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的龍紋瓷器均為官窯御製,瓷器上的龍紋為四趾或五趾,體態以“立龍”和“行龍”為主,樣式以“戲珠龍紋”、“火焰龍紋”、“海水龍紋”、“雲龍紋”、“龍鳳紋”為主,年代跨越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五朝,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胭脂紫地團龍紋杯清/雍正 高 6.1 cm /口徑 9.7 cm /足徑 4.5 cm

    胭脂紫地團龍紋杯造型為敞口微撇,深弧腹,圈足。造型端莊小巧,胎質細膩潔白,釉色純正。外壁通體以胭脂紫彩為色地,碗壁周圍有五個圓形開光,開光內繪黃地青花雲龍圖案。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

    青花雲龍紋盤清/雍正 高 4.3 cm /口徑 20.8 cm /足徑 14.3 cm

    青花雲龍紋盤造型為敞口外撇,淺弧壁,圈足。盤內外以白釉為底,盤內底繪青花正面雲龍紋,龍五爪正面,輔以雲紋和火焰紋。外壁以青花繪三鳳紋穿行在雲紋之間,鳳凰展翅長尾,大氣飄逸。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於雙圈內。

    釉裡紅龍紋油錘瓶

    釉裡紅龍紋油錘瓶造型為直口、長頸、圓腹、圈足。通體施淡青釉,頸口及器身區域性釉面有細開片,釉色瑩潤。腹部以釉裡紅描繪一四爪蛟龍,周圍飾以雲氣及火焰,圖案充滿動勢。圈足刮釉露胎,外底白釉無款。

    青花雙龍盒清/乾隆 通高 8.6 cm /口徑 14.3 cm /足徑 8 cm

    青花雙龍盒造型為直口,斜弧腹,圈足。蓋有子母口,圓弧狀頂。盒身口沿下飾連續回紋一週,近足處飾青花海水紋飾。蓋面飾青花雙龍紋、雲紋和回紋。青花色澤濃豔,所繪龍紋神態生動,線條遒勁有力, 筆法精細工整,將龍身上的鱗片一一繪出。

    原文:《飛龍乘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龍紋瓷器賞鑑》-劉垚夢

    資源出處:《藝術品鑑》2018年5月刊

  • 2 # 收藏界小資

    龍紋是中華民族最典型的陶瓷裝飾紋樣之一,如:雲龍紋,海水龍紋等。龍紋最晚出現在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陶瓷器遺物上。龍的形象從古至今經歷了無數次的演變。宋代以前瓷器上的龍紋還沒有規範,多呈獸狀,身體粗獷,宋代對龍紋形體開始有了定式,直到元、明、清代,均身為蛇形,身體至尾部漸細,四肢上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龍首有角、發、須。

  • 3 # 見素生活

    龍紋是中國古代常見的紋飾之一,龍既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權威的象徵,又因傳說它能登天入淵,控制風雲及降雨,也成為了民間經常崇拜的形象,所以自古以來也被廣泛的裝飾在瓷器上。

    一.戰國至唐代時期,跟隨陶瓷的裝飾特點,龍多作堆貼、捏塑、範印等主體形象

    浙江上虞唐墓出土的青瓷蟠龍罌 (公元879年)

    隋唐時期出現的龍耳瓶

    二.五代時期的龍紋多為剔刻或者刻劃的平面圖案

    五代青釉剔刻青釉盤口瓶

    五代十國柴窯青瓷龍紋扁瓶

    三.宋元時期的手法頗為豐富,有印花、剪紙、繪畫、貼花等型別

    元代卵白釉印花雙龍紋花口盤,保定出土

    元代 磁州窯褐彩龍紋鳳大罐

    金代的龍紋梅瓶

    宋代汝窯龍紋碗

    四.明清兩代大家都很熟悉了,主要是以繪畫的為主,亦鮮有刻劃、印花者

    明代青花龍紋大梅瓶

    明代釉裡紅龍紋瓶

    清康熙 青花雲龍捧壽字紋盤

  • 4 # 收藏家雜誌

    唐代

    自唐代開始,朝廷已將如何使用龍紋做了等級規定。開元二年(714)七月敕令,“綾錦花文所織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孔雀、仙鶴、芝草、萬字、雙勝,及諸織造差樣文字等,亦宜禁斷。兩都委御史臺、諸州府委本節度觀察使切加覺察,如違犯具狀聞奏”。由此,我們得知龍紋代表皇權的象徵在中國已有千餘的歷史。瓷器上出現龍紋也大約在唐代。

    宋代

    宋統治者倡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發展,藝術的文人意境達到了極致。身為北宋望族的郭若虛對龍的形象描繪得很具象,即:“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麟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依此描繪最為貼切的存世作品是南宋畫家陳容的《九龍圖》。

    然而,此時龍紋少見於瓷器裝飾,在為數不多的實物中,能代表皇家的有定窯和官窯瓷器上出現的模印龍紋。

    元代

    元代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朝代,由少數民族蒙古族統治了90餘年。與宋代相反,元代偏重“武治”,龍紋又回到唐代奔放的形象,並多了兇猛的氣勢,這與帝王善戰的性格緊密相關。當時蒙古統治者橫跨半個地球,貫穿歐亞。元代政府特別重視對外貿易,在未建國前,即與西域阿拉伯國家有貿易往來。因此,在提取標準器時,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供出口的一類,如土耳其託普卡帕老皇宮博物館收藏的飾有龍紋的元代青花瓷;二是供國內使用的一類,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

    由此可見,元代龍身呈蛇狀,身上飾以魚鱗紋或少量的網狀紋。值得注意的是,龍頭小而扁長,比宋代或明代的龍頭小很多,強調頸部的細長,龍頭多無發,個別繪有少量的發。龍角呈明顯鹿角形,且向後伸;龍身呈“S”形,四肢作飛躍狀,姿態自然,頗有氣勢。

    在飾有龍紋的元代瓷器中,龍的爪數備受關注,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別。至元二年(1336)夏四月丁亥朝廷頒佈的禁令曰:“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靈芝、雙角五爪龍、八龍、九龍、萬壽、福壽字、赭黃等服。”目前從國內外資料看,典型的元代青花瓷器完整器中,大多為三爪和四爪龍,飾有五爪龍紋的瓷器極少見完整器,有可能與明代《禁胡令》有關。

    明代

    從歷史上看,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終弟及”側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會就發生重大轉折。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歷時99年,處於明代晚期。這一時期社會的多元性、皇帝個人的偏好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加之景德鎮制瓷業“官搭民燒”盤剝現象的普遍,如“今器貢自京師者,歲從部解式造,特以龍鳳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於民間,其制無復分”。這些都造成代表皇權的瓷器上的龍紋獨具特色,與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鮮明對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是一個立規矩的時代,頒佈《大明律》等一系列制度,體現出“重典治世”的中央集權思想。明初的龍紋較元代變化不大,洪武朝瓷器上出現的龍紋頭部變化很大,呈圓形貓臉,俗稱貓臉龍。

    永樂、宣德時期更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呈現青春陽剛的狀態。永樂朝建紫禁城、遷都、下西洋、盛世修書《永樂大典》,傳遞出霸氣、勃然、陽剛之氣息。永樂、宣德時期除仍保留少數細頸長身的龍紋外,已出現形體粗壯肥大的肥身龍,並有平直披髮和豎發的不同處理,形象威武兇猛。龍頭比元代變大,龍發有怒髮衝冠的氣勢。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龍爪呈鷹爪形,爪部也顯得較肥。

    人們常把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稱為明代御窯發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透過將傳世品與考古發掘地層出土的瓷片標本進行對比,人們逐步認識到空白期並不“空白”。這一時期御窯瓷器上的龍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窯瓷器上的龍紋依舊保持永、宣時期龍紋瀟灑、兇猛的氣勢,“空白期”末年御窯瓷器上的龍紋則趨向成化朝御窯瓷器龍紋平穩、秀美的態勢,這與朱祁鎮几上幾下的個人經歷不無關係。這一時期龍紋多與海水紋、纏枝花紋、火焰紋、朵雲紋等搭配。過去很多人認為穿花龍、應龍是正德前後開始出現的,由此看來需要更正。

    明代中期經歷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軟弱,政治態度趨於和平守勢,國家開始出現頹勢。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英年早逝。這些因素導致御窯瓷器上的龍紋較前朝有所變化,主要體現在呈現精巧清秀的特點。龍頭呈扁長方形,龍鬚較短,毛髮向上捲曲飄動,上唇鼻處凸起呈如意狀,兩眼並列,圓睜平視,龍身較長。這一時期大量出現穿花龍。

    明代晚期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將紫禁城欽安殿大加修葺,作為道場,在此設齋打醮,貢獻青詞,奉祀玄天上帝。將養心殿南側的無樑殿作為修道煉丹的場所。影響瓷器上的龍紋最大的方面即龍紋與八仙、暗八仙、壽字、雲鶴紋等道教題材組合。龍身多用平塗的繪畫手法體現,不追求立體感。頭方眼圓,龍眼常勾描圓形輪廓線後,再以實筆點出圓點狀眼珠。龍嘴呈豬嘴狀,有張嘴和閉嘴兩種形象,張嘴時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線。龍爪呈明顯的“風車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鋒利,但比萬曆朝的略強。龍發沖天,常採用平塗後勾線描繪,不像清代龍發分縷。總體而言,龍紋畫得較草率、隨意,無論與前代宋元比較還是與後世清代比較,這時的龍紋都明顯描繪得簡化,形成一種灑脫、奔放、不拘泥於細節的風格。

    隆慶初年順應時代要求開放海禁,允許民間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貿易的發展。明朝與蒙古開放互市貿易,解決了明代的北部邊患問題。此朝御窯瓷器上的龍紋更顯中規中矩,在嘉、萬兩朝中形成過渡。

    萬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儲等問題上與群臣嚴重對立,並縱容宦官搜刮全國,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統治者有關封建等級的禁令十分嚴厲,龍紋很多時候不能在民窯瓷器上應用。但是在萬曆朝,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官搭民燒”制度的普遍實行,一些封建殘餘思想受到衝擊,瓷器上龍紋的採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了。這時的龍紋已完全失去氣勢,有老態龍鍾之態,呈現沒落乏力之感。

    此時龍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與嘉靖朝龍紋相比變化不大,但明顯纖瘦、無力;另一類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較此時的青花瓷器上的龍紋更為隨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現一種張牙舞爪的怪異狀。龍頭縮小,身體曲線常採用呆板、無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與其他朝代對比,沒有了龍紋與皇權相對應的威嚴。龍發常採用平塗後勾線描繪。

    清代

    清代的龍紋已經程式化、圖案化。順治初年仍帶有明代遺風。自康熙以後,龍頭如額、腮、眼、嘴、鼻、須、耳等均刻畫細膩,龍身、四肢、腳爪、背鰭、鱗片都描繪得非常細緻。龍頭變化很大,形如老者,長眉長鬚。下頜突出,有如兜齒。眼睛圓而有神,頭部的角長,龍發分縷。龍爪呈雞爪形,龍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龍爪那樣緊緊相靠,而是間距較大,其形象給人以老態龍鍾的感覺,似乎預示著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安史之亂,鎮守潼關的哥舒翰要怎樣打,才不會導致潼關失守、長安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