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岳家山人說春秋

    春秋時期楚國一度是實力強大的國家,為了和晉國爭奪中原霸權多次發生戰爭。在兩國對峙的一百年中,晉國多數佔據上風。比較大的城濮之戰,鄢陵之戰都是楚國失敗告終。唯一的一次泌之戰險勝還是以為晉國收到秦國牽制才促成的。所以楚人最後總結衰敗原因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一個成語“楚才晉用”

    楚才晉用對楚國衰敗作用比較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申公巫臣,一個是伍子胥。

    我們先說申公巫臣,公元前589年,申公巫臣在楚國的內部黨爭中失敗(也有說是為了美女夏姬),借出使齊國的機會投奔了楚國的勁敵晉國。楚國子反殺了巫臣全家。一個月後,子反接到一封信,正是從楚國出逃的巫臣寫的,上面寫著:我要讓楚國受命奔走,疲竭而死。為了向楚國復仇,巫臣給晉景公獻上一個對楚國影響巨大的計策,全力扶持與楚國為鄰的不安分的吳國,教吾人制造和使用戰車等,推動了吳國中原化的程序,從而有力量打敗楚國。

    再說另一位直接帶兵殺入郢都,掘墓鞭屍的伍子胥。伍子胥為報仇逃到吳國,忍辱負重,作為謀士輔佐吳王為的就是打敗楚國。提出了最早的游擊戰術,把吳軍分幾個小股輪流對楚國進行騷擾戰,楚國出擊吳則後撤,吳國主力待楚人疲憊不堪時大舉進攻,直殺郢都。為報家仇,居然挖開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何等仇恨,楚國豈能不敗?

    最後還有楚國日益加重的內部矛盾,貴族和國家之間利益的衝突積重難返,造成了泱泱大國居然被一個小小的吳國擊敗!

  • 2 # 農民更瘋狂

    我是微塵,我來回答。

    題主這個問題,是前506年吳國與楚國那一場“柏舉之戰”的故事。 那為什麼吳國三萬部隊差點滅了實力強大的楚國呢?所有事情的發生,有因必有果,大多情況下,往往是一果多因。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吳國攻打楚國的時候,楚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前632,晉、楚兩國在衛國城濮進行逐鹿中原的首次大戰。楚令尹成得臣 (字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元氣受損,子玉自縊而亡。史稱“城濮之戰”。

    二,吳國在長大,楚國在衰敗。早在晉國和楚國爭霸時期,吳國長於水戰而不善陸戰,晉國為了牽制楚,派人教吳國陸戰技能,吳國軍力逐漸強大起來了。

    三,在兵聖孫武指揮下,採用游擊戰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戰術。吳國知道正面打不過楚國,遂採用將部隊分成三隊,輪流偷襲楚國,楚國大軍開到,立馬撤退,等楚國大軍退走,第二隊再去騷擾。如此反覆。這樣六年下來,一是使楚軍疲於奔命,空耗國力;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麻痺了楚軍。

    四,看準時機,一鼓作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前506年,楚國攻打蔡國,蔡國向吳國求援,吳國國君闔閭和大夫伍子胥知道楚國外臨秦、晉的威脅,內部局勢混亂,此時攻楚正是時候,就答應了蔡國的請求出兵救蔡。如果按常出牌,吳軍進攻楚中腹地,一馬平川的南陽盆地適合大軍行動,要走方城,但是孫武卻選擇了走三關險道,偏偏楚軍又對三關疏於防守,吳軍很快就突破三關,快速南下進至漢水東岸。吳軍連戰連勝,一直攻入楚都郢都,楚昭王逃往隨國。

    柏舉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此戰楚國差點亡國,雖然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但是元氣大傷,就此沉淪。吳國經此一役,強勢崛起,為日後爭霸打下基礎。(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 《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認為五霸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3 # 小編虎哥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不管是在春秋時期,還是在戰國時期,楚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特別是在春秋時期,楚國和晉國之間的爭霸,成為主要的歷史事件。不過,在春秋後期,楚國卻在新崛起的吳國手上吃到了一場慘重的敗仗,這場戰役就是柏舉之戰。在柏舉之戰中,吳國出動了3萬大軍,結果不僅擊敗了20萬的楚國大軍,甚至還差點滅亡了楚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國都城的遠端進攻戰。根據《史記》、《春秋》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506年,晉國等諸侯國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共同商討討伐楚國。對此,楚國選擇進攻蔡國,以此迴應晉國等諸侯國之間的聯盟。在楚國進攻蔡國的時候,一直對虎視眈眈的吳國決定以救援蔡國為藉口,以此發兵征討楚國。公元前506年的冬天,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為先鋒,率領3萬吳軍進攻楚國。

    在吳國大軍出動後,蔡國、唐國也選擇加入。在三國大軍來到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說今安徽鳳台)後,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以此達到對楚國的戰略奇襲。等到吳國大軍突然深入到楚國腹地後,楚昭王自然非常慌張,於是調集了20萬大軍,派遣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等迎戰吳軍。吳國君臣見楚軍主動出擊,遂採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透過退避三舍來實現以逸待勞,以此實現對楚國大軍的打擊。

    楚國大軍在遭遇失利後,選擇在柏舉(今湖北麻城,一說湖北漢川)列陣,準備再戰。在兩軍對陣之際,吳王闔閭的胞弟夫機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很快就被吳軍擊潰。在這之後,孫武指揮部隊乘勝追擊,迅速將沈尹戍部包圍。最後沈尹戍見大勢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在此基礎上,楚昭王因為楚軍的節節敗潰,率先從楚國都城逃離。由此,吳軍於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

    最後,雖然因為秦國的支援和楚國龐大的疆域難以全面佔領,促使楚國得以成功復國。但是,獲得柏舉之戰勝利的吳國,還是差點滅亡了楚國。究其原因,吳國之所以能以3萬大軍戰勝20萬大軍,一方面是吳國準備充分,並且擁有孫武、伍子胥、夫概等名將。就伍子胥來說,對於楚國的情況十分了解,而孫武的戰略突襲方案,更是成為兵法運用上的經典案例。另一方面,就楚國來說,長期和晉國的爭霸戰爭導致自己內部實力明顯損耗,再加上楚昭王父親楚平王荒唐殘暴,任用奸臣,也是導致楚國內部混亂的重要原因,從而為柏舉之戰的失利埋下了伏筆。總的來說,柏舉之戰讓楚國在春秋後期一蹶不振,而吳國則順利稱霸中原。

  • 4 # 燕趙節度使

    一句話:國先自伐而後人伐之。

    吳國為了擊敗楚國,做了長期的準備,而楚還懵懂無知。

    在吳國不斷壯大之時,還得到了強力外援,就是晉國。

    以前吳國在江南水鄉,擅長水戰而不擅長陸戰,楚國的世仇晉國派人到吳國,幫助 吳訓練士卒陸戰之法,其實是為了讓吳國進攻楚國,進而牽制楚國,是它不能北上與晉國爭霸。

    不得不說,晉國這招“借刀殺人”之計實在是高!

    在晉國的軍援下,吳國軍事實力迅速提高,在陸戰方面與楚國不相上下,唯一的缺點就是兵力少。

    除了訓練軍隊,吳王闔閭還積極招納人才,比如被楚國殺得家破人亡的伍子胥,和兵聖孫武,都來到吳國。

    在二人的輔佐之下,吳國勢力大增,有了能與楚國一戰的勢實力。

    相反,此時的楚國危機重重,內憂外患不斷。

    內憂

    楚國內部,自相殘殺,嚴重削弱了自身的實力。

    費無極乘機陷害郤宛,唆使令尹子常殺郤宛及其族、黨,與郤氏親善的伯氏之族被迫逃亡到吳國,後來伯嚭成為吳國太宰,與楚國為敵。

    楚國大臣沈尹戌向令尹子常尖銳指出:“三族,國之良也,而不愆位。吳新有君,疆場日駭。楚國若有大事,子其危哉!知者除讒以自安也,今子愛讒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

    令尹子常只得於公元前515年)九月,殺了費無極與鄢將師,盡滅其族。

    這一番自相殘殺,令楚國內部十分動盪不安,人人自危。

    令尹子常弄權,貪汙受賄,搞得朝政烏煙瘴氣。

    蔡昭侯、唐成公等來拜會楚王,因為拒絕子常的索賄,竟然被關押了三年,直到兩國大臣向子常賄賂才獲釋。

    蔡昭侯回國途中,氣憤的說:“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子常的胡作非為,令蔡國和唐國倒向了與楚國為敵的吳國。

    而此時,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伯嚭等輔助下,國力迅速強大了起來。

    經過充分準備,闔閭開始向楚國進行試探性進攻。

    闔閭以清除吳王僚的舊勢力為由,出兵楚國的附庸國徐國和鍾吾國,小勝之後退兵。

    闔閭向伍子胥請教破楚之計,伍子胥說: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駐我擾。

    吳軍就用這個戰術,搞得楚軍三年,令楚軍疲憊不堪。

    前506年,吳國聯合蔡國和唐國,大軍進攻楚國。

    楚將子常爭功,貿然率軍進攻吳軍,結果三戰皆北。

    初戰大勝,吳軍士氣高漲,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與楚軍決戰。吳王闔閭弟夫概對闔閭說,子常不仁,其臣無死志,如率先出擊,楚軍必逃,繼而大軍進攻,吳必勝。

    闔閭沒有同意。

    夫概認為戰機稍縱即逝,遂自作主張率其部五千人先擊子常軍,結果子常軍大敗,楚軍亂。

    闔閭見狀,立即下令全體吳軍進擊,大敗楚軍。 此即柏舉之戰。

    此後,吳軍如摧枯拉朽般五戰五勝,佔領了楚國首都郢都,楚昭王攜其妹季羋畀我倉皇逃亡。

  • 5 # 南方鵬

    楚國無論在春秋還是戰國時期,都是妥妥的大國,周成王以子爵封熊繹於楚蠻,拉開了楚國崛起的序幕,“篳路藍縷”後,蠻楚就此與中原發生交集發展到摩擦交鋒,求封不得又被中原看輕,成為楚國自強的動力,到“我蠻夷也”的自負自信,從此成為中原霸主的心腹大患,在春秋時先後與齊國、晉國、宋國等大打出手,有來有往,與主要對手晉國的爭鬥不落下風,到了楚靈王楚平王時,內亂頻起,國力漸衰,而此時的吳國,在楚國貴族巫臣和晉國的襄助下走強,楚國東南出現敵手,自此形勢大變。

    多措並舉後,疲於奔命的楚國已是左支右絀,在約前506年,吳國發動全力,聯合唐國蔡國傾力一戰,運用深入迂迴調動敵軍等戰術,使得戰在我不在敵,柏舉一戰摧毀楚軍主力。楚國至此內憂外患迸發,無力阻住頹勢,人心離散,兵敗如山倒,被吳軍攻入國都,據說伍子胥對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屍。司馬遷評價伍子胥說: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白絹病的花生結果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