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炸雞腿同志
-
2 # 濟安說歷史
首先,古人會去冰涼的夏室來避暑。
炎熱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調房”避暑。在中國古代,儘管沒有“空調”,但古人也有許多低碳、環保的納涼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時期的“窟室”、漢代“清涼殿”……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環境,建造一個相當於現代帶有製冷裝置的“空調房”度過夏天。這樣的房間,古人稱為“夏房”,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及皇家的“涼殿”,後來的“冰室”、“涼窖”,都屬於夏房。 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不論從科技角度看,還是從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種進步(哪怕後一種的進步是順帶的)。到了明代,“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不乏科學道理。
其次,古人夏天吃冷飲。
扇子也罷,“涼屋”也好,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都說“民以食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點喝點冰涼之物哄哄嘴巴,怎麼會舒服?所以,冷飲也早早出現了。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西周時期,“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從職者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這足以說明當時冷飲之珍貴。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吳越春秋》中就記載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在當時,它堪稱空調房間,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當大。 唐代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有“冰商”賣冰只認錢不認人,高估了人們的“渴望”,反而弄巧成拙。據《唐摭言》載,有人盛夏在街頭賣冰,過路人熱不可耐,都想一食為快。賣冰者自以為奇貨可居,故意把冰價抬高,路人一氣之下都忍熱走開了。不一會兒,冰都融化了,賣冰人賠了本。比起今天的一些房地產商來,這位賣冰人真是不幸。 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後,被法華人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華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謝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最後,古人夏天穿衣也很講究。
古人夏天怎麼穿是有講究的,有的男士在夏天甚至半裸上身。而現代女性著裝“薄、透、露”的特點在古時也有體現。古時夏天女士穿開襠褲的現象很普遍。在秦漢時不只女性穿開襠褲,男性也這樣。更有人,外套裡面連開襠褲也不穿。不過可別以為古人很開放。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 《唐六典》:“春、秋給袍一、絹汗衫一、頭巾一,白練袴一、絹褌一、靴一量並氈。”春秋季給一件外袍,一件絹制的汗衫。汗衫是穿在裡面的,外面罩袍,夏季天熱時也可以單穿,因此一般用綾、絹等輕而薄的衣料。頭巾指幞頭,唐人改用極薄的羅紗做,以便更平整服帖,據說這是馬周的發明。唐代有專門做幞頭的羅,稱為“幞頭羅”。白練做的褲子一條,春秋季發的是夾褲,夏季為單褲:“夏則以衫代袍,以單袴代夾袴,餘依春、秋”。
-
3 # 人物與觀點
進入盛夏,氣溫越來越高,可以說大家的命都是空調給的,古人雖然沒有空調,但避暑的方法也是不少,我們今天就來仔細說說。
古人主要是從吃,用,住三個方面進行避暑的。
首先我們就來說說大家最感興趣的吃的部分,早在周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冰塊,為了製冰,王室還能設立了“冰人”,專門負責此事。
冰人要將採集好的冰塊放到深井之中,據說“深井冰”一詞就是從這裡流傳出來的,這是開玩笑的,但冰淇淋一詞是從這裡流傳出來的。
《事物紀原》記載,“《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曰:凌,冰室也。在炎熱的盛夏,貴族可以飲用冰鎮米酒消暑,就像咱們現在喝冰啤酒一樣。
到了唐朝,科技進步,古人掌握了硝石製冰技術,硝石在溶於水的時候能夠吸收熱量,將水變成冰。有了此等先進技術加持,唐人便充分發揮想象力,發明了名為“酥山”的冰淇淋。
“酥山”是一種極為奢華的冰棒,最底層是一層冰,上面是厚厚的奶油,蜂蜜,做成山峰河流(或者小豬佩奇)等形狀,此外還要插上花朵進行裝飾,是一個超級豪華的“哈根達斯”。
唐代文人王泠然的《蘇合山賦》寫道,“雖珍膳芳鮮,而蘇山奇絕”,由此可以看出,當時“酥山”讓無數吃貨為之神往。
到了南宋,臨安已經出現了冷飲店,出售各種冷飲,例如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等。
聽起來更像是我們現在的奶茶店,楊萬里有一首詩寫到“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米盤底碎,雪向日冰消。”看來楊萬里很有可能在當時的網紅店打卡。
元朝的時候,小販牛奶中加入冰塊,了蜜餞和果醬,做成“冰酪”,據說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冰淇淋。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用”的部分,主要是一些生活用品。為了冷藏食物,古人發明了原始的“冰箱”,名叫“冰鑑”。其實這種冰箱的製冷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在一個大盆離加入冰塊,大盆最早是用陶組成,在春秋時期主要是青銅材質,發展到後來有了木質冰鑑,做工也更加精美。《延禧攻略》中,魏瓔珞在幫皇后降溫的時候,就製作出了一種叫做“冰鑑”的神器。
消暑寢具也是比較流行的,當時最常用的是涼蓆,稱為“簟”,由竹子製作而成,睡在上面祛暑降溫,涼爽宜人。
除了涼蓆還有涼枕,主要是陶瓷製成,瓷枕內部中空,空氣流動產生微風,降低人體溫度,起到納涼的作用。
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古人還使用一種特殊的床上用品,名為“竹夫人”,顧名思義,“竹夫人”由竹子製成,四周有網眼,透氣通風。竹夫人和你的女朋友不同,你不但可以抱著,還可以把腳放上去,徐徐涼意讓你能夠安然入睡。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住”的部分。除了吃冰飲,用納涼器具,古人還建造了避暑場所。 “窟室”便是最早的夏日避暑場所,在戰國時期,貴族便建造地下室,再放入冰塊,這樣就建成了“空調房”。地下室本就冬暖夏涼,再加上冰塊降溫,窟室裡自然是非常涼爽,貴族們飲著冰鎮米酒,尋歡作樂。
此外,古人還修建了“清涼殿”,相比較於窟室”,清涼殿的技術水平更高,建造難度也更大。殿內使用石頭床,還會將冰塊放入室內,再加上眾多僕人站在旁邊扇風,清涼殿內自然是非常涼爽。
如果將清涼殿建在水邊,還可以利用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在重力作用下,水沿著屋簷往下淌,有效降低溫度。
但這些主要是貴族才能享受到,對於眾多的平民百姓來說,只能抱著冬瓜睡覺。或者是看一看自己的錢包,心裡頓時拔涼拔涼的,即使在炎炎夏日也是心靜如水。
-
4 # 品經典國學
想想我們現在還是很幸福,天熱了可以用各種手段涼快涼快,比如:電風扇,空調,化學物質降溫。
但是在古代,這些都沒有,那古人的夏天難道就比我們現在的夏天涼快嗎?其實也沒有。只不過古人有其他自然的方式避暑。
皇帝避暑:
皇帝避暑自然是非同凡響,不僅平時在皇宮裡到處都有冰降溫,並且宮女們經常打掃,使冰化後也不至於哪哪都是水坑。
皇上也有專門的宮女負責扇風,打傘遮陽。扇風可不是一個容易的活兒,如果風速不均勻,就會受到懲罰。
夏天我們都喝冷飲,皇帝也想喝冷酒。皇宮中有一個像是古代冰箱的一個東西,它的名字叫做:青銅冰鑑。
工作原理就是在這個容器四周放上冰,這樣容器裡面的溫度自然就降下來了。
那冰從哪來呢?
古人非常有先見之明,在冬天的時候,就為夏天做準備了。在冬天結冰的河裡,取下一塊塊冰,然後把冰放在地窖中,等到夏天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此外,宮中的建築師也是為此煞費苦心。他們在房子的外面製作了一個工具,可以把水抽到房頂,然後水流過房頂落下來,就像是現代的溫泉一樣,既吸熱又美觀。
當然啦,除此之外,避暑還有好去處,各種避暑山莊都是皇帝的最愛,畢竟每年能出來玩的機會並不多。清代最出名的避暑山莊就在承德。
官員避暑也大多如皇帝一樣。那些沒有錢的窮古人該如何避暑呢?
1.洗澡
古代人洗澡就只需去河裡涮一下就行了,河水溫度適中,洗完澡後在樹蔭下躺一下午,那真是美極了。
2.地窖
還是和皇帝一樣藏有冰塊,如果沒有冰塊就只是在地窖裡呆一會也是很涼快的。
3.南北通風
不管是多熱的風,只要流動起來便能帶走一部分熱量。所以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住房子都將就南北通透。
回覆列表
在這個暑期,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開啟了桑拿模式,我們如今可以躲在空調屋裡避暑,那麼古人的避暑方式就沒有如此的先進了。
在公元前,皇家貴族用的是天然的製冷“神器”—冰塊。冰塊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溫的重要冷源之一,春秋時期就有了鑿冰納涼的避暑方法。趁著冬天河道、湖泊結冰之時,鑿一些冰塊儲存在冰窖裡,供來年夏天使用,後來的時候,一一出現了“清涼殿”“含涼殿”,到了清代,就有了專門的避暑山莊,是皇家避暑的標配。
以上都是皇家避暑納涼的選擇,那麼平民怎麼辦呢?古代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文人墨客用的是摺扇,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達官貴人,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對衣服進行改進,也是古人最有可能利用的避暑方式,並且把水果放在冷水裡浸泡後再吃也是一種避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