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因為忽必烈接受了漢文化,所以元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怎麼知道忽必烈就接受了漢文化呢?
6
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說個最明顯的。

    知道元朝國號的來歷嗎?

    出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

    這是《彖》中對《易經》第一卦“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中的“元”進行的解釋.

    用四書五經裡的句子作為國號的,數變中國五千年也就他忽必烈獨一份兒。

    這還不能證明忽必烈接受了漢文化?

  • 2 # 一葦春秋

    一 國家建制

    先說國號。首先糾正一點很多人的誤區,很多人以為元明清三朝的國號就是元、明、清,實則不然,準確來說,這三朝的國號應該是“大元”、“大明”、“大清”。元朝的國號“大元”實際上出自於《易經》中的“大哉乾元”。而《易經》又是儒家經典的“五經”之一,而忽必烈本人絕對是易學的信徒,而忽必烈之所以能對易學感興趣,和他的一位藩邸之臣不無關係,此人就是劉秉忠。《元史》記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

    其次說年號。在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之前,他用的年號是“中統”,按照南開大學李治安老師的觀點,中統就是“中華開統”之義。可見,忽必烈是以中華自居的。《中統建元詔》中言道:

    “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炳煥皇猷,權輿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為中統元年。”

    中統的年號一共用了四年,忽必烈便改用新的年號“至元”。“至元”和後來的國號“大元”可以說是相互呼應的,都是出自《易經》,至元取自《易經》中的“至哉坤元”。

    再說建都。忽必烈任命劉秉忠負責大都的建都事宜。首先,劉秉忠選擇了更加接近中原腹地的中都(即大都)建設都城,其次,大都建城的模式是宮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結構,而這一結構是中原歷代王朝的都城建設模式,再次,元大都的建設體現了《易經》中“法天象地”的原則,也就是說,地上的山川河流地勢都和天上的星辰有對應關係,而大都也同樣體現了這一點。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元大都有一門叫做“厚載門”,就是取自我們所熟知的《易經》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其實,總體來說,忽必烈在國家建制上是完全照搬的中原王朝的傳統,主要以金朝為標準,同時,這也可以看作是忽必烈對蒙古帝國的一大改造,即從遊牧文明性質的蒙古汗國轉變為農耕文明性質的元朝。

    忽必烈也熟知中國的歷史,忽必烈藩邸一位重要的儒臣許衡就在《時務五書》中說:

    “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後魏、遼、金歷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然可考。使國家而居朔漠,則無事論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夫陸行宜車,水行宜舟,反之則不能行;幽燕食寒,蜀漢食熱,反之則必有變。以是論之,國家之當行漢法無疑也。”

    《元史》記載,忽必烈對許衡的這番建言的表現是“帝嘉納之”。

    二 文化建設

    忽必烈之所以能有如此之深的漢學修為,離不開他身邊的一大批儒臣,除了前面說到的劉秉忠、許衡之外,還有姚樞、竇默、王鶚、商挺、郝經等人。在元史研究中,這些人經常被稱之為“金蓮川幕府”,也就是忽必烈在潛邸時收攏的一大批漢族儒臣。

    這些儒臣很多都是金朝遺臣,是飽學詩書之人,他們對忽必烈的統治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這批漢族儒臣就給忽必烈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政策。

    臺灣著名元史學家蕭啟慶先生曾說:

    “他們啟迪了忽必烈的漢化思想,盡力協助他重建漢地作為他個人的政治資本,並且進一步壓制蒙古本位主義的反動而建立元朝。忽必烈固然是這一幕歷史的主角,而真正的導演卻是‘藩邸舊侶’!”

    這裡的“藩邸舊侶”其實就是我們這裡說的“金蓮川幕府”。

    而在忽必烈統一南宋的過程中,忽必烈還大批地收納宋朝遺民,並且還推崇了程朱理學,一方面是忽必烈深受漢化的緣故,另一方面是為了籠絡江南的宋人。

    為了推行儒學,忽必烈於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設立國子學,成為宣揚儒學的重鎮,更成為宣揚程朱理學的重鎮。

    三 經濟建設

    有人可能會好奇,經濟建設怎麼能證明一個王朝是否漢化呢?事實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經濟形式是真正反映文明性質的,比如,如果是遊牧文明性質,那它的經濟形式就是遊牧經濟,並且會持續發展遊牧經濟,但如果是農耕文明性質,那就必然會重視農業生產、水利建設這些。

    現在很多人總是宣揚“崖山之後無中國”以及“元清非中國論”,認為元朝是徹底黑暗的,元朝讓中國社會徹底倒退,但是學者李幹就在《元代社會經濟史》中說到:“元朝取代宋朝,不是什麼歷史的倒退……元代整個社會生產力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向前發展的。”

    至元十年 (1273年),忽必烈下詔,命司農司在全國頒行《農桑輯要》,這可以說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一部官修農書了。而《農桑輯要》頒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全國的農業生產,可見,忽必烈很重視農業,農業是農耕文明的立國之本。

    此外,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元朝的歷史上出現了非常多指導農業生產的書籍。

    而在江南地區,棉花開始大面積推廣,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黃道婆。不要小看了這一事件,黃道婆對棉花紡織的革新,讓棉花開始真正成為華人穿衣的主要原料。故而,美國哈佛曆史學者黃宗智,將這一科技革新稱之為“棉花革命”。

    說這些其實說的有些遠了,和忽必烈本人也沒有直接的聯絡,但是,我這裡想表明的是忽必烈所實行的經濟政策,尤其是他對農業經濟的重視和發展,這一點是他漢化的深刻表現。

    我摘錄一段《元史·食貨志》上的記載:

    “世祖即位之初,首詔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於是頒《農桑輯要》之書於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見英識,與古先帝王無異,豈遼、金所能比哉?中統元年,命各路宣撫司擇通曉農事者,充隨處勸農官。二年,立勸農司,以陳邃、崔斌等八人為使。至元七年,立司農司,以左丞張文謙為卿。司農司之設,專掌農桑水利。仍分佈勸農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舉勤惰。”

    這段文獻材料深刻表明了忽必烈對農業的態度。

  • 3 # pku小動物

    談幾個細節

    忽必烈即位時頒行的《即位詔》中曾反思祖宗基業,評價其為:“武功迭興,文治多缺”,於是他宣佈“祖述變通,正在今日”,這份詔書很明顯地表示自己要脫離蒙古本位立場,與固守蒙古草原的阿里不哥劃清界限,表明新政權要參用中原王朝的傳統體制,以改變“文治多缺”的局面。

    次月建元中統時,他的建元詔書中提到要“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這封詔書中明確強調新政權的正統地位。

    至元八年建國號為大元的詔書中這樣寫道:“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於是宣佈“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從這些詔書來看,忽必烈打算率領他統治的國家接受中原傳統文化,加入傳統王朝序列,這種決心可以說是非常明確了。

    有人會說這些詔書肯定是漢族文人撰寫的。雖然如此,但詔書內容的大體方向應該得到元世祖的認可,並非空表姿態。

    除了詔書之外,元朝繼承中原傳統最重要的表現即採用傳統制度,忽必烈的中統建元詔中有“內立都省,以總宏綱;外設總司,以平庶政”的內容。所謂“內立都省”即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其名來自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中書省,“外設總司”指的是當時設立的燕京路宣慰司和十路宣撫司。宣慰和宣撫之名亦來自唐代,而宣撫司制度則來自金朝後期。

    可以看到,世祖始一即位,所設立的主要制度都仍採用了金代所繼承的唐代傳統架構。中國傳統的意識形態在千年傳承中早已凝固於制度之中,元朝接受了這套制度,自然就採用了儒家的理念來治國。

  • 4 # 只愛潘多拉

    忽必烈和漢文化的關係,是非常深厚的,這種深厚不一定是要“漢化”,就是把一個蒙古人變成漢人,比如說漢語、穿漢服之類的,讓他看起來像一個漢人,而是讓一個蒙古人接受漢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認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傳統,把草原認同轉換成中原認同,這才理解忽必烈的接受漢文化的關鍵,事實上,忽必烈從來都沒有從一個蒙古人變成漢人,他的漢文化水平其實也不高,他的漢文閱讀能力就很一般,但是他認同黃帝、堯、舜、夏、商、周、秦、漢的歷史傳承,認為自己是接續了這樣的“歷史”,他自己成為蒙古人的大汗和中原的皇帝,依據的是漢文化的歷史傳統。

    忽必烈之所以能成為“大汗”或者“皇帝”,從蒙古人的草原文化傳統來說,是非法的,他不是由“quriltai”這樣的蒙古傳統大會推選出來的最高領導人,事實上他是利用自己管治漢地,有錢有人,硬搶來的汗位(皇位)。他在蒙古文化傳統中的皇位,沒有任何合法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元朝建立以後,真正意義上的蒙古帝國就分裂的根本原因,因為以“中國”歷史傳統和文化認同來“建國”的元朝,是無法得到蒙古正統精神的承認的,四大汗國汗國從心裡就認為忽必烈的皇位來路不正,雖然有時迫於他的“強大”而不得不表示承認,但全體蒙古貴族跟他再也沒有了“凝聚力”,各走各路是必然的。

    要證明忽必烈接受漢文化,他的“即位詔書”最能說明問題,這個詔書當然是漢人文人幫他起草的,但“意思”卻是忽必烈,沒有皇帝的授意,文官們是不能亂寫的。事實上,詔書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漢文化的,蒙古傳統根本沒有這樣的“詔書”,只是使者拿著大汗的信物,然後口頭傳諭罷了,蒙古滅金,佔領中原以來,才開始有了詔書這種東西的,另外皇帝的詔書,都不會是皇帝親自寫的,事實上,就是漢人皇帝的釋出的詔書,也都是由皇帝授意,然後由文官起草的,皇帝親筆寫詔書,反倒是非法的,因為沒有經過中書門下的程式,屬於“批條子”。宋徽宗就最喜歡用親筆寫詔書,結果被罵得最慘!

    忽必烈的即位詔書說的他之所以能夠當皇帝的理由,就是:

    求之今日太祖嫡孫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賢以長,止予一人。

    你看,這完全是漢文化的嫡長子繼承傳統,但這卻是他可以當皇帝的惟一理由,因為蒙古傳統中,根本沒有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甚至也沒有“皇位”的繼承法,首領都是由“quriltai”這樣的蒙古傳統大會推舉,而大汗的財產可以由幼子來繼承,注意,幼子只能繼承大汗的財產,不能繼承大汗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元朝”的出現,本身就是對蒙古傳統的背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金庸老先生筆下北丐洪七公和西毒歐陽鋒這兩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