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浩
-
2 # 中孚鑑
陳廷敬,字子端,他在康熙皇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的大臣,陳廷敬做過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同時在康熙時期編撰《康熙字典》時,陳廷敬為重要的人員。陳廷敬去世後,諡號為文貞。
陳廷敬為官清廉,曾對他的家人說,有行為不端的,或者是行賄賂之事的,都不要放進。同時他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那陳廷敬家世如何?他有哪些後人呢?
陳廷敬是出生於當時澤州府,就是現在的山西晉城,陳廷敬的家族還是挺厲害的,從明朝嘉靖時期到清朝康熙時期,就出現很多做官的。
比如,陳天佑是陳廷敬旁六世祖,在明朝時做過陝西按察司副使。陳昌言是陳廷敬的伯父,做過提督江南學政。陳元是陳昌言之子,做過翰林院庶吉士。還有其他陳廷敬家族上下幾輩之人,進士、舉人出身還是不少的。
陳廷敬有子為陳謙吉、陳豫朋、陳壯履。陳謙吉壽嶽、壽華。陳豫朋生陳師儉、陳名儉、陳崇儉。陳壯履生陳傳始。
-
3 # 楚邾
陳廷敬家族所在的皇城陳氏為山西陽城望族,先祖陳仲名,河南彰德府臨漳縣人,長子陳靠、次子陳虎。陳靠於明初遷往山西陽城,是為始遷祖。
陳氏五世陳天佑,明嘉靖十三年舉人、二十三年進士,是家族第一個舉人、進士,官至陝西按察副使。
八世陳昌言,也是陳廷敬的伯父,明崇禎三年舉人、七年進士,是家族第二個進士,官至江南學政。
九世陳廷敬,昌期子,清順治十四年舉人、次年連捷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家族第三位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陳元,昌言子,廷敬堂兄,清順治八年舉人、十六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是陳氏家族第四位進士。
另外,陳廷敬親兄弟有七人,也即陳昌期有八子,陳廷敬為長子,次陳廷繼,康熙十一年拔貢, 任國子監學錄;三陳廷藎,縣生員;四陳廷愫,康熙間恩貢;五陳廷扆,康熙間歲貢, 官至羅定州知州;六陳廷統,康熙間歲貢, 授四川成都府通判, 內遷大理寺副, 升刑部郎中, 擢湖廣辰沅靖道;七陳廷弼,歷任臨湘縣令、澧州刺史等職;八陳廷翰,康熙甲子科舉人, 選知縣。
第十世,陳廷敬有三個兒子,長子陳謙吉, 官至江南淮安府邳雎靈璧河務同知;次子陳豫朋,清康熙三十三年二甲進士,翰林院庶吉士;三子陳壯履,清康熙三十六年二甲進士,時年十八歲,翰林院庶吉士。
陳廷敬另有20個侄子,六弟陳廷統之子陳觀顒(後避諱改觀永)為康熙三十五年舉人、四十五年進士;七弟陳廷弼之子陳隨貞,清康熙三十五年舉人、四十八年二甲第四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子侄輩中另有舉人陳賁懿;貢生5人,分別為陳鹹受(歲貢)、陳昇階(歲貢)、陳復剛(歲貢)、陳觀化(恩貢)、陳坤載(拔貢)、陳蒙德(歲貢);監生3人,分別為陳謙吉、陳震遠、陳萃應。
第十一世,也即陳廷敬孫輩,共38人。陳豫朋的長子陳師儉,清雍正元年舉人、五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另有舉人6人,其中陳壽嶽為康熙五十年辛卯科舉人,陳壽華為雍正七年己酉科舉人,陳名儉為乾隆九年甲子科舉人,陳崇儉為乾隆九年甲子科舉人,陳傳始為雍正十年壬子科舉人,陳式玉為雍正四年丙午科舉人;歲貢生陳象雍;監生9人,陳壽樊、陳壽嵩、陳傳媯、陳汝樞、陳增、陳塊、陳鵬翼、陳象煒、陳墉。
文華殿大學士、陽城人田從典曾為陳氏家族題一幅楹聯: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詞林。是說陳氏從明嘉靖至清雍正年間,一共有九位進士,而清代三代以內出了六位翰林。九位進士分別是明代的陳天佑、陳昌言,清代的陳廷敬、陳元、陳豫朋、陳壯履、陳觀顒、陳隨貞、陳師儉;三代六位翰林分別指九世的陳廷敬、陳元,十世的陳豫朋、陳壯履、陳隨貞,十一世的陳師儉。
-
4 # 秋媚讀史
山西陽城縣,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村子,名叫皇城村。皇城村有個陳氏家族,明宣德四年從山西澤州遷居於此。
陳氏家族世代重視讀書與科舉,從明朝到清朝,陳家走出41位貢生、19位舉人、9位進士、6位翰林,是名滿天下的書香世家,其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康熙朝的陳廷敬。
陳廷敬生於崇禎十一年,原名陳敬,字子瑞,號說巖、午亭。他的出生時間與地點都是幸運的,皇城村遠離明末戰火,等陳廷敬懂事,改朝換代已經完成。
陳廷敬九歲時就寫出“要使物皆春”的詩句,渴望一展抱負,使萬物得其所,見其春。到了參加科舉的年齡,他又恰好遇到推行漢化的順治,並沒因漢人身份而被排斥在外。
等到陳廷敬入朝為官,他遇到的又是千古一帝,這位開啟康乾盛世的帝王一直重用陳廷敬。陳廷敬當了五十四年官,累計升遷高達二十八次,曾在戶部、吏部、刑部、工部等部門任職,並常伴康熙左右,擔任帝王師。
在陳廷敬之前,陳家最有名氣的莫過於三世祖陳秀,這位“工詩擅書,若出天授”的縣級小官並沒有流芳百世的政績,卻因為官時親民得到父老鄉親的稱讚。為教授子孫讀書、處世的道理,陳秀寫了許多童謠,其中還有這樣的訓誡:
“百歲光陰易擲梭,痴兒莫得等閒過。起家紹業由勤儉,處事交人貴緩和。酒飲三杯須用止,書攻萬卷未為多。我今欲著燈窗力,鬢點秋霜奈老何”勤儉、刻苦、博學、謹慎,這是陳秀留給子孫後代的原則。在陳廷敬身上,這些特點躍然紙上。陳秀之後,陳家人把“讀書—科舉—為官”作為整個家族的正道。
陳廷敬的父親叫陳昌期,從小就熟讀儒家經典,成績也不錯。但科舉考場人才輩出,競爭激烈,陳昌期最後名落孫山。倒是他的哥哥陳昌言考中進士,並在朝廷為官。陳昌言牢記家訓,為官廉潔奉公,不僅政績出眾、名聲好,而且學問也不錯,還出過文集。
這對兄弟從小就比一般兄弟更友愛,直到各自結婚生子也未分家,而是和睦相處,將對方的孩子視若己出。哥哥常年在外為官,陳昌期主動挑起家族的大梁。
良好的家風,以及陳昌期對子女的嚴格要求,讓陳廷敬從小就將主要精力放在學問上。陳廷敬除了要跟老師讀書,還要聆聽父親教誨。陳昌期雖未中舉,卻對理學有深入研究,他教導子女們讀書的主要目的是學以致用,這種家學會在無形中感染到陳廷敬。
陳廷敬的母親張氏也是讀書人。陳家重視書香門第的名聲,在為後輩安排婚姻時,也會考慮對方文化素養。
張氏的祖父是明朝進士,父親中過舉人,兩代都曾出仕。張氏既是名門閨秀,也是才女,她從小就學習過四書五經以及《資政通鑑》。嫁入陳家後,張氏讀書、家務兩不誤,有空就拿起書,或與陳昌期共同研讀經義。
陳廷敬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基因,從小就喜歡學問。他還沒有進入私塾讀書,母親張氏就成了陳廷敬的啟蒙老師,每天教他讀書習字。
等到六歲時,陳廷敬的學識已經超過同齡人,家裡為他聘請了一位王老師。陳廷敬十歲那年,王老師認為自己的學問已不足以繼續教陳廷敬了,只好提出辭職。
陳廷敬長大後,年少得志,平步青雲,一路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其子孫後代,繼承了陳家的優良作風,也湧現出不少優秀人才。
陳廷敬次子陳豫朋,康熙年間進士,官至湖廣學政;三子陳壯履也高中進士,曾入值南書房;孫子陳師儉,考中雍正年間進士。
陳家從明到清,禮義傳家,“進士九出,翰林六鳴”。陳廷敬完美地詮釋了家族作風,既是當仁不讓的家族代言人,也是大清一代明相。
回覆列表
陳廷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府陽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陳廷敬是清朝康熙皇帝最為器重的大臣之一,康熙在位61年,陳廷敬從政53年,升遷了28次,從檢討一職一直做到文源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位極人臣。看起來,陳廷敬的家境並不怎麼好,他有著大多數清官都具有的品質,那就是“窮”,和其他官員比起來,他家真的算是窮的了。然而,歷史上真正的陳廷敬,他的家世可不簡單,不知讓多少人羨慕不已呢!
陳家那是“進士九出,翰林六鳴”,陳廷敬自己二十歲就高中進士,入朝為官,初為翰林院侍講學士,當了康熙的老師,後來歷任《康熙字典》的Quattroporte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官職。後來,陳廷敬的故居被稱作“皇城相府”,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陳廷敬的後人也很厲害。
陳廷敬的家世--進士九出,翰林六鳴
姓名 朝代 年號 科別 最高官職 備註
陳廷敬 清 順治 戊戌(1658) 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陳昌期長子
陳豫朋 清 康熙 甲戌(1694) 湖廣學政先入翰林院 陳廷敬次子
陳壯履 清 康熙 丁丑(1697) 內閣供奉先入翰林院 陳廷敬第三子
陳隨貞 清 康熙 己丑(1709) 翰林院庶吉士 陳廷弼子
陳師儉 清 雍正 丁未(1727) 廣西泗城府同知先入翰林院 陳豫朋長子
皇城陳氏舉人表
姓名 朝代 年號 科別 最高官職 備註
陳所知 明 萬曆 乙酉(1585) 虞城知縣 陳天佑曾孫
陳廷翰 清 康熙 甲子(1684) 揀選知縣 陳廷敬弟
陳賁懿 清 康熙 辛卯(1711) 杞縣知縣 陳廷愫子
陳壽嶽 清 康熙 辛卯(1711) 四川通江知縣 陳謙吉次子
陳恂 清 康熙 庚子(1720) 陳廷敬旁系孫
陳式玉 清 雍正 甲午(1726) 浙江鹽大使 陳隨貞子
陳壽華 清 雍正 乙酉(1726) 貴州清平知縣 陳謙吉第四子
陳傳始 清 雍正 壬子(1732) 福建鹽大使 陳壯履子
陳名儉 清 乾隆 甲子(1744) 山東榮城知縣 陳豫朋次子
陳崇儉 清 乾隆 甲子(1744) 揀選知縣 陳豫朋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