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冷清先生
張良當然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浪得虛名。後勤主政的確是蕭何主管,打仗的事不全靠韓信,樊噲、盧綰、灌嬰、周勃、曹參都能打仗,不過他們是將才。劉邦集團的帥才,首先是劉邦自己,韓信沒有來的時候,劉邦帶領3萬人,就攻入潼關,滅亡了秦國。韓信當然也是帥才,可以獨擋一面。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韓信是分兵的,劉邦直接和項羽的楚軍主力對抗;韓信對付的是諸侯國的雜牌軍。論軍事指揮能力,劉邦只比韓信略低,而要高於項羽。項羽打敗劉邦二次(第一彭城會戰、第一次滎陽會戰),而劉邦打敗項羽四次(成皋戰役、二次滎陽會戰、二次彭城會戰、垓下之戰。)
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劉邦肯定了三個不同領域的天才,但你一定不要以為劉邦什麼都不會。劉邦是個全才,這三個方面都行,只是和張良、蕭何、韓信相比,不如他們三個,比其他人強的多。
張良是南韓貴族,父親張平曾經是南韓丞相。張良和劉邦早就認識,張良一心復國,僱人刺殺秦始皇,刺秦失敗以後,劉邦安排張良在下邳躲避,下邳離沛縣僅百里路程。張良在下邳偶遇黃石公,受贈《太公兵書》,張良是秦末的頂級謀士。
劉邦起兵後,向下邳進發,途遇張良。劉邦奉義帝命,率3萬兵攻秦。張良對劉邦說,直接攻打滎陽、函谷關,就等於去送死,必須繞道南陽。劉邦攻打南陽,兵少打不下來,劉邦想繞開南陽,張良說必須打下南陽,我們才能西進。張良給劉邦提出“疑兵計”,陳恢提出“攻心計”,宛城(南陽)太守投降。
劉邦帥軍抵達嶢關,秦軍兵盛難以攻克。張良又出疑兵計,劉邦準備了5萬人的糧餉,在周圍山上插很多軍旗,虛張聲勢,然後讓酈食其帶著財寶去勸降秦軍將領。劉邦按張良計策行動,嶢關秦軍將領果然投降了,並願意跟隨劉邦反秦,劉邦的隊伍擴大了一倍。
進入咸陽後,張良又勸劉邦封府庫約法三章。項羽入關後,要進攻劉邦,又是張良的朋友項伯給張良報信,劉邦赴鴻門宴的萬全之策,也是張良規劃的,劉邦才得以全身而退。項羽封王時,張良拿劉邦賞給他的財寶都給了項伯,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項羽才封了劉邦漢王。
張良離開劉邦,要回去保韓王成,告誡劉邦進入漢中後,一定要燒掉棧道,防備項羽偷襲。後來韓王成被楚軍殺死,張良再次回到劉邦身邊,死心塌地的保著劉邦。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張良給劉邦的謀劃數不勝數,實在是不能一一的羅列出來。
劉邦經過成皋戰役、第二次滎陽會戰、第二次彭城之戰,把項羽的30萬楚軍打成10萬。鴻溝對峙,項羽以劉邦父親、呂后、魯元公主為人質,逼迫劉邦達成以鴻溝為界的合議。項羽率軍向東南而走,張良對劉邦說:“項羽此去放虎歸山,急追勿失。”劉邦遂率20多萬漢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
垓下之圍時,劉邦讓韓信等前來助戰,項羽也派人間韓信,韓信、彭越、英布都在觀望,張良勸劉邦,趕快許諾把楚地分給他們三人,劉邦遂許楚地於韓信等。韓信30萬兵遂至,彭越、英布的五六萬兵也至,遂殲滅楚軍8萬。項羽在東城被灌嬰手下五個營團長斬殺。
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食邑三萬戶,張良只要了留地。然後,張良以身體不好為由,辭去官職雲遊天下而去。張良死後,追贈為文成侯。
-
3 # 東方紅2020號
張良的運用是 運籌策圍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大漢集團的首席智囊,劉邦的封賞是齊地自擇三萬戶 這比蕭何等人高多了只是張良沒有接受。這樣的人怎麼能是沽名釣譽呢?
-
4 # 吾論魏晉
張良曾經讀過一本書,那就是太公兵法,圯上老人贈送給他的。透過通讀和精讀,逐漸悟出了一些道理。
此後在韓王手下帶兵,與章邯的偏僻之將互動,總是落荒而逃。在逃跑過程中,路遇劉項聯軍,就遊說劉邦和項羽,項羽不以為然,而劉邦信以為真。
在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過程中,張良起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作用。就像諸葛亮南征時期的參軍馬謖一樣,做計劃,訂方案,出謀劃策,參贊軍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謀士。
合適的崗位,成就你的事業。不合適的崗位,葬送你的事業。好的領導可以發揮你的優勢,不好的領導可以彰顯你的劣勢。無論幹什麼工作,能夠體現你的價值,發揮你的特長的就是最好的。
-
5 # 小劉解讀
“夫運籌帷幄於內,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是劉邦的原話,其中的“子房”當然就是本文核心人物張良,張子房了。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蕭何、韓信),漢初最有名的政治家,謀略家。
戰國時南韓貴族出身,因為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南韓被滅後,年少的張良心裡一直埋著一顆報仇復國的種子,散盡家財,招募大力士,終於等來了機會。趁秦始皇巡視之際,與力士藏身樹叢之中,對準秦始皇的車駕丟去半扇磨盤……受到驚嚇的秦始皇命人四處捉拿刺客,但是毫無頭緒。張良也隱姓埋名,流落他鄉。
之後,在下邳的一個石橋上碰到了一位仙風道骨的白頭老人,老人故意三次遺落鞋子到橋下,讓張良撿起為其穿上。透過試探,張良的用心得到老人的認可,遂傳其兵書名曰《太公兵法》。這就是《西遊記》中東海龍王給孫悟空講的“石橋三遺履”張良拜師黃石公的傳說。
張良利用兵書上的謀略兵法為後來劉邦雄霸天下起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說張良是沽名釣譽之輩的,明顯對中國歷史尤其是漢朝歷史理解的不夠充分。
大家都知道“鴻門宴”吧,如果沒有張良的人脈、智慧,劉邦早就被滅了,哪裡還能出現大漢王朝?更高明之處在於解救了劉邦同時,又利用項伯成功的使霸王項羽內部出現了分裂的矛盾,加速了項羽的敗亡。
張良與韓信珠聯璧合。先燒棧道,消除項羽疑慮,同時也防止追兵趕上。然後,成功的實施了“明燒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順利的使富饒的關中地區納入劉邦的領地。
之後獻“下邑之謀”。即:利用英布,彭越對項羽的不滿,策反聯合他們,形成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項羽與劉邦對峙時,韓信與彭越的向背能直接影響戰局。韓信與彭越在關鍵時刻傭兵自重。劉邦氣的直罵娘。最後也是透過張良與陳平的計策安撫韓信,封他為齊王。又劃分土地給彭越……才有了後來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劉邦稱帝,建立大漢王朝後。張良最高明的智慧也展現出來:明哲保身。
韓信的下場明顯的在那裡擺著,被殺毋庸置疑。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也是因為不滿足劉邦的封賞被囚禁,鬱鬱而終。而張良對於劉邦的封賞持拒絕的態度,最後無奈何選擇了與劉邦初次見面的“留地”為自己封地。這無疑是最好的表達……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晚年他以病辭朝,專攻“黃老之道”,安享晚年。傳說羽化成仙,稱為道教宗師。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張作霖為什麼要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張學良,就是想著自己的兒子也當張良第二。張良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老百姓的心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就連張作霖一個土匪出身都知道。
張良精通黃老之學,聰明才智當時來說誰又能比得上呢?當時來說,打仗確實是韓信的功勞,後勤就是蕭何,所以蕭何才被封為丞相,掌管百官。那麼張良都做了什麼呢?
張良的勇就不多說了,博浪沙暗殺秦始皇就足以看出來了,當時來說有幾個人敢去暗殺秦始皇呢?
智就更清楚了,可以看到劉邦基本上所有大的決策都是張良獻出來的。張良是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先是劉邦入咸陽的計策就是張良提出來的,讓劉邦為天下先如咸陽。然後又是在鴻門宴上巧救劉邦,鴻門宴上如果沒有張良的勇氣和果斷,劉邦首先就不敢去鴻門宴,那麼項羽也就有理由來打劉邦了,即使去了沒有張良的計策逃跑,劉邦也是死。
然後項羽大封天下,張良也是勸劉邦要蜀地,漢中這塊地方,看到了以後的天下大勢,而且過棧道之後又是張良獻策燒燬棧道,讓項羽放鬆戒心。如果沒有張良的這個計策,項羽說不定早就把劉邦滅了多少回了。
然後又是張良建議劉邦東出,而且極力的支援拉攏彭越,英布等等。劉邦多次看到了韓信的功高蓋主,都想收回韓信的兵權,但是每次都是張良站出來,如果沒有韓信的話,怎麼會有大漢天下,但是沒有張良的話,韓信可能死的更早。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張良先是建議定都長安,當時很多人都想著要麼減毒咸陽,但是張良主張長安,因為這個地方掌握關中和函谷關,同時又能兼顧蜀地和河套地區。真正的金城千里。
然後又是在分封制和郡縣制上,張良極力的支援郡縣制,反對分封制,當時來說超過大部分的人都是支援分封制的。然後劉邦只能採取分封和郡縣共存的制度。
當時大漢建立之後,劉邦也是遲遲沒有論功行賞,很多人就不滿了,當時又是張良站出來給劉邦一個計策,讓他獎賞雍齒,因為劉邦最狠他,而且雍齒也經常在外面亂說劉邦,所以很多人看到劉邦連雍齒都有賞賜了,自然也就放心自己了。
還有很多事蹟,比如立太子的事上,劉邦想廢樂劉盈的,但是又是張良給呂雉獻策讓劉盈做了太子,還有現在很多傳說的黃石。
然後張良自己也避免了劉邦不得善終的局面,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很多跟他的人基本上都被殺了,張良也是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功成身退,才避免了殺身之禍。
-
7 # 南朝居士
你只知道打天下打仗厲害的最重要,最多還知道一個後勤,這些都是其次。
打天下最重要的是戰略決策、大方向制定、決策、造勢用勢、武將的管理制約、軍隊的調配、制度的制定、拉攏可以拉攏的勢力,分化瓦解敵人的聯盟,這些都是張良和劉邦要考慮的事,
其次就是蕭何,後勤補給、兵員補充、軍械武器的補給、大後方的安全和管理,這些可以排在次要為,
最後才是武將的攻城略地,也就是韓信、周勃、樊噲等人作用了。
很多人本末倒置了,覺得武將的作用是最大的,武將只是執行上面制定的策略,不可否認好的武將有利於打天下,但不是最重要的,
看看近百年戰爭就知道,校長麾下的武將不如耄麾下的武將嗎?不存在的吧?但最終的結果為什麼不同?
還是後方政治家懂得用勢造勢,懂得玩陽謀,方向策略的制定,國際關係的利用,還有就是完整的後勤補給,這樣軍隊才可以所向披靡,這才造就了一大批戰神,而不是這些戰神成就了那些政治家。
現在很多公司也是一樣,總認為銷售部最重要,因為他們找的業務和合同,很多銷售部覺得自己天下第一,自己出去單幹,但結果大多都失敗了,為什麼?因為你只是在別人給你找好的業務下面繼續開拓,就像挖礦,別人找好你去挖,你出去單幹,是需要你去找礦,
這些武將也是一樣,別人幫你把所有東西弄好,你帶人打仗就行了,你以為你天下第一,其實你後面的人才厲害。
-
8 # 冷清先生
張良當然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浪得虛名。後勤主政的確是蕭何主管,打仗的事不全靠韓信,樊噲、盧綰、灌嬰、周勃、曹參都能打仗,不過他們是將才。劉邦集團的帥才,首先是劉邦自己,韓信沒有來的時候,劉邦帶領3萬人,就攻入潼關,滅亡了秦國。韓信當然也是帥才,可以獨擋一面。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韓信是分兵的,劉邦直接和項羽的楚軍主力對抗;韓信對付的是諸侯國的雜牌軍。論軍事指揮能力,劉邦只比韓信略低,而要高於項羽。項羽打敗劉邦二次(第一彭城會戰、第一次滎陽會戰),而劉邦打敗項羽四次(成皋戰役、二次滎陽會戰、二次彭城會戰、垓下之戰。)
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劉邦肯定了三個不同領域的天才,但你一定不要以為劉邦什麼都不會。劉邦是個全才,這三個方面都行,只是和張良、蕭何、韓信相比,不如他們三個,比其他人強的多。
張良是南韓貴族,父親張平曾經是南韓丞相。張良和劉邦早就認識,張良一心復國,僱人刺殺秦始皇,刺秦失敗以後,劉邦安排張良在下邳躲避,下邳離沛縣僅百里路程。張良在下邳偶遇黃石公,受贈《太公兵書》,張良是秦末的頂級謀士。
劉邦起兵後,向下邳進發,途遇張良。劉邦奉義帝命,率3萬兵攻秦。張良對劉邦說,直接攻打滎陽、函谷關,就等於去送死,必須繞道南陽。劉邦攻打南陽,兵少打不下來,劉邦想繞開南陽,張良說必須打下南陽,我們才能西進。張良給劉邦提出“疑兵計”,陳恢提出“攻心計”,宛城(南陽)太守投降。
劉邦帥軍抵達嶢關,秦軍兵盛難以攻克。張良又出疑兵計,劉邦準備了5萬人的糧餉,在周圍山上插很多軍旗,虛張聲勢,然後讓酈食其帶著財寶去勸降秦軍將領。劉邦按張良計策行動,嶢關秦軍將領果然投降了,並願意跟隨劉邦反秦,劉邦的隊伍擴大了一倍。
進入咸陽後,張良又勸劉邦封府庫約法三章。項羽入關後,要進攻劉邦,又是張良的朋友項伯給張良報信,劉邦赴鴻門宴的萬全之策,也是張良規劃的,劉邦才得以全身而退。項羽封王時,張良拿劉邦賞給他的財寶都給了項伯,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項羽才封了劉邦漢王。
張良離開劉邦,要回去保韓王成,告誡劉邦進入漢中後,一定要燒掉棧道,防備項羽偷襲。後來韓王成被楚軍殺死,張良再次回到劉邦身邊,死心塌地的保著劉邦。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張良給劉邦的謀劃數不勝數,實在是不能一一的羅列出來。
劉邦經過成皋戰役、第二次滎陽會戰、第二次彭城之戰,把項羽的30萬楚軍打成10萬。鴻溝對峙,項羽以劉邦父親、呂后、魯元公主為人質,逼迫劉邦達成以鴻溝為界的合議。項羽率軍向東南而走,張良對劉邦說:“項羽此去放虎歸山,急追勿失。”劉邦遂率20多萬漢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
垓下之圍時,劉邦讓韓信等前來助戰,項羽也派人間韓信,韓信、彭越、英布都在觀望,張良勸劉邦,趕快許諾把楚地分給他們三人,劉邦遂許楚地於韓信等。韓信30萬兵遂至,彭越、英布的五六萬兵也至,遂殲滅楚軍8萬。項羽在東城被灌嬰手下五個營團長斬殺。
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食邑三萬戶,張良只要了留地。然後,張良以身體不好為由,辭去官職雲遊天下而去。張良死後,追贈為文成侯。
-
9 # 東方紅2020號
張良的運用是 運籌策圍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大漢集團的首席智囊,劉邦的封賞是齊地自擇三萬戶 這比蕭何等人高多了只是張良沒有接受。這樣的人怎麼能是沽名釣譽呢?
-
10 # 吾論魏晉
張良曾經讀過一本書,那就是太公兵法,圯上老人贈送給他的。透過通讀和精讀,逐漸悟出了一些道理。
此後在韓王手下帶兵,與章邯的偏僻之將互動,總是落荒而逃。在逃跑過程中,路遇劉項聯軍,就遊說劉邦和項羽,項羽不以為然,而劉邦信以為真。
在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過程中,張良起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作用。就像諸葛亮南征時期的參軍馬謖一樣,做計劃,訂方案,出謀劃策,參贊軍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謀士。
合適的崗位,成就你的事業。不合適的崗位,葬送你的事業。好的領導可以發揮你的優勢,不好的領導可以彰顯你的劣勢。無論幹什麼工作,能夠體現你的價值,發揮你的特長的就是最好的。
-
11 # 小劉解讀
“夫運籌帷幄於內,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是劉邦的原話,其中的“子房”當然就是本文核心人物張良,張子房了。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張良、蕭何、韓信),漢初最有名的政治家,謀略家。
戰國時南韓貴族出身,因為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南韓被滅後,年少的張良心裡一直埋著一顆報仇復國的種子,散盡家財,招募大力士,終於等來了機會。趁秦始皇巡視之際,與力士藏身樹叢之中,對準秦始皇的車駕丟去半扇磨盤……受到驚嚇的秦始皇命人四處捉拿刺客,但是毫無頭緒。張良也隱姓埋名,流落他鄉。
之後,在下邳的一個石橋上碰到了一位仙風道骨的白頭老人,老人故意三次遺落鞋子到橋下,讓張良撿起為其穿上。透過試探,張良的用心得到老人的認可,遂傳其兵書名曰《太公兵法》。這就是《西遊記》中東海龍王給孫悟空講的“石橋三遺履”張良拜師黃石公的傳說。
張良利用兵書上的謀略兵法為後來劉邦雄霸天下起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說張良是沽名釣譽之輩的,明顯對中國歷史尤其是漢朝歷史理解的不夠充分。
大家都知道“鴻門宴”吧,如果沒有張良的人脈、智慧,劉邦早就被滅了,哪裡還能出現大漢王朝?更高明之處在於解救了劉邦同時,又利用項伯成功的使霸王項羽內部出現了分裂的矛盾,加速了項羽的敗亡。
張良與韓信珠聯璧合。先燒棧道,消除項羽疑慮,同時也防止追兵趕上。然後,成功的實施了“明燒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順利的使富饒的關中地區納入劉邦的領地。
之後獻“下邑之謀”。即:利用英布,彭越對項羽的不滿,策反聯合他們,形成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項羽與劉邦對峙時,韓信與彭越的向背能直接影響戰局。韓信與彭越在關鍵時刻傭兵自重。劉邦氣的直罵娘。最後也是透過張良與陳平的計策安撫韓信,封他為齊王。又劃分土地給彭越……才有了後來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劉邦稱帝,建立大漢王朝後。張良最高明的智慧也展現出來:明哲保身。
韓信的下場明顯的在那裡擺著,被殺毋庸置疑。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也是因為不滿足劉邦的封賞被囚禁,鬱鬱而終。而張良對於劉邦的封賞持拒絕的態度,最後無奈何選擇了與劉邦初次見面的“留地”為自己封地。這無疑是最好的表達……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晚年他以病辭朝,專攻“黃老之道”,安享晚年。傳說羽化成仙,稱為道教宗師。
-
12 # 使用者94738516596
張作霖為什麼要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張學良,就是想著自己的兒子也當張良第二。張良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老百姓的心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就連張作霖一個土匪出身都知道。
張良精通黃老之學,聰明才智當時來說誰又能比得上呢?當時來說,打仗確實是韓信的功勞,後勤就是蕭何,所以蕭何才被封為丞相,掌管百官。那麼張良都做了什麼呢?
張良的勇就不多說了,博浪沙暗殺秦始皇就足以看出來了,當時來說有幾個人敢去暗殺秦始皇呢?
智就更清楚了,可以看到劉邦基本上所有大的決策都是張良獻出來的。張良是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先是劉邦入咸陽的計策就是張良提出來的,讓劉邦為天下先如咸陽。然後又是在鴻門宴上巧救劉邦,鴻門宴上如果沒有張良的勇氣和果斷,劉邦首先就不敢去鴻門宴,那麼項羽也就有理由來打劉邦了,即使去了沒有張良的計策逃跑,劉邦也是死。
然後項羽大封天下,張良也是勸劉邦要蜀地,漢中這塊地方,看到了以後的天下大勢,而且過棧道之後又是張良獻策燒燬棧道,讓項羽放鬆戒心。如果沒有張良的這個計策,項羽說不定早就把劉邦滅了多少回了。
然後又是張良建議劉邦東出,而且極力的支援拉攏彭越,英布等等。劉邦多次看到了韓信的功高蓋主,都想收回韓信的兵權,但是每次都是張良站出來,如果沒有韓信的話,怎麼會有大漢天下,但是沒有張良的話,韓信可能死的更早。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張良先是建議定都長安,當時很多人都想著要麼減毒咸陽,但是張良主張長安,因為這個地方掌握關中和函谷關,同時又能兼顧蜀地和河套地區。真正的金城千里。
然後又是在分封制和郡縣制上,張良極力的支援郡縣制,反對分封制,當時來說超過大部分的人都是支援分封制的。然後劉邦只能採取分封和郡縣共存的制度。
當時大漢建立之後,劉邦也是遲遲沒有論功行賞,很多人就不滿了,當時又是張良站出來給劉邦一個計策,讓他獎賞雍齒,因為劉邦最狠他,而且雍齒也經常在外面亂說劉邦,所以很多人看到劉邦連雍齒都有賞賜了,自然也就放心自己了。
還有很多事蹟,比如立太子的事上,劉邦想廢樂劉盈的,但是又是張良給呂雉獻策讓劉盈做了太子,還有現在很多傳說的黃石。
然後張良自己也避免了劉邦不得善終的局面,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很多跟他的人基本上都被殺了,張良也是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功成身退,才避免了殺身之禍。
回覆列表
你只知道打天下打仗厲害的最重要,最多還知道一個後勤,這些都是其次。
打天下最重要的是戰略決策、大方向制定、決策、造勢用勢、武將的管理制約、軍隊的調配、制度的制定、拉攏可以拉攏的勢力,分化瓦解敵人的聯盟,這些都是張良和劉邦要考慮的事,
其次就是蕭何,後勤補給、兵員補充、軍械武器的補給、大後方的安全和管理,這些可以排在次要為,
最後才是武將的攻城略地,也就是韓信、周勃、樊噲等人作用了。
很多人本末倒置了,覺得武將的作用是最大的,武將只是執行上面制定的策略,不可否認好的武將有利於打天下,但不是最重要的,
看看近百年戰爭就知道,校長麾下的武將不如耄麾下的武將嗎?不存在的吧?但最終的結果為什麼不同?
還是後方政治家懂得用勢造勢,懂得玩陽謀,方向策略的制定,國際關係的利用,還有就是完整的後勤補給,這樣軍隊才可以所向披靡,這才造就了一大批戰神,而不是這些戰神成就了那些政治家。
現在很多公司也是一樣,總認為銷售部最重要,因為他們找的業務和合同,很多銷售部覺得自己天下第一,自己出去單幹,但結果大多都失敗了,為什麼?因為你只是在別人給你找好的業務下面繼續開拓,就像挖礦,別人找好你去挖,你出去單幹,是需要你去找礦,
這些武將也是一樣,別人幫你把所有東西弄好,你帶人打仗就行了,你以為你天下第一,其實你後面的人才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