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舉幾個次發生的例子,(1)孩子在玩耍中,沒有打到別人,別人說他打到了來告狀!他就突然發火了,說我沒有打你,表現的特別生氣,隨手拿起身邊的椅子就往地上摔了兩次!(2)和兩個小朋友一起,坐在車上的時候,小朋友說什麼今天玩的不開心都怪你!孩子覺得他們在責怪他,一生氣就去開我車門,說要跳下去!當時我還在開車!覺得特別害怕!(3)還有一次在圖書館回來的路上,因為一些不聽話,我批評了他,他生氣的說要跳河裡去。孩子說話特別的極端!平時想事情也特別多,喜歡把事情放大話,比如一件小事,他喜歡說的很誇張!有時候在學校回來,就說他同學說他,說的特別誇張,我不斷問他的時候他會說出真相,說沒有那麼誇張!孩子特別容易自卑,比如考試考的差了點,家人說你這次怎麼才考了80幾分!他會不高興!我就很差嗎,我什麼都差,我就班級最差的……說話就愛把自己貶低!但是有時候有喜歡把自己說的很厲害! 作為家長試過溝透過無數次,但不知道怎麼辦!孩子雖然每次都會意識到自己說話做事方式不對,每次都會傷心的哭!感覺就像一個心魔操控著他,其實孩子也特別乖平時,特別懂事!學習成績也很好的,記憶力特別好!我該怎麼辦?
4
回覆列表
  • 1 # 太陽的秘密

    他的自我存在感在他小的時候被你們剝奪了,只是你們沒有發現,現在表現出來而已。

    當他做了正確的事情,及時表揚他,他太在乎你們或者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和看法,可能小時候長久的忽視。

    父母先找自己的原因,你平時對人對事是不是也是這樣,如果以前帶他的人是這樣,趕緊分開。慢慢改正,當孩子的安全感足夠多,他的行為問題也會減少很多。

    慶幸你發現了,慢慢改正。需要耐心。

  • 2 # 裊裊炊煙6666

    凡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可能是父母的縮影,也走可能先天性格就是這樣。

    發脾氣,就是要求沒有達到。合理的儘可能滿足,不合理的絕對不可以答應,否則對錯就不分明。

    要慢慢來,旁敲側擊,迂迴著說這個事,簡單粗暴不可取。

    自己的一點小建議,僅供參考。

  • 3 # 孕嬰幫幫媽

    雲朵媽媽昨天來電話說,自己的寶寶脾氣不好,經常很淘氣。有的時候把自己氣的,想跟孩子動手。但是又擔心動手之後,對寶寶的心理造成傷害,可是又不能不管不顧,所以想讓幫媽幫她想想辦法。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脾氣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教育方式。我們常說一句話“寶寶出生時是一張白紙”,事實也確實是這樣的。寶寶從出生時的什麼都不知道,到後來的獨立堅強,期間都在不斷的學習。而父母就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寶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幫媽見過很多家長,他們都把孩子的任性、淘氣、不聽話等等的問題歸咎於孩子本身。但是,其實孩子的問題,也反映了家長的問題。當孩子出現錯誤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去質問孩子的錯,卻從來沒想過是否是自己在教育孩子時,方式不正確。於是便想盡辦法的去修理孩子,企圖“糾正”孩子的錯誤。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遭受了嚴重的精神虐待,同時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數不盡的痛苦。

    而且,壞脾氣也會遺傳。除去先天性的遺傳因素之外,孩子若是長期處於這種“發脾氣”的生活環境內,就容易被薰陶的愛發脾氣。所以說,如果你是愛發脾氣的父母,並且時常企圖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那麼你的孩子將來也有可能跟你一樣,愛發脾氣。於是,這種“發洩傷害,複製暴力”的情況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除了這些,發脾氣對與親子關係來說,也是一個致命的因素。在孩子還小,沒有叛逆意識的時候,壞脾氣只是疏遠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拉開了親密感。但是,對於已經進入青春期,開始出現叛逆意識的孩子而言,父母的壞脾氣會刺激到孩子,讓孩子更加的叛逆。而且,由於孩子覺得父母脾氣不好,不會理解自己,就不願意跟父母談心,更別說跟父母親近。嚴重的話,還會讓孩子覺得擔驚受怕的,感覺沒有安全感。

    所以,幫媽希望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冷靜處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去處理跟孩子之間的問題,這樣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會有好處。

    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脾氣,也能更好的跟孩子溝通:

    1、在看到孩子犯錯,想要發脾氣時,冷靜下來,把發脾氣換做跟孩子溝通交流;

    2、要有“是我自己控制不好情緒,和孩子沒關係”的意識,這樣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3、不僅自己要學會真實的表達情緒,更應該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學會傾聽、理解孩子的感受;

    4、如果孩子比你先發脾氣,那你更不能發脾氣,因為一旦兩個氣頭上的人撞在一起,就算是小事也會發展成大事;

    幫媽覺得,一味的發脾氣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嚴重。所以說與其跟孩子發脾氣,家長不如以身示範,教會孩子如何在遇到不如意時,能夠做到冷靜思考,快速解決問題。

    另外,幫媽還覺得,孩子出現叛逆、不聽話、甚至是頂撞父母時,是因為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已經開始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了,所以才會跟父母產生分歧。在這時,爸爸媽媽們要學會正確的去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的心理發育更加完善,而不是一味的去批判,去質疑,甚至去強行的改變孩子。因此,家長正確的引導,才是孩子心理發育的保障。

    我是幫媽,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名高階育嬰師兼具插畫師,有關孩子教育、生理、心理、營養、日常保健與護理等方面問題,問我吧。

  • 4 # echo小茵茵

    孩子不是突然變成這個樣子的,不知道這位媽媽有沒有思考過,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孩子的這些行為以及思維模式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都能夠在家長身上找到根源。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來看,家裡至少是有一位大人脾氣是是很暴躁的,孩子的這些衝動行為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一定適合平時的耳濡目染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如果想要改變孩子,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去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能大人自己都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卻要求孩子做到淡然自若。很多家長其實都是自己一身的毛病,卻還期待孩子能夠很優秀。

    至於孩子的自卑和誇大,有一部分是這個年齡的特點,小男生就是喜歡誇張,在這種誇張裡他們能夠透過自己構建事實來獲得力量感,但如果已經有一些超過正常水平(同年齡)的誇大,就需要更多的思考了。

    尤其是孩子還伴有明顯的自卑的時候,其實就說明孩子其實是很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可一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給孩子的陪伴夠嗎?是不是習慣性的打擊和貶低孩子?

    想要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一定要先從反省自己和反省家庭環境開始。

  • 5 # 教育秀秀看

    這個階段的孩子,無論是男孩兒女孩兒,她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之前的情緒還是比較平穩,但是三年級以上的孩子,他的情緒就開始進入了不穩定。那一來是他身體和心理和生理發展的一個過程,二來,如果這個孩子長期的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比如說父母的行為潛移默化的讓她感受到了,那麼將來他面對與人溝通和交往的過程中,他會把這種感受拿出來和其他人去互動,也就是模仿。所以我們要保障的是,我們在家庭成員當中,我們無論處理任何的事情,都應該是心平氣和的去溝通。當情緒起來的時候,我們不去做任何處理。如果你經常用情緒處理事件,你的孩子可巧在你的身邊,他感受到了這這一切,那麼未來,你的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去與其他人去互動。

    對於說話極端的誇張這個現象,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的想象力是比較豐富的,所以有時候現實和想象就會混淆,這是第二次的混淆,第一次的混淆是在四歲半到五歲半期間。那麼十歲到十二歲期間,有很多孩子會把想象的和現實的東西混在一起,有時候讓我們的家長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但是,他說這樣的話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吸引家長的關注。也許家長近期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跟孩子進行互動和真心的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和遊戲。第二,用誇張的方式來滿足他想象的大腦的連結,我們大可不必在意。比如說,他有時候會說到小說裡面的一個場景,會說到他看的動漫裡頭的一個場景,或者會說到曾經有人給他編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的場景,我們不需要反覆的去糾正他,但是對於比如說某些現實裡的情況,他會說別人打我了,打得我鼻青臉腫的,這種從來沒有的事情,他卻這麼去說,那我們就要正向的教育孩子,要說真實的情況。

    給我們家長描述的下面一個案例,當別人來告狀的時候,我的孩子會突然發火表現的特別生氣,說我沒打你。順手還抄起凳子又摔了兩下,很顯然這個孩子是有情緒的。讓我們想想他情緒背後他行為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很顯然我們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模式應該是以批評為主的。如果別人來告狀,家長的應對模式是心平氣和的先了解情況再說,很顯然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的家長跟孩子的互動模式就盯著孩子的缺點看,無論是什麼情況,我們的家長總會否定孩子,“都是你的錯”,或者沒有頭腦的就開始批評孩子,“你怎麼能這樣?你這樣做就不對”。我們家長太習慣於批評和教育,認為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明白才能懂事兒,而事實上,如今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情緒的安撫。所以我們不妨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家長先讓他的情緒得以平復,我們先了解情況,不著急去批評孩子。我們是先問他。“他說的是這樣,我想聽你說說情況”。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表達一下自己。如果孩子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或者是過程的話,這個孩子的情緒就會莫名的被拱起來,並且會付諸於行動,比如說拿起凳子,他就想砸別人。這是很危險的一個舉動,這些舉動是伴隨的情緒積累起來的。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先安撫他的情緒,“我知道別人告狀說你不對,你很不舒服,是嗎?”,孩子能感知到家長其實跟他是一條心,家長其實是關愛她的。他自然就會把事情的經過和真實的事件過程講給我們聽。這個時候我們聽完之後,也要幫孩子概述出來,比如說“你是說,這個孩子怎麼怎麼怎麼怎麼樣,是這樣嗎?”他說是。“我挺理解,接受,”我們要感同身受,也就是同理孩子的這種情緒,感受,我能理解你。當時處在這種情況裡,你做了這樣的決定,你是有你的想法的。當然,對於孩子不對的行為,別的孩子一定告狀,是她打了別人了,他一定是攻擊到了別人,那麼我們可以用反問的模式。“我知道你當時是怎麼想的,你當時也是控制不住了。那你想想,我們出手打別人,你覺得這樣做對嗎,你會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家長請記住,我們說到這裡,全都是讓孩子在反思,你這樣做對嗎?他一定知道不對。那你覺得你這麼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你看對方的同學不愛理你了,對方同學受傷了,對方怎麼怎麼樣了,他自己分析出來以後,那你決定怎麼去做呢?我們再次引導他,學會解決問題,她才能夠說,“那媽媽我去跟他說對不起,我去跟他解釋一下,我下次不這麼做了”,那我們接著就鼓勵他,自己找出了好的方法去做。相信孩子慢慢的在這過程中,既學會了與人交往,也學會了調控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我們的父母上來去解決他的問題,上來先批評他,這不對那不對,你怎麼又打小朋友……你的批評教育,除了沒有讓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更加的激化他的情緒的惡化。他將來可能會把這種報復性的心理轉嫁到同學的身上。以上也正是我給大家講的,我們怎麼跟一個小學生去溝通,也是用我們滿家庭教育裡面所講的,與家人與親人,愛人和孩子溝通的黃金八步法。希望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裡面去試用這樣的方法。相信每一個孩子在這過程中能體會到的是父母的愛,父母其實能感受到他的感受,父母其實是在引導他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父母在鼓勵他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要做正確的事情,父母在表揚他,做好了事情能夠完善自己良好的一個人格。

    總結一下,親愛的家長,你的孩子並不是有心魔控制的,是我們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親子的溝通出現了問題。那麼請學會與孩子溝通的黃金八步法,你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健康快樂成長,快樂的與我們互動了。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正確賞析“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