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3
回覆列表
  • 1 # 軍武次位面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澄清一個概念:在元朝,蒙古人活得是不是很爽?

    一般人受限於傳統的“四等人制”的誤區,以為元朝蒙古人肯定都是花天酒地,腐化墮落,還時不時地搞搞“初夜權”推倒推倒我們中原農耕民族的萌妹子,其實呢,真正花天酒地、腐化墮落的蒙古人只是少數黃金家族和上層權貴,大多數的下層蒙古人都活得很慘:元朝實行諸色戶計制度,蒙古人都被編入軍戶,每到打仗就要徵召他們出征,馬匹武器要自備。連年戰爭,讓他們大量破產,甚至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有元一代,蒙古人被賣給中原農耕漢人為奴的數量很多,有的甚至被賣到了海外。窮到這種程度,腐化墮落?呵呵,不存在的。

    (明人繪《寶寧寺水陸畫》中的一幅,畫中佩戴弓箭的蒙古軍戶正牽著自己的兒子準備賣給漢人為奴)

    說到元朝的財政管理,從忽必烈之後一直就比較混亂:皇帝亂花錢,收稅沒準數,國庫經常入不敷出。連續幾十年這樣,把元朝的財政搞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好進行貨幣改革,髮型大額紙幣來充數,結果進一步加劇了貨幣貶值,所謂“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說的就是這個事。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以後,元朝國庫裡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了,只好繼續濫印紙幣發餉,最後民間拒收紙幣,元朝紙幣變成了廢紙。軍戶們的個人財政本來就捉襟見肘,現在拿血拿命又換來一堆廢紙,就算是蒙古鐵騎也打不了勝仗了吧?

    在元朝同紅巾軍的戰爭中,元朝方面真正能夠倚仗的是以漢人為主組成的義兵,也就是地方團練武裝。元末的傑出統帥察罕帖木兒就是以組織義兵起家的。這些義兵不需要元朝發餉,主要靠地方富豪捐獻和掠劫打下的地方,戰鬥力比元朝正規軍更強。正是這些義兵武裝最後消滅了煊赫一時的紅巾軍,讓元王朝又看到了中興的希望。然而義兵興起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形成了一個個不聽從元朝號令的軍閥,由此在元朝陣營內部引發了無數的內戰。察罕帖木兒沒死的時候就和另一軍閥孛羅帖木兒打得你死我活,元廷全力調解雙方才暫時停手。察罕帖木兒死後他的繼承者王保保又和原先的盟友李思齊打得你死我活,甚至到明軍北伐的時候,兩邊還在互掐。這樣無休止的內鬥,耗盡了元朝的最後一點力量,於是讓朱元璋摘了桃子。需要說明的是,朱元璋發家的過程,基本都是和各路漢人武裝廝殺的過程,很少和蒙古軍隊交戰。消滅張士誠、方國珍、陳友諒,統一江南,這才是他的主要工作,洪武元年(1368年)北伐的時候明軍的主要對手也是王保保、李思齊的漢軍,所以明軍北伐本質上是漢人打漢人。

    (元末軍閥割據形勢圖,元朝中央政府能控制的地盤已所剩無幾了)

    最後說一句,明朝只是推翻了元朝作為中央政權的地位,並沒有真正滅掉元朝。元順帝北逃以後,北元政權及其後繼者在塞北繼續和明朝對峙了二百多年,明朝除了明初佔點上風之外,整體上一直趨於被動,國境線不斷向南退縮。然而蒙古人也是四分五裂,無力再恢復元朝的事業,直到17世紀清朝興起,把這兩個老冤家一起都收拾了,中國才又一次重現了元朝的大一統局面。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得把蒙古初興時期的蒙古騎兵和元朝末年的蒙古騎兵進行一番比較。

    (草原上的蒙古騎兵)

    第一,作戰的目的不同。蒙古初興時期的蒙古騎兵,他們是對外擴張,是搶掠別國別民族的土地和財富,搶多少就可以得多少,這讓他們打仗的勁頭非常足。元末對付農民起義軍的蒙古騎兵,可沒有這樣的紅利。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打仗有功可以獲得提拔和獎勵,但不會很多,更不會獲得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因為這些都被當時的蒙古貴族壟斷了,不可能拿出來重新分配。因此,這時候的蒙古騎兵,作戰的積極性不高。

    第二,打仗的信仰不同。蒙古初興時期的蒙古騎兵,他們信奉薩滿教。薩滿教告訴他們,他們生下來就是為了建功立業,征服世界的。如果他們在戰場上戰死,他們將重新回到天國,享受榮華富貴。元末的蒙古騎兵,包括那時候的整個蒙古人的思想,都已經被藏傳佛教所統治,佛教的精神讓他們不再那麼嗜殺。他們雖然同樣相信靈魂可以登到彼岸,不過過程不一樣,不是去戰鬥,而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蒙古騎兵所受的鍛鍊)

    第三,所受的鍛鍊不同。蒙古初興時期的蒙古騎兵,他們隨時隨地都處在一種戰鬥狀態之中。成吉思汗和他的兒子那一代人且不說了,就是拔都、貴由、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那一代,雖然已經是在富貴中長大,卻依然保持著強烈的戰鬥精神。當他們稍微長大一點的時候,蒙古統治者便決定讓他們發動第二次西征。後來蒙哥上臺後,又再發動第三次西征和南征南宋。可以說,蒙古帝國的前三代,都一直在戰爭鍛鍊之中。可是元末的時候,蒙古騎兵既沒有對外作戰也沒有對內鎮壓,他們一直處在養尊處優之中,他們的作戰能力,甚至比不上當時的另外三個兵種:探馬赤軍、漢軍以及新附軍。

    第四,戰士的技能不同。蒙古初興時期的蒙古騎兵,他們從小就生活在草原之上,他們的戰馬是蒙古草原上著名的矮種馬,他們從小就練習在馬上的騎射和搏擊。這項技能是蒙古騎兵所特有的,能夠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箭,讓天下的軍隊都為此吃盡苦頭。而元末的蒙古騎兵,他們已經大量的內遷。據史料記載,蒙古的四大軍種,所駐守的地方不一樣。“以蒙古軍駐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漢軍、探馬赤據漢江之南,以盡南海,而新附軍亦間廁焉。”也就是說,蒙古騎兵住在河、洛、山東,居於中原地區,這些地區顯然已經不是草原。騎兵不可能學到必須在草原上才能練就的本領。

    (元末農民起義軍)

    第五,面對的物件不同。蒙古初興時期的蒙古騎兵,之所以天下無敵,其實主要是面對西亞、歐洲那一塊,當時他們在和南宋作戰的時候,其實是吃盡苦頭的,連大汗蒙哥都被打死了。而且那時候他們還處於攻勢,南宋處於守勢。元末的蒙古騎兵,面對的則完全是漢族農民起義的軍隊。同時天下大勢發生了改變,他們處於守勢,而漢族農民起義的軍隊處於四面開花的攻勢。

    總之,元末的蒙古騎兵,早已養尊處優,腐敗不堪。他們已經完全不是最早的那支蒙古騎兵,根本就不配“天下無敵”的那種稱號。

    (參考資料:《元史》《蒙古秘史》)

  • 3 # 經濟大縱橫

    19世紀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東、江蘇等省部分地區的農民秘密組織“捻黨”,以反抗封建壓迫、尋求生活出路。與土匪不同,他們並沒有固定的山寨,而是平時在家種田,有事時集合在一起搶劫或者武裝走私。

    1864年6月,太平天國天京失守,一支太平軍餘部在賴文光的帶領下,與捻子匯合,以太平軍軍制重新進行整編,組成新的聯軍,讓捻子從一個個寨主式的鬆散聯盟打造升級為真正的軍隊。從軍事角度上來看,原先的捻軍和太平軍都是步兵為主,都傾向於堅守城市或者山寨,從而給反應遲鈍的清軍以慢慢調兵遣將進行剿滅的機會。而以後的新捻軍,則完全放棄了原先的戰法,他們利用淮北當地馬騾多、地勢平坦的優勢,轉變成一支以流動作戰為主的騎兵隊伍。

    捻子的壯大和侵擾犯城,讓清廷當權者慈禧頭疼不已。1860年冬,清廷調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全權督辦攻捻事宜。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追剿捻軍來到山東菏澤地區。偵察兵報告說捻軍主力在城西高樓寨屯紮。僧格林沁高興壞了,這下終於找到目標了。他當即傳令曹州知府,讓其準備好500頭白豬,500頭肥羊,打算殲滅捻軍歸來後襬慶功宴,論功行賞,犒勞將士。

    這個驕橫的科爾沁親王,他哪裡知道,捻軍已在高樓寨已經佈下天羅地網,就等著送上門來的美餐。第二天天剛亮,僧格林沁和他的七千騎兵、二萬四千步兵前來攻打捻軍。其中有總兵陳國瑞統率的五百紅孩兒兵,那都是全副來福槍配備,戰鬥力極強。在僧格林沁的率領下,殺氣騰騰向高樓寨壓來。

    捻軍故意在高樓寨南面的解元集小村派出一支小規模部隊,枕戈以待。見敵人殺至,虛應幾招,丟盔棄甲,故意裝作不敵,且戰且退。一個時辰後,僧格林沁率全軍騎兵步步逼進,進抵高樓寨。正在這時,忽然從村莊裡殺出三彪人馬,中間是步兵,左翼是任化邦的藍旗馬隊,右翼是張宗禹的黃旗馬隊。僧格林沁不慌不忙,分三路軍出擊迎戰。但因兩軍距離太近,僧格林沁的騎兵衝陣無威力,洋槍洋炮難以施展。這時,埋伏在村莊外堤、柳林深處成千上萬的捻軍將士從後面抄來。激戰二小時左右,中路捻軍已將蒙古騎兵中路擊敗。隨後支援西路捻軍向敵人發起反擊,將西路清軍殲滅。同時東路捻軍也已將敵軍擊敗。僧格林沁的三路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僧格林沁逃進附近一個荒廢的莊園負隅對抗。捻軍環寨築壘,遍鑿長壕,還在密密的柳林裡埋伏最精銳的藍旗馬隊。當夜三更時分,僧格林沁乘著夜色昏暗,憑藉五百紅孩兒洋槍的威猛火力,猛衝過長壕,企圖突圍。當靠近柳林時,早已埋伏在此的藍旗馬隊衝了出來,形成包圍圈。在人數佔絕對優勢的捻軍的包圍下,五百紅孩兒就如同盤中的餃子,被一根根長槍利刃挑中,紛紛做了槍下鬼。高樓寨一役,捻軍擊斃僧格林沁,全殲蒙古7000餘騎兵,一時朝野震動。

    為什麼捻軍能夠戰勝橫掃歐亞的強大的蒙古騎兵呢?小編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捻軍較好地應用游擊戰法,從而戰勝了僧格林沁的正規騎兵。僧格林沁的騎兵連續3個月追逐捻軍,行程達到2000多公里。他命令將士把幾天的乾糧都背在身上,在行軍途中邊走邊餐,有時每天要賓士百里以上。僧格林沁本人常常持續十幾天不下馬,累到舉不起手來,需要用布帶子把肩膀系在韁繩上才能前行。需要休息的時候也不找住所床鋪,只是下馬找個地方喝口燒酒,緩過勁來繼續追趕。蒙古騎兵們奇怪地發現,捻軍始終在他們的前面,但蒙古騎兵就是追不上。而當捻軍們主動停下來等蒙古騎兵時,往往已經是養精蓄銳,列陣結隊,準備與蒙古騎兵廝殺了。且兵力超出蒙古騎兵的數倍。這種情況下,蒙古騎兵毫無優勢可言。

    捻軍在跟僧格林沁對戰時提出一個非常漂亮的口號:“我們要在奔跑中打垮清妖。”捻軍採取打圈圈戰,大踏步退卻,有時趁敵不備,突然來個回馬槍;有時就在一個地區打轉轉,然後乘著敵人疲倦,忽而攻之。僧格林沁軍雖然裝備精良,卻屢次吃虧,胖的拖瘦,瘦的拖死。不追也時常遭捻軍襲擊,弄得軍心沮喪,士無鬥志。僧格林沁力求尋找捻軍主力決戰,在陣地戰中消滅捻軍,可是又找不到捻軍部隊。捻軍摸透了僧格林沁的心思,有意跑在蒙古騎兵前頭十幾公里的地方,故意派小股部隊與之交戰,引誘僧軍追趕。然後設下埋伏,大部隊突然回擊,步兵下馬在中間突進,騎兵在兩翼包抄,集中優勢兵力,以多打少,迅速圍殲蒙古騎兵。

    和蒙古騎兵相比,捻軍以奔襲為主,在奔路中尋找戰機,來得快去得也快,機動性更強,又有深厚廣泛的群眾基礎,當地百姓為捻軍掩護和通風報信。而僧格林沁還是固守著老一套的模式,戰法落後,失敗也就再所難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前不做拉伸直接慢走加快走10分鐘,是否和拉伸一樣能減少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