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閣水哥

    唐朝和新羅戰爭為何打到一半終止了呢?原因其實很明顯。因為西部戰事已經開啟。對於唐朝來說新羅只不過是遠東的一塊未收復的國家,而西部的吐蕃才是真的大頭,因為他離長安太近了,而且吐蕃幾乎是和大唐一起建立的,在軍事上也不會輸給當時的唐軍。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結束對新羅的作戰計劃轉而西進。

    經過多年的戰爭,新羅已經比較疲憊了。在劉仁軌主力回國的情況下,新羅以全國之力,仍不能徹底擊退李謹行和薛仁貴的留守唐軍。金法敏可能已經意識到透過戰爭無法使唐軍退出北韓半島,因此,在買肖城之戰後,派出使者,向唐朝進貢並且謝罪。

    而事實上中原王朝對於北韓半島的控制已經進入了末梢期無法長期佔領。北韓地區人民的反抗也是真的夠激烈。所以最終停戰是雙方的夙願。你只要派人過來投降我就不打你了。

  • 2 # 洛陽十二時辰

    唐朝盛世,能以盛世之稱的在古代應該只有唐朝了。唐朝繁榮時期,萬國來朝進貢大唐,可想而知當時的唐朝有多麼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兵強馬壯等絕對優勢,可是這樣一個巨無霸大強國,為什麼會被一個彈丸之國欺負呢?為何讓小國佔盡優勢,為何大唐吃盡虧呢?!

    其實這樣的情況沒什麼好奇怪的。

    其一當時絕對有外力干預兩國對壘。

    其二正是因為大唐太強,做什麼都顧慮重重,而這個小國則是無憂無慮,因為他即便打輸了也光明磊落,他即便打輸也會心服口服再無怨言!

    其三也正照應了那句古文,大象最怕的就是老鼠,因為只有老鼠能讓大象命不久矣!

    綜上所述,再強大的國也是需要尖端人才,如果沒有這些尖端人才,那麼別說這樣的小國了,就是大國也會站於危險之地。

    從這件事可以分析出當時大唐的君王以及統帥,絕對是人中龍鳳!

  • 3 # 古今文社

    唐朝在新羅手上吃虧這事應該是指唐朝初年發生的唐朝新羅戰爭。

    首先,先來簡單瞭解一下新羅。這是古代北韓半島南部的一個國家,早期只是一個部落聯盟,大概在公元4世紀形成一個封建世襲的國家政權,公元503年定國號為“新羅”,首都在金城(今南韓慶尚北道慶州市),巔峰時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

    唐朝初期,北韓半島三國鼎立,除新羅外,還有高句麗和百濟,其中以高句麗實力最強,而且還聯合百濟征討新羅。單單一個高句麗就不是新羅能應對的,更何況還加上一個百濟,無奈之下新羅國王只能向大唐求援。

    隋唐一直將高句麗視為北方的心腹大患,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貞觀十八年李世民也曾興師動眾北伐,雖然將其重創,但並沒有徹底消滅。收到新羅求救後,唐高宗李治當即決定和新羅結盟,一舉拿下高句麗。

    公元660年,唐初名將蘇定方率大軍攻破百濟,一舉將其滅國,並在此設立熊津都督府,由百濟末代太子扶余隆及歸順唐朝的百濟貴族管理,將其納入大唐版圖;公元668年,大唐名將李世勣率軍經過2年艱苦作戰,終於消滅了存在700多年的高句麗,徹底消滅北方威脅,至此新羅成為北韓半島唯一一個國家。

    新羅雖小,但野心極大,一直試圖向外擴張。此前高句麗之所以攻打他,就是因為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期間,新羅趁機佔領了其不少領地,結果差點被高句麗聯合百濟從地圖上抹去。原以為吸取教訓這次教訓後,新羅的野心會收斂一些,不料它不但沒有收斂,野心反而愈發膨脹,竟然將手伸向了大唐。

    百濟、高句麗接連被滅後,唐軍理所當然地接收了所有領土,畢竟這都是大唐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而新羅主要是負責後勤保障,並未直接參戰。讓人沒想到的是,戰後新羅人竟然理所當然地認為唐軍打完仗後應該離開,將百濟、高句麗領地全部交給他們。

    公元670年,新羅文武王聯合並暗中支援高句麗和百濟殘餘反唐勢力,並出兵攻打唐軍在百濟設立的熊津都督府。由於當時唐軍主力在鎮壓高句麗殘餘反唐勢力,留在熊津都督府的唐軍非常少,主要是歸順唐朝的百濟舊部負責。

    新羅舉全國之力出兵30餘萬,連奪熊津都督府八十餘座城池,唐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節節敗退,於公元672年全部退出熊津都督府,到了公元674年新羅幾乎全部佔領了百濟舊的,再次期間,唐軍一直以防守為主,甚至沒有向新羅宣戰,這是為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唐軍主力被吐蕃牽制。公元670年,薛仁貴5萬大軍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曠原)幾乎被吐蕃全部殲滅,損失慘重,安西四鎮落入吐蕃之手,大唐在西域多年經營幾乎功虧一簣。這種情況下,唐軍主力幾乎都被部署在西部戰線,國內兵力空虛,這也是新羅敢虎口奪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兵力不足。高句麗好歹是存在了700多年的王朝,抗住了隋煬帝的三次大規模討伐,民眾凝聚力和戰鬥意志都比較強,唐軍雖然將其滅國,但反唐勢力並不在少數。資料記載,當時唐軍在北韓半島的總兵力約在2萬左右,而僅新羅就有30萬大軍,加上百濟、高句麗反叛武裝,唐軍至少要面對50萬敵人,能自保就不錯了。

    不過大唐吃了這麼大一個虧自然不會這麼算了。公元673年,大唐名將蕭嗣業收復安西四鎮,穩定西部戰線後,騰出手的唐高宗終於不再忍讓了,於公元674年正式向新羅開戰,一面派出劉仁軌、李謹行等大將領兵征討新羅,一面以宗主國身份下詔剝奪新羅文武王王位,任命其留在長安的弟弟金仁問為新羅國王。

    唐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拿下新羅重鎮買肖城、七重城等重鎮,捷報不斷,新羅王見大事不妙,再打下去新羅估計也要不復存在,於是向大唐求和,派出使者到長安謝罪。恰巧這時,西邊的吐蕃再次進犯,唐軍主要精力全都放在西邊,實在沒有精力和新羅耗下去,於是唐高宗赦免了新羅我王罪行,重新接納其為藩屬國,直到676年,兩國戰事徹底結束。

    此戰之後,新羅控制了百濟所有領土和高句麗部分領地,實力大增,而唐朝則穩固了遼東地區的統治,徹底消除高句麗這個隱患,此後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吐蕃。不過此戰,怎麼看都唐朝吃了大虧,辛辛苦苦打下的領地竟然被彈丸之地的小國給奪去大半,而且還不得不同意求和,敢這麼佔大唐便宜的國家,新羅是唯一一個。

  • 4 # 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

    唐朝新羅戰爭(670~676年),在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與高句麗之後,唐朝新羅兩國為爭奪對百濟和高句麗故地的統治權而爆發的七年間戰爭。

    戰後唐朝迫於西部與吐蕃作戰的壓力而放棄百濟故地,但是控制了大部分高句麗故地,新羅也向唐朝請罪稱臣。

    因為唐朝當時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西線,吐蕃成為其主要對手,劉仁軌、薛仁貴、李謹行等東征主帥全部調到西部防備吐蕃,唐朝很難再派出主力大軍東討新羅,因此,面對新羅的謝罪請求,唐朝自然也樂於接受。據《資治通鑑》記載,“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金仁問中道而還,改封臨海郡公。”高宗皇帝以這種方式,宣告了戰爭的結束,重新接納新羅為大唐的藩屬國。

    具體經過

    新羅為防止唐朝完全吞併北韓半島,新羅文武王聯合並扶植了朝 影視作品中的安舜 鮮半島上的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唐勢力一起攻打唐朝。670年3月,新羅派薛烏儒與高句麗舊將高延武各率精兵1萬渡過鴨綠江,進至烏骨城(今丹東鳳凰山東麓),由此拉開了唐朝新羅戰爭的序幕。

    新羅聯合高句麗殘餘力量進軍所至的烏骨城,乃是連線遼東和平壤的交通要道,佔領這裡既可對駐守北韓半島的唐軍進行圍攻,也可阻止唐軍從遼東方面的增援。另外,新羅軍隊在高句麗故地的活動,還可以把唐朝的視線轉移到遼東,使其無暇應對新羅對百濟故地的爭奪。唐朝對此則派高侃率兵進行鎮壓。新羅文武王與劍牟岑失敗後,發生分歧,劍牟岑被安舜下令處死。安舜南逃後,被新羅文武王接納,封安舜為高句麗王,在今南韓益山市建立了報德國(674年,改封安舜報德王)。這件事唐朝和新羅的同盟關係開始破裂。

    新羅開始攻打唐在百濟的駐軍。671年,新羅拿下 百濟 在百濟國都泗沘,推翻唐朝的熊津都督府(扶余隆為都督,但滯留唐朝不敢回故國),建立所夫裡州,控制了前百濟的全部領地。到上元元年(674年),新羅已經從唐朝手中奪得原百濟的大部分領土。但此時,新羅軍主要與熊津都督府的百濟人交戰,而唐軍主要與反唐的高句麗人交戰。 新羅之所以選擇這一時機,其原因首先是新羅對唐朝外交努力的失敗。

    669 年,新羅文武王遣欽純和良圖入唐謝罪,但是第二年1 月唐高宗“許欽純還國,留囚良圖,終死於圓獄。以王擅取百濟土地遺民,皇帝責怒,再留使者”。由此來看,當時唐朝扣留的新羅使者似乎不止良圖,而且欽純帶回的唐高宗的詔令是“百濟舊地,總令割還”,直接表明了唐朝不再容忍新羅繼續佔領百濟故地的態度。這樣新羅試圖透過外交途徑來取得唐朝對其攻取百濟故地行為諒解的努力就失敗了。其次,更重要的是由於唐朝受西北局勢的影響,不得不調集駐守高句麗的兵力與吐蕃開戰。《新唐書·吐蕃傳》記載,

    670年吐蕃“入殘羈縻十八州,率于闐取龜茲拔換城,於是安西四鎮並廢”,由此與之相鄰的吐谷渾、鄯善、且末之地也正式為吐蕃所據。西北局勢的危急,使唐朝不得不調任剛剛在高句麗戰場獲勝的薛仁貴前往西北戰場。4月,唐朝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領兵5萬出擊吐蕃。這表明薛仁貴最遲在669 年底就離開了高句麗,也必然會帶走部分兵力,而且同年唐朝還“徙高麗民3萬於江淮、山南”,而“留其貧弱者,使受守安東”,這樣此前留駐於高句麗故地的2萬唐兵恐怕為數已是很少了。唐朝軍事力量的削弱也給新羅發動戰爭提供了時機。 全面戰爭 之前只是唐朝與新羅支援的高句麗復興勢力作戰,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與新羅文武王徹底決裂,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問為新羅君主,並派劉仁軌領兵攻打新羅。在對吐蕃戰敗後一度除名的唐朝名將薛仁貴被唐高宗任命為為雞林道總管,負責羈縻百濟的熊津都督府,上元二年(675年)二月劉仁軌在阿達城之戰、七重城之戰大敗新羅軍後,金法敏為保持既得利益,避免覆滅厄運,即已派使入唐謝罪。

    675年,李謹行率領投靠唐朝的靺鞨人攻打新羅石峴城、赤木城、買肖城三戰皆捷。《三國史記》記載石峴城、赤木城之戰唐軍大勝,買肖城之戰20萬唐軍被金元述擊敗,新羅軍繳獲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但是當時李謹行作為行軍總管、安東鎮撫大使,不可能擁兵20萬,有三萬三百八十匹戰馬。

    4月,唐朝遣兵來援,新羅便退保白城。此時高句麗遺臣劍牟岑率眾反唐,唐高宗以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李謹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發兵來討伐。 唐羅和解 經過多年的戰爭,新羅已經比較疲憊了。在劉仁軌主力回國的情況下,新羅以全國之力,仍不能徹底擊退李謹行和薛仁貴的留守唐軍。金法敏可能已經意識到透過戰爭無法使唐軍退出北韓半島,因此,在買肖城之戰後,派出使者,向唐朝進貢並且謝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小區裡的黑物業,物業費應該怎麼交?