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變美不只說說而已
-
2 # 布衣文史
齒,古專指門bai牙,“脣亡齒du寒”露出來的就是門牙,是“zhi切”之用;牙,古專指後槽牙,是“咬dao”之用。牙、齒,今通用,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也是中醫裡所說的“骨之餘”,為腎所主。
牙為“骨之餘”,反映腎的勝衰
養牙齒最重要的就是培固腎氣。同時,注意用牙衛生,少吃甜食(甜為土,齒屬水,避免土克水)。
還可以經常練習叩齒動作,如晉代養生家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提到:“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民間也有“清晨叩齒三十六,到老牙齒不會落”的諺語。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穴位點壓、按摩等手法進行牙痛的緩解。例如,上牙痛者,可先點按頭部太陽穴等少陽經上的穴位,後點壓下關穴;下牙痛者,則可取瀉法,按壓下頜陽明經的頰車穴、下關穴等 6~12 次,有祛風固齒止痛的作用。
古人怎麼護牙
中草藥粉是古代的“牙膏”
牙膏是我們刷牙時必備的護牙品。在古代沒有牙膏,但古人們會用一些中草藥研成的粉末,用手指醮中草藥牙粉在口腔中來回磨擦,達到潔牙目的。
一些清熱解毒、清涼瀉火的中草藥,比如白芷、野菊花、蒲公英、藿香、薄荷葉等都是研磨牙粉的好材料。現代的中草藥牙膏,也是古代牙粉的仿製及創新產品。
現在前衛的年青人,漱口水隨身帶,不論走到哪裡,都拿出來可以噴一噴,讓口氣清晰,以完善自我形象。其實,漱口水也不是現代時髦的產物。
早在古時候,就有漱口水出現,只不過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現成的瓶裝的,古人是現用現配的。比如,用青鹽水浸泡薄公英,用稻草燒成灰泡的水,都可做漱口水之用。現在看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物理養牙手段多
通過刻意的鍛鍊強健牙齒,是中國古人的偉大發明,至今延續流傳。
用咀嚼的方法健齒。古人常把咀嚼嫩樹枝,作為潔齒健齒的好方法。這些樹枝不僅有按摩牙齒及牙齦的作用,大多數苦、辛、辣、澀味的樹枝還有清熱消炎作用。
鹽水潔口護齒有講究。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曾記載: “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這說明孫思邈對用鹽水潔口護齒很有研究,也主張每日以一小捻鹽含於口中護齒。
曹雪芹也知道護齒的方法,所以他著《紅樓夢》書中,大觀園的女人們都是用青鹽來擦牙齒。
-
3 # 愛妮品歷史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
以前老是聽說古人用青鹽清潔牙齒,也聽說用柳枝清潔的,但是不清楚具體的年份。剛才看到一個明確的年份介紹,原來唐朝以前的人是用手指刷牙的啊。我們都知道鹽是可以美白牙齒的,包括現在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還會在刷牙的時候加少許的鹽來起到清潔美白牙齒的作用。其實在很早的唐朝之前,古人都是用手指沾鹽來清潔牙齒。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
古代的剔牙棒,也就是我們現代說的牙籤。古代的剔牙棒最早出現在西晉時期。
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
“一日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
可見西晉時期,剔牙棒屬於罕見的時尚之物呢。
中中國人第一個發明了牙刷。最開始是將野豬鬃毛插進骨質把手,是明朝的孝宗皇帝發明的,後來傳入歐洲,多經改良,刷毛越來越軟,終於不用被最初的硬硬的野豬鬃毛輕易弄得牙齦出血了。
-
4 # 明離子
距今有約1000多年的遼代的墓穴裡發現了骨質的牙刷柄,在其他文明發掘出牙刷之前,證明了中國是首個使用牙刷的國家了。
當然了,這種骨質牙刷並沒有推廣,但古人在沒有牙刷和牙膏的時候,卻又著一套非常有效的護牙手段。
1.漱口《禮記》都提到了對牙齒的保護,還規定了時間:
“雞初鳴,鹹漱。”
雖然方法比較簡單,但這個護牙的意識卻是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經有了。
此外,中國古代的名醫也對人們護牙做出了很多的指示,比如西漢的醫學家淳于意在自己的醫學案例中對“齲齒”的診斷原因歸為病患的壞習慣“食而不漱”,用調配的“苦蔘湯”治癒。
明朝醫學家張景嶽指出,“飯後必漱,齒至老堅白不壞”。依舊強調每次吃完飯要及時漱口,可以讓牙齒老了依舊堅實白皙。
所以就算是今天,在吃完三頓飯後,有條件的就刷牙,沒時間的也要好好的漱口。
古代人用於漱口的東西也很豐富,比如溫水、淡鹽水、醋、酒、茶等等,尤其是茶水,本身含有豐富的氟,看多了牙膏廣告的朋友肯定知道,加了氟的牙膏可以有效的防治蛀牙。
2.自制牙刷雖然遼代的骨質牙刷沒有得到推廣,但聰明的古人卻早就找到了刷牙的方法。而且,他們所使用的“牙刷”幾乎隨處可見,非常容易獲得。
唐代王燾輯的《外臺祕要》中記錄了將楊柳枝的一頭咬軟,然後放入口中清理,可以讓牙香而光潔。
3.多吃護齒食品,養成好習慣除了上面說的“飯後必漱”的習慣,古人還有很多護牙的習慣,比如“熱不灼齒,寒不冰齒”,絕對不提倡“冷熱酸甜,想吃就吃”,防治牙齒受到過度的刺激導致疾病。
-
5 # 歷史中的溫度
中華民族自古就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特別重視牙齒的清潔,併發明瞭多種清潔口腔的辦法。最早的牙刷也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1、漱口《禮記.內則》中記載:“雞初鳴,鹹盥漱”,意思是天亮了,雞打鳴了,該洗臉漱口了。漱口是古人最主要的清潔口腔的方式,並且一直沿用到近代,直到今天也有許多人有著飯後漱口的好習慣。
古人最常用的漱口水就是鹽水了,不僅用鹽漱口,還會用來擦牙。鹽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牙齒疾病。除此之外,古人還用酒、茶水、明礬水漱口,可以去除口臭。
2、揩齒法隋唐時期,中國開始出現“刷牙”,不過和今天的刷牙不一樣,古人用的是揩齒法,由天竺傳入,相傳是釋迦牟尼發明的。主要工具是楊柳枝,也可用其他樹枝或手指代替。具體方法是將楊柳枝一頭咬軟,蘸上鹽或調製的藥粉刷牙。在今天的日語中還有“楊枝”一詞,也就是牙刷的意思。
3、宋朝的牙刷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頂峰,許多新鮮事物在這時出現,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真正的牙刷也是這個時候誕生的,當時人稱為“牙刷子”。最初的牙刷毛多為馬尾製作,類似現代牙刷。由於宋朝缺馬,所以也有豬毛牙刷混雜其中。
宋代還有賣牙刷的鋪子。南宋遺民在《夢樑錄》中回憶往昔:“獅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鋪,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鋪。”這說明最早在南宋就有牙刷鋪子了。
古人的“牙膏”有膏和粉兩種,成分主要為皁角、生薑、地黃、旱蓮等中草藥,還會加上少許鹽,可謂真正的純草本製作。
宋代還有一種旅途所用的清潔牙齒的產品。用藥材製作出固體清潔劑,固定在牙刷上,叫做“牙刷籌”,可以多次使用,攜帶、使用方便。
-
6 # 酒醉憶往昔
古代沒有牙刷牙膏,但對於牙齒的保護依舊很重視,方法也有多種,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保護牙齒的方法也不一樣。
古語有“晨嚼齒木”,就是將柳枝泡在水裡,早上起床時將將柳條放在嘴裡嚼。也有用碎布潔牙,或是直接用指甲潔牙。
在先秦時期有“雞初鳴,鹹漱”的記載,那個時候沒有準確時間的概念,經常用雞鳴、太陽的位置,物體的影子等等來判斷時間,也就是說早起時,要漱口。可以根據當時的條件,使用鹽水、茶水、醋等可以殺菌的材料來清潔牙齒。
就效果來說,用鹽巴還是不錯的,可以殺菌消毒美白,現在還有人在用。曾經看到過有女生用鹽巴刷牙,據說可以讓牙齒更白。
晉代時期出現過牙籤,不過使用不是很廣泛,除非有食物卡在牙齒裡,才會找細小堅韌的物體剔牙。
除了漱口、剔牙,古人還懂得叩齒,就是讓上下牙齒相互撞擊,可以促進血液流通,看起來像是在磨牙。活到89歲的乾隆在介紹自己牙口好的原因時也說,牙齒要經常叩。
當然,古人再怎麼愛惜牙齒,其效果也不能和今天相比。細小的牙刷可以將牙齒間隙裡的汙垢清理乾淨,而且還可以用藥水把牙齒洗得光亮如初。
-
7 # 鈑金老油條
古代沒有牙膏和牙刷,古人是怎麼保護牙齒的?
在回答這問題前,就不得不提一個詞,“齷齪”。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個詞是:形容人品質惡劣,思想不純正 。形容氣量狹小,拘於小節。
《禮記》上也有“雞初鳴,鹹盥漱”的記載。
《史記・倉公傳》中還指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
古人顯然也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對於口腔清潔有著高要求,那他們是怎麼保護牙齒的呢?從古代潔齒產品的的產生與發展來看,人們已經意識到使用摩擦劑來去除牙齒表面的牙垢,使用藥物抑制口腔中的細菌,美容牙齒、保護口腔健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了解口腔知識、重視口腔健康清潔的國家。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中國古人就已有采用牙粉、食鹽等,擦牙、漱口的做法了。
一、牙刷
那老百姓沒有刷牙小工具怎麼辦?牙刷用不起,那用手指吧?細細長長的又靈活好像很合適.....
除了用手指,古人發現用小樹枝、嫩枝條來揩齒也能和牙刷起到一樣的清潔作用。將楊柳枝泡水裡,要用時,使牙齒咬開楊柳枝,楊柳纖維泡發了,支出來,像細小的梳齒。
“晨嚼齒木”指的就是用植物枝條來揩齒。
《南海寄歸內法傳》: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
二、牙膏
其中《外臺祕要》記載了“升麻揩齒方”:
升麻半兩,白芷、蒿本、細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搗篩為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沾取藥揩齒,香而光潔。
到了宋代後,還出現了“牙粉行”,專門出售中藥配製的牙粉。
《太平聖惠方》中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
三、古代護牙
其中,劉峻在《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中寫道:
豬牙皁角及生薑,西國開麻蜀地黃。
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
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
揩齒牢牙鬢髮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詩文裡說就是:取豬牙、皁角、生薑,開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再取等量的細辛以及荷葉,取等量的青鹽一同來燒,研磨煎煮,將這種藥物抹到牙齒上能夠固齒,同時還具有使頭髮與鬍鬚保持烏黑的功效。
《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
要知道,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也有防止齲齒的作用。
《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
七十多歲的老漢,每天喝一口酒漱口,一直都沒牙齒疾病......
可見古人的護牙大法真是我們如今都想不到的。
參考資料:
《醫說》、《延壽書》、《詩經·衛風·碩人》、《禮記》、《史記・倉公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外臺祕要》、《太平聖惠方》、劉峻《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
-
8 # 牧十安
所以在先秦是人們就用酒、醋、鹽水、茶水等東西來進行殺菌消毒,起到一定的口腔清潔效果。《禮記》記載“雞初鳴,鹹漱”,可見清晨漱在當時確實是一種清潔牙齒的方法。
牙籤和叩齒法西晉陸雲在寫給他哥哥陸機的信中說過:“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雖然在後世的我們眼中有些製作粗糙,但對當時來講卻是一種極好的創意了。
晨嚼齒木晚唐時出現了古代最早的潔齒工具,楊柳枝做的齒木。做法是把楊柳枝泡在水裡,使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讓裡面的楊柳纖維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一樣,起到刷洗牙齒的目的。
而牙刷一詞較為常態的出現實在元代,但也只是在上層社會中使用較多,用於刷洗的牙膏替代物還是鹽以及藿香、茯苓等中草藥,所以還是個比較奢侈的物事。
直到宋代,隨著工商業的快速發展,開始出現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吳自牧在《夢實錄》記載當時杭州的生活,“諸色雜貨中有刷牙子。” 可見牙刷已經比較普通了。蘇東坡還用松脂和茯苓為原料,晒乾研磨,篩選細末,製作“蘇氏牙粉”。
而在北宋醫典《太平聖惠方》記載:“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這應該就是最早的藥物牙膏的雛形了。
而且他們相信西班牙人的尿液是最好的清潔牙齒尿,所以那時的有錢人都會在家裡直接僱傭一個西班牙人,為的就是早上起來可以有一口新鮮的尿來漱口。
真的是看得人噁心的不行,這麼一比啊,還是我們的古人更有智慧一些。
-
9 # 宋源8
民國之前是瀨口,起床後喝水、就餐之前先瀨口。民國時期是牙刷沾牙粉。解放後有了牙膏,牙刷與牙膏成了好搭擋。六十年代的牙膏有中華、美加淨、白玉蘭等。那時的牙膏味道甘甜,可當糖果吃。如果同學們有胃不舒服的,擠點牙膏在口中含化,或吞嚥,過一會胃就不痛了。因為牙膏含鹼,可與胃酸中和,減輕或消除疼痛。
-
10 # 十三哥喂
對這個研究不多,不過在《紅樓夢》中,賈寶玉等人是用茶水漱口的,至於有沒有類似於牙刷的東西,不得而知,聽說有用柳當牙刷處理口腔清潔的,但效果顯然不好。
牙刷和正規牙醫的出現應該是在民國了,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也沒有大規模的普及,當時也很少有人用牙膏,而是用更加便宜的牙粉。有個傳統相聲叫《牙粉袋兒》也挺有意思。
回覆列表
其實古人也是有清理牙齒的,中中國人在兩千年前就已經懂得保護牙齒呢!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也是很愛乾淨的!那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是怎麼做的吧!
在未發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採用漱口的方式來護齒。《禮記》中就有“雞初鳴,鹹盥漱”的記載,表明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懂得用漱口來保護牙齒。不僅如此,古人還養成了早晚漱口的習慣。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明確提出漱口對保護牙齒的有益作用。
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使用樹枝,作為刷牙工具的記錄。“六者楊枝”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香料刷牙方法。在刷牙前先將楊枝一端弄成刷狀,然後用“刷子”去蘸取中藥粉或香料,在牙齒上反覆磨擦,這種刷牙方法與現代社會基本一致。
南樑的劉峻曾在《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中寫道:“豬牙皁角及生薑,西國開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鬢髮黑,誰知世上有仙方。”通俗來講,人們通過豬牙、皁角、生薑,開麻、熟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再取同樣數量的細辛以及荷葉、青鹽一同來燒。之後再研磨煎煮,抹在牙齒上,能夠讓牙齒變得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