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春華攀巖推廣中心
-
2 # 書霞育兒說一歲內的孩子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應採用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相結合的方式,主動運動,既進行一些簡單的抬頭,翻身,爬行等練習,被動運動,既父母給孩子做一些健康操、按摩操,來促進孩子的生長髮育,按摩操還能增進親子感悟的培養。
一歲到三歲的孩子這一時段的孩子,要選擇能夠幫助提高身體協調能力的運動,而且為了培養孩子運動的興趣和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要有針對性的加進一切有趣的遊戲。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一段年齡的孩子缺少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運動方式不能過於複雜,應該要簡單、安全為主。適合1-3歲孩子的運動有爬行、攀登、跑、跳、拍球等。
三到七歲的孩子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更適合戶外運動,如進行日光浴、做操、跑步、打球、年齡稍大的孩子適宜彈跳為主的運動,如跳繩、摸高、打球,能幫助孩子長的更高,此外爬山、游泳、球類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七歲到十二歲的孩子,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適合的運動有俯臥撐、仰臥起坐、羽毛球、跆拳道等等。父母要積極參於孩子的運動,這樣除了能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悟,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運動習慣,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
3 # 吳教練說運動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根據其身體發育的特點制定相應的運動方案。
一、瞭解兒童進行運動鍛鍊的目的是什麼?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兒童的身體素質,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平衡、協調。
二、瞭解兒童不同的身體素質最佳鍛鍊時間。在兒童的成長中,身體素質的發展不是勻速的。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各項素質增長的速度不同,把身體素質增長速度快的年齡階段叫做身體素質發育敏感期。只有根據青少年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特點,採用最佳運動教學內容和方法,才能提高青少年的體質水平,減少運動損傷。在兒童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內,重點發展該項素質。(見下圖)
三、瞭解各項素質的鍛鍊方法。
1.速度。分為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位移速度。反應速度的訓練方法有:聽指令指自己的身體器官,聽指令蹲下、站立、跳起等。動作速度訓練方法有:敏捷梯練習、20秒開合跳計數等。位移速度訓練方法有:衝刺跑、下坡跑等。
2.力量。訓練方法有跪姿俯臥撐、單槓雙手懸吊、跳臺階、單腳蹲起等。
3.耐力。訓練方法有間歇跑、中長跑。
4.柔韌。靜力性拉伸、動力性拉伸(注意不要用力過猛,容易拉傷)。
5.靈敏。訓練方法有8字形跑、躲避發射來的海綿球、聽指令向前向後變向跑等。
6.平衡。訓練方法有單腳站立、走平衡木、走BOSU球等。
7.協調。訓練方法有跳繩、拋接球、側交叉跑等。
兒童訓練方法有很多種,關鍵是要知道了鍛鍊的目標,鍛鍊的年齡,鍛鍊的原理等。可以做組合動作,讓鍛鍊更有趣!
-
4 # 久隱517
好動是嬰幼兒的天性,嬰兒降生的第一次啼哭,就是他來到世間後的第一次運動。嬰兒到了3個月,就已不滿意襁褓環境了,會不停地手舞足蹈,這時父母應給他充分的“自由”。只要不著涼,就讓孩子自己玩,等他玩累了就會自己停止的。
寶寶剛出生時的動作是無意識、不協調的,隨後大腦和周圍神經以及骨骼、肌肉逐漸的發育,寶寶的動作日臻完善。寶寶動作的發育存在著如下規律:
1.頭尾規律。動作發育由上而下,如先抬頭後抬胸,先學會用手拿東西,然後才學會坐、站立、行走等。
2.由近到遠。寶寶一般是先學會抬肩、伸胳膊,之後學會雙手握物,最後才會用手取物。
3.由不協調到協調,由泛化到集中。3~4個月大的寶寶看到玩具會開心地手舞足蹈,但卻無法一下子拿到玩具,而在半歲以後就能準確地一把抓到。
4.由粗動作到精細動作。寶寶一般是先發展抬頭、坐、立、走等大動作,隨後才會做手指捻物、腳尖行走等精細動作。
家長應該鼓勵寶寶多運動,運動有利於鍛鍊肌肉和各器官的協調功能,可讓身體變得棒棒噠,所以需要針對寶寶的不同發育階段,進行適當的鍛鍊。
1.抬頭
初生兒的頸部肌肉是完全無力的,在將其從仰臥位扶至坐位時頸肌僅有短暫用力。初期可適當讓寶寶進行抬頭訓練,處在俯臥位的情況下,正常的發育規律為:1個月的寶寶下頜能短暫地離開床面;到4個月時胸部已經可以離開床面、且面部與床面呈垂直狀態。
2.坐
寶寶到了6個月時,可以練習拉著他的手能從仰臥位坐起來,寶寶可以自己用手向前撐著坐穩;到了8個月即使不用手支撐也穩穩地坐住了。
3.爬
7~9個月時寶寶能爬著用手支撐身體,使身體離開床面;8~9個月時就可以匍匐前進了;到了一歲則可以以手膝並用地快速爬行,少數寶寶這時喜歡坐著滑動臀部向前移動。
4.站立和行走
11個月時寶寶可以扶著欄杆站立;13個月時一般就可以獨自走路了,但這時還不熟練,每步的距離、大小、方向也不一致;到了2歲時步態就變得穩定了,但仍需眼的協調,2~3歲時學會跑,但不能迅速起步及停止。
5.跳
1歲半左右時寶寶能夠用一隻腳跨過低矮的障礙物,2歲時能並躍下一級臺階,也能併攏雙腳往前跳一步或者原地跳躍,3歲時能用單腳跳過低矮的障礙物。
生命在於運動,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1.和孩子一起參加運動
和孩子一起運動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使孩子玩得更加開心,更有益於身心健康。自己本身就不愛運動的父母很難說服孩子去進行鍛鍊,要儘量使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時間可以多帶孩子到戶外,別怕孩子累,睡一覺就很快又恢復了。
2.和孩子一起制定運動計劃
一份合理的運動計劃有助於孩子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特別是當孩子功課忙、作業多時,更要有計劃地運動;這樣可使他保持旺盛的精力,消除疲勞,提高學習效率。但要注意這份計劃的制定需要孩子共同參與,這樣孩子才會有積極性。
3.帶孩子去遊樂場
公園的遊樂場是孩子運動的理想去處,在上下攀爬的過程中,既鍛鍊了四肢的力量,同時也釋放了精力。此外跳繩、跑步都是好好的體能運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皮球。
4.適當鼓勵孩子
孩子手腳還不太靈活、體能也不夠充沛,容易在運動的過程中產生受挫感,所以家長要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及時予以表揚,還要經常變換鍛鍊專案以增強孩子對運動的興趣,不要動輒就批評其“缺乏恆心”,這樣孩子可能真的就變成缺乏恆心的樣子了。
在培養培養孩子運動興趣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下事項:
1.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即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發現鍛鍊的樂趣,養成愛運動的習慣,並由此而受惠終生
2.要正確地對待鍛鍊和體育活動,不要把運動和讀書學習對立起來,認為參加運動會影響讀書,也絕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種懲罰或家務。
3.如果你的孩子對某項活動似乎毫無理由地抵制,或者突然對先前喜愛的運動失去興趣,家長就需要懷疑孩子是否存在視力、聽力等方面的問題,有必要去醫院進行檢查,看看孩子是否因為健康問題妨礙了他的興趣和表現。
4.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有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自身的肥胖、手腳笨拙、反應遲鈍、身材矮小等原因而導致強烈的自卑心理,進而排斥和運動。對此,父母要及時開導孩子,努力讓他們明白“重在參與”的道理,不必過分看重運動表現或運動成績,實在不行就需請心理醫生幫忙了。
分享一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歷了,寶寶今年3歲了,開始讓他識字,認字。之前都是從淘寶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
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回覆列表
運動鍛鍊對孩子們正常的生長髮育有如此多的好處,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運動專案和運動時間。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適宜運動。
1歲到3歲的幼兒期:此期要選擇能夠幫助提高孩子運動協調能力的活動,而且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堅持運動鍛鍊,要結合一些有趣的遊戲進行,同時要注意這一時期的孩子們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因此應該選擇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爬行、攀登、跑、跳都是很好的運動形式。
3歲到7歲的少兒期:此期的孩子們更適宜進行室外活動,接受日光浴、空氣浴,做操、跑步、打球等。較大年齡的孩子適宜選擇以彈跳為主的運動,特別是摸高、跳繩和引體向上等運動對身高的增長都有益,同時游泳、健身操、球類運動、雙槓等都是可以選擇的專案。應當注意避免選擇鉛球、舉重等運動。
一般來說,根據不同年齡孩子所處的發育階段,大致可以安排這些運動內容:
5歲前:年齡小的可以安排簡單運動,例如爬行,走,跑,跳;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學著騎腳踏車來發展平衡和協調能力;
5-7歲:幼年後的第一個生長髮育高峰,但不能承受大強度,長時間運動,這個階段重點在培養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例如趣味性的滑冰、游泳;
8-11歲:身體已經有一定基礎,可以發展孩子的基礎素質,但仍以興趣導向為主,需要注意避免強對抗、高風險的專案,避免出現損傷,影響孩子的興趣甚至身體發育。
可選擇的專案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舞蹈,這類非身體對抗類的運動。
11-14歲:訓練中可引入技戰術練習,學習更復雜的技能,發展一般力量,強調有氧耐力、柔韌、協調、平衡的提高。
15歲之後:可以承受更大的訓練強度,例如這個階段可以安排最大力量的訓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