許多人還要久。
或許是因為小說或者影視劇的關係,導致很多人都認為張飛是帶著一臉胡茬入伍的……事實上那時候剛入營的他還是一個帥小夥好不好……
回覆列表
首先看見你這題目,我心裡就不舒服。
英雄不論出身。
朱元璋還當過和尚,還當過叫化子呢。
關羽,張飛,比你的出身低嗎?
人家是侯爺,是皇帝的結拜兄弟!
題主,你呢?
你算什麼?
你有人家身份高貴嗎?
草根,貴族,農民,城裡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人。
說真的,真不想理你這種,沒水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