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讋

    影片一開始,主人公席皮爾曼正在電臺現場為人們演奏鋼琴曲,作為一名天才鋼琴家,他琴技高超,擁有很多喜愛他的聽眾。席皮爾曼優雅地沉浸在鋼琴演奏中,甚至未注意到德國納粹的槍已經炮轟到了電臺。隨後一家人緊急集合到一起,商量應對之策。

    接著就看到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各種不公待遇。比如:咖啡廳門上掛著禁止猶太人進入的牌子;公園裡的長椅禁止猶太人坐;所有猶太人必須佩戴醒目的標誌。一次下雨天,人行道上一老人看到德國軍官未行軍禮,就被軍官扇了個巴掌,還讓老人不準走人行道,只能走馬路邊的臭水溝。

    之後猶太人的處境愈發艱難。德國納粹將他們趕到了華沙特區,還建了一堵牆將猶太人和自己分開,牆內的猶太人沒有食物,住在破爛擁擠的房子裡,德華人可以隨意處置他們。比如:把一個殘疾老人活活地從樓上摔下去;街頭隨意槍殺猶太人;將一個企圖外出的小男孩活活打死……隨後德華人又將所有人集中到空地,然後一個個塞上列車,男主中途被一個警察拽住,被迫與家人分開,而後才知道自己被救了下來,原來上了列車的人都會被送往集中營,生死未知。

    就這樣,孤身一人的男主做起了苦工。在這段日子裡,他眼睜睜看著德華人隨意槍殺自己的同伴,而大家似乎連本能的反抗都忘記了,被抓走之後只會趴在地上等待死亡。難以接受的男主最終歷經曲折,在朋友的幫助下住到了醫院對面。在這裡,他飽受飢餓生存的摧殘,甚至因為吃了發了芽的土豆差點中毒身亡。

    有一天,德華人開來了坦克,準備將這裡炸掉,被鎖在屋子裡的男主慌忙叫人卻無人迴應。幸好坦克將牆體炸了一個洞,男主才得以逃脫。進了醫院的男主像只老鼠一樣一直在找吃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罐頭卻打不開。他逃到閣樓上,再次用工具敲打罐頭,沒想到碰上了一個德國軍官。本以為會被殺死的男主卻因為琴技得到了軍官的賞識,一直偷偷給男主送吃的,告訴男主再堅持幾天就會得救的訊息,甚至還將自己的外套送給男主。

    故事結尾,鋼琴家終於等來了戰爭的勝利,之前欺壓虐待他們的德華人也都被抓了起來,包括那個救了他的善良軍官,但因為種種原因男主還是未能救出自己的恩人。就這樣,鋼琴家又可以在平靜祥和的日子裡與自己最愛的音樂為伴,直到生命盡頭。

    本片採用平鋪直敘式的手法,看起來像是在簡單的敘述一個故事,但卻能充分調動觀眾情緒,尤其是看到德華人對猶太人犯下的種種罪行,更是讓人感到壓抑沉重。戰爭殘酷,慶幸我們能夠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

  • 2 # 小小山谷

    一部關於納粹的戰爭片《鋼琴家》,在死亡和生存面前該如何選擇?

    在死亡與生存面前,很多時候是沒得選的。

    《鋼琴家》這部電影實際上,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所講述的,不過是猶太鋼琴家斯普爾曼遭受納粹迫害的事蹟。

    這是一部客觀、冷靜、不帶意識形態的電影。 然而這個故事卻很諷刺,與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

    而這,就是“亂世”,每到這種時刻,什麼樣的人種都會有。

    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裡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

    第一次救援他的,是一個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你以為光靠幾個納粹、而沒有“某些”人的“鼎力協助”,屠殺行為那麼容易就建立得起來嗎?

    第二次救援他的,是幾個波蘭人。在那些波蘭人中,有像那對夫婦一樣的熱心人士,但也有捲款逃跑的卑鄙小人。波蘭作為二戰中第一個被刮分的歐洲國家,此前它的好戰程度不亞於納粹德國,以致自食其果。波蘭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納粹侵略時趁火打劫,而被蘇德聯合入侵淪陷後,波蘭又積極參與了對猶太人的迫害。現在一談到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人們總是極力地把所有罪責統統推到納粹身上,可實際上,二戰時期,波蘭、法國、匈牙利等國家,可是很討好地配合著納粹的屠殺行為。其中波蘭人也搞了個葉德瓦布奈慘案。

    第三次救援他的,是一個納粹軍官,他的名字叫韋恩。很多人看了本片後總會驚訝:這件事可能發生嗎?這沒什麼可能不可能的,因為這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歷史上斯普爾曼並不是韋恩唯一救助過的猶太人,二戰期間韋恩利用自己的職務保護了一些人,但在戰後他的命運卻很悲慘,因為德國軍人的身份入了獄,斯普爾曼等人曾和蘇聯方交涉想要營救他,但蘇聯出於政治考慮予以了拒絕,韋恩最終於1953年死於獄中。韋恩並非一個狂熱的納粹份子,他救助斯普爾曼,只是他想這麼做,與彼此之間是什麼“德華人”、“波蘭人”、“猶太人”沒有關係,而他之所以叫斯普爾曼彈鋼琴,也只是因為他喜歡音樂而已,實際上根據斯普爾曼本人的回憶,韋恩對他的幫助並不止是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這些,但導演波蘭斯基顯然沒有打算煽情,對韋恩的這次救助,既沒有塑造成“醒悟”,沒有描述成“壯舉”,而只是述而不評而已。

    人性與一個人是哪華人、哪個黨派的人沒有太多關係。

    二戰期間,除了辛德勒和韋恩,還有一個德華人也曾冒著生命危險救助了數十萬華人的生命,他的名字叫:約翰·拉貝。

    他是一個真正的納粹黨員,每當日本鬼子來到難民營前耀武揚威時,拉貝就拿出那面納粹德國的國旗和對方交涉,日本鬼子們見了後就會避退三舍,從而避免更多的中國難民遭受殘害。近30萬個中國難民就因為這面納粹旗幟艱難地生存下來。

    拉貝從來沒有幹過壞事,儘管,他是納粹。 然而,拉貝最終同樣很不幸,他並沒有因為他的善良而獲得相應的回報,最後幾年,他窮困潦倒,沒有一個自由民主的西方人願意搭理他。他所擁有的財產,只是南京人民寄給他的幾千美元——南京人民從來沒有忘記他。

    拉貝、韋恩、辛德勒等人的事例說明了,一個人的好壞,與他加入什麼黨派無關,與他處在什麼環境、受到什麼教育有關。

    即使在“民主自由”的今天,培養一群納粹,也只需要五天(詳見《浪潮》及其真實的歷史原型)。

  • 3 # 星壹娛樂

    可以說,《鋼琴家》是一部非典型英雄主義戰爭片。作為旁觀者的鋼琴家席皮爾曼不是英雄,他不會打仗,也沒勇氣反抗,甚至表現出了膽小、懦弱、無力的一面。但他是一個鋼琴家,撬動別人的方法是他彈奏的音符。鋼琴或者說古典音樂,代表了一種超越人類之上的一種力量,人們無法對這超越性的力量不產生敬畏之心,同時也會對能夠引發這力量的人產生同等的敬畏,此時說他是天使的下凡,上帝的化身也毫不誇張。

    整個片子我最感動的地方是席皮爾曼狼狽躲避期間突遇德國軍官這一段。軍官被鋼琴家的演奏打動,被那由他建造的超越人之上的力量所征服了。他決定不殺他,並給他帶食物和水,他也沒有很刻意的去幫他找到安全的藏身之地,僅僅是對他視而不見,已是最大的仁慈。

    在這裡我認為電影想傳達的一個理念是:戰爭有時候是很被動的一種選擇。很多人不是生性殘忍,總有人還是會有善良憐憫的惻隱之心留存,哪怕是一瞬間被捕捉,便會做出善良的選擇,這個年輕的德國軍官便是如此。

    在戰爭面前,席皮爾曼還是一個旁觀者,透過他窺探戰爭的放大鏡。旁觀者意味著他並不參與戰爭,他只是被戰爭所帶來的時空變化與局勢變化所裹挾、流動。他並不是個熱心反抗的人,或者說他本人生性優柔寡斷,唯一的技能是彈鋼琴,不管是對於在猶太區裡的群體反抗還是波蘭人的地下組織,他都不感興趣,他唯一的希望是他和家人都安全,能夠有個地方彈鋼琴。所以他在戰爭中所做的全部事情是逃亡,僅僅是為了生存。

    雖然沒有參與戰爭,但是他在逃亡的過程中見證了戰爭。

  • 4 # 行者走一個

    拋開這部電影,人們都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如果苟且的生存不如光榮的死亡,如果在不損害別人或者國家的情況下,我們肯定是要選擇生存的,哪怕受點屈辱

  • 5 # 牛牛觀科技

    以下是我看法:

    電影《鋼琴家》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一部戰爭片,故事主要是根據一位波蘭的鋼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的自傳回憶錄講述的,描寫了鋼琴家在二戰期間的艱難生存。這位鋼琴家生於1911年,在2000年7月6日的時候與世長辭,享年88歲。

    鋼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是20世紀30年代波蘭電臺非常著名的鋼琴家,在1939年9月的時候,當華沙遭受到野蠻轟炸的時候,波蘭電臺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在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回覆之後,電臺演奏的還是同一首曲目,表演的還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

    然而在那段恐怖的日子裡,鋼琴家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為了躲避納粹人的魔爪,在華沙的猶太區飽受著各種折磨和羞辱,還要忍受捱餓。即便是在樣的歲月中鋼琴家頑強的活著,他流落華沙街頭,藏身城市的廢墟中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在猶太人聚集的區域苦苦掙扎著,用琴聲撫慰每天活在恐懼中的同胞。

    幸運的是鋼琴家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德國軍官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等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可是好心的德國軍官卻犧牲在戰俘營裡,在大家的幫助下鋼琴家又找到了屬於自己熱衷的藝術。

    在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鋼琴家開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憑藉著驚人的記憶力,他很清楚的記得自己度過的每一段時光,交往過的每一個人,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他懷著痛苦的記憶用最平淡的語言講述著那段猶太人和整個華沙城一起唄毀滅的經歷,還有他那顆經受過死亡洗禮的心。

    這本回憶錄在1946年的時候出版,書名為《城市之死》。因為在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比信任,遭到蘇聯的查禁。一直到90年代初,這本書才得以終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並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後來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鋼琴家》,由法國導演指導在2002年9月25日於法國上映。

    戰爭這個東西對於我們普通老闆姓來說和自然災害是一樣的,一場躲不了的暫難。我們是那樣的渺小無助。我們再戰爭中苟活,也會看到一家老小遇害而沒有任何的辦法。在這部影片中,被納粹人入侵的波蘭,猶太人顯然是沒有尊嚴的,甚至沒有生存的權利。鋼琴家承受著一切苦難,也見證著戰爭所能發生的一切悲劇。他從憤怒到和平,從惶恐到無奈,最終和平到來的時候,鋼琴家坐在闊別已久的鋼琴前,重拾自己的夢想。顯然他是幸運的,但是那個德國將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都沒來得及回到自己的家鄉,就犧牲在了戰俘營裡。他在音樂面前只是一個聽眾,只是一個聽眾而已。

    我們不希望看到戰爭,更不希望看到死亡。戰爭若起會有無數的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失去自己的家園,也許會有數千萬人無法回家。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統治者無休止的戰爭。

    和平才是這個國家與地球真正的必需品。

    注:以上看法屬於個人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遷房收房注意事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