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風華夜未央

    年逾古稀的范增,最後之所以落寞而終,皆因他不能為項羽所用。

    范增出生於公元前277年,居鄛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他是項羽必不缺少的謀士,范增的一生也是很具有戲劇性的,范增在史書上的記載不多,最出名的事蹟就是鴻門宴。《史記·項羽本紀》載:”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計。”范增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跟隨項梁的時候,范增都已將近七十歲高齡了,這個時候的范增雄心壯志依舊不改,不得不讓人佩服。

    范增早先追隨的是項梁,作為楚營之中的主要謀士,范增連續輔佐項家叔侄兩代,項梁死後,被項羽尊為”亞父“,受到極高的禮遇。就算是項羽在項梁去世後,對范增如何禮遇、客氣,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僅僅只是君王和臣子的關係,項羽對范增也不會百分百信任,他本來就是個多疑的人,遇到再優秀的人才都無法為自己用,這是項羽的悲哀。

    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由項強劉弱轉化為劉勝項敗,這其中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劉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他自己在爭霸後,總結自己勝利的原因時說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一語道破劉邦、項羽之間的差距。項羽本就是自負的人,又不肯聽他人之言,一意孤行。更是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的實際情況,只知道以武力奪取天下,不用智謀,。既無自知之明,更無知人之明。

    項梁去世後,范增的意見就逐漸不被項羽重視,在項羽眼裡,范增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謀士,他的建議固然重要,但是最終做決策的還是他西楚霸王。在之後的時間裡,范增算是逐漸看清了項羽的真面目,這樣一個君主,是根本不能成就大事業的。

    特別是鴻門宴上項羽的表現,更是讓范增徹底失望。鴻門宴上范增多次失意項羽動手,但是項羽念及情義,遲遲不肯動手。見項羽不動手,范增便自己動手,他讓項莊舞劍,其意卻在沛公,最後被項伯阻止,且還在張良的掩護下,讓劉邦給逃脫了。眼看煮熟的鴨子就飛了,這事放在誰頭上,都會很生氣吧,見大勢已去,范增大怒,撥出寶劍,劈碎劉邦贈給他的一雙玉斗,明斥項莊實則是在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的這句話成為他憤怒的絕唱。那一夜,他開始由人生的巔峰走向谷底。

    公元前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滎陽,於是向項羽請和。項羽一心軟,又想要同意劉邦的請求,范增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明確告訴項羽,再放過劉邦一定會後悔。其後,項羽與范增攻滎陽,這是個大好的逆轉機會,卻被劉邦施以反間計,搞得項羽猜忌范增,范增一怒之下告老回鄉,項羽同意了。范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

    信發出給項羽後沒多久,范增就在趕回家的途中因背疽發作而死,終年74歲。除卻了功過是非、成王敗寇之外,范增七十多歲,身世浮沉,還在戰場、政壇飄搖,無所依靠,是一個可憐的老人,也是歷史的一個悲劇。

    但是,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據民間野史傳說,范增其實並沒有死於毒瘡,而是藉著金蟬脫殼之計,逃出了項羽對他的監視。最後,范增帶著自己的家人隱居到九遮山的一個山洞之中。范增隱居九遮山的時候,教導山中的百姓種植農產品,修築山路,為山中的百姓帶去了很好的生活。

    後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之後,訊息傳到了九遮山附近,范增在聽到這個訊息之後。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說道:“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這時,山中的百姓知道了他就是項羽身邊最著名的謀士“亞父”范增。但是當旁邊的村民問他是不是范增的時候,他卻矢口否認,第二天,范增就帶著家人搬離了九遮山,不知所蹤。

  • 2 # 路遙lgy

    楚國被秦國滅亡後,楚國貴族以項梁為首的決定起兵反秦。范增出計謀,讓其推舉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以便召集更多的楚華人加入隊伍。項梁聽從范增的建議,找到了熊心,並重新立為“楚懷王”。

    可以說,范增在楚軍這枝隊伍的成立,包括壯大,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項梁戰死後,范增跟了項羽,成為項羽最重要的謀士。

    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關中,佔領咸陽。項羽大軍四十萬住在鴻門,劉邦十萬軍隊住在灞上。范增對項羽說:“劉邦這次進咸陽,不貪圖財物和美女,其野心不小。現在若不消滅他,將來後患無窮”。

    “鴻門宴”上,范增怎麼努力,項羽也沒有殺劉邦。使劉邦又得以積蓄力量出漢中,與項羽開始了“楚漢之爭”。

    公元前203年,項羽圍困劉邦於滎陽,劉邦想求和,項羽不同意。范增說這時候是消滅劉邦最好的機會,要抓緊時間。

    劉邦手下謀士陳平,原是項羽那裡投奔過來的,他知道項羽這個人猜忌心很重,於是用劉邦給他的重金,用反間計,使項羽對范增失去了信任。

    范增十分生氣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范增屢次建議項羽消滅劉邦,項羽都沒有聽從他的計謀,他感覺項羽敗勢已定,就告老歸老家彭城了。只是,由於疽瘡復發,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項羽不能聽范增的計策,失去統一江山的機會,遭到致命失敗,最終自刎而亡。

  • 3 # zeng微塵

    在楚漢爭霸,范增的下場極其悲慘。他在70歲高齡加入反秦義軍,卻落得個“蛆發背而死”的下場,也許有人不以為意:項羽都烏江自刎了,范增還能有好日子過?但范增死時,項羽正在滎陽打得劉邦大敗求和,可謂是天之驕子意氣風發。項氏集團的股票正在步步升值,享有“亞父”之稱的范增不但沒有坐享公司紅利,反而被掃地出門,這隻能說明“範總經理”在“項董事長”的心目中是可有可無的,這就是范增的失敗之處。

    范增與項羽,其實是處處對著幹的:范增好奇計,項羽卻迷信武力;范增敢下毒手,項羽卻有婦人之仁;范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項羽卻顧及面子;范增認為劉邦是勁敵,項羽卻在劉邦還軍灞上後,消除了對劉邦的記恨。

    領導與下屬之間有分歧是在所難免的,劉邦就曾對陳平受賄的作風有意見,但陳平透過委婉的解說,讓劉邦接受了他。范增與項羽性格不合,又不肯想辦法磨合關係,以至於矛盾越鬧越大,最後不得不捲鋪蓋走人了。

    其實范增的大多數計謀是不怎麼高明的,甚至是令人所不齒的,就拿鴻門宴來說,他勸項羽殺掉前來道歉的劉邦,其實這種下三濫的手段不要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高階謀士,就是街頭小混混都能想得出來。順便說一下,當時有大大小小十幾股勢力,如果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殺掉劉邦,項羽的信譽就會大打折扣。俗話說信譽是企業無形的資產,一個企業透支了信譽,就沒有人願意與之合作,同樣的道理,項羽要是沒了信譽,以後就不會有人敢來投奔他。

    項羽雖然一生殺人無數,但他出身貴族,講氣派,殺人是要透過光明正大的方式完成的。而且在當時的楚漢實力對比中,不光項羽認為殺死劉邦就像踩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幾乎全天下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然而范增卻不懂領導的心思,一味的堅持讓領導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或許范增改變溝通方式,結果有可改變,不過歷史哪有不過之說。

  • 4 # 雲海大飛鴿

    范增做為秦末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被西楚霸王項羽尊稱為"亞父",是楚漢相爭中關鍵性的人物,如若當時的項羽聽從范增意見的話,歷史都有可能重新改寫。但是為何一個如此人物最後會鬱鬱而終呢?

    一、遇主不明,項羽生性多疑、獨斷專行又有點自以為是,不喜聽從他人意見,曾幾次,范增進言,欲奪天下必除沛公(劉邦),可項羽不以為然,後來設立鴻門宴時,范增又幾次以目示意項羽動手,可還是不聽,最後只有親自安排項莊舞劍,意在刺殺沛公,卻不料被人識破阻止,最後沒能成功。

    二、主次不分,很多事情范增在動手之前都不曾與項羽商量,特別是鴻門宴刺殺沛公沒能成功後,更是指桑罵槐,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三、小人算計,劉邦的手下陳平告訴劉邦,可以利用項羽的多疑略施離間之法,後來果然成功,項羽削其兵權不與重用,最後范增暴怒立即請辭,項點首同意。

    四、太過執著,范增做什麼事不擇手段,必欲達到目的為止,可惜遇到的是生性多疑的項羽,根本就不可能自己做主,因此鬱悶壓抑之下自然憋出暗病。

    公元前204年,范增於辭歸途中還未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因背疽發作而死。

  • 5 # 看不見的角落

    范增和項羽一樣,他的一生也是充滿了悲劇性色彩。他生於戰國時期,直到七十歲才出山輔佐項氏叔侄。本來他的心裡是想像姜子牙一樣,輔佐周文王、周武王開創又一個周朝800年的江山。但是事與願違,項梁,項羽倆叔侄在性格和能力上與周文王,周武王的差距實在太大,范增雖然有才華,但是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還是落寞而死。

    像范增這樣有才華的人只要是尋到了明主,一定可以開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很可惜的是范增始終沒有遇到真正能讓他發揮出才能的主人。范增一生的悲劇來源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范增出山時已經有70餘歲,是項梁、項羽兩叔侄的長輩,所以在項氏集團當中,他的地位其實非常尷尬。項氏叔侄無論是項梁還是項羽他們都是主上,而范增是臣下。但是自從項梁死後,項羽接掌權力。范增雖然名義上是項羽的亞父,比項羽大了四十餘歲,但是他終究還是臣子。這樣的身份,很容易就造成項羽的猜忌。而且每天聽自己的下屬耳提面命,言傳身教,多少都會引發相項羽的不滿。而這一點恰恰又被劉邦手下的陳平所利用,巧施反間計,使得范增和項羽之間產生矛盾。

    第二,項羽這個人是一個情緒化色彩非常濃厚的君主,他沒有一般政治家所具有的冷靜和睿智。他所憑藉的完全是一腔豪氣和熱情,他的才華都是基於他這種性格上培養出來的,所以他能夠背水一戰擊敗秦軍,他能夠自封楚霸王東征西討,威震天下。

    但是打天下和治天下畢竟不同,在成為西楚霸王之後,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他的後勤內政很多方面,靠范增一個人獨立支撐。而且沒有建立起健全的官僚群體和行政隊伍,這就凸顯了范增的位高權重。而項羽的軍事行動完全要依賴范增在後方的支援,這就是兩者之間互相猜疑的前提。而看漢王這邊,蕭何在後方為他籌措錢糧,撫平內政。但是同樣的他也將自己的子侄全部派上前線,目的就是為了杜絕劉邦對他的防範猜忌之心。

    所以說像范增和項羽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劉邦更是趁虛而入,造成了范增的悲劇。

    第三,范增的才華不下於張良,他能夠和項羽巧妙的配合,在彭城腳下打敗了氣勢洶洶的劉邦聯軍。這一仗可以說是以少勝多,一度打滅了劉邦爭奪天下的野心,使他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東奔西跑。這也證明範增是一個很出色的軍師,但是在項羽正式建國之後,他沒有很好的轉變身份成為一個合格的宰相。這就造成了他本身權責不一、統轄不明、內外不分的尷尬局面,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文:經典守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人性染色體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