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這才是戰爭王正興

    這個問題要從軍事上來回答。

    軍事上有三個術語:突破、分割、包圍。教科書一般告訴我們,當突破敵人防線後下一步就是分割敵軍,為包圍敵人創造條件。不過德國元帥隆美爾卻向人們顯示了,打仗可不能這麼呆板。

    二戰初期,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派出了幾十萬大軍前往北非。可是這麼多的義大利軍隊居然不是英華人對手。當幾十萬義大利人被幾萬英軍打了個屁滾尿流之後,心高氣傲的“領袖”萬般無奈之下,只能伸手向元首求援。於是希特勒派出了自己的愛將隆美爾。自從隆美爾出現在北非戰場之後,這裡成為了他的天下,成就了他“沙漠之狐”的威名。

    事實上,剛到北非的時候,隆美爾手頭上只有一個加強裝甲團,幾千人馬而已。但是神奇的隆美爾硬是憑藉這麼少的兵力來了個劇情大逆轉。

    不久前,追著幾十萬義大利人猛打的數萬英軍,反過來被幾千德軍攆著屁股跑。這就是著名的“昔蘭加尼大捷”,隆美爾輝煌的一戰。

    戰役經過就簡單敘述下吧。1942年3月31日,德軍佔領卜雷加港。

    4月2日,卜雷加以東80公里的阿杰達比亞被德軍佔領,在這個地方隆美爾開始分兵,左翼以義大利軍布里西亞師配合德軍第5輕裝甲師第8機步營沿海岸線直撲班加西,然後前往德爾納,此為左翼包抄路線;

    中路以德軍第5輕裝甲師第2偵察營及第5輕裝甲師一部、義大利軍阿里特師配合分兩路對梅基利實施並列攻擊,此為主要攻擊方向;

    右翼以德軍第5輕裝甲師一部沿本蓋尼亞、塔基代爾直取梅基利側後,此為右翼包抄路線。

    4月4日,德軍佔領班加西。4月6日,德軍佔領德爾納,並俘虜英軍兩位指揮官尼姆和奧康納中將。4月8日,梅基利在抵抗了一天後被攻破,英軍指揮官帕裡將軍被俘。4月10日,德軍進抵託魯魯克,昔蘭尼加戰役結束。

    這次進攻行動,隆美爾還是使用的是他最拿手的中央突破、兩翼齊飛戰術。問題就在於,如果隆美爾手中兵力充足,那麼這樣進攻屬於正常。可他手上根本沒多少兵啊,為什麼架子卻擺這麼大,結果還節節勝利呢?

    所以下面這裡重點的就是隆美爾為什麼獲勝?

    從上面的昔蘭尼加作戰示意圖中,可以看到,隆美爾把德軍分成4路對英軍實行突擊,看起來好像違反了德軍集中使用裝甲力量的原則,可是幾千德軍一路長驅直入,數萬英軍只能抱頭鼠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隆美爾在進攻中用了兩個手段:首先他在進攻正面放了幾百輛木頭的假坦克,這些假坦克是裝在大眾汽車底盤上的,這樣在正面就擺出一副將要發動強大攻勢的假象;

    然後隆美爾靈活使用分割包圍這一戰術手段,不斷的做出要進行戰役迂迴的樣子,一副英軍實施包抄的架勢。

    這兩個手段呢,必須是結合在一起使用的。畢竟正面的強大攻勢是假的,只是裝裝樣子,如果沒有別的手段相結合,只要時間一長,英華人可從火力密度中計算出來當面德軍到底有多少力量,這些假坦克就露餡了;但是當同時對英軍側翼實施迂迴包抄,做出分割包圍英軍架勢時。這個時候,在英軍看起來德軍力量非常強大,就算正面能頂住,側翼就沒有部隊去防守。

    隆美爾這兩下子是專門針對同行設計的。軍人可以說得上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了,各個國家都有很多高材生,就算沒有特別的天才,指揮軍隊的將軍也都是深通軍事原則的。軍事鬥爭,第一忌後路被斷,第二忌側翼暴露。

    所以隆美爾分兵進攻,總是擺出一副威脅英軍側翼,試圖切斷英軍後路的架勢。而西方軍隊打仗幾乎都有一個通病,一旦側翼暴露,自己的後方補給線受到威脅,就會撤退。而隆美爾需要的就是英軍指揮官是這樣懂原則的“磚家”,這種“磚家”教條而又古板。要是遇到的不是“磚家”,是個愣頭青指揮,命令部隊拼死抵抗,隆美爾還不好辦呢。他只有一個裝甲團,再加兩師義大利人,義大利人嘛,戰鬥力可以忽略不計。碰上門外漢要跟隆美爾死拼,就算德軍真能包圍英軍,也沒有打贏的資本,其實甚至連作戰的彈藥和汽油都不夠。但碰上同行中的“磚家”就好辦了,他們會在感覺不安全時就撤退,而不是去深入分析:德軍到底有多少兵力火力,德軍進攻的戰役目的到底是什麼,和他們打一仗能不能打贏?這樣一來,隆美爾就可以在英軍撤退過程中趁機一小塊一小塊吃掉那些分散的和掉隊的,就算沒吃到也沒關係,可以繳獲大量他急需的作戰物資供他繼續追擊作戰。隆美爾就是用這一手,一次又一次欺騙英軍,不停製造出德軍大規模進攻的態勢,迫使英軍一路狂逃數百英里之遠。所以隆美爾的外號叫做“沙漠之狐”。狐,耍詐的高手也。

    而隆美爾的這種作戰手段就是分割戰術的一種具體運用。部隊表面是在對敵進行分割包圍的戰術動作,可是目的並不一定真要包圍敵軍,其實迫使敵軍後退。

    李世民把這種戰術手段講解的很清楚。他這麼說:“守之法,要在示敵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敵以有餘。示敵以不足,則敵必來攻,此是敵不知其所攻者也;示敵以有餘,則敵必自守,此是敵不知其所守者也。”

    既然進攻是為了誘騙敵人防守,那麼分割也可以是為了誘騙敵人撤退。這就是要正確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手段,使得敵軍按照我方的意願去做,以形成對我有利的戰場態勢。可見,隆美爾已經深得用兵之妙。後來英華人終於有個將軍看破了隆美爾的招數,不過可不是蒙哥馬利,他打敗隆美爾純粹靠的是絕對優勢的兵力火力。看破隆美爾招數的是奧金萊克,在1941年11月的“十字軍行動”中,隆美爾取得第一階段勝利,並於11月24日再次用出了這一招,直插英軍後方試圖打破英軍整個戰役攻勢時,英軍一片恐慌,只是奧金萊克一人鎮定地看出:“(隆美爾)從四面八方發起進攻,企圖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忘記自己的目標是摧毀他。我們是在進攻,而他是在防守。”奧金萊克敏銳地抓住了隆美爾的要害——他的進攻是為了改變攻守態勢,他的穿插分割是為了欺騙英軍使其撤退,這一正確的判斷幫助英軍取得了“十字軍行動”隨後的勝利,也讓隆美爾第一次在北非戰敗。

  • 2 # 使用者5770541302

    隆美爾作戰時有很多特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拘泥於形式,作戰靈活多變,往往將對手打得措手不及,來不及反應便會遭到重大損失。

    隆美爾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年輕的將領了,因此在很多時候敢於果斷冒險,不會被可能的風險所牽制。比如在法國戰役中,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並不擔心單刀直入後會被法軍包圍,因此放開了手腳快速前進,甚至已經跑到了撤退法軍的面前,並因此有了“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這句名言。這個例子也可以側面反映出隆美爾比較敢於冒險,因此才能取得很多稍縱即逝的戰機。

    此外就是敢於進攻。在北非戰場上,絕大多數時候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都是佔據絕對劣勢的,無論是兵力、補給還是技術裝備,但是隆美爾卻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敢於進攻,並取得了攻克託卜魯克這樣的重大勝利。即使是在阿拉曼戰役前,隆美爾依然處於劣勢,但是卻已經打到了距離埃及很近的距離。

    同時,隆美爾也是一個很懂戰術細節的人。比如在法國戰役中,面對皮粗肉厚的法軍坦克,果斷使用88毫米高射炮進行攻擊。在修築大西洋壁壘時,設計了用於防止盟軍滑翔機機降的倒樁(俗稱隆美爾竹筍)等,在後來諾曼底作戰中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 3 # 葦說定製化運營

    阿拉曼戰役,蒙哥馬利一戰成名,但筆者更尊敬隆美爾。

    他一生只愛一個女人,對亡妻的極度痴情讓首相丘吉爾也感動得向他敬禮;他總是戴一頂坦克貝雷帽混在士兵當中;他喜歡跟部隊官兵打賭,一次竟贏了美軍一架轟炸機包括全部機組人員的支配權......作為英國曆史上擔任將領時間最長的一位軍官,蒙哥馬利的一生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但在阿拉曼戰役中,筆者卻更尊敬隆美爾。

    以今天的眼光看,二戰中德軍元帥隆美爾馳騁縱橫的北非是一個完美的戰場。它自成一體,與其他戰場幾乎完全脫節。

    隆美爾一直在渴望著找到這樣一個獨立的戰場,他就是這個戰場的主宰。每一位軍事指揮官在面對一個新的戰場環境時都會潛心思考戰略戰術的運用,但隆美爾走到了極端,他更喜歡惟我獨尊地排除掉客觀環境對主觀作戰意圖的影響和干擾。這使得隆美爾每次在戰鬥中都能異乎尋常地率領自己計程車兵遠遠衝在整個部隊前面。

    蒙哥馬利和隆美爾兩人在北非的交戰上,蒙哥馬利的軍隊比隆美爾的軍隊力量高出一大截。

    當時隆美爾只有8萬軍隊,而且有一萬不能戰鬥;而蒙哥馬利的軍隊有19.2萬人。

    軍事裝備上,隆美爾只有550輛坦克,而且還是老式坦克,效能很差;蒙哥馬利有1229輛坦克,其中還有500輛美式先進的坦克,火力比隆美爾高出了一大半還要多。

    再加上隆美爾的軍隊補給線已經被切斷,而蒙哥馬利能透過紅海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

    在實力相差太大的情況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隆美爾被逼迫的無路可退,就算是神仙下凡也無濟於事,只有失敗。

    在隆美爾敗走非洲後,他很無奈的說:“如果我有足夠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馬利。”

    造成隆美爾失敗的原因不應該直指他的戰略眼光,就當時的情形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沒有石油,沒有彈藥,後備軍力又不足,用這樣的軍隊哪位將領又能抵擋裝備精良,而且物資充沛的敵軍呢?這也正是北非戰場隆美爾失敗的真正原因。

    隆美爾給希特勒發去電報,稱現在撤退尚不晚,但希特勒堅決不同意撤退。

    1942年11月4日,隆美爾決定把殘兵敗卒撤下來,但為時已晚,撤下來是帶輪子的,拋在身後的步兵只能聽任命運擺佈了。在15天中,非洲軍撤退了1000公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傷亡20000人,被俘30000人。非洲軍成為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支向盟軍投降的軸心國部隊。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既是坦克戰、沙漠戰,也是後勤戰。英軍以其海空優勢,封鎖和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使德軍難以持久作戰。

    這次戰役的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在戰略上,使德國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在軍事上,保證了盟軍從中東通往蘇伊士運河供應線的暢通。在精神上,此役對盟軍堅定信心有著重要作用。用丘吉爾的話說:“在阿拉曼戰役前,我們從未打贏過一仗;但在阿拉曼戰役後,我們所向無敵。”

    時至今日,阿拉曼戰場硝煙早已散去,而二戰遺留的地雷仍埋在那片土地......德意軍隊撤退時為避免盟軍追擊,埋下了大批地雷——從阿拉曼往西共埋有約1750萬顆地雷,當時該地區便有“魔鬼公園”之稱。

    阿拉曼,作為埃及西北部的一個小鎮,卻因阿拉曼戰役名聲大噪。如今在這裡,交戰各國都建有陣亡將士公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教育小孩?這個不行那個不讓,就能把小孩教育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