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笨點點
-
2 # 清水探花
其實關於你的問題,網路上有很多爭議。
很多人的觀念中,讓孩子吃苦,是有教育意義的,但是很多人卻掌握不住一個度,過分的吃苦,那就屬於虐待了。
2017年,知名主持人樂嘉突然連發數條微博分享了自己和4歲的女兒在酷暑下參與沙漠徒步的過程。年僅4歲的女孩和大人一樣每天徒步近20公里,還被要求不可以哭、不可以讓人抱、必須自己走完。當孩子實在走不動的時候樂嘉還不斷地鼓勵孩子,最終孩子走完了全程,換來滿身的紅疹和腳底的水泡。
樂嘉的這一行為讓很多人不理解,現在的家庭對孩子十分寵愛,尤其是可愛的女兒更是父母們的心頭肉。而樂嘉卻不顧女兒的意願,執意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走完全程,這究竟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懲罰孩子?
這樣做,對孩子很有傷害性。
第一,影響孩子身體發育
孩子還在成長過程中,身體的各項機能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支撐不起過度的運動量,會導致孩子各項機能嚴重超出承受範圍,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第二,心理傷害
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對於他們無法接受的事情都會產生牴觸。如果強行讓孩子做,這對孩子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
第三,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的港灣,如果父母一度的讓孩子逆行,這會讓父母在孩子心中產生破壞,讓她對這個港灣產生懷疑,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形成。
第四,破壞父母與孩子的親情
一旦安全感和信任感都遭到了破壞,孩子就會從心裡開始疏遠和排斥父母。原本應該是最親密的人,卻成為了不想接近想要逃離的人。長期這樣下去,會影響親子關係,讓孩子愈來愈疏遠父母。
所以,一切都要徐徐圖之,而不是一口吃一個胖子,孩子吃苦,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卻讓很多人走入誤區,過度的讓孩子吃苦,與其說是吃苦,還不如說是體罰孩子。所以,各位家長一定要注意,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別太過了。家長的言傳身教,比什麼都重要。
-
3 # 環課教育
我是《爸爸去哪兒》的粉絲,每一季都看。雖然綜藝節目有編輯的效果,但是還是能看到從剛開始參加節目到最後節目結束,每個孩子都有很大的改變。
都是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孩子,難免矯情,初進節目時任性嬌氣自私懶惰,到後來都變得堅強寬容樂觀了。
和爸爸們的旅行雖然不是窮遊,但也不似平常的舒適,孩子們都跟著爸爸們吃了不少苦頭,但也得到不少樂趣。
孩子們見到了和他們生活不一樣的孩子,住到了比自己家條件差很多的房子,經歷了和爸爸一起自給自足的生活後,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不一樣了,變得自信了,懂得分享了,自理能力強了,也知道照顧他人了。
所以,在孩子幼年的時候,讓他們吃一些苦,見到一些苦,會讓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瞭解,更多體會,在成長中會激發他們的堅毅和韌性。
也有人說:家長吃苦受累一輩子為什麼?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少吃苦不吃苦嗎?如果孩子有條件不吃苦,為什麼一定要折磨孩子呢?
這話聽著似乎也有道理,如果有人能夠保證孩子一生都一帆風順,都是太平盛世,沒有天災人禍,那麼何必讓孩子吃苦呢?哪個家長不是希望孩子能順順當當舒舒服服的成長?
只是,這個保證誰敢下?
讓孩子吃點苦不是讓孩子以後天天吃苦,而是讓他知道自己能吃苦。
孩子只有吃過苦才知道自己能吃苦,知道吃苦也沒什麼可怕,如果有一天生活真的發生什麼變故,孩子不會被苦難打倒。
我居住的城市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服裝店店主,生意做的很好,家裡兩個孩子也很懂事,大家都覺得他們一家人是幸福的典範。
但是三年前,夫妻二人在一次談生意回家的路上出了車禍,雙雙斃命,剩了兩個年幼的孩子。
失去父母的孩子本已是很可憐了,但有人拿著單據找上門,要求還清貨款,做生意押三角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該還的都還了回去。欠他們賬的卻沒人歸還,外人也不明就裡,無法去幫忙討要。
兩個孩子跟著多病的奶奶過生活,條件比以前差了很多。大女兒從此得了抑鬱症,三年了,沒有一天不哭的,弟弟也比平常的孩子怕事憂鬱。
這變故來的突然,脆弱的真的承受不來。
講這樣一個故事不是咒家長出事,而是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孩子一直都嬌養著,富養著,萬一遇到了變故便不知所措萎靡不振,一生可能就此被摧毀。
讓孩子吃些苦,讓孩子見識些苦,是給孩子思想裡灌輸一些堅強,讓孩子知道了,生活條件差一些也沒什麼,哪怕發生了意外,日子也還是能過下去的。
所以,讓孩子吃一些苦不是自找苦吃,而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和頑強的意志。
應該如何讓孩子吃苦呢?
1、體會生活的艱辛《爸爸去哪兒》節目裡,每到一個地方,劇組總會安排一些條件特別差的房子輪流讓孩子和爸爸住。孩子開始都是拒絕的,但發現沒有辦法更換了,也都能很快的接受和適應。實際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接收能力非常強,嬌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家長嬌慣出來的。讓孩子吃苦,可以從帶孩子去一些條件相對差一些的地方生活幾天,體會一下不同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瞭解到生活中的諸多不易,既可以讓孩子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還能讓孩子鍛鍊適應艱苦的生活的能力。
2、讓孩子體會到苦中作樂讓孩子吃苦,並不是讓孩子悲觀,因為吃苦和挫折本身是有消極情緒的事情,所以讓孩子體會吃苦的過程中,家長不是說: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會這麼過日子等的。而是在吃苦中找到樂趣,比如澆灌菜地,過些日子再去帶孩子看收穫果實,讓孩子懂得,付出是會有收穫的。無論外界條件如何艱苦,人都可以樂觀的生活。吃苦的意義是讓孩子有苦中作樂的樂觀堅強品質。所以家長不要把體會艱辛變得苦大仇深。
3、讓心也吃點苦現在的孩子因為家裡太過寵愛了,很多孩子都很脆弱,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崩潰,還經常有自殺的事情發生。孩子之所以脆弱是因為家長太過呵護,總是誇孩子是最棒的,即便是玩遊戲也會故意讓孩子贏。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孩子的自尊心應該維護,但家長太過呵護孩子的自尊了,反而會讓孩子輸不起,批評不得,所以敏感脆弱。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會挫折,不是人為的製造困難,而是正確的讓孩子面對他本來就應該遇到的困難,家長不去出頭庇護,正確鼓勵孩子積極面對,從而激發孩子的潛能。其實孩子原本沒那麼脆弱,經常是越挫越強,只是家長庇護的多了,孩子的韌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就變得脆弱了。
4、讓孩子吃苦不是去所謂的魔鬼訓練營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吃苦,讓孩子參加一些超越孩子承受能力的魔鬼訓練營,不但沒有鍛鍊了孩子的意志,反而讓孩子精神緊張更加膽小了。讓孩子吃苦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有吃苦的精神和吃苦的意識,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子接受生存教育,增加心理承受力,這些都是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的,而不是靠突兀的魔鬼訓練就能達到效果的。比如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闖了禍要自己主動去承認,並接受適度的懲罰等等。
5、讓孩子吃苦時,家長不能做吃瓜觀眾家長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並不是讓家長袖手旁觀,而是要透過激勵和正確的溝通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磨鍊孩子的意志的同時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援,讓孩子感受到內心的堅強,而不是在孩子正在成長的時期放任不管。那樣會讓孩子成長很孤獨很無助反而更脆弱。
讓孩子吃點苦是必要的,但吃了苦就要有吃了苦的收穫,讓孩子從吃苦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父母的艱辛,學會珍惜生命,學會感恩他人,學會堅強的面對生活,吃過苦,能吃苦的孩子長大才不會受苦。
-
4 # 檸檬愛跳舞
毫無意義的窮養孩子,讓孩子吃苦,只是讓孩子內心留下陰影,是一種切膚之苦,低質量的苦,這樣的受苦沒有任何價值,對孩子的身體也不利。它不會磨鍊孩子的意志,更不會讓孩子變得堅強,甚至可能適得其反。苦難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有經歷苦難後的感悟和思考後才有意義。一味的追求讓孩子吃苦,刻意給孩子製造毫無意義的苦難,只會讓孩子活得很壓抑,孩子不需要毫無意義的吃苦耐勞,也不是為了吃苦而吃苦的形式主義。
回覆列表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中國的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吃苦教育”這個話題一直被家長所關注,更有人認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吃點苦,孩子才能更具耐挫能力,吃點苦,孩子才能學會珍惜眼前的生活,併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多數家長認為“吃苦教育”很重要
有人說,教育孩子要教他學會三樣東西:會吃飯、能吃苦,不怕吃虧。在很多家長看來,讓孩子吃苦,才能培養其頑強的意志力,變得更強大。人來到世界上,都是帶著苦樂來的,現在很多家長本身就沒有吃過“苦頭”,至於讓孩子去吃苦,很多人雖然有這個意識,但大多都是嘴上說說,真正付諸實踐的很少。
生活的艱難正是孩子成長所必須要經歷的,也是成長必須的營養。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就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的艱辛,歷練他的意志,我們不談天降大任,但是大人物誰不是吃苦過來的?
吃苦教育的重點——培養孩子柔軟的心靈
有專家指出,“吃苦教育”不只是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他們變得更強,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們柔軟的心靈,提高共情能力、憫弱能力,讓他們變得更“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指出,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吃苦,吃苦教育可以遵循教育界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即強調孩子經過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其實現在的孩子智商都不低,但成功很大程度靠的卻是情商而非智商。”榆林市第七中學的楊老師認為,吃苦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承受力,在不好的環境裡,如何承受住環境的變化並且適應環境,最終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適當吃點苦是好事,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吃苦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吃苦。家庭條件優越,不能是孩子養尊處優的理由。能富足地過一輩子最好,如果不能保證,讓孩子自己學會吃苦耐勞,一步一步前進。
順便推薦一款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免費,而且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