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飯後一部劇

    《鐵道游擊隊》

    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魯南地區(臨城,嶧縣,滕縣)的一支抗日武裝。

    作為滕縣人,我感到無比的自豪!

    1954年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此小說一經發表,立刻風靡全國,深受讀者喜愛。時至今日,《鐵道游擊隊》仍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紅色經典”作品,在中國革命文學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鐵道游擊隊》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魯南鐵道游擊隊戰鬥在日偽據點林立、重兵把守的鐵道線上,破壞日軍鐵路運輸,打得敵人聞風喪膽的故事。

    作家劉知俠筆下的《鐵道游擊隊》大都是微山湖區抗日時期的真人實事。劉洪的原型人物是鐵道游擊隊兩任隊長洪振海、劉金山的組合,李正的事蹟,取材於鐵道游擊隊第一任政委杜季偉的鬥爭經歷,李正這名字則是取鐵道游擊隊第四任政委文立證烈士名宇的諧音。

      這支由鐵路工人、小攤販、礦工和流浪者組成的非正規部隊,捨生忘死,在鐵路線上與日軍周旋了7年之久,是日寇侵華的心腹之患。

  • 2 # 醉心電影

    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鐵道游擊隊》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魯南鐵道游擊隊戰鬥在日偽據點林立、重兵把守的鐵道線上,破壞日軍鐵路運輸,打得敵人聞風喪膽的故事。該片改編自劉知俠的同名長篇小說。

    1954年1月,《鐵道游擊隊》一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甫一面世便大受歡迎。上影廠近水樓臺先得月,搶先拿到了該書的拍攝權,力邀劉知俠本人將它改編成劇本,並經劉知俠的介紹,請來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之一的劉金山擔任軍事顧問。當時,接到導演任務的趙明還是很有壓力的。在此之前,長影廠拍攝的《平原游擊隊》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片中也有游擊隊員炸火車的情節,如何把《鐵道游擊隊》拍出獨有的特色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趙明反覆觀看《平原游擊隊》,最終確定要緊扣火車這條線,於是說服劉知俠忍痛割愛,刪去了諸如進山整訓、掩護過路、小坡被捕、夜襲臨城、血染洋行等情節,突出了飛車搞機槍、智打票車和苗莊遭遇戰這幾場具有鮮明特點的戲,故事變得更加精煉,人物關係也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有趣的是,在觀看《平原游擊隊》時,趙明注意到了方化飾演的松井中隊長有彈土琵琶這個細節,恰好《鐵道游擊隊》裡的小坡喜歡唱歌,在原著“小坡被捕”這一章裡有給政委李正唱“游擊隊之歌”的描寫,於是他找到當時只有26歲的作曲家呂其明,請他為片中的小坡創作一首用土琵琶伴奏的山東民歌風味的曲子。呂其明又找到詩人蘆芒和何彬寫詞,共同創作出了“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既悠揚浪漫又鏗鏘有力的插曲。

    1941年參加魯南軍區群英會的鐵道游擊隊代表趙明知道,上影廠拍攝《鐵道游擊隊》的一大優勢就是“明星陣容”。上影廠的演員隊伍是幾大電影廠裡最強的,無論正反面角色都有充足的演員人選。但問題是,《鐵道游擊隊》中幾乎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是有真實原型的,例如劉洪是以鐵道游擊隊的兩任隊長洪振海和劉金山為原型的,劉洪這個名字也正是取自他倆的姓氏,李正的原型是游擊隊政委杜季偉,王強的原型是副大隊長王志勝,所以,在演員的選擇上是否要接近原型?經過與劉知俠以及廠領導的認真商討,他們一致決定,電影的藝術性和表現力放在第一位,因為即使原著也是綜合了許多原型人物身上的故事創作的,只要事件本身符合歷史真實,其他可以放開手腳。

    就這樣,趙明組織起了一支堪稱豪華的演出陣容,其中包括了馮喆(飾李正)、秦怡(飾芳林嫂)、馮奇(飾王強)、馮笑(飾小坡)、仲星火(飾彭亮)、鄧楠(飾魯漢)、陳述(飾崗村),就連片中沒有姓名的鬼子兵也找來程之扮演。劉洪的角色有人提議由在《林沖》一片中飾演魯智深的張翼扮演,但趙明考慮張翼的年紀偏大,與飾演芳林嫂的秦怡演情感戲並不合適。恰逢這時全國各地的話劇團在北京參加話劇匯演,趙明專程赴京看了多場演出,結果在廣州戰士話劇團獲得一等獎的《保衛和平》一劇中發現了曹會渠,覺得他不僅形象好,而且很有工人氣質,於是當即選定由他來扮演劉洪。

    這是曹會渠第一次演電影。為塑造好劉洪,他提前半個多月去體驗鐵路工人的生活,不僅學會了開火車,也學會了扒火車。他說,“當時有專人訓練我怎麼扒、怎麼跳,用哪個手抓,先跳哪個腳,都有技巧。記得他告訴我,如果車速40公里的話,要把握屁股先落地,在空中透過慣性調整後,腳就先落地了;如果車速60公里,那就要背先落地,這樣才不會蹌著。

    對他來說,與秦怡演感情戲才是最大的困難。他回憶當時的拍攝經歷說:“劉洪和芳林嫂產生感情後,導演想發展一個比較親熱的鏡頭,讓我走過去把手放在芳林嫂的肩上,扶著她的肩膀。可是我的手一放上去,導演就說不行,不像那麼回事。扮演政委李正的馮喆給我示範,而我不認可他的示範,我覺得那是李正的感情,不是劉洪的。芳林嫂是個寡婦,她丈夫打鬼子犧牲了,他們兩個人不是單純的找物件,劉洪是因為對鬼子仇恨並同情芳林嫂而產生了感情。當時,秦怡大姐比我大八歲,也對我說要放開點,可拍了幾遍導演都不滿意。其實,現在想來,沒拍好感情戲一是我當時沒結婚,不會演愛情戲。還有,我總琢磨工人談戀愛應該是什麼樣兒,總想找對感覺,可找了很長時間都找不到。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秦怡飾演的芳林嫂有三個原型:時大嫂、尹大嫂和劉桂清,她們都曾給鐵道游擊隊以無私幫助。時大嫂的丈夫是鐵路工人,被日本鬼子殺害,她後來在幫助鐵道游擊隊開展對敵鬥爭中和洪振海有了愛情;尹大嫂的家是鐵道游擊隊的秘密聯絡點,每當開會時,她就會在村頭放哨;而劉桂清的兒子是王志勝的通訊員,用沒拉弦的手榴彈投向鬼子是發生在她身上的真事。

    為了拍這場“扔手榴彈”的戲,秦怡也是頗費周折,她說:“導演要我把手榴彈正好扔到陳述扮演的鬼子的腳後跟,幾次試拍都不成功。於是我想了個笨方法,就是不管吃飯、走路,都一直盯著陳述的腳後跟,幾天後就找到了感覺。拍的時候,正好扔到陳述的右腳後跟。

    在《鐵道游擊隊》開拍之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就已經推出了十分暢銷的連環畫《鐵道游擊隊》,畫家丁斌曾與韓和平先後五次到山東採風,深入體會鐵道游擊隊當年戰鬥、生活的情形,透過實地體驗生活,掌握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創作這套連環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它榮獲了1963年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獎繪畫一等獎,並再版了二十多次,印數累計3600多萬冊,是連環畫史上印量最大的作品,可以說是影響了整整幾代人。

    這套連環畫也幫了電影的大忙,尤其是攝製組無法到故事發生地山東進行實地拍攝的情況下,片中的人物造型以及場景設計大多以這套連環畫作為參考。

    攝製組曾多次到鐵道游擊隊戰鬥過的臨城、微山湖、棗莊等地選景,但經考察發現臨棗鐵道線太過繁忙,而微山湖又太遼闊,並不適於拍攝,這才決定將外景地設在無錫、南京郊區及太湖一帶,所以,出現在片中的“微山湖上靜悄悄”實際是在太湖。而火車部分的戲得到了上海鐵道分局的大力支援,他們在江灣附近撥出一條還沒有正式執行的支線鐵路和幾列火車供拍攝使用。

    1956年7月5日影片正式開拍,在攝影棚拍攝了四堂內景以後,攝製組於7月21日轉赴無錫太湖邊進入外景拍攝。時值盛夏十分炎熱,而要拍的偏偏多是冬天的戲,出著滿身大汗還得穿上厚衣服。

    有一場戲是芳林嫂和戰友一起送政委到後方養傷,在湖邊與政委告別。秦怡身穿棉襖,還圍上一條厚厚的毛圍巾,在地表溫度高達攝氏五十度的太陽底下拍攝,熱得火燒火燎,裡面的衣服早已溼透,表面上還要裝作若無其事,堅持把戲拍完。還有一場拍火燒場面的戲,連戰馬都熱得昏倒在地上,秦怡幸好安然無恙。人雖然硬挺了過來,身上卻長滿了痱子,特別是脖子上的痱子密密麻麻連成一片結成了塊,看上去紅紅厚厚的一層。此時正巧日本著名影星乙羽信子來華訪問,廠裡指令秦怡回上海出面接待。那天天氣實在太熱,秦怡便穿了件低領的連衫裙,露出了脖子上的一圈痱子,見面時乙羽信子老是盯著那裡看。秦怡從對方的無比驚訝眼神中,讀懂了是詫異“中國電影明星怎麼會有這麼一副狼狽相”,便解釋說:“我是因為夏天拍冬天的戲,脖子上長了痱子。”乙羽信子仍搖頭嘆息:“為什麼你讓人把你折磨成這樣呢?”秦怡回答:“沒什麼,這是拍戲的需要。”乙羽信子還是感到不能理解,而且竟然將這件事一直記了幾十年。後來秦怡三次訪問日本見到乙羽信子,每次她都會指著秦怡的脖子問:“還會長痱子嗎?”

    “智打票車”是全片的高潮,這場戲分內外景拍攝,車廂裡的戲是在攝影棚裡拍攝的,美工師製作了三套佈景,靠近車廂是樹,稍遠一些的是電線杆,更遠的則是山的佈景。拍攝的時候,這三道景就以不同的速度迴圈轉動起來,就像是火車行駛在田野之間,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但車廂外的戲則需在火車上實拍。演員們雖然都經過了扒車、跳車的訓練,但面對飛馳的火車,大家心裡還是沒底。為了影片的進度,演員們只能在飛馳的火車前,做好飛速快跑和扒車的姿勢,然後再讓聘請來的專業“替身”完成實際動作。

    影片中最為驚險的要算芳林嫂被押上刑場,劉洪飛騎穿過鐵路營救的一場戲了。導演趙明要求扮演劉洪的曹會渠在列車即將到達的一剎那越過鐵路。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弄不好就會出人命。但電影要真實就必須這樣,否則就會給人做假的感覺。為了這個鏡頭,曹會渠反覆訓練,在演這一場戲時,終於把握在了最佳時機穿過鐵路,令在場的人都出了一身冷汗。後來,曹會渠才知道,為了確保不發生意外,當時的火車是由具有數十年火車司機經驗的軍事顧問劉金山親自駕駛的。

    正是憑藉這種為力求真實而玩命拼搏的精神,電影《鐵道游擊隊》於1956年底與觀眾見面時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上海首輪映出時,上座率創了新高。1957年,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和《北京日報》聯合舉辦中國產新片評選,它被評為最受觀眾歡迎的十部影片之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受觀眾歡迎和喜愛的經典老電影之一。

  • 3 # 奕楠寶寶的日常

    《鐵道游擊隊》是在1956年攝製的,改編於劉知俠的同名長篇小說。裡面的幾乎每個主要人物都是有真實原型得,例如劉洪就是以鐵道游擊隊的兩任隊長洪振海和劉金為原型的,劉洪這個名字正是取自他們倆個人的姓氏。為了把《鐵道游擊隊》拍出獨有的特色,趙明(導演)反覆觀看《平原游擊隊》,最終確定要緊扣火車這條線,刪去了進山整訓,掩護過路,小坡被捕,夜襲臨城,血染洋行等情節,突出飛車搞機槍、智打票車和苗莊遭遇戰這幾場富有特點的戲。 尤其是電影裡的主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在那艱難困苦時,似述如歌的唱出動聽悅耳歌曲,為之經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的媽媽嫌棄我個子矮,死活不同意兩個人的婚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