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宣示和平外交方針,緩解周邊矛盾。

    而所列之國,要麼恭順,不需要打,要麼太遠,八竿子打不著,環境惡劣太難打。

  • 2 # 暗夜思考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列15個“不徵之國”,個人認為其原因有三:一方面是為了與前朝(元朝)的武力征伐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萬國來朝”的虛榮心;再者就是因為遠征他國的作法確實損人也損己。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極為的殘暴而兇狠。

    其為了加強集權將所有的權力都握在自己一人手中,先是利用“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度,受此案牽連而死的足有3萬多人;後又借開國功臣藍玉謀反之名,大興“藍黨”獄,以此殺戮了1.5萬人;再者,設錦衣衛等特務制度........

    然而,如此殘暴的朱元璋在對待外交問題時確非常的友好,其不僅採取了“以德懷之”“因俗而治”的政策,還更是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北韓、日本、大琉球、小琉球、真臘、占城、爪哇、蘇門答臘、三弗齊、渤泥、暹羅、安南、西洋頊理、彭亨、百花)!!

    那麼,殘暴的朱元璋是出於什麼原因定下如此友好的外交政策的呢?下面來進行細細探討。

    與前朝的武力征伐形成鮮明對比

    我們都知道,元朝是一個四處征戰的朝代,這樣給周邊的鄰居帶來了強烈的不安全感!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元的鐵騎就會席捲而來!!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而建立明朝之後,其一方面為了息養生息穩固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面也為了給周邊國家一個友好的印象。

    自然而然的就採取了與元朝使用武力截然相反的友好外交政策。當然,這政策也確實促進了明朝與周邊各國的經貿往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其為大明朝增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

    滿足自己“萬國來朝”的虛榮之心

    另一方面,朱元璋之所心列出15個“不徵之國”,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這15個國家都是對大明朝的朝貢國。

    而在元朝的時候,四處征戰的元朝,只有四個對元朝貢的國家!如此看來朱元璋的外交政策確實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同時也大大的滿足了朱元璋“萬國來朝”的虛榮心!

    後來,在明成祖朱棣的時期,鄭和7次下西洋,更是將向大明朝貢的國家擴大到了64個!

    遠征他國確實損人也損己

    當然,朱元璋還非常清楚的一點就是:除了友好的外交政策能為大明帶來好處之外,與之相反的征戰外交對大明百害而無一益。

    畢竟,那些邊遠小國都偏居一隅,環境惡劣不說,就算真的用武力佔領下來也很難實際控制。

    此前就有元朝征戰日本而折損十餘萬大軍的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朱元璋知道,遠征他國那實屬損人而又損己之事!

    這不,到了明朝後期,朱元璋的幾個子孫偏偏不信這個邪,發兵征討他國,其結果勞民傷財不說,自己也基本沒撈到什麼好處!

  • 3 # 微史春秋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提出了十五個不徵之國。

    我們先來看看《皇明祖訓》的原文:

    今將不徵諸夷國名,開列於後:

    東北: 北韓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東偏北: 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正南偏東: 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小琉球國(不通往來,不曾朝貢)

    西南: 安南國(三年一貢) 、真臘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暹羅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占城國(自占城以下諸國來朝貢時,內帶行商,多行譎詐,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國濱海)、 蘇門答剌(其國濱海)、 西洋國(其國濱海) 、爪窪國(其國居海中) 、湓亨國(其國居海中)、 白花國(其國居海中)、 三弗齊國(其國居海中)、 渤泥國(其國居海中)。

    朱元璋為何把這十五國列為不徵之國,且作為祖訓告誡後世子孫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統治中心是大陸,海外偏遠之地都不在“王化”之內

    明朝立國剪除群雄,統一戰爭持續的很長,如到洪武十六年征服雲南,洪武二十一征討北元,洪武二十四年奪取哈密等。

    大陸才是明朝最為重視的。

    而所列的各國幾乎都是海外治國,向來被歷代統治者視為蠻夷之地。

    如朱元璋對北韓的態度是,“以高麗僻處東隅,非中國所治”。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後代的統治者並沒有漢代人那樣的氣魄。

    二、朱元璋務實的態度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國內連年戰爭,基本安定後,朱元璋並不想在海外挑起戰端,百姓需要的恢復。

    而且這些國家都是海外國家,勞師遠征,會有很多困難。

    如日本曾對明代特使無禮,導致朱元璋大怒要發兵征討,但是後來想想也就息怒,由他去了。

    這是朱元璋務實的體現。

    朱元璋農民出身一方面是個勵志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制約了大明的眼界格局。

    在他眼裡,海外各國都是別人家的事,我管理好自家事情就可以了。

    而且他親列的十五國中,對日本、占城用“絕之”、“沮之”字眼,意味著我大明不要你這個朝貢國,無妨。

    三、元代的教訓

    朱元璋推翻的是元朝,元朝在海外的四處動武且慘敗居多,不能不讓朱元璋吸取教訓。

    如元代遠征日本,葬身於“神風”,將士覆滅於大海。

    如遠征緬甸、爪哇等,多次用兵,勞民傷財,對於深知民間疾苦的朱元璋來說,必須要避免前車之鑑。

    朱元璋列出十五個不徵之國,並立為祖訓告誡子孫,也是他自大的一個反應。

    他的不徵是建立在當時各國比較安分的情況下的,大明何必和這些彈丸之國計較。

    但是他沒有想到有些國家會主動來挑釁大明。

    如朱元璋之後,朱棣就違背祖訓,用安南用兵。

    其實明成祖征討安南,本質上仍是大明統一戰爭的延續。

  • 4 # 大秦鐵鷹劍士

    "不徵之國"是明朝朝貢體系以及海禁政策下的重要政策,不徵的前提是這些國家向大明朝朝貢,不徵的目的是為了解約軍事開支。朱元璋農民出身,深知民間疾苦,打仗不僅要死人,更是要消耗鉅額財富,不論是死人還是消耗財富,最終都會歸結到百姓身上。朱元璋認為開疆拓土的收入抵不上開銷,從經濟成本上看,守好中原就好了,偏遠之地的國家任其發展,沒有必要去征服。

    《皇明祖訓》凡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逼近中國西北,世為邊患,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朱元璋認為海山島國、偏遠蠻國沒有徵伐的必要,因為打下來後“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但凡征伐外國,必然用兵日久,消耗巨大,非不已不徵最好。漢武帝北擊匈奴、西征西域,雖然揚威海內,但是國家經濟處在崩潰邊緣,後人評價漢武帝有秦皇之危,卻無秦亡之實。隋煬帝楊廣三徵高麗,用兵百萬,消耗海量,最終導致農民起義,軍閥割據,唐代隋而生。這些歷史經驗朱元璋謹記於心,他可不想大明二世而亡,給別人做了嫁衣裳。

    朱元璋認為蒙古是大明的最大敵人,明軍的防備重點在於西北與北部,要防止蒙古坐大坐強,再奪漢人江山。另外海外小國來大明朝朝拜,根據一般性原則,小國送大明一兩銀,大明要回贈一兩金,這樣才能彰顯大國風采,長此以往,明朝財政負擔不起。為了避免小國頻繁來朝,朱元璋禁止海洋貿易,防止兩國民眾經濟結為一體,官方往來會增加。為了防止後世之君貪功征伐,朱元璋羅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防止興兵大戰。

    15個不徵之國是:北韓、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當然後世明朝還是跟日本、安南交過戰,大明朝一度佔領安南二十餘年,不過入不敷出,最終明軍撤回了國。日本結束戰國時代後,開始侵略北韓和中國,大明朝發兵北韓,擊敗了日本侵略軍。明朝的抗倭援朝戰爭讓明朝傷筋動骨,加上蒙古和後金的崛起,大明朝無可奈何的走向了滅亡。

  • 5 # 深夜歷史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佈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分別是:北韓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為什麼要把這些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呢?首先,大明王朝屬於大河文明,也可以說是物產豐富,無所不用。而所列的這些國家要不就是海洋國家(島國),要不就是距離太遠,如果征戰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我們舉一個例子吧,如日本,在朱元璋時代就一直騷擾中國沿海地帶,並且朱元璋也下令清除倭寇,但是一直沒有直搗黃龍,甚至還兩三次的派使臣去日本要求和日本建立和平外交關係,但是日本的做法卻是殺了幾個使臣,還休書嘲笑朱元璋。

    後來在胡惟庸造反案中,一個日本使者也參與了其中,這更加激怒了朱元璋。中日間的友好是不可能了,但這位明太祖還是沒有決定打日本的意思,而是選擇了絕交。不僅朱元璋一代,甚至他還教訓明朝後世皇帝永遠不要攻打日本,也不願和日本來往。

    說到這裡,許多人肯定就納了悶兒了,為什麼朱元璋不直接讓明朝水師滅了日本呢?其實也不是明朝沒那個能力,主要是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不是日本而是北邊的蒙古,日本不過是一條東洋小蟲,對於明朝而言也就是耍一些破皮無賴而已。另外出徵日本,畢竟隔著茫茫大海,不是陸地那麼簡單。再者當時的日本荒蠻貧瘠,就算明朝打下了日本對於明王朝而言也沒有多少價值。

  • 6 # 邊境守護神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對明代外交定下基調:一要奉行和睦,二則厲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華夏天朝傳統的“懷柔遠人”之道的延續,也是對蒙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佈將北韓、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北韓國(今北韓)、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高棉)、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 7 # 歷史研習社

    今天的中國有外交,古代也有“外交”。明代的外交主要是在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之下進行的。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後,一反元朝使用武力政策,而採取和平的對外策略,延續天朝傳統的"懷柔遠人"之道。認為:“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他將北韓、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為“不徵之國”,保證只要這些國家服從明朝王化,便永不侵犯,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的宗藩關係。事實上,除了安南曾爆發藍山起義而引發明朝武力鎮壓以及萬曆時期出兵幫助北韓平定倭寇外,明朝也基本上做到了永不征伐這些國家。

    圖1:朱元璋

    周邊國家的“萬國來朝”,一方面滿足了朱元璋的虛榮心,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明初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順暢。但明中葉之後,為防範倭寇,明朝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禁止華人赴海外經商, 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僅僅允許朝貢等政治活動。

    圖2:明朝疆域圖

    但“不徵之國”政策絕不像今天的平等外交,而是有著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層級孟森差別,更有著很強的“華夷有別”觀念。比如朱元璋曾作詩:“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諷刺日本君臣平時光著腳,說話像青蛙叫,視日本為蠻夷。

    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儘管華人擁有裝備精良的部隊和海軍,要征服鄰邦,輕而易舉。但皇帝和人民,都不曾考慮,對外發動反侵略戰爭。從這個角度看,華人和歐洲人真是截然不同。中國幅員如此遼闊,但他們缺乏認知和見識。對天朝之外的事物一無所知。以至於,人人都認為,天朝上國,無奇不有。”

    圖3:傳教士利瑪竇

    “不徵之國”這種政策正反映了當時中國與西方的不同。歐洲開始了對外殖民擴張和資本原始積累,而明朝與周邊國家維持著穩定的宗藩關係。

    也有人認為認為,“不徵之國”是當時的中國給自己設定的一道道平和的鎖鏈,鎖住和消弭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孰是孰非,讀者自有論斷。

    參考書目:

    1、孟森:《明史講義》,中華書局,2009年;

    2、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2013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J爆料萊昂納德表示願意為猛龍打球,是什麼讓他態度改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