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陽先生

    這個問題有以下原因

    1 嫡長子夭折

    2 嫡長子不賢,或兄弟太強,如李建成

    3 嫡長子被陷害 如楊勇

    4 嫡長子因為各種原因,兵變被鎮壓,如李承乾

    5 不得皇帝喜愛,做事荒唐被費,如胤礽

  • 2 # 孤鵬雲

    一、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是從西周開始的,按照傳統宗法制而言,嫡和庶是有長幼尊卑之分的。

    一般來說先有正妻後有小妾,所以先有嫡子後有庶子,嫡子裡又分長幼。周朝的宗法

    制是和分封制是相對應的,天子的嫡長子繼承天子,其餘的分封到地方;諸侯的嫡長

    子繼承藩國王位,其餘兒子下分為士族等等。這是一種比較嚴謹的等級制度,在周朝

    一直被執行。立嫡長子優點是已經無形中確立皇位,避免皇族內部禍起蕭牆同室操戈。缺點也是明顯的,導致準繼位人驕縱跋扈、肆無忌憚,無形中扭曲自己。

    二、立賢更優

    但嫡長子繼承製是有理想主義色彩的,這個理想是兒子都是優秀的傑出的,所以只能

    以尊卑關係來確立接班人。不過龍生九子有不同,不能指望每個兒子都能很出色,尤

    其是嫡長子不學無術或者驕縱跋扈等,作為英明的君主為了王朝的延續是不可能將皇

    位傳位這樣的兒子的,也就是立賢不立嫡。這樣使得眾皇子能夠在皇帝面前爭相表現

    自己建功立業等。

    三、綜合分析

    在封建兩千多年的統治中,除了不能指定接班人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立賢多於

    立長,這是由於複雜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還是那樣的話,皇子都很優秀立那個也行

    ,這樣也通常立嫡長子;而皇子良莠不齊時候會選擇立賢者。

    本人認為立賢優於立嫡。

    立嫡還是立賢最好的體現是康熙朝的九子奪嫡。首先康熙喜愛皇后赫舍里氏於是立嫡

    長子胤礽為太子,並精心調教他。在皇子都小的時候沒有啥問題,但後面的皇子陸續

    長成,發現皇位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自己怎會甘心,而且長壽的康熙一直讓太子

    等著。驕躁的太子不由得作出一些悖逆的舉動,再經那麼挑事的弟弟一摻和,太子被

    兩立兩廢。最後的康熙還是選擇了相對賢能的雍正。同樣的佐證還有玄武門之變、靖難之役等。

  • 3 # 文物樑子

    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國家誕生後形成的最高行政權更迭制度。

    嫡,一是皇帝或最高首領的親生兒子。

    長,最年長的,兒子中的老大。

    一、早期的原始社會採用的是禪讓制

    部落首領選擇能力強的人來繼承權利。最早是三皇五帝。

    按照一些古籍記載,三皇分別是燧人、伏羲、神農。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戰國策》中對五帝的描述分別為: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秦國的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認為五帝分別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一般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三皇五帝時代的首領本身都是實幹出來的:體格高大,膂力過人,聰明勇敢,有很強的團結協作能力。不論在捕獵獲取食物,還是部落間戰鬥都很有能力和組織水平。重實幹。例如九成宮《醴泉銘》在讚美李世民時魏徵就寫到“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在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利移交中,採用的是禪讓制。禪讓制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要得到主要長老和大部分部落成員認可。這是歷史古籍給我們的大致印象。

    但是從出土文物來看,事實並非如此,堯為了奪取權利就把舜囚禁起來,並活活餓死。

    到了國家建立後,不論是奴隸制的夏商周和秦漢以來封建社會都採用嫡長子繼承製。

    二、嫡長子繼承製難以堅持的原因

    但是,嫡長子繼承製往往難以很好很嚴格地堅持下來。

    1,作為年邁天子或皇帝,在選擇接班人時,他自己就不嚴格遵守。出於自己個人愛好,放棄太子,另擇他人。有的取決於與哪個夫人關係好壞。例如,太宗李世民,廢承乾,廢李忠,立第九子晉王李治。

    2,由於年邁皇上不能很好遵守原則,大臣們也就往往投機取巧,選擇與自己親近的皇子作為儲君來向皇帝推薦。在漢以後,太監們為了自己利益也利用接近皇帝和皇子們機會多緣故,染指立儲!太監之間往往為立儲而大開殺戒例如晚唐時的左軍中尉仇士良,不止一次就按自己意願行廢立之事,打擊對立的另一幫太監!

    3,政治局勢不穩定。皇帝往往在最高政勢力之間,搞沒有原則的平衡。皇帝最忌諱的是大臣謀廢立。而為自身未來計,宗室長老和朝中大臣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捲入廢立太子的鬥爭。

    康熙,乾隆為主清朝就是例子。

    4.後宮的干預是嫡長子繼承流產重要原因,也是架空皇帝的重要根源。呂雉,武則天,西太后等都是歷史實事。武則天打壓親生兒子太子李賢,慈禧鴆殺光緒帝,相當惡度。

    5,皇權強勢,太子沒有明顯毛病時,嫡長子繼承製還是會得到貫徹。歷史上不在少數。

    唐肅宗長子,為代宗,代宗長子德宗。德宗長子順宗,順宗長子憲宗。宣宗長子懿宗。北宋朝神宗為英宗長子。欽宗為徽宗長子,但同時被金國擄掠至北國,受盡凌辱而死。南宋沒有嫡長子當皇帝!端總趙昰(是)為度宗趙禥長子,但有度宗幼子恭帝趙顯在他之前做皇帝2年!

    元朝98年十一帝中,仁宗長子英宗(1320—1323在位),在“南坡之變”中,被被政敵鐵木等貴族所害。武宗長子明宗,在1329年僅僅當了8個月皇帝就被毒死,死時29歲。

    朱明十六帝中有六人以嫡長子直接繼承大寶:1.成祖長子仁宗。2.仁宗長子宣宗 。3.宣宗長子英宗(英宗長子憲宗隔宣宗次子代宗為帝,不計)。4.孝宗長子武宗。5.神宗長子光宗。6光宗長子熹宗。光宗服“紅丸”,在位僅僅一個月!

    清朝十一帝,只有文宗(道光帝)長子穆宗(咸豐帝)一人以嫡長子承繼地位(在位15年)。

    三、嫡長子繼承製被破壞的歷史實質

    由此可見,為了平衡各種力量相互無原則博弈,避免國家內力消耗,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看起來很公平,很好聽,但實際上沒有得到嚴格執行貫徹。而明朝有六位之七位太子繼承大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而清朝十一帝,只有咸豐皇帝以長子身份繼承皇權!

    皇帝,是集軍權、政權、司法權與宗教文化精神權利為一體的最高決策者,是國家管理權最高分配人,是經濟及物質利益最高劃分人,因而成為社會力量爭搶的最高目標。“嫡長子繼承製”往往成為政治鬥爭的一面遮羞布,而且這塊遮羞布,很多時候可有可無。嫡長子往往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以太子身份即位,或者在位月餘,數月,有的在位較長,卻成為太監,權臣的手中木偶。

    最高行政權的不被有效約束,導致的無原則政治鬥爭成為封建社會2000多年來迴圈往復,發展緩慢,思想保守僵化的重要因素!

  • 4 # 二月一日

    古代皇位的傳承一般有兩種規則:一為父死子繼,這也是最常見的繼承方式,二為兄終弟及,如果皇帝駕崩沒有兒子就要把皇位傳於自己的兄弟,這是為彌補第一種繼承方式的缺陷而出現的。

    而父死子繼的方式又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所謂嫡長子就是皇帝的正妻(一般為皇后)所生之子,按照制度,只有他才能繼承帝位,嫡長子繼承製自建立後被歷朝歷代所沿用。但是縱觀中國歷史,從始皇稱帝到宣統退位,歷經2133年,共產生了200餘位皇帝,但真正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帝位的只有24位,下面看一組資料。

    歷朝嫡長子身份的帝王:西漢4人,東漢1人,唐朝6人,北宋2人,元朝4人,明朝6人,清朝1人。那麼為何200餘位皇帝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嫡長子能夠繼承皇位呢?

    朝政被外戚宦官把控,皇位繼承全由他人做主

    中國古代,“外戚干政,宦官專權”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皇帝,齊桓公曾說過:“毋使婦人與國事”。而朱元璋曾鑄一碑置於宮中,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雖如此,但外戚和宦官還是一次次成為威脅皇權的存在。

    東漢時期的外戚干政和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權都是典型的例子,東漢時外戚為了掌握大權,扶持了許多年幼無知的皇帝,有剛滿百天即位的漢殤帝,也有即位剛滿一歲的漢衝帝,因為皇帝年齡小,不能親政,這樣外戚便能攫取朝中大權。所以為了牢牢把持朝政,刻意扶持年幼皇帝,完全不顧嫡長子繼承製度。所以,東漢除了早期的漢明帝外,其餘皇帝都不是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

    唐朝中後期,宦官掌握了統帥禁軍的權力,後來發展成為全國軍隊的監軍全部由宦官擔任,由此皇帝的生殺廢立全由宦官做主,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是由宦官所立,而這些皇帝裡面只有唐懿宗為嫡長子身份,而宦官只會選擇那些軟弱無能,好扶持,昏庸之輩為皇帝,嫡長子繼承製再次成為擺設。

    外戚宦官為了一直掌控朝政不顧嫡長子繼承製而隨意廢立皇帝,皇位的繼承不是皇帝本人說了算,而是由外戚宦官根據自己的利益所選擇,這也是導致嫡長子繼承製難以真正被遵循的重要原因。

    元清少數民族政權有著各自的皇位繼承製

    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中受漢文化影響較小的一個朝代,皇帝也大多不會說漢話不會寫漢字。在皇位繼承製上也有著自己的制度,就是“幼子守灶”,也就是幼子繼承製,由家中最小的幼子繼承帝位。

    而清朝則建立了“秘密立儲制”,皇帝把立儲寶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待皇帝駕崩後大臣便取出寶匣,確定繼承人。而清朝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並不以長幼為原則,更多的是注重個人的能力,也就是說哪位皇子更有能力更適合做皇帝,皇帝才會選擇哪位皇子,所以這也就是清朝為什麼只有道光帝是嫡長子的身份皇帝。

    嫡長子繼承製侷限性

    嫡長子繼承製以“立長不立賢”為原則,也多為人詬病,庶子再有才能也不能被立為帝,而嫡長子就算是傻子也可以繼承皇位,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所以很多有遠見的帝王為了國家的未來也並不願採用此制度,而是挑選賢能之人作為儲君。

    除此之外,嫡長子夭折,被廢,不得皇帝青睞等等眾多原因也是影響嫡長子繼承製難以遵循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之所以嫡長子繼承製不被重視,是因為古代王朝維繫著宗法制,也就是血緣關係,而嫡長子也好,庶子也罷,都是出自帝王自家血脈,只要是帝位還是姓自己家的姓,長子庶子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繼承帝位的人有能力治理好國家,有能力使國祚永續。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嘮嘮古人那些事,喜歡可以關注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fi訊號,和GPRS傳輸訊號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