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慈史
-
2 # 小哥燴史
大明萬曆朝的戰爭主要指的應該就是萬曆三大徵,南平播州,北定寧夏,東助北韓。萬曆皇帝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這三大徵的勝利卻也是實打實的,下面就從錢糧、兵員、決策三大方面來聊聊這些背後的原因。
1、軍中有糧,人心不慌,財力的支撐至關重要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歷來打仗最考驗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撐。萬曆是個絕對的聰明人,自然理解這其中的奧妙。
這裡,就必須要感謝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萬曆的這位導師透過改革給他留下了相對雄厚的財政基礎,國庫相比以往充盈了很多,每年都有巨大的財政結餘。
再加上萬歷又透過自己無孔不入的精明手段,不斷從民間收繳礦稅商稅等,不斷地補充政府收入,從而有了足夠的財力來支撐不斷的軍事行動。
有錢不僅意味著糧餉無憂,關鍵還能確保部隊武器裝備的精良優越,對付蠻夷和相對落後的對手時,軍隊的戰鬥力也就有了高效的保障,打勝仗也就不奇怪了!
2、有一批精兵悍將,是何等的幸福
萬曆手下,大明軍隊的兵員素質還是線上的,尤其是這些人常年在戰火的洗禮下生存,軍事能力相當不俗,可以說是精兵悍將!
比如,李成梁以及他的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李如松,李如柏等,再比如,平倭寇平出赫赫大名的戚繼光以及他治下的戚家軍,這些猛人再加上萬歷對他們這些類似私家軍的政策扶持,讓他們野蠻生長的同時培養出了強大的戰鬥力,有這樣的戰鬥力背書,下令打仗自然就自信的多!
3、會耍小聰明的萬曆把握住了真正的權柄
一般人說到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就下意識地認為萬曆啥事不管,放任自由,其實這是片面的。
大明的政治體制,形成了一個最獨特的現象,就是言官清流泛濫,說直白點,就是很多腐儒庸臣為了搏名聲,往往張嘴不說人話,處處以所謂的聖賢道德來攻擊和要求別人,更多的時候物件都是皇帝本人,甚至以死要挾,這種務虛不務實的風氣讓天性自由不喜歡受人管束的萬曆深惡痛絕,最後眼不見為淨,乾脆不上朝。
但是,萬曆並沒有失去對朝政的管控,最後做決定的仍然是他,由於少卻了在前廷無畏的精神消耗,他也有了更多的精力來專心權衡做最後的拍板,並對自己的決定的貫徹做更多輔助性的政策支援。三大徵正是在他的決定和支援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以上三點,是萬曆時期打仗取勝的幾個最重要原因,但需要說明的一點,仗是打勝了,代價卻也不小,龐大的支出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明朝的未來,而萬曆長期的不上朝,雖然大權未旁落,但也絕不是正確的做法,他的任性也在後期引發了質變,大明實亡於萬曆,也確實是有道理的。
-
3 # 撥開雲霧見光明HYB
我們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什麼他都不知道,萬曆年間發生的戰爭並沒有完全勝利明緬戰役跟薩爾滸之戰就失敗了,這也是我們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導致的,而這兩場戰役西南丟失領地,東北,努爾哈赤崛起,而勝利的三場戰役,寧夏平叛,播州戰役,北韓抗倭,這其中寧夏跟北韓的戰役指揮官叫李如松,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是個性格非常驕橫的人,我們萬曆皇帝非常喜歡他,李如鬆手下有一支他爹苦心培育出來的一支部隊,江湖稱遼東鐵騎,一隻能追著蒙古人砍的部隊,在寧夏跟北韓均有登場,在這三場戰役開始的時間,其實那時我們萬曆皇帝並不太不上朝,公文還是要看的,再加上又有李如松這樣的強兵悍將,有什麼擔心的,他爺爺嘉靖不是好皇帝,他爹隆慶又是個性格懦弱的人,不過好歹人才輩出,國家內憂外患基本都平定了,還給他就下了寶貴的人才和家底。到了他這我們萬曆大家可能不太瞭解,他是個屬於熱血少年那種的,所以對於戰爭他都是特別關心,只不過後期,萬曆皇帝太過於怠政。
-
4 # 佑陵
萬曆皇帝不上朝不代表不處理政務。首先要搞清楚上朝的意義,上朝在大多數人眼中是處理政務,這是在明朝早期的情況,到了明朝中期呢。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裡這樣寫道“本朝初年,皇帝創業伊始,勵精圖治,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政府各部有185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只是在第六代的正統皇帝登極時,由於他也只有9歲,所以朝中才另作新規定,早期以呈報八件事情為限,而且要求在前一天以書面的方式送達御前。此例一開,早朝即漸成具文。……1572年,萬曆皇帝即位,關於早朝這一儀式有了折中的變通辦法。根據大學士張居正的安排,一旬之中,逢三、六、九日早朝,其他日子則不朝,以便年輕的皇帝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攻讀聖賢經傳。[插圖]這一規定執行以來已近15年,越到後來,聖旨免朝的日子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其他的禮儀,如各種祭祀,皇帝也經常不能親臨而是派遣官員代祭。實際上,萬曆皇帝的早朝,即使按規定舉行,較之前代,已經要省簡多了。首先是早朝的地點很少再在正殿,而且在一般情況下早朝人員都不經午門而集結於宣治門,所有駿馬馴象的儀仗也全部減免不用。其次,御前陳奏也已流於形式,因為所有陳奏的內容都已經用書面形式上達,只有必須讓全體官員所知悉的事才在早朝時重新朗誦一過。”實際上到了萬曆時期早朝已經成為一種形式。真正處理政務是奏疏往來。所以萬曆不上朝並不影響帝國的整體運轉,真正後面出問題是萬曆與大臣因為立儲問題對峙,對奏摺採取留中不發的態度。導致帝國運轉失靈
-
5 # 星探娛記
萬曆皇帝28不上朝還能打贏幾乎所有的戰爭,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他雖然不上朝,但是當時明朝的政治制度比較完善,不需要萬曆皇帝過多的操心,同時萬曆皇帝期間有很多能臣幫助皇帝治理國家;
二是生活在嘉靖至萬曆年間的明朝名將戚繼光,幫助國家訓練了一大批能打勝仗計程車兵;
三是明朝有著先進的武器火銃,並且能夠三連發。
萬曆皇帝(圖為網路截圖)
萬曆年間制度完善萬曆皇帝雖然28年不上朝,但是明朝有著完善的政治制度。當時明朝實行的是內閣制度,這個制度和當今的資本主義制度比較相似。
萬曆年間首輔大臣張居正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人,他幫助皇帝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國家的政治制度好,所以國家也比較富裕。打仗就是打錢,國家很富裕,所以明朝打仗的資本很足。
首輔大臣張居正(圖為網路截圖)
戚繼光訓練出強兵明朝名將戚繼光對當時明朝的軍隊影響很大,他在明朝的南北軍區都練過兵,所以全國上下計程車兵都很能打仗。
戚繼光寫了幾本對明朝影響很大的兵書,為將士們打仗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名將戚繼光(圖為網路截圖)
武器先進,火銃三連發明朝的火器在當時的世界是很先進的,無論是槍支的威力還是槍支的連發量都遙遙領先其他的國家。
這樣的裝備大大提高了明軍的戰鬥力。
三連發火銃(圖為網路截圖)
綜上總結:萬曆皇帝雖然28年不上朝,但是國家依然被治理的井井有條,甚至很繁榮。明朝名將戚繼光把明軍士兵訓練的很強大。
明朝的先進武器更是讓國家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因此明朝萬曆皇帝雖然多年不上朝,但是國家依然能夠打勝仗。
回覆列表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所使用的年號,我們俗稱的萬曆皇帝就是明神宗,萬曆這年號是明朝所用最長的一個年號,一共48年,對於一共276年的明朝來說,一個萬曆朝幾乎佔到了五分之一,足以說明萬曆皇帝對明朝的影響有多麼深刻。
而萬曆皇帝最有名的莫過於他28年不上朝,幾乎創造中國曆代皇帝懶政的吉利斯世界紀錄,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在萬曆時期發生的三大徵卻全都以勝利告終,這在明朝永曆之後實屬罕見,那麼萬曆皇帝是如果做到不上朝而駕馭君臣,治理內政,指揮軍事的呢?
一、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
上朝是理政的一種方式,但是明朝的朝廷比較特別,當初了為了監督百官,導致言官權利很大,而且言官還不怕死,以被皇帝賜死為榮,這就成了死豬不怕開水燙,朝堂之上都是朋黨之爭,不是彈劾大臣,就是指責皇帝,久而久之萬曆對這些扯皮的事情也沒興趣,乾脆就不上朝了。 但是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因為明朝的大事小情最終都要到內閣,而內閣需要司禮監批紅,而宦官的權利實際就是皇權,所以不上朝一樣是在辦公理政,你可以理解為少開會打嘴巴官司,而精力都花在決策上了。而且皇上還有最終否決權,所以萬曆一朝實際上執行的基本也都是萬曆皇帝自己的意見,背後實際還是他在控制朝政。
二、萬曆皇帝的財政手段
雖然萬曆皇帝不上朝,但是他對全國的財稅是一手把控的,畢竟戰爭打的無非錢糧,萬曆三大徵以北韓用度最多,達到了870多萬兩,徵播州大概兩三百萬兩,平寧夏大概也有一百八十萬兩。明史《王德完傳》記載:“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如果萬曆皇帝沒錢,就算他和崇禎皇帝一樣天天上朝那也沒用。而皇帝皇帝當時依靠張居正的改革讓國庫的擁有了相當收入,就算在張居正死後的萬曆十一年,國庫依舊有存銀三百多萬兩,除掉一應開支後這筆錢也算是小有積蓄。
《神宗實錄》萬曆十四年九月庚戌條記:“及查太倉,除老庫窖房銀六百萬八千七百六十九兩,系祖宗二百餘年積餘之數(遺產),不敢輕動外。在加上太僕寺歷年的積銀還有一千多萬兩,這時候萬曆皇帝還算是很錢的,加上他經常派稅監和礦監去各地給他搜刮民間財富,萬曆自己的內帑銀兩也有不少,足夠支撐戰爭勝利。
三、募兵制
說完了政治、經濟層面的問題,最後打仗還要落實到兵將問題上。萬曆年間府兵制已經廢弛,但是依靠募兵制,加上財政餉銀充足,所以也練就了一支不錯的募兵制軍隊。這其中包括東北的李成梁、李如松依靠東北人管理東北人,練就了一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私兵部隊,而且這些不多大多數都有封賞土地,所以往往世代跟隨,和將領形成了特殊的人身依附關係,加上一些長期在戰爭中鍛鍊的邊軍,還算有一定戰鬥力。而戚繼光當時在薊州也訓練了一批新兵,全部按照《紀效新書》為教科書,這支部隊裝備大量火器,火器戰術水平在整個明朝首屈一指,在加上之前戚繼光所練抗倭的浙兵,這就是當時明朝最為精銳的幾支部隊,號稱北軍、西軍和南軍,這些募兵制的產物為當時的明朝提供了優秀的兵員和將領,是萬曆皇帝打贏三大徵的重要軍事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