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漫漫吾求兮
-
2 # 劉276125732
明朝發動最大的軍事行動,是萬曆三大徵中平播之役,可以說舉國之力才讓把經營播州七百年楊氏剷除,從此邁開了中央政權在東南雲貴改土歸流的重要一步,可也為此嚴重透支國力,為明王朝滅亡埋下了隱患!
-
3 # 弋北談古今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末時期,經濟凋敝、政局混亂、民不聊生,各地紛紛爆發起義,朱元璋也在其中。隨著十幾年的征戰,明太祖朱元璋終於帶領著部下收復失地,統一了中國。在明朝建立的276年中,先後有著16位皇帝登上帝位,期間經歷過盛世,也有過衰落,曾經中興,但最終滅亡。在著幾百年中,明朝不斷先外征戰、討伐,也不斷被迫進行防禦。在這麼多次戰爭中,要我選擇明朝哪場戰爭最悲壯、規模最大,則非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戰”莫屬了。
(起因)公元1499年,在蒙古瓦剌屢次對邊境的侵犯下,明英宗為了捍衛明帝國的尊嚴,親率精兵25萬(號稱50萬),北上討伐。明英宗先帶領著軍隊按計劃到達了大同,在大同進行會師、休整。原計劃中準備趁著瓦剌不備,神兵天降,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到了之後發現,原來瓦剌早已經準備就緒。無奈之下,明英宗又準備率領著大軍撤退回京。
(明英宗畫像)
(過程)得到訊息的北伐大軍分成了兩派,一派以軍中有著實戰經驗的將軍為首,準備撤退回京;而另一派便是以毫無作戰經驗,一心貪圖建立功名的太監王振為首主張進攻。恰好這時的瓦剌也先佯裝撤退,於是在掌握大權的王振命令下,明軍發動了追擊。但是過了不久,明先鋒軍被殲滅的訊息便傳到了中軍之中。軍內驚恐萬分,慌亂撤退。但是在撤退途中沒有章法,路線隨意更改,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在選定撤退中間點時,宦官王振執意要在地勢高卻無水的土木堡駐紮,為後面被包圍埋下了不可逆的禍根。
(結果)瓦剌包圍了駐紮在土木堡的明軍之後,再次佯裝撤退。而此時不識戰術兵法的王振也再次下令軍隊開拔,選擇有水的地方紮營。在明軍正在移動的時候,瓦剌發起了總攻。一時間馬蹄聲四起、砍殺聲震天。明軍25萬精銳消滅殆盡,朝中隨性大臣盡數犧牲,明英宗也被俘。
在這次“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大明王朝開始走向衰落。這場戰爭告訴我們:小人的意見不可信,並且做一件事情就要認真執行到底,切不可隨意更改或者動搖!
-
4 # 史海魅影
明朝發動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應該是明初的朱元璋北伐元朝。
當時雖然北方的元軍內戰,但是軍事能力與勢力都不容小覷,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25萬精銳之師北取中原。
朱元璋大軍壓境之時,元統治者才明白過來此時的朱元璋已今非昔比。我們先介紹一下元朝內部各個勢力是怎麼爭權的。
元朝宰相脫脫(也就是圍攻張士誠高郵的將軍)被貶死後,元朝宮廷分為兩派,一派皇子幫,一派皇帝幫。在朝廷內部丞相搠思監和樸不花幫皇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外援,而皇帝這邊則是貴臣老的沙以及孛羅帖木兒。當明朝北伐大軍打下潼關以後,元政府才徹底震驚,放下內部爭奪一直對付明軍。
朱元璋北伐採取的策略與攻打張士誠一樣,先減掉兩翼最後重點圍攻。先攻打山東,然後取河南,最後圍攻元大都。當元朝統治者明白明軍意圖以後已經為時已晚,大都就這樣被明軍拿下。雖然拿下元朝國都,但是元順帝逃跑到上都,仍然儲存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
此時元朝王保保率領10萬軍隊佔據山西、甘肅,納哈出20萬大軍佔據遼東。攻下大都以後的明軍分兩路,常遇春從北往南進攻山西,而徐達有南往北進攻。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也是在北伐凱旋歸來之時暴病而亡,他此時才40歲。
元軍不斷的敗退,也明白眼前這一對手完全不是原來南宋軍隊那樣容易打敗,而這時元朝的主將王保保也看明白這個現實,主動龜縮、避其鋒芒,等待機會。
那麼他能等到機會嗎?明朝朱元璋時代與元朝的戰爭就結束了嗎?
朱元璋已經統一天下,本著斬草要除根的原則,對於元朝最後一股勢力(北元)勢必要解決掉,不給自己的子孫留後患。歷朝歷代對於少數名族的戰爭經常發生,但是都沒有衝根本上消滅他們,因為少數民族大多數是遊牧民族,對於他們來說搬家很容易,和他們打戰最主要的是你能追的上或者找的到他們,當然還要保證能夠打得過人家。遊牧民族一直以放牧為生,被個別朝代打的兇了,就開始往沙漠裡躲,你想和他們決戰都不可能,你根本找不到他們。
北元就是被明朝打的兇了,開始躲到沙漠裡去了。
古代不像現代有這麼先進的定為以及日行千里的速度,千里追擊進沙漠以後就面對這樣的難題。本來朱元璋想著再過幾年徹底收拾北元政府,但是架不住手下的名將天天唸叨,即便是劉伯溫出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的說教,朱元璋還是沒有堅持他最初的想法,還是想早點消滅北元、早點過上安穩的日子。
洪武五年(1372年)年初,朱元璋召集了15萬大軍遠征沙漠中的北元,這也是明朝第一代名將的最後一戰:落幕之戰,不管是常勝將軍還是身經百戰的將軍,明初第一代名將就此結束。徐達率領中路軍有雁門關攻擊和林,李文忠率東路軍從居庸關進攻應昌,馮勝率西路軍由金蘭關攻擊甘肅,這是整個明朝期間最頂配的陣容。
徐達以及先鋒藍玉出雁門關,在Mustang川以及土剌河先後擊敗王保保的軍隊,也許是一直以來王保保給徐達的印象就是這麼軟弱,徐達居然產生了輕敵的念頭。在兩戰都勝利的情況下,開始不斷深入追擊元軍。明軍出發前,王保保知道不是明軍對手,其實早就做好的應對,當明軍深入的時候在嶺北山區偷襲。徐達的一世英名也在此戰中被打破,沒有及時看出元軍的計謀,被誘敵深入、中了埋伏。當王保保誘使徐達大軍進入嶺山山區以後,早就在那裡埋伏的賀宗哲突然出現,偷襲明軍。雖然徐達有失誤的地方,但是徐達畢竟還是徐達,在被偷襲的時候,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指揮戰鬥,能夠穩住形勢安全撤退,也打破了王保保想一舉消滅徐達中路軍的目的。雖然撤退了,對於徐達來說犧牲萬餘人,這是對於一代戰神最後的謝幕,他常勝將軍的名頭也被打破了。
李文忠的東路軍呢?李文忠的中路軍也和徐達一樣犯了同樣致命的錯誤,輕敵冒進,追擊元將蠻子哈辭章到阿魯渾河時發現上的了,當時明軍已經連續追擊數日,人困馬乏。李文忠這個時候也表現出一個名將應有的素質,在極不利的情況下居然與元軍交戰數日,而且還把元軍打垮了。雖然打垮了元軍,東路軍也是傷亡慘重。
馮勝帶領先鋒傅友德的西路軍本就是疑兵,但是卻是三路軍中戰果最輝煌的,創作這次輝煌的將領就是傅友德。馮勝的疑兵沒有什麼具體任務,所以他就給傅友德5000人,讓他四處亂逛就行,但是就是這樣的亂逛讓傅友德一發不能收拾。傅友德先打西涼,一勝。再進攻永昌,二勝。馮勝在傅友德兩次勝利以後,看到了傅友德的能力,把大軍交給他指揮。再進攻林山,三勝。遇到員上將都驢,四勝。再攻打亦集乃路,元軍放棄抵抗,五勝。再遇元歧王朵兒只班,六勝。一直打到明軍因為戰利品太多沒辦法攜帶,元軍也被打怕了才班師回朝。傅友德帶領數萬大軍,從甘肅一直打到蒙古,所向披靡、從橫南邊無人能敵,他抒寫了自己一段不朽的傳奇。
經過此次戰爭,元、明都傷亡慘重,元氣大傷,就產生了僵持的局面,直到10多年以後才打破這樣的局面。
-
5 # 這些歷史要讀
如果按動員兵員來看,那麼明朝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應該是靖難之役才對。
靖難之役歷時四年,由於建文帝的削藩行動,引起了燕王朱棣的反叛。朱棣以“奉天靖難”為旗號,於北京起兵。最終,攻破南京城,擊敗建文帝,自己當上皇帝。
作為明初的皇位爭奪戰,建文帝朱允炆的南軍和燕王朱棣的燕軍,雙方共計投入超過130萬軍隊(南軍100萬,燕軍30萬)。而這樣的軍隊動員規模,可是明朝其他戰役都不能比的。畢竟,萬曆三大徵全部加起來,明軍的總投入兵力也不到靖難之役的一半。而明末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明軍加上北韓等僕從軍隊,也不過11萬左右。
而如果按動員範圍來看,那麼明朝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就應該是明末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是明末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的一次剿滅關內叛軍勢力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所謂四正,指的是陝西、河南、湖廣、鳳陽四個正面戰場;此四地的巡撫以圍剿為主,以防禦為輔。所謂六隅,指的是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六個側面戰場,此六地的巡撫以防禦為主,以圍剿為輔。而把四正與六隅加起來,就是十張羅網,所以合稱“十面張網”。
按照這個戰略,假如流寇到了陝西,那麼陝西、四川、湖廣、河南、延綏、山西的巡撫必須共同張網,六面合圍,總理入關和總督聯合圍剿;而假如流寇到了河南,那麼湖廣、鳳陽、應天、山西、山東、河南的巡撫必須共同張網,六面合圍,總督出關和總理聯合圍剿......
總之,總督、總理是隨敵之動態進行剿殺,各地巡撫是四面合圍,不論主戰場在哪裡,都要圍成一張緊密的羅網,以便做到對流寇的一網打盡。
所以,這次軍事行動的動員範圍非常大,幾乎相當於當時大明的半壁江山都參與其中了,而且還動員了各地駐軍共計數十萬之眾。
回覆列表
有明一朝,發生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爭,有對內的,也有對外的。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明成祖朱棣派兵徵安南(越南)之戰。發動南征的明成祖朱棣
明建文元年(1399年),安南國相黎季犛殺死安南王,自立為太上皇,並立其次子胡漢蒼為帝。明朝誤信安南王一脈絕嗣,便下旨封季犛為王。不久,原安南王的孫子陳天平逃到明朝(靖難之役已經結束,成祖登基),並向成祖稟明實情。永樂四年正月,成祖遣都督黃中帶5000兵士護送陳天平回安南。季犛得到訊息後,提前埋伏,打了黃中一個措手不及,大敗而歸。訊息傳到明廷,成祖大怒,當即命朱能為徵夷大將軍,張輔,沐晟為副將軍,率兵號稱80萬征討安南。十一月,朱能病逝,張輔代為大將軍。大軍自廣西憑祥出發,沐晟亦由蒙自斬關奪隘,與張輔會師白鶴。會師後,大軍攻無不克,一直打到了黃江,攻破安南軍兵寨,後又連破木丸江,富良江,生擒季犛父子。交阯布政使司
此戰後,成祖下令改安南為交阯,設交阯布政使司。而安南也被劃入明朝版圖,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