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哥有話說
-
2 # 九月風滿樓
不是老師,卻如梗在喉,試答一下:
① 孩子不是以前的孩子了
以前的孩子只用看語文、數學的分數,考80分就很優秀了。
現在,至少還要加上英語、體育吧?而且考90分,可能只算“及格”,恨不得人人都要一百分。
以前孩子,指望能認字、會算數就行。
現在,個頂個的聰明,都是奔著天才來期望的,老師能不請家長幫忙嗎?
② 家長不是以前的家長了
以前的家長,文化程度低,把老師當神看。老師也知道家長指不上,而且能讓孩子認字,家長們就感恩戴德了,因此也不必家長幫忙。
現在的家長都比以前有文化了,也不必把老師放眼裡了,每天拿著放大鏡看老師。老師戰戰兢兢、汗不敢出,只好跟家長們多彙報、多求助了。
社會進步了,經濟增長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以前當老師可是個收入還不錯的職業,現在賺那點錢,估計比清潔阿姨稍強,比起農民工都大大不如了。
於是有點能力的都去更賺錢的行業了,只剩下能力不足或生性善良的那些老師了。
④ 學校不是以前的學校了
以前的老師,只需搞好教學任務就行。
現在,時代在進步,要求也在進步。班級評選、學校評選、這個職稱、那個獎項、這種活動、那種評比……
還要求不能這樣,必須那樣,作業不能多,安全不能少,不能打罵,不能排名……
老師也不是神仙,又不敢放任,只好拜託誰家孩子誰多費點心了。
⑤ 世界不是以前的世界了
以前各家電話都不一定有,一切溝通靠吼。老師一個人吼不過來,自然也不方便找家長幫忙。
現在是智慧手機的世界,人手一部,畫音文字瞬間同傳,於是家長讓老師提醒孩子吃藥,老師讓家長幫忙判題,家長問老師孩子表現,老師問家長孩子作業,等等溝通,也就方便和頻繁起來了。
※ ※ ※
可是,二十多年過去,教育就只進步成這個慫樣嗎?實在不服呀!
-
3 # 途蟲的百味人生
這個問題,勾起童年的記憶。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求學的那個年月(上世紀80年代),雖然山路彎彎,雖然家境清貧,但那時沒有校外培訓班,沒有教輔材料,沒有學前班,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上學路上,放學路上,天地都是我們的樂園,生活雖然不富足,但卻擁有一段真正撒歡的童年,這是現在許多孩子夢寐以求但難以實現的夢想。
身為一位老師,我真的覺得現在的孩子很辛苦,求學路上,可能一直泡在培訓班裡,泡在作業堆量,甚至失去了本該擁有的童年。現在教育存在焦慮情緒,父母焦慮,老師焦慮,孩子焦慮,一條起跑線,真的束縛了多少孩子本該撒歡的童年。晚上,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有急出心髒病的,有急得把孩子打傷的,一切,都源自於焦慮。
我讀書的那個年代,母親沒有上過學,不識字。但母親是家裡的頂樑柱,是種菜種莊稼的好手,還會一手針線活。父親讀過初中,在鎮上謀得一份職業,忙碌在外,很少回家。所以不存在晚上父母輔導作業。我印象眼最深的是,做作業的時候,我們兄妹三個圍座在木桌前,煤油燈燈光昏暗,這時母親就會用針把燈芯拉高一點,燈就亮一點。母親忙碌完所有家務活後,就坐在我們旁邊,藉著煤油燈光做針線活。我覺得那是非常溫暖的一幕。有些時候,母親還會拿著我們的書看一看,我們讀書後,母親也學會了不少字。
沒有焦慮,沒有。但那個時候我讀書也有優勢,哥哥姐姐可以教我一些不會的題目,相當於有了家庭老師。兄妹三人成績都不錯,對於辛苦勞累的父母來說,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安慰和成就感吧。
現在,老師讓家長輔導孩子完成作業,也是無奈之舉,其實也是想家長多關注自己的孩子,多理解老師吧,若有不同想法,也心平氣和地與老師進行溝通。
-
4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這個問題讓我來回答的話,恐怕有些人會看了不舒服,所以那些認為父母沒有輔導孩子義務、責任的人就不要往下看了,省的我們還得互懟。
二十年前爸媽是文盲,老師教導學習,現在老師讓我們輔導小孩作業,你怎麼看?
40年前我父母就不是文盲,我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祖上都是讀書人,父親是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母親高中文憑。
按說我這種家庭應該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會不一樣吧?然而,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我從小到大跟我那些父母的確沒啥文化的同學們基本上過得是一樣的生活——家裡並沒有過多地關注過我的學習問題。
我曾不止一次的分析過,為什麼那個年代沒人“在乎”孩子的學習?
對老師的絕對信任這點我們只需要舉一個例子就行了。
小時候被老師教訓包括被老師揍一頓,回家那是絕對不敢說的,而且必須囑咐小夥伴們也別說!而且那時候最怕的懲罰就是“叫家長”!為啥不敢說?
因為你說了之後換回來了是一頓“加餐”——父母絕對不會認為老師有錯,所以一定會再補上一頓教訓!
那時候別說是老師的話對學生來說是“聖旨”,對家長來說也是絕對的“聖旨”!
而今天的家長呢?
好吧,有人會說現在的老師也不是過去的老師了……
那們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
“不信任”這個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問題了,看看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了不信任,不是嗎?所以我們不能只把問題歸咎於教師身上!
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了那個年代有能力的孩子都是去考中專的,能考上中專的孩子,無論是對大人來說還是對孩子都是無上榮譽!當初我們班上學習最好的幾個人除了我其他的幾個都去了師範。
而今呢?
我們一邊在說大學生“高分低能”、“畢業就失業”、“眼高手低”……可是我們還是沒命的要把孩子往這條路上送!為啥?因為整個社會普遍認為一個人沒有個高等教育文憑日後的工作生活會步履維艱。
小時候大多數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就這樣了外面也沒輔導班滋生氾濫,這裡面固然有收入的問題,但是歸根結底是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成績!大不了就去職業學校,還包分配、還早點掙錢……
現在呢?大多數父母文化水平足以教小學水平的孩子了,問他們的時候一個比一個對教育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替別人分析問題頭頭是道,可是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只會把孩子送到各種機構去,而且還會抱怨輔導孩子、給孩子檢查作業、批改孩子的作業……
現在的家長們的確是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了,但是在我看來,更多的家長不過是重視“教育結果”而不是教育孩子的“過程”!
孩子成績好的或者天賦好或者父母教育的好,他們總是會對外說“都是老師教得好”,然後那些成績不好的就會認為“難怪我孩子不好,因為都是老師不好的緣故啊”……
那些成績好的,再被宣傳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最大的學習竅門竟然不是“努力”,機會統統都是“愛好廣泛”、“喜歡閱讀”、“喜歡運動”……然後他們的經驗都是“提高聽課效率”、“做好糾錯本”……說真的,你信了你就真的傻了!
除了個別有天賦了,你見過那個成績好的不是認真讀書讀出來的?
人家那是宣傳需要!你還真的當真了啊!
少看“結果”,多面對點現實問題——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越是大家都在努力,你只有更努力才有可能更好!而這個過程中,父母如果參與進來,那麼對孩子來說只能是如虎添翼!如果父母參與進來沒有起到作用或者起到了反作用,那麼只能說明你的參與方式有問題,需要你調整的是自己。
小學靠家長,初中靠老師,高中靠自己能把孩子送進名校的你會省心很多。
不可否認,名校就是名校,他們在各個方面的能力的確就是強。
但是問題又回來了,難道名校就不需要家長的配合了?
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解決問問題,我們可以看看身邊那些各方面優秀的孩子們,有幾個是他們自己從小自學的?
為什麼我們常說“寒門難出貴子”?
有些人說物質基礎差,有些人說文化水平不夠,有些人說資源太少等等,說的都對,但是還有一樣很多人都遺漏了,那就是“寒門”往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又或者是過於偏激。
我認為家長們應該擺正心態,跟學校老師們配合好,我們多關注孩子一些,孩子們就少走一些彎路。如果你運氣太差,遇到了不稱職的教師,那麼你也彆氣餒,更別慫!講道理的地方多了去了!如果你遇到了一位稱職的好老師,那麼就請你珍惜、支援他!
回覆列表
二十年前的老師一般不會要求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但現在一般老師都會要求家長為孩子輔導作業,那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二十年前老師不會要求家長為學生輔導作業,二十年前也很少有家長會讓學生參加校外的輔導班,但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這是為什麼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雖然現在大學錄取率越來越高,但對名牌大學的嚮往讓學生們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我們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其實都是按成績高低排名錄取的,所以當別人在努力學習的時候你不努力就將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種競爭就造成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比如二十年前英語高中才要求寫作文,現在初一就要求寫英文作文了,如果現在還是隻用二十年前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肯定掌握不了現在要求掌握的知識量。所以學生除了在學校的時間需要學習外,放學後也需要用一些時間學習,而這時老師不在就只能家長輔導了。不管老師是出於自己的教學業績還是真心為孩子好而讓家長輔導,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願望,如果我們有給孩子輔導的時間和能力,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配合老師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