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七言酒館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6年至1763年,這個階段的歐洲,各個國家經濟發展迅猛,整體綜合實力提升,正基於這個原因,因各個國家的海外殖民利益和各個國家發展矛盾和摩擦,也變得愈演愈烈。

    七年戰爭前稱霸歐洲的法國,實力縮水嚴重,在歐洲的大爭之世背景下,路易十五治下法國,可謂禍不單行,財政危機一度籠罩在法國上空。

    而普魯士(德國)的腓特烈二世1740年上臺後,建立和加強集權統治,強化國家機器建設,廢除農奴制,鼓勵移民,完善交通,推動工商業,發展教育、標榜科學和理性,建立普魯士科學院。軍隊從8萬擴張到了20多萬,成為歐洲大陸強國之一。

    後來,英法聯軍和旗下的殖民擴張競爭,讓兩大老牌強國互相掐架,普魯士的第一次戰爭機遇到來,透過戰爭普魯士在德意志聯盟中逐漸拔得頭籌,且以強大人、財能力,為後續統一德國奠定基礎。為最終統一德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透過大資料顯示,七年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混戰為主,共造成了大約90萬至140萬人死亡,這也是除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外,最早的人類大規模近現代化戰爭,所以又有第零次世界大戰之名。

  • 2 # 諾言7728782

    最佳當時法國整體實力要遠遠強於英國 實力原因在於 1法國在海權與陸權之間左右搖擺,始終無法確定自己未來的位置,而英國的目標在於海權,奧地利的目標在於陸權,法國始終在與海權大國英國,荷蘭以及路權大國奧地利同時開戰,財政上不堪重負。

  • 3 # 小林與明治

    七年戰爭前夕,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都醞釀著新的大變動。首先英國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先後打敗西班牙和荷蘭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而此時英國就只剩下唯一的強大對手法國,兩強的矛盾升級在所難免。其次是普奧矛盾,自從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眾多諸侯國裡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國最為強大兩國都想成為諸侯國中的霸主,同時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中哈布斯堡皇室領地被普魯士佔領,兩國的矛盾自然日益尖銳。還有就是俄普矛盾,沙俄在18世紀初葉打敗瑞典成為歐洲強國後繼續西進和南下擴張領土,並且把首要目標對準東普魯士而普魯士的日益強大成為了沙俄西進的巨大阻力,兩國關係急劇惡化。

    在上述的大環境下各國都想方設法拉攏盟國,在錯中複雜的關係中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締結《白廳條約》,矛頭直指奧、俄、法三國。此時沙俄決心放棄原先簽訂的《俄英條約》於1756年3月25日轉向同奧地利結成攻守同盟,之後法國也在5月1日毅然與宿敵奧地利簽訂第一次《凡爾賽條約》,隨著兩大軍事集團的建立雙方都不斷在爭取盟友,結果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這兩大陣營當中。

    德國士兵在歐洲各派力量的分化組合行將完成之際,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判斷戰爭已不可避免,從普魯士所處戰略地位考慮,與其等待敵人進攻,不如趁敵人尚未完全準備就緒之機先發制人,於1756年8月底親率9.5萬人的軍隊對薩克森發動突然襲擊,“七年戰爭”由此爆發。

    最後以沙俄退出戰爭為標誌,七年戰爭進入了尾聲。由於英國在海外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普魯士又重新奪回了西里西亞,加之各國已被戰爭拖得筋疲力盡,七年戰爭的結局基本已經形成。基於這一情況,交戰各國相互間簽訂了一系列停戰和約。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 4 # 星海知舟

    七年戰爭,說是英法七年戰爭,實際上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的對立,堪稱一戰前的世界大戰。而發起這場戰爭第一場戰役的,又是德華人,不過那時還不叫德國,叫普魯士,德華人還真是有世界大戰的基因。引發這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一塊吸引人的“肥肉”——富饒的西里西亞。不過悲催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同為德意志日耳曼民族的奧地利和普魯士被很不幸地分到了兩個對立陣營中,二者同為了統一神聖羅馬帝國進而成為歐洲列強大打出手……

    當時的歐羅巴大地上,除了普奧這對冤家,其餘各國的關係也並不和諧。英國覬覦法國的殖民地,企圖壟斷制海權;而法國也想吞併英國的領地——漢諾威,並保護自己的殖民地;俄羅斯則一心想抑制普魯士的壯大,順便擴張自己的領土。七年戰爭的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其中英國針對法國及印第安發生在北美地區的戰爭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此是美國的通俗說法,以英國的兩個主要敵人來命名的。普奧之間的戰爭則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這場戰爭造成約九十到一百四十萬人死亡。這次戰爭對於十八世紀後期當時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並造就了新的強國。

    普魯士的崛起

    西里西亞原在奧地利的統治之下,持續了18世紀幾乎整個40年代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使奧地利喪失了對它的統治權。搶到這塊“肥肉”的是政治新星——普魯士。普魯士原來只是一個貧困的小邦,在腓特烈祖孫三人的經營下,漸漸脫穎而出。到了腓特烈二世時,普魯士因為佔領富庶的西里西亞,疆域與人口一舉增加了百分之三十,成為崛起的新秀。

    ▲腓特烈二世

    領土的喪失讓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耿耿於懷,收復西里西亞、重振帝國雄風成為她最迫切的願望。為爭取更多的盟友,女王派出自己的外交大臣到歐洲各國斡旋。

    ▲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

    戰爭還沒打響之際,拉幫結派成了重頭戲。在女王特使的縱橫捭闔下,各國紛紛權衡利弊,重新尋找自己的小夥伴,不惜化宿敵為盟友,變盟友為新仇。英國看到了新興普魯士的希望,與其結為聯盟;英國的老對頭法國,則接過奧地利拋來的橄欖枝,兩國盡棄前嫌,結成同盟;俄羅斯也不甘落後,拋棄老相好英國,加入到法奧聯盟中......經過這次外交重組,歐洲形成以英普為一方,法、奧、俄為另一方的兩大軍事陣營,其它國家摩拳擦掌,紛紛選擇自己中意的陣營加入。歐洲大陸硝煙瀰漫,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先發制人

    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最為強大的德意志國家早就因為西里西亞地區的控制權節下了樑子,這次的普魯士決定在事態進一步惡化之前速戰速決逼降奧地利,在法俄意識到出了情況之前擺平一切,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先發制人,大舉進攻西里西亞和勃蘭登堡本土之間的薩克森,一個月之內佔領首府德累斯頓,1756年10月1日,28,500普軍背易北河向西列陣,迎戰布勞恩(Browne)元帥的34,000奧軍,爆發了七年戰爭的第一場戰役,羅布西茨戰役。這場戰役普奧人員損失相當,但普軍取得戰略上的勝利,成功逼降了薩克森。接著,普軍於1757年初南下大規模入侵奧地利的波希米亞,打算在法軍和俄軍增援前逼降奧地利。5月6日,普軍向布拉格發起進攻,發生布拉格戰役。奧軍被迫退守城內。奧地利派道恩元帥解圍,普軍在科林戰役中失利,並解除對布拉格包圍,退回薩克森。此役之後,腓特烈已經不可能在法國和俄國參戰之前迫降奧地利,戰略上合圍之勢已成,速勝希望於是破滅。

    陷入僵局

    科林戰役後,法國和俄國迅速介入,法奧俄聯盟的部隊東西南三線同時推進,夾擊普魯士,幾乎整個歐洲都在向普魯士進逼。小小的普魯士危在旦夕,腓特烈從布拉格撤軍後,審時度勢,選擇其一路打擊之。普法兩軍於11月間舉行經典的羅斯巴赫會戰,法軍大敗。普軍在羅斯巴赫會戰後,主力又由西東進,截擊進入西里西亞的奧軍,並於12月間舉行全年度的最後一次大會戰洛伊滕會戰,取得全勝。

    1758年1月,俄軍佔領東普魯士,腓特烈率主力迎擊,8月25日普軍在奧德河畔措恩多夫擊敗俄軍。1759年俄奧聯軍在奧德河會師,8月與普魯士進行庫勒斯道夫戰役,普軍被擊敗。同時英軍在漢諾威擊敗法軍,9月奧軍佔領德累斯頓,普軍轉入防禦。此時聯軍內部發生矛盾給了普軍喘息之機,1760年7月,普軍在西里西亞以少勝多擊敗俄奧聯軍,8月普軍在利格尼茨擊敗奧軍,11月在托爾高戰役中再次擊敗防守堅固陣地的奧軍,普魯士以巨大的代價保住了薩克森領地,得以恢復實力。

    就在普魯士苦苦支撐之時,它的盟友——英國,此時正悄然經歷著一場政壇變故。在英國的議會大選中,一直主戰並支援普魯士的國務大臣老皮特被迫辭職,英國旋即停止對普魯士的財政支援,這對於腓特烈二世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甚至普魯士人也表示無法繼續忍受戰爭,要求腓特烈作出讓步。腓特烈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也許只有出現奇蹟才能挽救他。

    絕處逢生

    歷史有時候讓人難以置信,幸運女神降臨,奇蹟竟然真的出現了!當戰爭進行到第六年時,俄軍中將彼得·魯緬採夫攻克了普魯士要塞科爾貝格,普軍再次陷入絕境,富有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1762年1月,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去世,她的外甥彼得三世繼位。而彼得三世恰恰是腓特烈二世的死忠粉,一上臺便宣佈結束與普魯士的戰爭,繼而歸還俄軍佔領的全部普魯士土地,撤回自己的部隊,轉而與普魯士簽訂合約、結為同盟,瑞典也跟著退出戰爭。這就是被後世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的戲劇性事件,原本被拖入死角的腓特烈絕處逢生,又活了過來。這要放到現在,又可以出一篇論文——論粉絲的重要性。

    ▲彼得三世

    塵埃落定

    相比歐洲大陸,英、法在歐洲戰場以外的爭奪,也同樣激烈。英國此次參與戰爭的真正意圖,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搶奪海外的殖民地。法國為了抗擊英國的海上攻勢,並保衛自己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不得不殊死一搏。英法在冰雪兩重天中(一邊是冰天雪地的北美,一邊是酷熱難耐的印度),拉開戰線。法國因為歐洲戰場的拖累,在與英國的較量中,逐漸敗下陣來,七年戰爭快要結束時,英國繼佔領全部法屬加拿大和部分路易斯安娜、把法國勢力徹底趕出加勒比海地區後,又將幾乎整個印度半島納入到自己的殖民範圍。

    到1763年2月10日,英法終於坐下來簽訂《巴黎和約》,這一紙和約宣告結束了七年戰爭。經過這場18世紀最大規模的戰爭,英國成為最大贏家,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而法國的聲望自由落體、直線下降,國王失去人民的支援,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埋下了伏筆;普魯士總算保住了“肥肉”西里西亞,更成就了一個堪稱世界級軍事家的軍事天才——腓特烈二世,然而,普魯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普魯士境內一片焦土,房屋損毀嚴重,上百個城鎮淪為廢墟,18萬普魯士軍人戰死沙場,50萬平民喪生。

    這些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一言不合就開戰。今天與你結盟,明天也許又撕毀和約,甚至成為仇敵,所謂的盟友不過是取得各自利益的一幅偽善的面具。丘吉爾曾說過:“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大概是對七年戰爭那段歷史最好的詮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窮遊真的值得提倡嗎,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想著窮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