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兔歷史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1900年的慈禧已經66歲了,此時老年的慈禧應該是有些昏聵的。
歷史上的慈禧實際上是一位玩弄權術的高手。慈禧是1835年出生,26歲的時候,皇帝老公咸豐死了,因為他給咸豐帝生下了唯一的兒子,於是她得以能夠與慈安一樣成為皇太后,並且進行垂簾聽政,只不過年輕的慈禧此時受到咸豐帝留下的肅順等顧命大臣的掣肘,於是年輕的慈禧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辛酉政變,直接控制了大權。
1884年,她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已經死了9年,而此時的慈禧對權力的控制更加熾烈,於是她以中法之戰中清軍戰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清軍被逐出越南)為藉口,發動甲申易樞,將恭親王奕訢逐出清廷的權力最高層,代之以軟弱的唯慈禧之命是從的光緒皇帝生父醇親王奕譞。
1898年,厲行變法的光緒皇帝,與慈禧一派的矛盾加劇,結果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而重新執掌清朝大權。戊戌政變後,騎牆派的袁世凱向慈禧告密,舉報了康梁等人密謀兵圍頤和園,軟禁慈禧太后的計劃,惹得慈禧大怒,慈禧對維新派大開殺戒後,還要廢黜光緒帝,準備改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傅儁為皇帝,於是當時慈禧封傅儁為“大阿哥”,準備行廢立之事,結果結果遭到國內各省大員以及國外列強的強烈反對。
光緒皇帝
實際上在這之前,慈禧對列強實力還是有深刻的認識的,此前她和老公被英法聯軍趕出北京,後來她信賴的李鴻章建立的北洋水師,又在甲午一戰幾乎全軍覆沒。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以及三門灣事件引起慈禧對於列強的誤判與清廷內絕對保守派不同,儘管對於西方瞭解不多,但是慈禧並不排斥“洋務”。慈禧掌握政權以後,就支援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們,進行洋務運動,對於建立近代海軍以及洋務派大佬們的建立礦務局、鋼鐵廠、兵工廠等也給予支援。
然而在“師夷之技以自強”洋務運動看似碩果累累,但是被東洋日本擊敗之後,對於洋務運動打擊很大,激進者比如維新派們認為應該繼續深化改革,不僅要學習西方技術,還要學習西方制度;而保守派則認為這些都沒有什麼鳥用,繼續閉關鎖國才是硬道理。而在戊戌政變之後,慈禧明顯日趨保守。
義和團團民
而當時“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後,清廷內出現很多支援“刀槍不入”義和團的聲音,而慈禧此時對於義和團的態度是剿撫不定,而袁世凱則成為山東巡撫後,對山東義和團實行殘酷的剿殺政策,致使山東的義和團紛紛進入河北和京津地區。
國內的一些保守派以及以及敵視洋人的勢力,極力主張依靠義和團對洋人開戰,其中載漪、傅儁父子因為傅儁取代光緒皇帝的事情被攪黃,嚴重敵視洋人,極力主張依靠義和團打擊洋人,據說當時關於洋人準備廢黜慈禧重新擁立光緒的謠言就出自這父子之手。
另一方面,甲午戰爭以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佔據膠州灣、英國佔據威海衛、沙俄佔據大連這當然激起了慈禧對於列強的反感,而這時候義大利居然也要強租浙江的三門灣,對於英德俄的要求,清朝都服軟了,但是對於義大利強租三門灣問題上,清朝難得的強硬一回,而且居然還成功了,瓦解了義大利的在瓜分中國的問題上分一杯羮的陰謀,但是也讓慈禧老太太產生了“列強也不過如此”的錯覺。
義大利妄圖強租的三門灣
於是乎當列強的瓜分狂潮蜂擁而至,中國與列強的矛盾加劇,而義和團這種民間保守來了的崛起,無疑是給了清廷內的保守派一陣強心劑,而由於列強反對光緒帝的廢立問題讓載漪等清廷保守力量更加仇視洋人,同時三門灣事件對義大利的有力回擊也增強了慈禧對外強硬的信心。於是在清廷保守力量的教唆下,慈禧終於在保守與革新的搖擺中,轉向保守,開始冒天下之不韙的向全世界的11個強國宣戰。而列強也正對清廷對義和團的鎮壓不力,導致包括德國公使在內的外華人慘遭殺害表示不滿,也正積極準備來華懲罰清廷,於是1900年清軍、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大戰發生,而慈禧也迎來她人生中第二次被趕出京城和更加狼狽的逃難。也就是始終所說的“更子國難”。
攻入北京紫禁城的八國聯軍
慈禧對11個列強宣戰後,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憤然提出“此乃亂命,粵不奉詔”並聯合東南方向的各省督撫聯名互保簽訂《東南互保條約》宣佈中立於清廷中央與八國聯軍的戰爭,於是清廷榮祿的武衛軍和義和團們與八國聯軍先後在天津、廊坊、北京一帶交戰,左後北京城破,慈禧西逃西
-
3 # 微史春秋
首先,要澄清一點慈禧並沒有對十一國宣戰。
這不是為慈禧洗白,而是事實。
我們常見的是1900年6月21日清廷釋出的“宣戰詔書”,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讀,這個詔書更像是對內動員令,而不是對外宣戰令。
這篇詔書通篇沒有提到對某國宣戰,涉及到動武的詞彙是我們經常引用的“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塊雌雄”,但這是清廷動員百姓“翦彼兇焰,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茂賞,獎勵忠勳”等。
所以這是國內動員令,而不是正式宣戰詔書。
而且在5月,八國便開始聯合出兵調兵進京,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
列強要對中國動武,哪還需要什麼理由?中國即便宣戰也是自衛所需。
所以結合這前因後果,這所謂的“宣戰”詔書其實是動員國內百姓反抗侵略的詔書。但是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變成了慈禧向十一國宣戰。
若是真的宣戰,詔書絕對不會這樣的,畢竟之前甲午戰爭中中國對日本宣戰是有過宣戰詔書的先例的。
其次,即便慈禧有宣戰的行為,也是昏了頭的行為。想想看,一口氣對十一個國家同時宣戰,而且這些即便是都是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國家,慈禧心中再有自己的“小九九”,也應該是理得清楚敵強我弱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對形勢產生了錯誤判斷,想依靠人民群眾(主要是義和團)的力量來打擊列強的囂張氣焰。
就如詔書裡所說的那樣,“無論中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既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兇焰,張國之威!”
其實清朝到了此時已經強有力的威勢,自從鎮壓太平天國一來,地方漢族大員漸漸興起,清廷對地方的掌控早已一落千丈,再加上義和團一時間紛紛進京,清政府被自己掌控的北京一帶的形勢所誤導,以為中國各地都是如北京一樣,百姓們都行動起來反抗洋人,形勢一片大好的。
若是真的如此,用人民戰爭的方式是列強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都是真的可以來反抗八國聯軍的侵華。
不過怎麼樣,慈禧在對待洋人的問題上的行為是不理智,存在自己的私慾,典型的以一己之私置國家於不顧,對於八國聯軍帶給中國的屈辱她是要最主要負責的。
-
4 # 知心xiao姐姐
相信只要是對歷史有了一定了解的朋友們都是知道的,在中國的歷史當中,可以說清朝時期時最為黑暗的了,那麼在這個黑暗的時期,我們都知道有一個人是需要擔負很大的責任的,這個人就是慈禧太后,可以說正是由於她的閉關鎖國政策才導致了中國的發展落後於了全世界,但是最近的時候有朋友問了小編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年慈禧太后對十一國宣戰是她的真實想法還是對局勢的誤判?其實小編告訴大家,這個肯定是慈禧太后對於局勢的誤判,因為當時的中國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發展成了什麼樣子,慈禧太后還覺得當時的中國國力應該是無敵於天下的,所以說當時面對挑釁,才做出了這個愚蠢的決定。
回覆列表
能把持晚清朝政這麼多年,慈禧還是有些能力的,慈禧一生中做的最牛的一件事:對十一國宣戰。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舉動,最後洋人打過來了,慈禧卻狼狽西逃。
慈禧應該不是傻子,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瘋狂的舉動?
這跟當時的義和團運動有關,義和團一開始打著的是“反清復明”的旗幟,不過很快就遭到清廷的鎮壓,後來他們的領導人很聰明,在分析了國內形勢的變化後,就把口號改成了“扶清滅洋”。
這一改,意義可就大不一樣了,本來是要推翻清廷,現在卻變成清廷的維護者。
訊息傳回京城,放在慈禧書桌上等待著決定,慈禧一時也很為難,她雖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卻從來沒有見過義和團這一手。
更關鍵的是,列強似乎對她並不滿意,就連她確定的儲君溥俊都不承認,還是繼續支援名存實亡的光緒。於是,她橫下一條心,命令各省督撫不要再圍剿義和團,轉而放手讓他們展開反對洋教的運動。
這命令一下,義和團如同放出籠子的猛獸,本來他們只針對洋教,只是攻擊教會和教徒,現在就跟發了瘋一樣,只要是外來人員,或打或殺,還到處焚燒洋人的建築,搶劫洋人的財物,甚至隨意殺人,跟洋人稍微有些關係的無辜百姓,竟也慘遭屠殺。
有些督撫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自行對其進行鎮壓,可殺紅眼的義和團竟把清軍也打了個落花流水。
洋人忍無可忍,就向清廷下了最後的通牒:義和團這些妖民你們到底還管不管?你們不管,我們就自己來管理了,到時可別怪我們在你們國家鬧出什麼事情來!
慈禧本來還有些害怕,畢竟在主和這一塊,慈禧可是一個能人,在她手上就簽訂了無數的不平等條約。
不久之後,她派出考察義和團的軍機大臣剛毅回來跟慈禧覆命,向她彙報工作。剛毅也不知道是被義和團灌了什麼藥,竟對慈禧說:義和團不僅人數眾多,還有很多法術,刀槍不入,用他們來打洋人,那是極好的。
這時事態可就不可控了,洋人要入京保護使館,也不知慈禧怎麼想的,直接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俄、奧、日、意、西、荷、比十一國同時宣戰。
當時國內對於國際的條例瞭解不深,慈禧更是一竅不通,所以這份詔書並沒有按照國際慣例遞交給各國,不過慈禧在朝中內外都發布了,這就相當於戰爭總動員。
當時,全國上下洋人都被欺負慣了,能有一雪前恥的機會,擱誰都是歡欣鼓舞的。不過,稍微有點理智的官員都被慈禧的這個決定驚呆了,這不是拿著雞蛋碰石頭嗎?老佛爺雖沒幾年蹦躂了,但中國還要繼續啊。
時任郵政大臣的盛宣懷就下令,各地的郵政局先扣押慈禧的詔書,只給各地督撫看。
還告訴他們:“不要服從此命令!”兩廣總督李鴻章電覆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各省的督撫見李鴻章都表態了,就紛紛作壁上觀。
湖廣總督張之洞也提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並且丟擲一個救國方案:萬一清政府被幹掉了,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甚至連慈禧最為倚重的滿族親信榮祿,此時也電告李鴻章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
隨後,張之洞、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以及廣東巡撫德壽與英美等國達成協議,大致意思就是這幾個省份會保障洋人的安全,也會積極鎮壓義和團,但洋人不能以此為由進犯這幾個省。
這就是著名的“東南互保”協議。
後來的事實證明,地方的督撫們比躲在深宮之中的慈禧要理智得多,義和團的血肉之軀沒有能擋住八國聯軍的長驅直入。
慈禧被迫西逃,在東南互保的協議下,各國沒有將此次事件演變成為瓜分中國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