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傾苦念

    進入21世紀以來,以移動網路技術和“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強勢登陸大學校園,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特質,對校園文化提出全新的挑戰,並從網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重塑高校網路文化。把握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的重塑過程,有助於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資訊科技的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聯線上網“活起來”。

    將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資訊科技高度融合,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聯線上網“活起來”。這一重要論述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分析新媒體作用於高校網路文化的特點和規律,把文化陣地構築到網路空間,切實提升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進入21世紀,隨著資訊科技的革新以及移動通訊技術的進步,新媒體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新媒體主要指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實時地、互動地承載和傳遞各種個性化、多媒化複合資訊的中介[1]。計算機的發明、網際網路的出現,即HTTP協議的發明,通常被視作新媒體興起的首發陣容,但是隨著媒體技術的進一步興起,新媒體的表現形式不再侷限於計算機,手機、微信、微博等客戶端形式開始強勢襲來。據2017年8月公佈的第4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手機網民佔比達到96.3%,行動網路和“兩微一端”已經成為當下人們公認的新媒體表現形式,探索新媒體發展新階段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規律已迫在眉睫。但當前對新媒體的研究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將新媒體與網路媒體等同,事實上行動網路階段的新媒體有著不同於傳統網路媒體的特點,並正從網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重塑高校網路文化。

    重塑網路物質文化:新媒體使網路文化建設對資訊基礎的依賴發生偏移、獲取技術支援的途徑發生了改變

    重塑網路制度文化:新媒體呼喚更具前瞻性、快速、靈活的制度安排

    網路制度文化是與網路有關的各種規章制度的綜合體,是網路文化建設的保障機制。在傳統的網路環境下,高校的網路文化制度建設主要包括校外和校內兩個層面:一是瞭解、宣傳、運用文化宣傳和網路管理部門的相關指令、法律法規,保障校園網路行為在合法的軌道上有序進行。二是透過一系列校內關於網際網路行為的章程、制度、規範、通知等約束學校師生的網路行為。這一系列網路制度文化的建立,都穩重而謹慎,特別是涉及到法律、法規層面的制度建設更需要反覆醞釀出臺。但在新媒體環境下,網路行為具有極強的變動性和不穩定性, “自媒體”資訊平臺出現以後,社會進入“人人皆媒”的時代,任何人都是資訊的傳播者,任何人都可能是網路輿情的爆發點,對網路行為的監督與規範管理難度空前加大。傳統意義上的法律和制度幾乎不能跟上變化的節奏,需要高校對網路制度文化的設計較之傳統網路環境下的制度設計更要具有前瞻性,需要更充分的輿論引導和危機公關制度安排;在法規等制度建設同時,充分利用諸如“高校新媒體聯盟”、網路行業協會等非正式的規則和制度安排,快速反應、有效應對,進行恰如其分的制度安排和管控。

    重塑網路行為文化:新媒體既重塑高校網路文化的建設者,也重塑網路文化的行為者

    網路行為文化指人們依賴網路進行的各種消費、社交、娛樂、教育等行為活動的綜合體[2]。新媒體環境下,網路文化的建設者不但改變著高校師生的網路行為方式,同時也改變著網路文化建設者自身的行為方式:一是新媒體進一步消解校園文化的權威性。校園文化一直是一種社會傳統的精英文化,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強勢的話語地位,同時也是社會核心價值的載體和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傳統媒體時代,校園文化的構建一直表現為文化建設者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和高校學生的無條件學習和遵從,這種權威性不容置疑和撼動。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隨著資訊的爆炸性擴散,自由平等理念在網路傳播中充分展示,掩蓋了網路文化中的主從關係,話語權由精英轉向大眾,大學生開始嘗試質疑、乃至挑戰校園文化的權威性,對校園文化的權威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構。進入新媒體時代以後,這種消解力量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路文化的構建、文化產品的提供從有限中心(官方網站、二級網站、官方微信、微博),演變為“人人都是文化的塑造者和參與者”的格局,校園網路文化建設“去中心”化趨勢加強,權威性減弱。二是新媒體激發了學生參與校園網路文化建設的主體性。網路自由、平等、開放、包容等特徵讓大學生看到了自身參與和塑造所在高校文化的可能。新媒體的興起則使這種可能性極大增強,大學生不但不再被既有的議題設定所左右,甚至嘗試設定符合他們自身特徵的議題。學生“網紅”和“意見領袖”層出不窮,學生自發組織的微信群、網路社群正悄悄塑造和改變著高校的網路文化。三是新媒體改變著網路文化建設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模式。基於權威性的消解和大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校園網路文化的建設者也致力於改變傳統說教和居高臨下的文化建構方式,與大學生開展充分的交流互動,以保證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如果繼續高唱“陽春白雪”而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和文化需求,就很可能陷入一種自說自唱的尷尬境地,失去在大學生中的思想引導能力。新媒體的互動性要求文化的建設者獲得更加豐富的渠道與大學生進行交流,並在多次互動中瞭解大學生的文化需求;新媒體的即時性使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再一蹴而就,高校網路文化的塑造進入一種碎片化的過程,文化的建設者必須時刻關注並判斷其未來趨勢。四是新媒體使大學生對網路文化的感知變得更加具體、生動。新媒體環境下,手機等媒體工具帶來的便捷,使人們幾乎可以24小時伴守在網路旁邊,網路對人們活動的影響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程度,網路文化建設變成了24小時不間斷、“白”+“黑”的作用過程,這讓校園網路文化建設變得更加貼近大學生,變得更加具體、生動和可感知。五是新媒體深刻作用於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新媒體的互動性特徵引起了使用者分化,它將目標受眾按年齡、性別、種族、社會地位、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專業程度等標準劃分為一個個群體,形成一系列“亞文化”圈子。新媒體的無時不在和虛擬性的特徵還使部分學生深深沉溺其中,出現虛擬和現實身份混淆甚至難以轉化的問題,急需高校的教育者關注和破解。

    重塑網路精神文化: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精神構成強化、衝擊和衍生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園網路文化的核心。新媒體對高校網路精神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提供了充分而生動的表達形式。新媒體的即時性,較之傳統網路,可以隨時將“好聲音”“正能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產生認同和共鳴。新媒體的接近性,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絡,可以消除隔閡、拉近距離,將網路文化建設同“服務育人”相結合,從不同層面滿足學生的需求,更好地起到文化薰陶效果。新媒體的互動性使網路文化的建設者同學生有了更充分的交流和理解,更能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提供更好的網路文化產品。新媒體的開放性帶來高校師生的廣泛參與,使每一部手機成為一個網路文化的傳播點和發力點。二是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精神構成衝擊。海量的資訊和隨時隨地的資訊接收讓學生在資訊海洋中迷失方向,帶來價值認同的迷失。新媒體產品迎合大眾的偏好和閱讀習慣,追求流量和點選而帶來文化傳播的淺層化、空洞化、庸俗化、快餐化、娛樂化,使核心的校園文化被擠佔,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過度追求個性化、差異化,使得學生迷失主流思想,一定程度上帶來反主流文化的思潮。網紅、直播等網路行為,人為打造網路熱點,渲染利益驅動,對學生的世界觀構成威脅。網路資訊的直觀性、豐富性和傳遞的快捷性,易於導致大學生看得多,思考得少,對事物的認知膚淺化、感性化,帶來大學生道德失範、政治鑑別力薄弱等突出問題。三是新媒體的發展衍生出一些積極的精神文化。例如:倡導平等觀念,微信、APP等媒體手段有助於使所有人平等地獲得、佔有和使用資訊,消除“權威”,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反差進一步激發大學生要求平等的觀念,如尊重個性的觀念,網路對個人意願的尊重會強化大學生的個性觀念。

    技術的進步不僅是一種工具的改進,而且還具有文化屬性和功能,新媒體的發展重塑著高校網路文化,但這一過程並未就此止步。唯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時刻把新媒體發展趨勢,與高校網路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才能探索高校網路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徑,開創高校網路思想政治工作新局。

  • 2 # 陳滌華

    我認為是對的。隨時代的發展,產生不同時期的文化現象,文化潮流比如如今的網路文化必然會重塑文藝體系機制,以推動文化藝術向前發展。

  • 3 # 不起名W

    現在娛樂產業迅速發展,歌曲,藝人,遊戲,無不都是在網路的推動迅速崛起。網路文化的發展迅速,滿足了整個社會群體。物資的滿足,也可能是生活的壓力,文化的進一步放開。人們都喜歡這,習慣著網路帶給我們的滿足跟見識。影響著富裕而頹廢的精神。網路文化的發展是無限的,甚至是人們所需求主要部分。同樣網路文化也需要人們來參與。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也一無所有。

  • 4 # 山居齋主

    答案是肯定的。在當前這個資訊化、數字

    看一種文化的生命力和潛力首先要看它的載體,也就是傳媒工具及其傳播速度和影響力。網路文化的傳媒是數字資訊科技,具體到工具也就是電腦和智慧手機。據中國國家資訊化研究部分析統計,2020年中國網民數量達到11億人,佔總人口的75%,人人互聯基本實現。這些數字充分表明網路文化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從傳媒的幾次變革來看,首先是電視、電影淘汰了廣播,然後電腦取代電視(數字電視也具備了電腦的功能),而現在智慧手機又以其便攜、方便而獨領風騷。一部手機在手,就可以透過網路坐享海量資訊,既可以看電影、觀直播,又可以寫文章、發影片……而且傳播速度更快速便捷。隨著5G技術的快速普及,網路文化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顛覆人們的感官和想象。這就不難解釋那些傳統文化體制及其制下的媒體為什麼都來搭乘網路文化的快車(比如幾乎所有的紙媒都開通了網路同步)了。演藝界的藝人們也紛沓而至,來蹭網紅和熱度,原本傳統的詩人和作家也紛紛在新媒體平臺上開通了寫作賬號。

    網路文化以其開放性、包容性、靈活性、快速性、互動性、親民性等特點,越來越受到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的青睞。隨著一個“人人皆媒”時代的到來,網路文化必將重塑文化體系機制,邁向一個新的高峰

  • 5 # 君輝9792535875898

    蓬勃興起的網路文化是利用現代科枝手段快捷方便的極時傳播,讓人們在空閒時間腳不出戶就能看見聽到各地發生的各色新聞趣事。網路文化不屬於文藝體制。而是文藝領域藉助網路優勢去傳遞它的文藝內容和技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辛斯膝蓋前交叉韌帶撕裂,這對於他的職業生涯將產生何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