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地生教科書
-
2 # 吃好喝好藥好
既然是迷,說明這件事是有爭論的。
我潛意識裡是希望她東渡去了日本的,畢竟犯錯的說到底是那唐玄宗。
晚年玄宗重小人,輕君子,甚至相信外族人安祿山的乖巧是臣服於他的王霸之氣,最終才造成了唐王朝的衰落。
這與玉環何干?只是玄宗推出的替罪羊罷了。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恩愛的夫妻能對事業有促進作用,所以紅顏禍水這一詞,不信就對了。
最後,真心希望楊貴妃真的東渡去了日本,落得一個壽終正寢。
-
3 # 遺產君
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匆匆逃往四川,途經馬嵬坡時,隨同的軍隊發動兵變,要求處死楊貴妃,唐玄宗不捨,最終楊貴妃還是自縊死在了佛堂的一棵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唐玄宗當時其實不忍殺楊貴妃,所有的人都恨死楊家人了,軍隊都反了,不殺死楊貴妃,唐玄宗的小命都難保,對於唐玄宗來說命要緊,女人多的是,肯定會捨棄楊貴妃,當時那麼多的軍隊都圍住了,她能往哪裡跑。關於楊貴妃的死,民間有許多傳說,有的人說楊貴妃沒有被賜死,只是找了個宮女當了替死鬼,楊貴妃在別人的幫助下躲了起來,甚至還有人說她跑到日本去了;
說楊貴妃沒死,逃亡的地方有幾種說法,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只是民間的人同情楊貴妃罷了,不希望她死,才編出這些故事。
至於說楊貴妃跑到日本去了,這就有點扯淡了,古代的交通又不發達,鑑真和尚失敗了幾次才跑到日本,楊貴妃一個弱女子,人生地不熟的,她幹嘛要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再說就算她不死,也不可能跑到日本,那麼胖的身軀,經得起折騰嗎。
日本人是最不要臉的,說很多中國的東西是他們的,現在連個胖女人也要爭,至於他們說楊貴妃逃亡到日本,主要是想提高他們的知名度,修了一個楊貴妃的假墓,就算為了發展他們的旅遊業。
日本過氣的影星山口百惠炒作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只能說她一點常識都不懂,就稀裡糊塗地認楊貴妃為祖先,國內的一些人也跟著瞎起鬨,還長篇大論地加以佐證,默契地配合,真是笑話。
楊貴妃死的時候38歲了,歷史上的楊貴妃根本就不能生孩子,早在楊玉環還是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的壽王妃的時候就不孕,那時的她與李瑁在一起五年,正值青春年少,正是生育能力旺盛的時候,但她還是沒能生下孩子,而李瑁與其他妃子生了好幾個,這就說明楊玉環就有問題了,後來楊玉環又跟唐玄宗十年,也沒有留下一兒半女,她那時太胖,根本沒有生育能力。
就算退一萬步說楊貴妃到了日本,她40歲了,高齡胖婦女,能生兒育女嗎?鬼才相信。
順便說一下高麗棒子也是極不要臉的,連中國的端午節,什麼粽子、筷子等等都想據為己有,甚至還說孔子是他們的祖先,真是不要臉到了極致。
爭(蒸)楊貴妃也好,熱炒楊貴妃也好,都是日本人的一廂情願罷了,日本參照了太多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唐代文化對他們影響最大,再搞個知名度頗高的楊貴妃做招牌,豈不更加妙哉。
-
4 # 趙凡丁201
《楊貴妃的三個不同的人生結局》
(一)正史中記載的楊貴妃。
楊貴妃,名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馬楊玄琰之女,姿質美麗,能歌善舞。16歲時被納為唐玄宗第18子壽王李瑁的王妃。5年後(公元737年)唐玄宗宮庭亂倫,將楊玉環納為皇妃(由壽王妻“升格”為壽王母)。745年,唐玄宗冊封楊玉環為貴妃。楊玉環的兄長楊國忠等親屬也得到唐玄宗重用,成為大權在握、專橫跋扈的朝廷重臣。
10年後(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反叛軍隊攻破潼關。唐玄宗率群臣倉遑出逃。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軍隊發生兵變(兵諫),殺死了權臣楊國忠,為絕後患,防止楊貴妃事後報復,士兵逼迫唐玄宗誅殺楊玉環。唐玄宗不得不在江山與美人間作出決擇,由太監高力士將貴妃帶到佛堂縊死(死於梨花樹下)。
《舊唐書》、《新唐書》、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唐人李肇的《國史補》均有明確記載。
(二)文學作品中的楊貴妃。
安史之亂平定後,文人墨客對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進行反思總結。對唐玄宗晚年沉迷美色,誤國害民給予批判。尤以大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影響最深遠。該詩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開頭,全詩分2部分。前半部分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影射唐玄宗耽於酒色,歌舞昇平,荒於朝政,終釀成禍亂。後半部分則以浪漫主義筆法,著力描寫了唐玄宗與揚玉環間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詩中描述揚貴妃沒有死,而是去了蓬萊仙山。
唐代另二位大詩人杜甫丶杜牧則分別在《哀江頭》丶《華清宮三十韻》等詩篇中描寫楊貴妃名花凋零,死於亂軍之中。
(三)傳說中的楊貴妃。
民間傳說:大內總管高力士採取“調包計”,將一名叫念奴的身材與長相與楊貴妃相近的宮女縊死。楊貴妃則裝扮成宮女隨宮廷大隊人馬進入蜀地,躲在營山太蓬山避難。2年後,楊貴妃返回長安途中病死。葬於李公洞的楊柳灣,今有古墓尚存。
另有傳說,楊貴妃入蜀庵為道姑,流落江南一帶,修練成仙,道號玉虛真人。
日本人依據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住在東海蓬萊仙山,即瀛洲的詩句,認為楊貴妃到了日本。演義出日本山口縣的山口家族即為楊貴妃後人,山口縣久津建有楊貴妃墓,有山口人曾經拿出家譜為證。日本著名女演員山口百惠也自認為是楊貴妃的後代。
你信正史,還是信野史?信文學作品,還是信傳說?那個為真?人們可自己判斷。
-
5 # 品點歷史
楊貴妃,名叫楊玉環,早在開元二十三年,就被冊封為壽王(玄宗之子李瑁)的妃子。後來玄宗看到楊玉環,見她長得實在是太漂亮,雖然此時楊玉環已經是玄宗的兒媳婦,但這並沒有難倒他,玄宗想起以前高宗與武媚孃的故事,於是令楊玉環出家成一個女道士,並且親自給她取了一個道號叫“太真”,所以楊玉環又叫楊太真。當然,玄宗並不是真的想楊玉懷做一個無慾無求的女道士,不久後,玄宗果然命楊太真還俗,並冊封為貴妃,這就是明擺著的“父奪子妃”。
玄宗自從有了楊貴妃後,是天天“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可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將這一切都打破了。玄宗一行人匆匆逃離長安,南下四川避難。走到馬嵬坡時,憤怒的將士們再也不願前行,先誅殺了宰相楊國忠,隨後又逼玄宗交出楊貴妃,將楊貴妃縊死在馬嵬坡。
那麼,為什麼後來會有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呢?這其實要從白居易的《長恨歌》說起。
白居易主要生活在唐憲宗時期,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依然在上層乃至民間廣為流傳。有感於此,白居易費盡心血,寫出了長詩《長恨歌》。而中日兩國關於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其靈感主要來自於《長恨歌》。玄宗由蜀返回長安後,對楊貴妃夜夜思念,對此,《長恨歌》中寫道:
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據《楊太真外傳》所記載,玄宗回到長安後,有個道士名叫楊通幽,至蜀地而來,知道玄宗思念楊貴妃,於是對玄宗說,自己“有李少君之術”。李少君是漢武帝時著名的異人,能通陰陽兩界,會長生不老之術。玄宗聽後,大喜過望,急忙命楊通幽做法尋找楊貴妃。
在古人看來,人死後是有魂的,不是在天庭,就是在地府。但是楊通幽“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最後在海上一座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既然這座仙山不在天庭,也不早地府,那只有還在人間了,也就是,楊貴妃並沒有死。
那麼,楊貴妃所在的這座仙山在哪裡呢?在中國民間,一直就有徐福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傳說,而徐福所去的就是蓬萊仙山,所以,民間老百姓很容易就把《長恨歌》中所說的海上仙山和日本聯絡起來。
白居易寫出《長恨歌》後,他的友人陳鴻 (生卒年不詳,805 年進士)作《長恨歌傳》,將《長恨歌》的楊貴妃東渡傳說改編為短篇傳奇,而且更具體地說明道士是在蓬萊仙山找到楊貴妃。白居易的《長恨歌》及陳鴻的《長恨歌傳》被後世改編成長編小說與戲曲,如北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元代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及清代洪昇的《長生殿》,令楊貴妃東渡日本傳說深入民心。
我們知道,唐朝時期,中國一直是日本非常仰慕的物件。在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對唐詩都有一種瘋狂的熱愛。在眾多的詩人中,白居易在日本的影響尤大,可以說到了封神的地步,他只靠一支筆,就征服了整個日本。白居易每寫出來一首詩,就會以閃電般的速度傳到日本,日本天皇甚至會拿著白居易最新版的詩集,在朝堂上向百官炫耀,能夠擁有白居易的詩集,在當時的日本,是一種尊貴地位的象徵。
所以,《長恨歌》及《長恨歌傳》傳到日本後,對整個平安時代的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宇多天皇對《長恨歌》的生死戀很有共鳴,命朝廷畫師繪製畫冊,並託詩人配以和歌及漢詩。紫式部在《源氏物語》的開卷便引用《長恨歌》及《長恨歌傳》,而且文字與故事均多處取材自《長恨歌》。受中國民間傳說的影響,在日本也衍生出了楊貴妃東渡的傳說,而且更加有板有眼。
在日本的傳說中,楊貴妃在馬嵬驛事變後,被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所救,逃亡日本。至於到達日本後的情況,出現兩種不同說法。第一是她乘的遣唐使大船在回航途中遇風浪沉沒,她轉乘救生小艇,漂浮至山口縣久津(今長門市油谷町)上岸,但途中已染病的貴妃不久便病逝,村民將她葬於當地。第二是楊貴妃在瀨戶內海的某港口上岸,獲孝謙天皇接見,後定居並死於京都。貴妃生前受朝廷禮遇,甚至參與日本政治,曾助孝謙天皇平定內亂,助她復位及參與朝政。
當然,日本的說法更不靠譜,楊貴妃雖然備受玄宗寵愛,而且是當朝宰相楊國忠的妹妹,但是歷史上幾乎沒有關於楊貴妃干涉朝政的記載,關於楊貴妃幫助孝謙天皇平定內亂,參與朝政的說法,只是日本人的憑空想象罷了。
但是,傳說終究是傳說,白居易作為詩人,而且生活在唐朝,還是李家的天下,對於楊貴妃的死,肯定不能寫的太真實,只能採用鬼神之類隱晦的寫法,來表現那一段歷史,由此引發了中日兩國民間對楊貴妃去向的猜測狂潮。而現實中的楊貴妃,早就成了馬嵬坡下的一抔黃土!
回覆列表
民間有各種傳言,也包括東渡日本說,但是史書上說死於馬嵬坡兵變。
至於真相,過去這麼多年了,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