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京貢1號五常大米
-
2 # 小希時間
如果玉米價格上漲過快,深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會選擇進口玉米嗎?
18年本地的玉米漲幅較大,一年的時間裡每噸漲了至少200元,當前市場流通的玉米每噸達到了1960元,摺合每噸接近1.0元的關口,原本東北的玉米價較低,在大需求量面前價格接近了華北等地玉米價格,這是歷年以來少見的行情。
一段時間內玉米漲幅較大,壓低了深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導致利潤率降低。像山東當地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就是如此,為了擺脫高價的玉米,十二月份特意進口了五十多萬噸的玉米(畢竟到港口的玉米價格與本地玉米相比更加便宜),緩解了當前市場中玉米緊缺的局面。
國外的玉米價格相比較更便宜,而且玉米質量也不錯,但是有進口玉米配額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對本地玉米價格影響較小,進口玉米的配額僅僅六七百萬噸左右,而我們每年的玉米消費量佔到了二億多噸,進口玉米僅佔約2%左右。
舉例,當一個地方玉米供需緊張,玉米價格上漲時,進口玉米會緩解當地的玉米供應緊張的局面,會抑制玉米的快速漲價,甚至會有所降價。但是總的趨勢並沒有改變,畢竟進口玉米的量不高,影響有限。
-
3 # 怡庭農業
如果玉米價格上漲過快,深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會選擇進口玉米嗎?隨著年底的臨近,農戶售糧高峰期的到來,貿易商與售糧農戶的博弈也進入了高峰期。從目前的局面來看,似乎貿易商站在了下風,玉米價格有上漲回暖的跡象。很多人也在擔心,如果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加工企業利潤不斷下降,會不會選擇進口玉米?導致國內玉米價格重新回落呢?首先玉米加工企業進口玉米是一直存在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使玉米價格不漲還是會有一定的進口。因為中國現在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每年都有一定的進口玉米配額。只要有資質的加工企業,都是有機會申請進口玉米的用量。其次中國為了保護國內玉米,避免受到進口玉米的衝擊,目前我們進口玉米採用的是配額制。也就是企業有進口玉米的需求,需要提前申請,經過審批才有資格獲取這個名額的。也就是說,今年到港的進口配額玉米是上年申請的,而今年申請的話只能下年使用。所以短時間內進口玉米根本影響不了國內玉米的價格。下面是最新的玉米價格走勢,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另外19年的進口玉米額度已經公佈出來,和上年保持不變還是720萬噸左右,所以說即使現在玉米價格再漲,下一年的進口玉米也就那麼多用量,玉米加工企業想要加大進口用量,短時間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目前我們需要關心的,不是進口玉米對國內玉米價格的影響。而是玉米的替代物比如高粱,大豆,大麥這些農產品是不受配額限制的。從理論上講,如果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到了一個臨高的介點,深加工加工企業會選擇別的農產品來替代玉米的。這些才是我們需要關心的重點!從長遠來看,國內玉米價格將會進一步走高,因為經有管部門預測,中國在2018/2019年度玉米用量會存在3000萬噸的缺口,加上農戶惜售心理因素。玉米價格上漲將是大勢所需。所以近期玉米價格走低,我的建議是如果玉米質量較好的話,可以適當的放一放,預計元旦過後,玉米價格還會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
4 # 從善如劉L
你還說玉米價格上漲過快,而農民們看見這個玉米價格的上漲趨勢,急得在家直轉磨磨,都嫌玉米價格漲的太慢太慢了,就象屁嘣一樣,一分一分的,不緊不忙的,慢慢停停的在緩慢上漲的!
而你所提的深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自己去選擇進口玉米,那是不可能的,玉米進口那是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是有配額的,不是說誰想進口玉米,誰就能進口來的,而我們國家的有關部門,對進口玉米也是按照國內玉米市場需求情況,比較慎重的從國外進口玉米的!
雖然現在看,玉米的價格是在上漲的,但是上漲的速度還是比較平穩和緩慢的,而且現在的玉米價格每斤還沒能達到1元錢,還沒有達到農民朋友的的要求,或者說還沒有達到農民朋友的期望值的,如果玉米價格普面的能達到一斤1元錢,或許農民朋友們還是能接受得了的,當然了,還是價Grand SantaFe高越好的!
玉米深加工企業可能認為玉米價格高了,而農民朋友們則認為玉米價格低了,這也是正常的,而實際上,現在的玉米價格也確實是不高的!
-
5 # 北大荒第二代超女
其實,玉米漲價農民也是幹看著,到農民手裡的價格也就微上漲!有幾下原因企業使用進口玉米。
一,玉米現在到口岸<進口>價格實際比國內價格微高,但質量可能相對高,而加工企業正好離口岸近,相比各和費用,可能會低一點,選擇用一部分進口玉米。
二。企業高管和進口商內外勾結,在國外低價收購,以國內同樣價格賣給企業,商管個人賺取高額分成!
農民自始自終都是利率最低的受害者!
-
6 # 糧油市場報
會的!但是使用總量不會太大。
因為中國每年嚴格限制進口玉米數量,供企業使用的進口玉米總量並不多。
即便是很多企業巴不得一直採用價格優勢明顯的進口玉米,可是國家每年分配的進口玉米指標很少,國內企業生產加工過程中還是要絕對以中國產玉米為主。
新產玉米價格過高,那些在商言商的深加工企業肯定會為了降低成本採購成本更低的糧源,而進口玉米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進口玉米成本比中國產大豆低200元每噸左右。
可是,進口玉米也不會對中國產玉米價格造成太大的影響。對於這個問題,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只能是大家多慮了。一直以來,進口玉米都不是深加工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的第一選擇。
就本年度中國玉米市場行情變化來看,抑制新產玉米價格走高的“罪魁禍首”絕對不是進口玉米,而是臨儲玉米。
簡單來說,如果2018年產玉米價格過高的話,深加工企業最有可能大量採購和使用的玉米是目前還有數千萬噸沒有被消耗掉的臨儲拍賣成交玉米,而絕對不是進口玉米,因為進口玉米遠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多。
首先,中國每年進口來的玉米總量非常有限,只有區區300萬噸左右,和中國每年動輒2億噸以上的消費總量來對比,真的是不值一提。
以2018年的進口玉米預測資料來看,應該在300萬噸不到,而本年度中國玉米總產量超過了2.3億噸,而玉米消費總量則達到了2.7億噸以上。這區區300萬噸進口玉米,真的不算什麼。
中國每年消費的玉米中,進口玉米所佔比例不足為患。
-
7 # 鄉村波比
如果玉米價格上漲過快,深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會選擇進口玉米嗎?其實中國每年都會向其他國家進口數量不等的玉米,而且進口玉米很多即使在加上關稅以後價格也比中國玉米價格要低一些,那麼即使這樣真去題主所說的會選擇進口玉米而不是中國產玉米嗎?
其實中國只從加入對外貿易以後,很多商品都涉及出口和進口,對外貿易也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經濟因此發展運迅速。而的對於糧食類作物,比如玉米中國每年會根據標準而進口一定數量的玉米。但不會無限大量的進口玉米,中國也會考慮到中國產玉米的重要性,但在對外上不得不進行一定的進口。
中國玉米年產量從目前來說遠遠沒有達到國內玉米市場需求,根據相關資料統計,今年中國玉米缺口仍然高達3000多萬噸,而中國玉米量單單從一個季度統計僅僅為56萬噸左右,而一年進口玉米總量也在300噸萬噸,進口數量佔比並不大。因此對於國內玉米市場造成的衝擊並不大。
從目前來看,中國玉米價格仍保持高位執行,雖然近期價格整體出現小幅度回撥,但玉米市場供需矛盾仍然偏緊,後期價格上漲動力充足。由於目前新糧入市加快,以及貿易商投放臨儲玉米陳糧加大,玉米供應量短時間內相對寬容,最終導致價格小幅度下調,但後期玉米價格上漲仍然會十分明顯。
-
8 # 鍾情三農
這麼說吧,如果玉米價格上漲過快,很多企業並不會大量選擇進口玉米,更多時候會不久前成交但還沒有進去市場的臨儲拍賣玉米。
第一,進口玉米總量很小,
一直以來,中國進口玉米總量僅僅在200多萬噸,今年的資料可能會高一些,為300萬噸左右。
即便是在中國進口玉米總量最高的年份,其資料是500萬噸左右,而那一年中國玉米產量高達2.5億噸以上,是進口玉米總量的50倍左右。
第二,市場上可供企業採購的進口玉米更少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對於進口玉米實施嚴格的配額制度,不僅限制進口總量,而且設定了足夠高的進口門檻,全國只有極少數的大型國企或者央企有資格來進口國外玉米。
而由於這些擁有進口玉米配額的企業大多也具有玉米深加工業務,所以為了保證儘可能利用進口玉米價格優勢來提高自身企業的加工效益,所以,這些大型國企很少會把自己獲得進口玉米出售至市場之上,即便是用作臨時儲存的進口玉米,也是僧多肉少,一般企業很難購買到。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大家太過於敏感了。雖然我知道很多華人一聽到進口糧食就感覺很怕,因為我們在大豆進口上已經吃了足夠大的虧。可是,中國產玉米並不是大豆,進口玉米對於國內玉米玉米行情走勢以及中國產玉米價格的影響,要大大低於進口大豆對於中國產大豆行業的摧殘程度。
嚴格意義上來說,真正抑制著2018年產玉米價格遲遲不能得以明顯上漲的主要因素還是中國自產的那些臨儲玉米。
今年中國的臨儲玉米拍賣成交的臨儲玉米高達一億多噸,可是還有數千萬噸的臨儲玉米沒有進去市場,他們才是限制國內玉米價格上漲的“元兇”。
-
9 # 使用者5845929353
不可能印度藥價低,華人能上印度看病去嗎?國處的油價低你能到國外加油嗎?美國高速不收費,能學習嗎?只有糧價和國外比高低,別的就不能比,
回覆列表
雖然國外玉米價格便宜,但是因為配額制的原因,根本就影響不了國內玉米的價格,國內玉米的價格,主要還是取決於玉米市場的行情需求來決定的。如果國內玉米價格過高,不排除進口玉米的配額數量會有所增加。但是對於進口配額玉米的使用,深加工企業事需要提前申請的!所以短時間內是用不了進口玉米的。
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玉米價格還會進一步的上漲,雖然臨近年底,玉米價格會有一定的調整,但是下跌的可能性會比較低,因為近幾年為了降低國內玉米庫存的壓力,中國的玉米種植結構已經有很大的調整,玉米種植面積也在逐年降低,而玉米需求量卻在不斷增長,所以未來的玉米價格,主要還是以平穩上漲為主。所以我認為,玉米價格的漲跌,和進口玉米是沒有多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