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君
-
2 # 說道理的旁觀者
簡單來說就是洗腦袋。 皇帝嗎 清朝也沒網路 燒掉正版的書 剩下的你編 你寫什麼就是什麼 白的寫成黑的 黑的寫成白的
-
3 # 啟風說史
乾隆修《四庫全書》,名義上是蒐集、保護古籍,但更重要的是要藉此查訪民間流傳的違禁圖書。在尋書過程中,乾隆不斷下詔擴大查禁範圍。從記錄明末史事的筆記、野史,一直到涉嫌醜化清廷的時人著作、戲劇劇本,乃至康熙御批過的圖書,都統統查禁、銷燬。
禁書活動的“戰果”頗豐。僅1787年一年,浙江巡撫就上報應禁圖書538種。違禁圖書不僅要焚燒,還要毀版,1780—1781年朝廷收到書版15759塊,直接送往琉璃廠當柴燒。按照近代學者鄧實、姚覲元等人的不完全統計,乾隆借徵書為名,共禁燬書籍3000餘種。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藏書人畏禍而自行毀掉的圖書。
同時,以紀曉嵐、于敏中等為首的《四庫全書》編纂者,秉承上意,對所收圖書的“違礙”內容大肆刪改。學者陳登原在其所著《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將《四庫全書》對原書的刪改,分為五大類:直接忌諱之抽毀;託辭道德之抽毀;以人廢言之抽毀;為利己之道德而篡改;為利用其書而篡改。其中,因“女真”“胡虜”“匈奴”“蠻夷”等“直接忌諱”被刪改的圖書最為多見。
《四庫全書》總共收書3462種,存目(只收錄書名及介紹)則有6793種,後者是前者的兩倍。修書期間,又有至少2929種圖書(其中2453種被全毀)被禁燬,幾乎和《四庫全書》所收圖書數量相同。
著有《四庫全書纂修考》的郭伯恭說的言簡意賅,“《四庫全書》謂為清帝逞專制淫威之遺蹟也可,謂為銷燬書籍之殘餘也可,實不必以天下瑰寶視之。”
-
4 # 老照片
“盛世修書”自古以來就是彪炳史冊的功績,對於追求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來說,更不會錯過“修書”這一突顯自我的功業。
整個乾隆一朝,皇家的圖書編輯、印刷出版活動是相當可觀的。據記載,共編纂、刊印、抄寫書籍一百六十一種,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叢書《四庫全書》了。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類,網羅了眾多的古籍典籍。據《清會典事例》記載,此書經部收六百九十五部,一萬零二百一十九卷;史部收五百六十四部,二萬一千六百五十七卷;子部收九百二十二部,一萬七千八百零七卷;集部收一千三百三十部,二萬九千零四十八卷。共計三千五百一十一部,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一卷。從卷數上看,比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的明《永樂大典》還多兩倍多,確實是歷史上一部規模極大的叢書。
-
5 # 疼痛科侯大夫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經部,主要是孔子、孟子講授的學問和後人研究這些學問的書籍;史部,主要是歷史、地理著作;子部,主要是諸子百家的一些哲學著作和百科知識著作;集部,主要是一些文學著作和作家的文集。
那麼,乾隆編修如此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的起因是什麼?
1. 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但是乾隆帝認為範圍太小,應當把全國的藏書都蒐集彙總起來,編制《四庫全書》。
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
《四庫全書》從1773年開始編纂至1778年完成。全書四部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
2.除經史子集之外,另有存目6766種,共繕寫7部,分藏於文淵閣、文源閣、文溯閣、文津閣、文匯閣、文宗閣、文瀾閣。此外還有一部副本存於北京翰林院。
據《四庫全書》卷首開列編纂的人,前後共有360多人。這些人都是當時有學問、有專長的文人擔任。
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總纂官紀昀,他把《四庫全書》中每一部書的淵源、版本、內容都作了詳細的考證,編寫了二百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3.全書內容豐富,包羅宏大,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也都能從這裡找到它生存和發展的泥土和營養。
不愧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華人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繫統治弘揚大業的“傳國之寶”。
事實上,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也是大興文字獄的過程。據記載,有個浙江舉人徐述夔,被老鼠咬壞了衣服,氣憤不過,寫下了“毀我衣冠真恨事,搗除巢穴在明朝”的詩句。
4.不巧的是他詩集中又有“明朝期振翮(hé,翅膀),一舉去(到)清都”的句子,乾隆帝就說“明朝”(明天)暗指明王朝,“大逆不道”,結果連徐述夔的孫子都被處死。
乾隆帝修《四庫全書》的目的,固然是為了誇耀大清文治盛世,用以鞏固清王朝的歷史正統地位。
5.但出於政治目的考慮,乾隆是想借此機會對歷代漢族作者寫的書籍作一次全面審查,清除反抗清朝的民族思想,也就是採用編寫的辦法掩蓋和達到他禁燬圖書的目的。
6.據統計,在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的書籍數量約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共計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
7.即便被收錄到《四庫全書》中的很多古籍也經過了篡改,連一些涉及契丹、女真、蒙古的文字也被修改得失去了原貌。
7.即便如此,《四庫全書》的編纂無疑是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大鉅獻。它儲存了相當多的中國古代典籍,在國際上被稱為“華人修造的文化長城”。
-
6 # Sad向陽花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我來答。
乾隆編修《四庫全書》目的有一下兩點:
寓禁於征,控制輿論。這“寓禁於征”就是乾隆修《四庫全書》所用的政治手段。為了限制思想,乾隆開始徵書。在徵書的過程中燒燬掉那些不利於清廷統治的書籍,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寓禁於征”。其實縱觀編修《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也是乾隆對官員歷史觀的培訓,透過長達數十年的編纂過程,讓官員乃至天下讀書人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歷史觀,讓官員知道怎麼控制輿論,讓天下讀書人知道文字獄。這樣一來官員就人人自危,足以達到“自我閹割”的過程。
焚書坑儒,加強統治《四庫全書》收書不過三千四百多種, 而焚燬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總數,為13600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 這樣的編書, 其居心何在, 可想而知。不過就是想學始皇帝焚書坑儒,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四庫全書》所收之書,經過重重選擇,銷燬了與統治者不和的思想著作,但凡有民族思想的書籍,幾乎被銷燬一空。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是致命的打擊。以我的家鄉浙江為例,據史書記載:
從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七年的8年間,就毀書24次,所毀之書種類高達530多種,13800多部。《四庫全書》一書雖是資料文獻,卻也是乾隆犯下滔天大罪的證據。
於我中華民族而言,乾隆就是千古罪人。功難比始皇,其罪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雖說編書為後人研究提供了史實資料。但查禁銷燬一批書,對我中華民族文化造成了嚴重損失。封建帝制,君主肆意妄為,無疑就是毒瘤。
-
7 # 吉林有色風
乾隆皇帝修撰《四庫全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炫耀文治武功,點綴生平,籠絡文人士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加強封建文化專制主義政策。
回覆列表
要先了解乾隆皇帝為何要編撰《四庫全書》就要先了解《四庫全書》是本怎樣的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簡單的說就是《四庫全書》就是大清王朝的官方百科全書。
1.《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
乾隆皇帝編撰《四庫全書》的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於是乾隆皇帝就下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採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
此外早在乾隆初年,民間就早有編撰類似的百科全書的呼聲。當時的民間學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周水年的這一呼聲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正是如此對於編撰《四庫全書》而言,早已有了深厚的社會基礎。
2.盛世編書,展示國家的實力
對於編撰《四庫全書》這樣浩大的工程而言,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力是無法順利完成的。可以說乾隆皇帝編撰《四庫全書》是國家實力的展現。
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體現就在於它的經濟、政治、軍事、疆域以及文化等是否取得重大成就。其中文化方面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搜求典籍、編纂圖書。綜觀歷代王朝幾乎都有訪書、編書的舉措,特別是在王朝的鼎盛時期更是如此。諸如唐代有經書定本《五經正義》,以及《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紀傳體史書;宋代有三大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和《冊府元龜》,以及編年體史著《資治通鑑》;明代有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本來就驕傲的乾隆皇帝,更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展現自己當政期間國家強盛的機會。
3.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在編撰《四庫全書》的時候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修書毀史。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燬書籍,還銷燬了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
此外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比如說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地位。
可以說乾隆皇帝編撰《四庫全書》是加強清王朝統治在文化方面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